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信息的交流和符号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49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导论一、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类型:1、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2、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
3、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本文由吉福整理)二、传播学研究范围和对象范围: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范围十分广泛。
对象:层次:1、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第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自我传播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是合为一体的,它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2、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则包含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3、群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组织的权威越高,传播的信息越被人信赖,反之,传播的信息越可信,组织的权威越高。
有三种传播渠道,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传播。
5、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对广泛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与人际传播的区别: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
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受众是匿名的、大量的、各相干的。
是信息的意向流动,受众的信息反馈是有限的。
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
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是由组织或职业传播者发由的,而不是个人发布。
三、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关系:1、广义的说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狭义的说传播学即是大众传播学。
2、从理论体系说,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
传播学与新闻学关系: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2、形容方法不同。
3、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而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传播的全过程。
第五章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一、理论基础:哲学基础●二、历史发展:四个发展阶段●三、新发展:八个方面的发展●四、发展前景:几个领域的发展●五、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一、基本哲学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也是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包括语言学史观和语言学观。
●(一)语言学史观●西方语言学所形成的两大对立的观点,都有其固定的根源。
●1、以普罗塔哥拉和柏拉图为代表的以人类学和社会学为思想根源的学派;●2、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以哲学和逻辑学为思想根源的学派。
(二)功能语言学的语言学观1.符号的观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social semiotic),是指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解释语言。
●(2)社会文化结构和制度本身要用符号解释,而语言是用来代表符号的载体,且其本身亦是一种符号。
是众多符号系统的一种,也是最特殊的符号系统,可以体现任何其他的符号系统,如交通信号,动物语言等。
2. 普遍性和变异性强调变异性。
索绪尔和乔姆斯基都强调语言的共性和核心(共核common core)langue,competence。
但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系统来自于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运用是语言系统的现实化,所以是相互联系的。
所以,它强调从功能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系统性。
●韩礼德把语言变异分为“方言”和“语域”,立足于语言的变异性3. 语言行为语言被看作一个行为系统,是社会文化行为的一种。
人类社会是由不同的行为系统组成的,而语言是这个系统的一种;同言语行为理论。
●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系统(“能做什么”)●行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做了什么”)●由此可见,语言行为是行为潜势(potential)在一定社会集团中通过语言符号得以体现。
4. 功能理论三个类型,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语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的功能来影响、控制、选择的。
●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1)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语言是对存在于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过程(process)和事件(event)的反映。
社会学概论笔记第一章社会学概述第一节社会一、社会的概念: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二、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个人是无法组成社会的,数量:2个以上,这是最低限度。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三、社会的功能1.整合功能2.交流功能3.导向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第二节社会运行一、什么是运行与社会运行运行表述的是一种动态过程,含有运动、变化的含义。
社会运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系统内各子系统及内部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功能。
二、社会运行的类型一是良性运行协调发展。
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四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二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
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发展中国家就是这一类)三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亚非拉低度发展国家)四评价社会运行的原则1综合型 2满足需要 3.协调第三节社会学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将社会问题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和可接受的程度之内,因此,条件和机制指的是如何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3.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4.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宏观、中观、微观微观层面:可以分析个人购买钻石的社会因素或其中的社会意识对个人购买钻石的决定性影响。
宏观分析:全球化资本主义生产体系1、产地较为集中:比较好的原产料多产于非洲,特别是南非。
2、加工:初加工(东南亚国家——印度)精、高级加工(欧美发达国家——比利时美国)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观分析:钻石消费统计可以分析社会分层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01 人口与社会运行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这两种生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人自身的存在方式一、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一)人口规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
《社会学概论》笔记五第五章:社会互动本章指导:一、本章目的:社会互动是微观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主题,它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社会学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原理,以及我们怎样运用其中的理论知识来理解生活中的现象。
二、课前准备:1、你以前接触过“社会互动”这个词汇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请思考。
2、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据你所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无组织的、自发的而且人数众多,试举几个例子。
3、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
三、学习建议:1、这一章总体来说还比较容易掌握,难理解的也就是其中的理论,只要结合实际的例子就能理解,注意老师的讲解。
2、最好能看看参考书目,尤其是第一本--《乌合之众》,它是社会学的经典之作,深入浅出,描写生动,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感染理论的集合行为说明。
3、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社会互动②集合行为③交换④强制四、学习重点:1、社会互动的涵义及类型。
2、戈夫曼对社会互动的分析。
3、集合行为的类型。
重要概念:对社会互动的具体分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涵义:1、社会互动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之间,被隔绝的单个人不行;2、社会互动是相互依存的行为,以相互的或交换的方式进行,是一种双向交流,不是单方面的,有去无回不是互动,但互动不一定非要面对面进行;3、社会互动必须借助符号才能进行,这基于人们拥有共同的文化或经验,能够对符号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理解。
符号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之分。
在我们日常互动中,非语言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之多令人吃惊,通常情况下,在两个人交谈时,语言对情境的社会意义的表达平均不到35%,剩下的65%的意义都是由非语言的方式表达的(两种最重要的非语言沟通形式是身体语言和个人空间,前者包括动态或静态的体语以及面部表情。
)。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动态体语(gestures)、静态体语(posture)、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社会互动类型在社会学的先驱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19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研究形式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区分出并且分析了许多种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那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突出的互动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及强制。
第五章传播与符号符号: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号是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编码:是位于传播者的一端。
就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播的讯息或者意义转换为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译码:是位于受传者的一端。
是编码对的逆变换,是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符号的特征:任意性,约定性(社会共有性),组合性,传授性,跨越性符号的功能:1、指代功能:首要功能2、表意功能3、自律功能4、显示功能5、认识功能6、交流功能易读性与易读标准:1、字词的形式2、句子的形式3、行段的形式4、难度指数5、人情味成分迷雾指数:指文章中词汇的抽象程度、艰涩程度以及句子让人困惑不解的程度。
语言的误用1、死线上的轴绎(死线抽象)温德尔·约翰逊总结出的一种语言误用现象。
指人们在某一级抽象阶梯的层次上使用语言的现象。
2、潜意识的投射(自我投射)指的是人们再用语言表达事物时,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的主观认识投射到客观事物。
非语言符号的特点1、连贯性2、相似性3、通义性4、协同性5、即时性6、真实性非语言符号的作用(功能)1、补充作用2、替代作用3、强调作用4、否定作用5、重复作用6、调节作用第六章传播媒介一、媒介的概念:传播学意义上的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与机构,是传者与受者之间进行传通活动的桥梁。
二、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1、物体: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存在的首要因素2、符号:构成传播媒介的第二要素3、信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这三个要素是构成传播媒介的核心要素,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1、传播媒介:指传播媒介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于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2、传播媒介间的基本特点:a、实体性:具体,真实,有形的物质存在。
b、中介性:居间性、桥梁性c、还原性:符号经编码、译码形象不能改变。
d、负载性:负载符号e、扩张性:多人共享四、媒介分析的标准:1、时空偏倚2、参与程度3、传播速度4、保存时间5、媒介威望6、传播过程第二节传播媒介类型一、书写媒介:是指由自然简单加工而成的负载有文字与图像的物质实体。
信息理论基础第13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教研室陈杰21.编码器—信源符号集S =(s 1,s 2, …s q )—码符号集X =(x 1,x 2…x r )—代码组(Source Code ) C =(W 1, W 2,…W q )—码字(Codeword ) W i =(x l1,x l2,…x li )2. 分组码—奇异性(Non-singular )—唯一可译性(Uniquely decodable )—即时码(Instantaneous )All codesNon-singular codesUniquely decodable codesInstantaneous codesFigure 5.1. Classes of codes343. 定长编码3.1 唯一可译定长码编码速率编码效率log log L ql N r=≥log 1log q r +>log log L r R qN=≥()()log H S H S R qη=≤例:英文字符数q =27,且log 2q=4.754 bit 信源熵H (S )=4.03 bit ,取编码速率R=log 2q 则编码效率η=85%53. 定长编码3.2 定长码编码定理(1)正定理:(2)逆定理:log ()L rR H S Nε=≥+2[()]i E D I s p N ε≤log ()2L rR H S Nε=≤−12N E p ε−≥−0E p →1E p →63. 定长编码3.2 定长码编码定理根据正定理,令p E <δlog ()L rR H S Nε=≥+2[()]i E D I s p N δε≤<2[()]i D I s N εδ≥()H S Rη=()()H s H s ε≤+[]222()()(1)i D I s N H S ηηδ≥⋅−1()H s ηεη−=75.4 变长码•引入1. 变长码无需很长的码长就能实现高效率的无失真信源编码2.变长码必须是唯一可译码,才能实现无失真编码3.变长码是唯一可译码的充要条件:(1)非奇异码(2)任意有限次扩展码是非奇异码4. 变长码必须即时码85.4.1码的分类和主要编码方法信源编码方法:⑴匹配编码:概率大的信源符号,代码长度短;反之,代码长度长⑵变换编码:从一种空间变换成另一种空间,然后进行编码⑶识别编码:对有标准形状的文字、符号和数据进行编码9定理:设信源符号集为S=(s 1,s 2, …,s q,),码符号集为X=(x 1,x 2, …x r ),对信源进行编码,代码组C=(W 1,W 2, …W q ),相应码长分别l 1,l 2,…l q ,即时码存在(唯一可译码存在)的充要条件为:11≤∑=−qi l ir10释:(1)克拉夫特(Kraft)不等式为即时码存在充要条件(2)麦克米伦(McMilan )不等式为唯一可译码存在充要条件(3)该定理不能作为判别一种码是否为即时码(唯一可译码)的判据(4)当码字长度和码符号满足该不等式时,必可构造出即时码(唯一可译码)115.4.3 唯一可译码判别准则•唯一可译码:如果一个分组码对于任意有限的整数N ,其N 次扩展码均为非奇异码,则为唯一可译码•唯一可译码的充要条件:(见书上128页)121.码平均长度离散无记忆信源为编码后的码子码字的长度因为是唯一可译码,s i 和W i 一一对应则码字平均长度为[]1212()()()q q s s s S P p s p s p s ⎡⎤=⎢⎥⎣⎦""12,,,qW W W "ql l l ,,,21"()()i i p s p W =11()()q qi i i ii i L p W l p s l ====∑∑13释:(1)是每个信源符号编码需要的平均码符号个数;(2) 编码后,每个信源符号s i 平均用个码符号来表示,平均每个码符号携带的信息量是信道的信息传输率(3) 若传输一个码符号需要t 秒,则每秒传输率为故L L L s H X H R )()(==Ls H R t R t )(1==bit/码符号bit/秒L R t 信息传输率高2.紧致码定义:对于某一个信源和某一码符号集,若有一L个唯一可译码,其平均码长度小于所有其它唯一可译码的平均码长度,则称该码为紧致码(也称最佳码)•释:无失真信源编码核心问题是寻找紧致码14153.定理:(平均码长下界)设离散无记忆信源的信源熵为H (S ),用码符号集进行编码,则存在一种编码方式构成唯一可译码,平均码长满足[]1212()()()q q s s s SP p s p s p s ⎡⎤=⎢⎥⎣⎦""},,,{21q x x x X "=L rS H L r S H log )(1log )(+<≤16释:(1) 的极限值为,即下界;小于下界,则唯一可译码不存在(2) 当选择时,才能达到下界(3) 紧致码平均码长不一定达到下界(4) 达到下界的唯一可译码是紧致码(5) 紧致码最短码长L ()log H S r Llog ()log i i p s l r=−rS H L log )(=174 变长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香农第一定理)定理:设离散无记忆信源其信源熵为H (S ),它的N 次扩展信源为[]1212()()()q q s s s SP p s p s p s ⎡⎤=⎢⎥⎣⎦""1212()()()N N qN q S P p p p αααααα⎡⎤⎡⎤=⎢⎥⎣⎦⎢⎥⎣⎦""18扩展信源熵为H (S N ),码符号集X =(x 1,x 2, …x r ),用X 对S N 编码,则总可以找到一种编码方法,构成唯一可译码,使信源S 中的每个信源符号所需要的码字平均长度满足或rS H N L N r S H N log )(1log )(≥>+)(1)(S H NL N S H r N r ≥>+19当时,则其中,是扩展信源中每个信源符号对应的平均码长式中,是对应的码字长度∞→N )(lim S H N L r N N =∞→rS H N L N N log )(lim =∞→N L i α1()Nq N i ii L p αλ==∑i λi α20释:对于平稳遍历的离散有记忆信源(如马尔可夫信源),有其中,为有记忆信源的极限熵N L N L 原始信源平均码长N次扩展信源编码后每原始信源符号的平均码长≥rH N L N N log lim ∞∞→=∞H5.4.4变长信源编码定理5.编码速率、编码效率、剩余度(1) 编码速率:变长编码的编码速率为 LN R= log r N (2) 编码效率:编码效率定义为H ( S ) NH r ( S ) NH ( S ) = = η= R LN LN log r(3) 剩余度:定长码的剩余度为NH r ( S ) γ = 1 −η = 1 − LN21例题 例5.2 设离散无记忆信源Ss2 ⎤ ⎡S ⎤ ⎡ s1 ⎢ P( S ) ⎥ = ⎢0.75 0.25⎥ ⎣ ⎦ ⎣ ⎦ 对信源S及其扩展信源进行二元变长编码, 求当信源扩展次数N=2,3,4时的平均码长和 编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