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
兴起
资料链接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 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 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
字词学习
jué
崛起
门楣
huái
淮安
轧过
shěn
沈阳
xī
清晰
zū
( 抱负 ):远大的志向。 ( 左顾右盼 ):向左右两边看。 ( 屈辱 ):受到的压迫和侮辱。 ( 胸怀 ):胸襟。课文指少年周恩来博大
宽广的内心世界。 ( 肇事 ):引起事故;闹事。
初读课文
阅读课文,认真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 事情? 一是在修身课上,周 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 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 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 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 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照应前文
点明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引发他深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改为陈述句)
在__外__国_人__的__租__界__里__,__谁_也__不__敢__怎__么__样__。
课后习题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 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三件事:一是在修身课上,周 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 志向。二是周恩来刚来到沈阳,就听伯父说 “中华不振”,这让他疑惑不解;三是周恩
组词:训斥 斥责
词语理解 若有所思: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若,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