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本利分析报告模型(决策者必备)
- 格式:doc
- 大小:516.95 KB
- 文档页数:42
项目15 制作量本利分析模型量本利分析法,全称为产量成本利润分析,也叫保本分析或盈亏平衡分析,是通过分析生产成本、销售利润和产品数量这三者的关系,掌握盈亏变化的规律,指导出企业选择能够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最多产品并可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经营方案。
15.1 学习目标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可以学会使用Excel建立量本利分析模型的方法,学会建立盈亏平衡图表的方法,在表格制作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以下Excel功能的综合运用。
●创建Excel工作簿●在单元格中使用公式●SUM函数的使用●建立量本利分析模型●使用规划求解工具求解盈亏临界点●制作量本利分析图表●在图表中添加盈亏临界点垂直参考线●图表的修饰15.2 项目实施效果图本项目完成后的效果图如下:图15-1 盈亏临界点销量图15-2 量本利分析效果图15.3 项目实施方案任务1:理解量本利分析的概念量本利分析是产量(或销售量)、成本、利润之间依存关系分析的简称,也称VCP分析(Volume -- Cost --Profit Analysis)。
它着重研究销售数量、价格、成本和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
它所提供的原理、方法在经济管理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同时它又是企业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重要工具。
在量本利分析中,确定盈亏临界点是进行量本利分析的关键。
所谓盈亏临界点,是指企业收入和成本相等的经营状态,即边际贡献等于固定成本时企业所处的既不盈利又不亏损的状态,通常用一定的业务量来表示这种状态。
盈亏平衡临界点越低,说明企业获得赢利的可能性越大,出现亏损的可能性越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就越强。
量本利分析所考虑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销售量、单价、销售收入、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营业利润等。
任务2:准备量本利分析基础数据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该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为170元。
生产每一件产品的直接人工成本为24元,材料费11元,其它制造费10元。
管理人员工资5.6万元,资产折旧费3万元,固定销售费用2.1万元。
量本利基本模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量本利基本模型是财务管理中常用的一个工具,用来计算贷款或投资的收益和成本。
这个模型基本的原理就是,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内,资金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的速度取决于资金的规模、利率以及投资的时间长度。
量本利基本模型主要关注三个要素:本金、利率和时间。
本金是最初投入的资金数量,也就是我们需要支付或投入的金额。
利率是资金的增长速度,代表了我们能够获得的回报或成本。
时间则是资金增长或减少的时间长度,影响着总的收益或成本的结果。
在量本利基本模型中,我们常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式,分别是简单利息和复利息。
简单利息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资金的增长只取决于本金和利率,而与时间无关。
而复利息则是在资金增长过程中,会将本金和之前所获得的利息加在一起来计算新的利息,使得收益不断增加。
简单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这个公式的推导很简单,就是将本金乘以利率得到每年的收益,再乘以时间得到总的收益。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借入1000元行使10%的年利率,存款一年后所得到的利息就是1000×10%×1=100元。
量本利基本模型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我们在借款或投资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的利率和时间来计算出预期的收益和成本,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在银行、保险、贷款等领域,量本利基本模型也被广泛应用,帮助机构和个人计算出最合适的利率和时间长度,从而最大化收益或降低成本。
量本利基本模型是一个简单而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资金的增长和减少过程,帮助我们做出更加明智的财务决策。
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个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我们的财务生活,实现更好的财务目标。
第二篇示例:量本利基本模型是一种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模型,用来描述在利率、时间和本金等因素下,投资所获得的回报。
它是现代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金融领域和经济问题的分析中。
本量利与敏感性分析模型
1、概述
本量利与敏感性分析模型,简称“B-C/S”,是一种基于数据建模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管理技术的结合,以对企业投资决策的项目本量利状况及其敏感性分析。
本量利与敏感性分析模型是一个更为完备的投资决策模型,主要将重点放在本量利和敏感性上,是对企业主要投资决策面临的项目本量利和变量敏感性进行评估、分析和推导的决策模型。
2、基本机制
本量利与敏感性分析模型的基本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1)本量利分析:在给定的整体经济背景条件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计算出项目的本量利数据;(2)敏感度分析: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各变量对项目本量利状况的影响;(3)政策导向分析:根据敏感度和资源背景的分析,提出可能的有效政策建议。
3、主要优势
(1)本量利与敏感性分析模型能够找出企业在投资决策中的有效策略,及时发现企业变量敏感性的变化,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方向;
(2)本量利与敏感性分析模型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发现企业及其行业的决策潜在模式,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重要辅助信息;。
项目15 制作量本利分析模型量本利分析法,全称为产量成本利润分析,也叫保本分析或盈亏平衡分析,是通过分析生产成本、销售利润和产品数量这三者的关系,掌握盈亏变化的规律,指导出企业选择能够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最多产品并可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经营方案。
15.1 学习目标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可以学会使用Excel建立量本利分析模型的方法,学会建立盈亏平衡图表的方法,在表格制作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以下Excel功能的综合运用。
●创建Excel工作簿●在单元格中使用公式●SUM函数的使用●建立量本利分析模型●使用规划求解工具求解盈亏临界点●制作量本利分析图表●在图表中添加盈亏临界点垂直参考线●图表的修饰15.2 项目实施效果图本项目完成后的效果图如下:图15-1 盈亏临界点销量图15-2 量本利分析效果图15.3 项目实施方案任务1:理解量本利分析的概念量本利分析是产量(或销售量)、成本、利润之间依存关系分析的简称,也称VCP分析(Volume -- Cost --Profit Analysis)。
它着重研究销售数量、价格、成本和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
它所提供的原理、方法在经济管理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同时它又是企业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重要工具。
在量本利分析中,确定盈亏临界点是进行量本利分析的关键。
所谓盈亏临界点,是指企业收入和成本相等的经营状态,即边际贡献等于固定成本时企业所处的既不盈利又不亏损的状态,通常用一定的业务量来表示这种状态。
盈亏平衡临界点越低,说明企业获得赢利的可能性越大,出现亏损的可能性越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就越强。
量本利分析所考虑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销售量、单价、销售收入、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营业利润等。
任务2:准备量本利分析基础数据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该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为170元。
生产每一件产品的直接人工成本为24元,材料费11元,其它制造费10元。
管理人员工资5.6万元,资产折旧费3万元,固定销售费用2.1万元。
本量利分析模型设计、分析与应用本量利分析法是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用于研究产品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变动关系, 通过对以上各因素的调整, 寻找一条增加利润或实现目标利润的途径。
本量利的基本方程式非常简单,表达为:利润= 销售收入- 总成本= 销售收入- ( 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 (单价- 单位变动成本) ×销售量- 固定成本在这个方程式当中有5 个相互联系的变量( 因素) :利润、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只要给定其中任意 4 个变量值, 便可以求出最后一个变量的值。
运用Excel 表格设计本量利分析模型,基本原理就是依据由本量利基本方程式建立起来的5 个变量( 或者因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在Excel 表格中定义出函数后,则既可以对函数中的一个变量( 因素) 进行变动分析,也可以对多个变量( 因素) 同时进行变动分析,成为本量利分析过程中的一件利器。
所谓excel图表本量利分析模型其特点是根据变量之间数量关系在excel工作表中建立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模型。
同时利用excel工作表的图表显示功能生成能够以图表方式动态地显示本量利变量关系的分析模型"。
一、本量利分析模型的创建第一步,将相关资料输入Excel工作表。
在Excel工作表中输入创建本量利分析基本模型的相关资料。
如图1图1第二步,计算销售总额、成本总额、利润总额和保本点。
(这里根据表1进行计算)用鼠标单击单元格C7,光标变为“| ”时输入“= C3 *C6”,按回车键得到销售总额。
用鼠标单击单元格C8,光标变为“| ”时输入“= C3* C5 + C4”,按回车键得到成本总额。
用鼠标单击单元格C9,光标变为“| ”时输入“=C7 - C8”,按回车键得到销售总额。
用鼠标单击单元格C11,光标变为“| ”时输入“=C4 / (C6 - C5) ”,按回车键得到保本点。
然后在C13单元格输入IF语句“= IF (C9 > 0,‘利润总额’& ROUND(C9, 0) ,‘亏损额’& - ROUND (C9, 0) ) ”。
(重定向自量本利分析)本量利分析(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CVP分析)又称量本利分析(VCP分析)目录[隐藏]• 1 什么是本量利分析?• 2 本量利分析的产生发展[1]• 3 本量利分析的前提条件[1]• 4 进行本量利分析的关键• 5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关系• 6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1]•7 贡献毛益及其计算公式[1]•8 本量利分析[1]o8.1 一、盈亏临界点分析o8.2 二、实现目标利润的本量利分析o8.3 三、本量利关系图o8.4 四、相关因素变动对盈亏临界点和保利点的影响o8.5 五、本量利关系中的敏感性分析•9 本量利分析扩展[1]o9.1 一、非线性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o9.2 二、不确定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10 单一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本量利分析方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到了20世纪50年代已经非常完善,并在西方会计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时至今日,该方法在世界围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企业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等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了良好保证。
[编辑]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成本、销售数量、价格和利润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例如,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可能呈线性关系也可能呈非线性关系;销售收入与销售量之间也不一定是线性关系,因为售价可能发生变动。
为了建立本量利分析理论,必须对上述复杂的关系做一些基本假设,由此来严格限定本量利分析的围,对于不符合这些基本假设的情况,可以进行本量利扩展分析。
(一)相关围和线性关系假设由于本量利分析是在成本性态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成本性态分析的基本假设也就成为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也就是在相关围,固定成本总额保持不变,变动成本总额随业务量变化成正比例变化,前者用数学模型来表示就是y=a,后者用数学模型来表示就是y=bx,所以,总成本与业务量呈线性关系,即y=a+bx。
相应的,假设售价也在相关围保持不变,这样,销售收入与销售量之间也呈线性关系,用数学模型来表示就是以售价为斜率的直线y=px(p 为销售单价)。
这样,在相关围,成本与销售收入均分别表现为直线。
由于有了相关围和线性关系这种假设,就把在相关围之外,成本和销售收入分别与业务量呈非线性关系的实际情况排除在外了。
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成本、销售收入和业务量之间却存在非线性关系这种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在后面放宽这些假设,讨论非线性条件下的情况。
(二)品种结构稳定假设该假设是指在一个生产和销售多种产品的企业里,每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不会发生变化。
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很难始终按照一个固定的品种结构来销售产品,如果销售产品的品种结构发生较大变动,必然导致利润与原来品种结构不变假设下预计的利润有很大差别。
有了这种假定,就可以使企业管理人员关注价格、成本和业务量对营业利润的影响。
(三)产销平衡假设所谓产销平衡就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总是可以销售出去,能够实现生产量等于销售量。
在这一假设下,本量利分析中的量就是指销售量而不是生产量,进一步讲,在销售价格不变时,这个量就是指销售收入。
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生产量可能会不等于销售量,这时产量因素就会对本期利润产生影响。
正因为本量利分析建立在上述假设基础上,所以一般只适用于短期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本量利分析原理时,必须从动态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条件、销售价格、品种结构和产销平衡等因素的实际变动情况,调整分析结论。
积极应用动态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等技术来克服本量利分析的局限性。
[编辑]确定盈亏临界点,是进行本量利分析的关键。
所谓盈亏临界点,就是指使得贡献毛益与固定成本恰好相等时的销售量。
此时,企业处于不盈不亏的状态。
盈亏临界点可以采用下列两种方法进行计算:A .按实物单位计算,其公式为: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实物单位)= 固定成本单位产品贡献毛益 其中:单位产品贡献毛益=单位产品销售收入-单位产品变动成本B .按金额综合计算,其公式为: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金额单位)= 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其中,贡献毛益率=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销售收入[编辑]4.在销售量不变的前提下,盈亏临界点越低,企业能实现的利润便越多(或亏损越少);盈亏临界点越高,企业能实现的利润便越少(或亏损越多)。
[编辑]本量利分析是以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法为基础的,其基本公式是变动成本法下计算利润的公式,该公式反映了价格、成本、业务量和利润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即:税前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销售价格×销售量-(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销售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即:P=px-bx-a=(p-b)x-a式中:P——税前利润p——销售单价b——单位变动成本a——固定成本x——销售量该公式是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出发点,以后的所有本量利分析可以说都是在该公式基础上进行的。
[编辑]贡献毛益总额(total contribution margin,TCM)是指产品销售收入总额与变动成本总额之间的差额。
用公式表示为:贡献毛益总额=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即:TCM=px-bx由于:税前利润=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贡献毛益总额-固定成本可以写成:P=TCM-a所以:贡献毛益总额=税前利润+固定成本,即:TCM=P+a(二)单位贡献毛益单位贡献毛益(unit contribution margin,UCM)是指单位产品售价与单位变动成本的差额。
用公式表示为:单位贡献毛益=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即:UCM=p-b该指标反映每销售一件产品所带来的贡献毛益。
(三)贡献毛益率贡献毛益率(contribution margin rate,CMR)是指贡献毛益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百分比,或单位贡献毛益占单价的百分比。
用公式表示为:贡献毛益率=贡献毛益总额/销售收入总额×100%=单位贡献毛益/销售单价×100%,即:该指标反映每百元销售收入所创造的贡献毛益。
与贡献毛益率相关的另一个指标是变动成本率(variable cost rate,VCR)。
变动成本率是指变动成本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百分比或单位变动成本占单价的百分比。
用公式表示为: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总额/销售收入总额×100%=单位变动成本/单价×100%,即:将变动成本率与贡献毛益率两个指标联系起来,可以得出:贡献毛益率+变动成本率=1,由此可以推出,贡献毛益率=1-变动成本率,或变动成本率=1-贡献毛益率可见,变动成本率与贡献毛益率两者是互补的。
企业变动成本率越高,贡献毛益率就越低,变动成本率越低,其贡献毛益率必然越高。
[编辑][编辑]一、盈亏临界点分析盈亏临界点(breakeven point)又称为保本点、盈亏平衡点、损益两平点等,是指刚好使企业经营达到不盈不亏状态的销售量(额)。
此时,企业的销售收入恰好弥补全部成本,企业的利润等于零。
盈亏临界点分析就是根据销售收入、成本和利润等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分析企业如何达到不盈不亏状态。
也就是说,销售价格、销售量以及成本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不盈不亏状态。
通过盈亏临界点分析,企业可以预测售价、成本、销售量以及利润情况并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加强经营管理。
企业可以根据所销售产品的实际情况,计算盈亏临界点。
(一)盈亏临界点计算1.单一产品的盈亏临界点企业只销售单一产品,则该产品的盈亏临界点计算比较简单。
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税前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销售价格×销售量-(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销售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P=px-bx-a=(p-b)x-a企业不盈不亏时,利润为零,利润为零时的销售量就是企业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量。
即:0=销售单价×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固定成本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固定成本/(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单位贡献毛益可以写成:相应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额=盈亏临界点销售量×销售单价=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即:【例-1】假设某企业只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该产品的市场售价预计为100元,该产品单位变动成本为20元,固定成本为32000元,则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为:(件)相应的,可以算出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px0=100×400=40000(元)2.多品种的盈亏临界点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不只一种。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盈亏临界点就不能用实物单位表示,因为不同产品的实物计量单位是不同的,把这些计量单位不同的产品销量加在一起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企业在产销多种产品的情况下,只能用金额来表示企业的盈亏临界点。
即只能计算企业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
通常计算多品种企业盈亏临界点的方法有综合贡献毛益率法;联合单位法;主要品种法和分算法等几种方法,下面将逐一介绍:(1)综合贡献毛益率法。
所谓综合贡献毛益率法是指将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按照其各自的销售比重这一权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出综合贡献毛益率,然后再据此计算企业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和每种产品的盈亏临界点的方法。
具体来说,企业盈亏临界点=企业固定成本总额/综合贡献毛益率企业盈亏临界点的具体计算步骤是:①计算综合贡献毛益率。
首先,计算各种产品的销售比重某种产品的销售比重=该种产品的销售额/全部产品的销售总额×100%销售比重是销售额的比重而不是销售量的比重。
其次,计算综合贡献毛益率综合贡献毛益率=∑(各种产品贡献毛益率×该种产品的销售比重)该公式也可以写作:综合贡献毛益率=各种产品贡献毛益额之和/销售收入总额②计算企业盈亏临界点销售额。
企业盈亏临界点销售额=企业固定成本总额/综合贡献毛益率③计算各种产品盈亏临界点销售额。
某种产品盈亏临界点销售额=企业盈亏临界点销售额×该种产品的销售比重【例-2】某企业销售甲、乙、丙三种产品,全年预计固定成本总额为210 000元,预计销售量分别为8000件、5000台和10000件,预计销售单价分别为25元、80元、40元,单位变动成本分别为15元、50元、28元,则该企业的盈亏临界点是多少?①计算综合贡献毛益率,为此,第一步,计算全部产品销售总额=8000×25+5000×80+10000×40=1000000(元)第二步,计算每种产品的销售比重甲产品的销售比重=8000×25÷1000000=20%乙产品的销售比重=5000×80÷1000000=40%丙产品的销售比重=10000×40÷1000000=40%第三步,综合贡献毛益率甲产品的贡献毛益率=(25-15)÷25=40%乙产品的贡献毛益率=(80-50)÷80=37.5%丙产品的贡献毛益率=(40-28)÷40=30%综合贡献毛益率=40%×20%+37.5%×40%+30%×40%=35%②计算企业盈亏临界点销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