食用菌制种基本条件
- 格式:ppt
- 大小:6.19 MB
- 文档页数:96
食用菌种植需要什么条件?大家都知道食用菌产品如今非常受欢迎,在全国各地,食用菌市场需求量非常大,尤其是香菇产品非常有市场。
那么食用菌种植需要什么条件?1、菇场:出菇棚要选择在近河流,空气流畅,四周宽阔,远离禽畜养殖场、酿造厂、生活区、垃圾场的场地医院。
场地要采取翻土、晒土、灌水等措施取代农药消毒。
水源水质要求选清洁的井水、自来水,远离污水源。
菇棚要求棚体牢固、地势较高、排水畅通,棚内不积水,覆盖塑料薄膜和遮阳网,防日晒雨淋。
覆盖物要厚一点,利于保温,四周用草帘围住,留通风孔。
2、菌包培养料:培养料以桦木料的木屑为好,配以棉子壳、黄豆杆、玉米心等,辅以麦麸皮、米糠,并添加微量元素。
原材料新鲜、干燥,没有虫蛀、霉烂变质、结块是成功的基础。
此外培养料使用前需经过消毒处理。
3、温度:有机食用菌胞子发芽和菌丝体生长的适宜温度是20~30℃,但不同种有机食用菌在促成子实体分化的温度上,差异较大,大体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1)低温型:子实体分化高温度在24℃以下,适温度在20℃以下。
(2)中温型:子实体分化高温度在28℃以下,适温度为20~24℃。
(3)高温型:子实体分化温度在30℃以上,适温度在24℃以上。
4、有机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绝大部分都来自培养料,一般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百分之六十五左右为宜。
子实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蒸发或采收而使培养料的水分减少。
因此,平时须经常喷水,使菇房中保持一定的空气相对5、湿度,防止培养料水分的过度蒸发。
空气相对湿度可由普通干湿计测定。
有机食用菌在子实体发育阶段要求有较高空气相对湿度,适度的相对湿度是百分之80~95,如湿度过低,则会影响子实体的分化和发育,严重者,则子实体不分化,即使已分化的幼菇也会姑死。
但菇房湿度也不宜超过百分之九十六。
否则,不但菇体发育不良,还会滋生病菌。
6、酸碱度:一般适宜菌丝生长的pH值在3~8之间,适pH值为5.0~5.5。
7、氧与二氧化碳:氧与二氧化碳也是影响有机食用菌丝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二氧化碳过多,对有机食用菌生长发育不利,生产上为防止二氧化碳积存过多,菇房内经常需要通风换气,这是有机食用菌栽培中确保子实体正常发育的一项关键性措施。
如何制作食用菌的原种原种由母种繁殖而成,主要用于制作栽培种,也可在栽培时使用。
不同种类食用菌的原种培养基质不同。
培养基质应尽量选用与培养料接近的物质。
木生菌用木屑料,草粪类用草粪料为好。
现在很多地方为了省工易操作,菌种生长快等原因多用麦粒料。
制作原种的培养料含水量应比栽培料稍低,保证瓶内有足够空气供菌丝生长。
原种多用500毫升或750毫升白色玻璃瓶装料,装瓶时注意上紧下松,装瓶后用一木锥棒在料内插一通气孔道,插到瓶底为好。
一般装料1/2—3/5为好。
最后用干净布把瓶口抹干净,用棉塞、牛皮纸包扎好,写上标签后立即进行灭菌,夏天不超过2小时,冬天不超过4小时。
一般用1.5公斤压力60分钟连续灭菌,停止加温后留在锅内闷4小时为好。
原种的接种方法:在接种箱或接种室内,母种在酒精灯旁切成约1立方厘米大小的菌丝块,原种培养基在酒精灯旁用75%酒精抹瓶的外壁,用拿接种铲的手拔去棉塞并向外夹在指间,然后另一手拿起母种管,并用拿铲的手拔出棉塞夹在另一指间,迅速准确地用接种铲把母种菌丝块送入原种瓶内的培养基面上,不要放入瓶底,把试管口、原种瓶口烧过,塞上棉塞。
然后包扎好,写上标签,立即进行适温培养,一般一支母种可接4—6瓶原种。
原种培养时把瓶直放,使菌种定植。
当菌丝长满面层,并开始深入料内,可斜叠堆放。
每天检查一次,发现死种或杂菌污染的瓶应即时取出处理。
当菌丝生长到半瓶时,培养温度可降低摄氏2—3度。
让菌丝生长更健壮。
但草菇菌种不宜降温。
直至菌丝长到底部、并均匀长满整瓶,菌种即为成熟。
一般成熟后7—8天内使用较好。
成熟的原种放在干爽、有漫射光、通风的场所。
麦粒种不超过3个月,草粪种不超过20天为好。
死种瓶在一周内补接种仍可使用。
食用菌种植方法
食用菌种植方法是一种使用有机物质、培养基、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来种植食用菌的方法。
这些因素都影响着食用菌的生长,从而影响着最终的种植效果。
首先,要想成功地种植食用菌,就必须准备好适宜的有机物质,如秸秆、稻壳、木屑等,可以作为营养支持食用菌生长的物质。
这些有机物质不但能够提供营养,还能提供良好的氧气环境和湿度环境,从而促进食用菌的生长。
其次,要想成功种植食用菌,也需要准备好适当的培养基,这些培养基往往由各种营养物质,如细胞壁、蛋白质、淀粉等组成,可以提供食用菌所需的生长营养,支持食用菌的正常生长。
再者,在种植食用菌时,还需要做好室内温度和湿度的调节工作。
一般来说,食用菌生长最佳的温度在20-30℃之间,而湿度则应保持在60%-70%之间,这样才能使食用菌生长得更加有效。
最后,在种植食用菌时,还需要注意室内的光照情况,一般来说,室内日光强度最好保持在20000lux以上,以满足食用菌的光照需求。
总之,想要成功种植食用菌,就必须做好有机物质、培养基、温度、湿度和光照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使食用菌生长得更加有效。
一般食用菌母种(一级种)制作母种制作的基本工艺流程为母种(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菌种保藏专门机构引进)一培养基制备一接种一培养检查一成品。
(一)常用培养基及配方培养基是食用菌菌种生长所需营养的基质。
培养基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要含有所培养的菌株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糖类、有机氮、矿物质等。
第二,所含养分浓度和状态要利于食用菌的吸收和利用。
如食用菌母种培养基使用葡萄糖的浓度多在2%左右,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菌丝的生长;食用菌对氮素的吸收优先吸收有机氮,因此,原种和栽培种的培养基中应添加有机氮源,如麦麸、米糠等。
第三,要有适宜的酸碱度(pH),食用菌多数喜偏酸性,pH5.0~6.5。
第四,经过严格灭菌,保持无菌状态。
这最后一点是要通过灭菌才能达到的,然而,灭菌的高温能破坏培养基中的许多化学成分,并能降低pH。
这一点必须在配制时就考虑到。
这就要求从使用的营养型药品试剂上,要尽量选用热稳定性好的种类,配制时,灭菌前的pH要略高于使用时所需的适宜酸碱度。
一般高压蒸汽灭菌0.1~0.12兆帕30分钟,培养基的pH下降0.1~0.3。
高压灭菌切勿压力过高,时间过长,以利培养基保持良好的营养和适宜的pH。
目前食用菌母种生产上使用的都是固体培养基,以琼脂(洋菜)为凝固剂,琼脂的用量从10~24克不等,这依琼脂的质量而定,使用时用量要参考产品使用说明书。
此外,当制作相同培养基时,高温季节要较常量多用些,以利凝固,低温季节可按常量使用;较酸的培养基也要较pH较高的培养基琼脂用量多些。
1.通用培养基通用培养基有多种配方,几乎通用于各类食用菌,常用的配方如下:(1)PDA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马铃薯(去皮)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10或20克,水1升。
(2)综合马铃薯培养基马铃薯(去皮)200克,葡萄糖20克,磷酸二氢钾2克,硫酸镁0.5克,琼脂10或20克,水1升。
(3)马铃薯麦麸综合培养基马铃薯200克,麦麸100克,葡萄糖20克,磷酸二氢钾2克,硫酸镁0.5克,琼脂10或20克,水1升。
食用菌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一、食用菌对环境条件要求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主要是营养、温度、水分、空气、光线、酸碱度等因素。
1、营养:一般有腐生、共生、兼性寄生三种类型。
①腐生类型:分解枯草枯木获取营养,如草菇、平菇、香菇等。
②共生类型:必须在活的树木上生长,如松口蘑、牛肝菌。
③兼性寄生类型:如蜜环菌,既能在枯木上生长,又能侵入到天麻中生长。
营养物质主要是:碳原:纤维、木质素、淀粉、糖等,在酸的作用下分解供食用菌吸收。
氮原:来源于蛋白质、氨基酸、尿素、氨、硝酸盐等。
无机盐:其中以磷、钾、镁元素最重要。
2、温度:食用菌一生对温度分三个阶段要求:①菌丝体生长阶段,绝大多数的食用菌菌丝体生长范围是5-33℃,适温为20-25℃,一般菌丝体不耐高温,但草菇在40度生长良好。
②子实体分化阶段:一般比菌丝体低一些。
分为低温型:最适温度18度以下,如平菇、香菇等;秋季、冬季、初春出菇。
中温型:最适温度20-24度,如鸡腿菇、银耳等,多在春秋出菇。
高温型:最适温度24度以上,如草菇、高温平菇多在夏季生产。
③子实体发育阶段:比菌丝体要高些,但比分化阶段要低些。
3、水分:培养料含水量十分重要,栽培过程中,空气湿度也很关键。
培养料含水量一般为60%左右,空气湿度一般为85-95%。
4、空气:食用菌属好气性真菌,一定要满足通气条件。
5、光线:一般都在遮光条件下栽培,发菌需黑暗条件,子实体发育需散射光,否则出现畸型菇。
6、酸碱度:(PH值)绝大多数食用菌喜酸性环境,菌丝生长PH值最适为5-5.5,大于8则受到影响。
由于灭菌和料易酸化的关系,配料时,培养基应略高于菌丝需要值。
二、食用菌生产的基本设备食用菌生产包括制种和栽培。
制种设备较多,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直至系列化、现代化生产,有一个发展过程;栽培需场所和菇房,也有一个规模和规程,都需要逐步投资和发展。
1、灭菌锅:有高压灭菌锅和常压灭菌灶两种。
高压灭菌在1.1公斤/厘米2压力下灭菌30分钟,可杀死斜面试管中的杂菌;在1.5公斤/厘米2压力下灭菌1小时,可杀死蘑菇瓶中棉子壳、木屑等培养料中杂菌。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为了保障食用菌生产的质量和安全,以及保护环境和资源,我国对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规程要求。
这些规程要求从生产环境、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等方面对无公害食用菌生产进行了详细规定,旨在确保无公害食用菌生产的高效、高质、高产。
以下是关于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
一、生产环境要求1. 选址要求: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应远离污染源,空气清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且无重金属污染。
2. 土壤要求:选用有机质充足、通风良好、排水性能好的土壤,并进行土壤改良。
3. 场地要求:重金属污染以及化肥、农药残留严重的地方不宜种植食用菌。
4. 灭菌要求:场地及生产设备应定期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保障生产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二、生产设备要求1. 栽培设备:栽培设备应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并且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2. 温度、湿度和光照控制设备:应具备合理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控制设备,以满足食用菌的生长需要。
3. 通风设备:保证通风设备的质量和效率,及时排除生产场地内的有害气体和异味。
三、生产工艺要求1. 培养基要求:选用无公害、无污染的培养基,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2. 菌种培养要求:选用无公害、无污染的菌种,加强菌种的保存和养护工作。
3. 菌种接种和发酵要求: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菌种接种和发酵,确保菌种的质量和纯度。
4. 菌体收获要求:选用适当的收获工艺和工具进行收获,不损伤菌体。
四、生产管理要求1. 人员要求:生产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并取得相关证书,严禁未经培训的人员从事食用菌生产。
2. 安全生产要求: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生产安全。
3. 生产记录要求:建立健全的生产记录和档案,对生产全过程进行跟踪和记录。
4. 质量检验要求:对生产的食用菌产品进行检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5. 废弃物处理要求:建立科学的废弃物处理制度,做到无害化处理。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是指针对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要求进行规范的技术标准。
以下是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主要要求。
一、产地选址要求:生产菇种的场地应远离交通干扰、工业废气和有毒废物的排放源。
菇棚建在地势高而平坦、无洪涝、良好的排水和通风条件的地方。
二、土壤要求:采用无公害土壤作为菇种的种植基质,土壤的无公害指标合格,不含有害物质。
土壤酸碱度适宜,有机质含量高,提供菌丝生长所需的养分。
三、基质材料要求:选择富含有机质、养分丰富的基质材料,如农家肥、秸秆等,避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和农药。
基质材料要经过消毒处理,消除病菌和杂草。
四、种植技术要求:选用高活力、无病菌的种植菌种,确保菌种的质量。
控制水分和温度,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加强管理,及时除去病虫害。
五、施肥要求:采用有机肥料进行施肥,避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
施肥要适量,均匀,不得造成环境污染。
六、病虫害防治要求: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来防治病虫害,如使用天敌、环境调控等措施,避免使用农药。
七、采摘要求:采摘时要选择完全成熟的食用菌,不采摘过小或过大的食用菌。
采摘后要及时整理,保持菌盖完整,避免损伤。
八、贮藏要求:菇菌产量过剩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贮藏,防止变质。
贮藏要选择无毒、无公害的容器,并控制温度和湿度,延长食用菌的保存时间。
九、卫生要求: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卫生,要经常清理和消毒菇棚、器具和工具,防止病菌传播。
生产人员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穿戴防护服。
十、环境保护要求:要加强废弃物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废弃菌棒和基质材料要进行统一回收和消毒处理。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要求生产者在选址、土壤、基质材料、种植技术、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摘、贮藏、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规范,以确保食用菌的质量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农业生产标准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不断增长,食用菌的种植和消费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为确保食用菌栽培的质量和安全,农业生产标准在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关于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农业生产标准,包括种植环境、育种材料、栽培技术和采收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1. 种植环境食用菌的栽培要求一定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等要素。
农业生产标准中应规定食用菌适宜的种植环境条件,确保其生长和发育的良好状态。
例如,温度适宜范围可根据不同的食用菌品种进行设定,湿度要求应具体明确,以防止过干或过湿对食用菌生长的不利影响。
此外,对光照和通风要求也应在标准中明确规定。
2. 育种材料农业生产标准应对食用菌的育种材料进行明确的规定。
无论是菌种还是基质材料,其质量对栽培效果至关重要。
标准应规定菌种的选用要求,包括种质资源的来源、菌种的纯度、活力等。
同时,对基质材料的选择、处理和配比也应在标准中详细说明,以确保菌丝的良好发育和营养物质的充分供应。
3. 栽培技术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涉及到接种、发酵、培养和控制等多个环节。
农业生产标准应对这些栽培技术进行细致规定,以确保食用菌生长的正常和稳定。
例如,在接种时应规定适宜的接种量和接种方法,发酵过程中应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培养过程中应注意气体交换和pH值等。
标准还应规定相应的监测和调控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 采收处理食用菌的采收和处理是影响产品质量和保鲜的重要环节。
农业生产标准应规定采收时机、采收方法和采收后的处理措施。
同时,标准应要求遵守卫生和质量管理规定,确保食用菌产品的卫生安全和品质稳定。
此外,标准还应明确产品包装和储存要求,以延长食用菌产品的保鲜期和营养价值。
综上所述,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农业生产标准涉及到种植环境、育种材料、栽培技术和采收处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严格遵守这些标准,可以保证食用菌栽培的质量和安全,满足人们对美味和健康的需求。
食用菌菌种生产第一节食用菌菌种概述一、菌种的概念指人工培养进行扩大繁殖和用于生产的纯菌丝体。
二、菌种重要性菌种:食用菌生产中的“种子”,菌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栽培的成败和产量的高低,只有优良的菌种才能获得高产和优质的产品,因此生产优良的菌种是食用菌栽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二、菌种的类型根据菌种的来源、繁殖代数及生产目的,把菌种分为母钟、原种和栽培种1、母种:从孢子分离培养或组织分离培养获得的纯菌丝体。
生产上用的母种实际上是再生母种,又称一级菌种。
母种既可繁殖原种,又适于菌种保藏。
2、原种:将线种在无菌的条件下移接到粪草、木屑、棉籽壳或谷粒等固体培养基一培养的菌种。
又称二级菌种或瓶装菌种。
原种主要用于菌种的扩大培养,有时也可以直接出菇3、栽培种:将二级种转接到相同或相似的培养基上进行扩大培育,用于生产上的菌种。
又称三级菌种或袋装菌种。
栽培种一般不用于再扩大繁殖菌种。
第二节食用菌制种的条件一、食用菌制种程序食用菌生产就是指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大量培养繁殖菌种的过程,一般食用菌制种都需要经过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三个培养步骤。
菌种生产流程二、制种设备和条件(一)机械设备1、原料加工设备枝材切片机、木片粉碎机2、拌料分装设备搅拌机、装瓶机or装袋机(二)灭菌设备1、灭菌设备高压灭菌锅、常压灭菌灶2、消毒条件药剂、紫外灯、电子灭菌器等(三)接种设备1、接种条件接种室——无菌室,4-8m2,缓冲间,紫外灯2、接种设备超净工作台or接种箱、接种工具、酒精灯(四)培养设备1、培养条件菌种培养室2、培养设备恒温培养箱(五)保藏设备1、冰箱冷藏室2、冷藏恒温库第三节食用菌菌种培养基一、培养基就是采用人工的方法,按照一定比例配制各种营养物质以供给食用菌生长繁殖的基质。
培养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含有该菌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第二:具有一定的生长环境。
第三: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保持无菌状态。
(一)物理状态1、液体培养基:是指把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按一定比例加水配制而成的液体培养基。
食用菌栽培基础知识食用菌是一类富含营养、味道鲜美的真菌,被广泛应用于饮食和药用领域。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日益成熟,对于想要进行食用菌栽培的人来说,了解一些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1. 食用菌的种类食用菌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蘑菇、香菇、杏鲍菇、金针菇等。
每种食用菌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宜的生长环境。
在选择食用菌进行栽培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栽培条件进行选择。
2. 食用菌的生长环境食用菌的生长环境是其生长的基础,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来说,食用菌的生长环境需要有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同时,食用菌的栽培基质也是重要的因素,常用的基质有木屑、稻草、锯末等。
3. 食用菌的繁殖方式食用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孢子繁殖和菌丝繁殖。
孢子繁殖是指通过孢子的飘散和落地生长形成新的菌丝体,而菌丝繁殖则是指菌丝体通过生长扩散形成新的菌丝体。
不同种类的食用菌繁殖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了解其繁殖方式有助于栽培的选择和操作。
4. 食用菌的栽培方法食用菌的栽培方法主要有菇种培养和菌包培养两种。
菇种培养是指将菌种培养成菇种,然后用菇种进行栽培;菌包培养是指将菌种培养成菌丝体,然后将菌丝体接种到菌包中进行栽培。
不同的栽培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食用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栽培方法是成功栽培的关键。
5. 食用菌的生长周期食用菌的生长周期根据不同的种类有所差异,一般在几周到几个月之间。
在栽培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以促进食用菌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6. 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害,如菌核病、菌蝇、虫蛀等。
为了保证食用菌的正常生长和产量,需要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可以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
7. 食用菌的采摘和贮藏食用菌的采摘时间和方法对于保证菌盖的完整和口感的好坏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食用菌的菌盖展开后就可以采摘。
采摘后的食用菌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和贮藏,以保持其新鲜和营养价值。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一、土壤和环境要求:1. 土壤质量应达到国家农业部门规定的农产品无公害种植土壤质量标准,不得有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
2. 环境应保持清洁,无垃圾、废弃物和其他污染源。
二、无公害菌种和种植材料要求:1. 所使用的菌种应为无公害菌种,并具备相应的检验合格证明。
2. 种植材料应为无公害原料,不得含有有害物质,并进行相应的检测。
三、土壤消毒和菌床制备:1. 充分消毒种植材料和生产设备,确保菌床无菌。
2. 使用的消毒剂应为无公害专用消毒剂,剂量按照规定使用,并保证其安全性。
四、菌种培养和发酵:1. 采用无公害与无害菌种培养技术,确保菌种质量优良。
2. 严格控制发酵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等参数,确保发酵过程符合无公害要求。
五、无公害生产管理:1. 建立完善的生产记录和追溯体系,确保生产过程可追溯。
2. 严格执行无公害生产管理规范,确保生产过程无公害污染。
六、无公害农药和化肥使用:1. 严格执行无公害农药和化肥使用标准,不得使用有害农药和化肥。
2. 根据无公害食用菌的生长需要,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七、无公害病虫害防治:1.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2. 选择无公害防治方法,比如利用生物防治手段,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
八、无公害采摘和运输:1. 确保采摘工具和容器无害无污染,避免对食用菌造成二次污染。
2. 运输过程中要注意保鲜和避免震动,确保食用菌的质量。
九、检验和监测要求:1. 定期进行食用菌的质量检测,确保达到无公害食用菌的标准要求。
2. 建立食用菌生产的监测系统,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污染源。
十、无公害食品标识和追溯:1. 对无公害食用菌进行标识,明确其无公害的身份。
2. 建立完善的无公害食品追溯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主要是为了确保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有害物质,保持生产环境的清洁和无污染,提高食用菌的质量和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食用菌母种、原种、栽培种制作步骤食用菌菌种的质量对食用菌生产至关重要。
菌种的好坏,菌种的保存直接影响到食用菌的产品质量和产量、效益和成败,所以我们要制作优良的食用菌菌种,更要有优良的菌种保存方法,以保存菌种的生活力和优良性状,确保菌种纯种、无污染。
一、菌种制作食用菌菌种分三种即母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栽培种(三级种)1.制作母种(一级种)1.1菌种采集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食用菌子实体。
经表面消毒后,放在无菌的厚纸上,使子实体菌褶向下,在通风条件下经过12--24h,等子实体放出孢子后,将纸折叠起来风干,放入塑料袋中,里面放几粒干硅胶,封好口,放入2--4℃冰箱中,可保存起来长期备用。
1.2母种培养基制作配方:马铃薯200g、琼脂20g、葡萄糖20g、纯净水1000ml。
先把马铃薯切成大约1cm大的小方块,放入1000ml 纯净水中煮30min,过滤后加入琼脂、0.2-0.3%的磷酸二氢钾、再加入20g葡萄糖,溶解后分别装入试管,每个试管装量1/5-1/4,用棉塞封好试管口,外加塑料膜扎紧,放入压力灭菌锅1.3㎏/cm灭菌30min,待温度降至60℃将试管摆成30-35度倾斜面,冷却后观察几天,无受到杂菌污染即可接种,孢子液用灭菌的自来水将孢子稀释,在无菌操作环境下将孢子悬浮液移到试管琼脂斜面上,在25℃下培养,很容易萌发生长成菌丝,然后用石蜡封口置于4-5℃恒温箱中可保存6个月。
2.制作原种(二级种)将木屑78%、麦麸20%、糖1%、石膏1%加入水拌匀(100kg料加125kg水),培养基原料拌匀后拿试纸测ph 值,ph值在6-7为宜,然后装入大口的罐头瓶至瓶肩部,将培养料压平压紧,抹干净瓶的培养料,拿完好无破损的塑料薄膜扎紧瓶口,放入压力灭菌锅1.4-1.5㎏/cm灭菌1.5-2h,冷却至25℃即可进行无菌接种,用接种针从母种试管斜面上挑取少量菌丝体接入瓶中,接种后在25℃恒温箱中培养30d菌丝可长满,即可作为原种(二级种)。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是指规范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保护环境、人身安全、质量安全的技术要求。
其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使食用菌在生长和收获过程中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避免对土壤、水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从而生产出符合无公害标准的食用菌产品。
1. 土壤要求:选用有机肥和无公害土壤,排除有毒、有害物质。
其PH值在6-7之间,土壤松软、肥沃,含水量适宜。
必要时对土壤进行改良,提高菌丝长得环境,减少菌证的发生。
2. 种植基质要求:选用新鲜、无公害、无病虫害的种植基质进行菌种接种。
种植基质要经过灭菌处理,保证基质中无其他杂菌。
种植基质应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以便菌丝快速生长。
3. 种植过程要求: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提供适宜的环境给菌丝生长。
同时,要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避免使用化学农药。
菌棒或菌包的制作和使用要规范,保证菌丝的生长和分化。
4. 无公害生产管理:对于从事无公害食用菌生产的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确保生产过程的清洁卫生和操作规范。
严格执行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不得私自添加任何化学物质。
5. 收获和贮存要求:在菌丝充分长成之后,要按时进行收获。
收获的食用菌应选用无公害环保的容器进行包装和储存,保持其鲜嫩程度。
存放期间要注意通风,避免过高温度和湿度,防止菌品变质。
6. 质量检验要求:对于无公害食用菌产品,应对其药残、重金属、微生物等指标进行抽检,确保产品符合无公害标准。
对于检验合格的产品,要进行严格的追溯管理,确保其质量安全。
一、场地
养殖蘑菇的场地可以选择在大棚内或者建造一个菇房,在养殖蘑菇之前需要对场地进行消毒,并且搭建好菌床,菌床要做成龟背形方便控制水分。
二、养料
养殖蘑菇所用的养料一般以稻草麦草为主,然后再入牛羊粪、石灰、磷肥、石膏和复合肥、尿素,将所有的配料放在一起搅碎之后,按照比例加水并且不断的搅拌,平均每5天搅拌一次,大概一个月左右养料就发酵好了。
三、接种
将发酵好的养料高温消毒,避免有其他杂菌影响蘑菇的生长,按照厚度20厘米左右将养料铺在菌床上,接种好菌丝后再盖上3厘米左右的养料即可。
四、发菌管理
接种完三天之后,需要在床上覆盖上一层薄膜来保证菌床的湿度,平均每三天打开一次换一换气。
菇房内的温度要保持在15~35度之间,湿度也要保持在80%左右。
持续半个月左右时间,菌丝便开始蔓延,这时候需要在菌丝上盖一层土。
盖土之后半个月左右,让空气中的湿度保持在95%以上,并且打开天窗保持空气流通,一个星期左右时间蘑菇就会长出来了。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要点
一、母种、原种、栽培种的制作过程
1.母种母种也就是一级菌种,它的制作大致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培养基配制培养基灭菌子实体分离或菇木分离或孢子分离培养转管纯化培养母种。
①母种培养基配制。
应根据不同食用菌的不同营养需要配制不同的培养基。
常用的配方有配方1土豆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简称PDA培养基)土豆(即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凝固剂)20克;配方2土豆蔗糖琼脂培养基(PSA培养基)土豆200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蔗糖20克;配方3土豆胡萝卜琼脂培养基(PCA培养基)土豆20克、胡萝卜25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配方4土豆琼脂培养基(PA培养基)土豆250--300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
②母种分离。
即通常将食用菌的子实体、土壤中的菌根、菌素分离或进行菇木分离或担孢子分离,然后在培养基上培养,得到母种。
③母种扩大培养。
用上述方法得到的母种数量有限,往往不能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因而需要通过接种来扩繁一批母种供生产用。
2.原种原种也叫二级菌种,是由母种接种到瓶子或塑料袋里,经培养后得到的菌种。
制作原种的目的,一是为了扩大种量,满足生产上的需要;二是让菌丝对各种秸秆类物质具有适应能力,并在适应的同时产生各种酶类;三是在培养过程中还可以对菌种的生命力、纯度等进行检验,存优弃劣。
通过接种,一支母种可扩接3--5瓶原种。
简要介绍几种原种培养基配方①锯末培养基锯末(阔叶树)78%、米糖(或麦麸)20%、糖(红糖或白糖,下同)1%、石膏粉1%,水适量;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