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37
符号互动理论一、符号互动理论简介符号互动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野。
互动被视为分析单位。
互动论是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贯穿主观主义原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认为社会结构是许许多多的个人理解与行动的结果,社会过程是人把主观的意义赋予客体并作出反应的过程。
互动论同时是一种微观社会学。
社会由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
社会环境不是某种外在的静止的东西,它一直在影响着和塑造着我们,但这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为环境正是互动的产物。
人有内心生活,同时又是一个自我,自我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
互动过程首先是符号互动的过程,符号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
这种我们与他人共享的意义,关于社会世界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的感知与反应,均产生于互动过程中。
布鲁默说:符号互动一词是与人们之间发生的互动的独特性质有关系。
这种独特性在于,人们解释或定义彼此的行为而非单纯对它人的行为作出反应。
这样,人类的互动是以符号的使用、解释、或对彼此行为的意义的确定为中介的。
这种中介等于是在人们行为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插入一个解释过程。
二、符号互动理论的理论背景(一)威廉·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詹(1842-1910)认为习惯在人类行为中具有重大作用,他研究了本能是怎样被习惯所取代的。
所谓习惯是指通过经验学习到的和被经验修正了的行为。
他认为习惯的基础是记忆,通过记忆人类可以将过去发生过的行为从心中唤起。
在记忆的基础上重复这一行为,这就意味着此种行为已不再是无目的的了,这时,本能便消失了。
因此,本能既可以改变又可以发展,也有很多会逐渐消失。
詹认为在人类的行为由以生物因素为基础转向以社会因素为基础的过程中,习惯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于“意识”的探讨中,研究了由意识中产生出的“自我”。
“自我”这个概念意味着承认人类可以而且也正在发展着他们对待他们自己的态度和关于他们自己的感觉,意味着承认他们自己也是可以观察的对象,就好比人类观察一个外部的客体。
第四章符号互动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来源,弄清该理论产生与进展的大体线索;弄懂符号互动论的大体原理;着重把握符号互动论创建时期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个代表人物的大体思想。
教学重点: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教学难点:布鲁默对互动论的综合。
教学方式:教学与讨论教学时数:3课时一、符号互动论概述一、概念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
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
二、符号互动论的派别该理论源于哲学家W.詹姆斯和.米德的高作。
但最先利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1937年,他用这一术语指称美国许多学者诸如.库利、米德、J.杜威、.托马斯、W.詹姆斯、.帕克、.兹纳尼茨基等人的高作中所隐含的“社会意理状态”。
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一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
1930~1950年间出版的一系列布鲁默及其同事、学生们的高作中确信了该理论的要紧观点。
从哲学上看,符号互动论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德国和法国的联系最为密切,与、、、生物决定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以及的各种形式相对立,而与心理分析理论、现象学社会学、、角色理论、戏剧理论,以及和的心理学、哲学,具有某些相容性。
E.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3、符号互动论的大体假定要紧有:①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②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事物本身当中;③当个体在应付他所碰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说明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
4、符号互动论的观点要紧观点有:①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进程。
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进展,都以符号利用为先决条件。
若是人不具有利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当中,或说失去了存在的依照。
符号互动论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又称为符号互动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来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以时间顺序,对符号互动论的相关学者和思想进行梳理。
一、理论背景及其渊源1、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以大卫·休谟、亚当·弗格森等为代表的苏格兰伦理学家主张研究现实生活,考察日常生活经验并从中归纳出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找到有用的知识。
他们注重对人的心理的考察,企图通过内省、反省来发现人类心灵中最根本的东西。
2、詹姆斯的“多元的自我”思想威廉·詹姆斯是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在哲学上:以唯心史观和实用主义著称,主张存在即是被感觉,世界是由“纯粹经验”构成的,概念不过是人们为了在行动中取得成功而采用的“操作假设”。
在心理学上: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意识的机能与功用,认为“自我”就是“一个人可以用来称呼他自己的一切之总和”,“自我”可分为物质我、精神我、社会我、抽象我。
他在这方面的研究为符号互动论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
“社会我”承认“自我”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源于经验的;在社会我中,自我来自他人的经验,是他人给予的。
詹姆斯将社会我看成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派生物,可以通过多方面的社会关系来认识自我的多重特性,也可以将多方面的自我看成异质性社会的产物。
他认为人类本能地追求得到社会上他人的承认,他们总是据此来衡量自我的价值。
3、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詹姆斯·马克·鲍德温是现代遗传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著有《儿童和种族的精神发展》、《精神发展的社会观与伦理观》等。
他认为儿童的自我有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投射阶段、主观阶段和射出阶段。
整个自我均起源于社会。
人格是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产物。
符号互动理论在意义构建中,意义生成有两种基本途径:其一,符号本身的信息释放;其二,借助符号进行符号间的相互作用,如前者,又可分为直接信息的表征及加工与重新生成符号。
此外,还有另一种方式,即通过各个符号系统之间的互动来获得意义。
这一类型的方式,称为符号的交互活动。
符号学不仅要研究符号系统本身的特点,同时也要关注它们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这样一来,符号互动理论成为符号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成为当今符号学研究的热点。
这就是符号互动理论。
从大体上看,符号互动理论包含四个要点:1、参与性:参与者作为行动者积极地参与到符号活动中,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传递性:交[gPARAGRAPH3]由于人类天生就具有交往本能,即便在文字产生以后,人们仍然愿意保持面对面的交谈,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谓的“眼见为实”。
在这里,“眼见”不是指亲眼目睹,而是指心灵的感知,而语言则起到将心灵的感知转化为语言符号的作用。
3、系统性:任何符号系统都包括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两部分。
4、整合性:任何符号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
这些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具体的时间与空间、各种社会关系等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了符号系统生存的社会环境。
当然,符号互动理论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2、自主学习:符号的交互运用,符号与符号的相互转换,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直接感官,但它依旧遵循着某些普遍规律。
如符号的功能等价性与差异性、适合性与排他性、互补性、时效性等,这些原则不仅支配着某些具体的符号实践,同时也支配着一些抽象的符号活动。
3、互动性:自主性、互补性和协商性是互动关系的三种状态,是在符号交互活动中自然出现的,或是在具体的符号实践中自发出现的。
符号交互活动并非总是停留在具体的符号层面上,更多的是体现在潜在的符号互动之中。
符号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满足相互间的联结条件和制约机制。
如符号间的差异与对应、对比与融合、顺应与互补、冲突与平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