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漫谈李清照词中的黄昏情结

漫谈李清照词中的黄昏情结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漫谈李清照词中的黄昏情结

梅亚萍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00)


摘要:黄昏情结,是中国诗人常咏不衰的题材。李清照
不失为其中一位突出的大家,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感情触角,
细腻传神地诉说着黄昏情结。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女词人不同
人生时期的代表词作,从而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李清照词黄昏情结

黄昏情结。是中国诗人常咏不衰的题材。太阳的回归召唤 着“羊牛下来”(《诗经·君子于役》),“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 酒》);静谧的黄昏也写照着“时暖嗳其将罢兮,结悠兰而延伫”
(《离骚》)的孤独寂寞。综观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黄昏的作品, 诗人宣泄内心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而我国宋王朝南渡前后 的女词人李清照不失为其中一位突出的大家。她以女性作家
特有的感情触角,细腻传神地诉说着黄昏情结。黄昏时分,那 半暗半明、朦胧模糊的光色掩映之下,疏雨、秋千、兰舟、雁阵、 菊花,甚至仿佛所有的花鸟鱼虫,山川风物,都能在她情绪魔
杖的点化下凝结成夕阳般宁静忧柔凄美的千古绝响.透射出
清新凄冷到极致的美。


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人生的生命节奏就是大 自然的生命节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击壤歌》)。这种节 奏将人们一天的生活与太阳的运行规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黄昏作为一个特定的时间范畴.对人们的生活也形成了一定 的影响。日暮黄昏,正是一个朦胧宁静的时刻,人们眼中的天、
地、人、物无不染上一层迷蒙的色彩。人的生命节奏、情感节奏 同大自然的生命节奏一道,同趋平和安宁,人从艰辛的劳作返 回休憩的家园,从生命的喧闹走向诗意的沉静,获得了一种心 灵的愉悦。
“常记溪事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 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这首词明快愉悦。


色只能表现为有“男子气”。“我”这个女性角色该是有作家自
己的影子的.行文间充满着一种激愤与锐气,由机智而犀利的
语言流泻而出。我似乎永远是在抗争,以期能逃得出这宿命的
困境。“我”从小敢做敢为.爱憎分明,行为有些叛逆.不屑与天
使为伍,虽然是出自有点儿嫉妒。但在家从父,大学的专业只
能听从父亲的定夺。学外语而非自己钟爱的新闻。大学毕业终
于逃出父亲的掌心,又逃避了当大学助教遭遇“瓶花”的命运,
是因为“我”在米夏的火热爱情里来到德国,这是一段梦幻的
激情。昙花一现间米夏便消失于“我”的生命之外。孤寂之后与
老叶的七八年

共同生活,没有婚姻,没有孩子,很珍惜生命中
这份情感,“我”实践了中国世世代代传统贤妻的所有的智慧:
勤勉,温柔.乖顺。然而最终分手的原因却是千古的“萧何”,
“我的独立自强”!女人只能是男性话语霸权的牺牲品!素贞到
海德堡时.“我”已是孤身一人,早已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
许细目,享受着极度的“自由”,然而陌生的短暂的性,只能是
放纵之后数倍的寂寞与孤独,这是游离在男权之外灵魂家园
的失落感.一种无以加入无以认同的孤独感。人生真的是一座 孤岛吗?为什么会不自觉习惯于等着素贞深夜的回归,甚至期 待着她这样一个无可负荷的弱者的某种拯救?这该是自己骨
子始终无法切断的血脉文化.也是在期待着给寂寞的灵魂找 回一个皈依吧?或者只有中西方传统与现代思想与文化的某 种有效融合才会是女性寂寞灵魂的真正精神家园?
这两种有着鲜明性格反差的女性,从同一起点。走向自己
不同的人生之路。然而命运又让她们再次聚首,她们如同一个 钱币的两面.共同演绎着整个当代中国女性的生命困境。这其 间,在今天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经济意义上女性的生存与独
立都已深人人心。对于素贞这类传统型女性来说这种生命困 境存在也许是迫切解决的。因为女人首先是人,人的独立首要 就是经济的独立。而本文所特别关注的是这两类女性情感与
婚姻的困境以及终极意义上女性精神家园的困境。
情感和婚姻往往是女性生命里最重要的园地.这是几千 年父权夫权文化的积淀。因为男性向来都是生产者。他们的世 界是外在而广阔的,情感和婚姻只能是他们生命的一个因素。
女性在此种文化里注定内向性的。几千年来守着经营着这方 空间。而因此注定这方家园和谐的不易,因为它的基础从来就
万方数据
不是所构成者双方的平等。在小说里,男性都是以背景出现
的,而男性的呼吸却无处不充塞着女性生活的空间。对女性造
成的压迫感却无处不在。在素贞的婚姻里。子铭对她爱的因素
会有几分呢,或者说他们爱的形态根本就是一种变异。更多的
该是婚姻市场中物质的比例了吧。这种婚姻是铸成素贞悲剧宿
命的基石,更毋庸说在海德堡钢琴师编织的美丽的陷阱!相似
的宿命亦在“我”的身上演绎着。“我“再怎么刚强自立。可“我”
是一个女性,几千年的女性集体无意识积淀.使“我”在逃避的
同时渴望拥有一份真爱。渴望拥有一个由相爱的人共同建构的
港湾,即使没有世俗的形式,如“我”和老叶情感形态.且为了守
住它,“我”还是付出了现代和传统所有该女性所付出

的.结局
是在他吃完“我”做的鸡腿,一抹嘴上的油光,找一个莫须有的 缘由,摔门而去,成为另一场云烟。在此,男性的自私.虚伪。霸 道,不负责任同女性对情感的真诚执着构成一个显在的二元对
立的世界,女性注定陷落在此间的困境而无处可逃。
当爱成为无以名之的困惑,婚姻成为进退维艰的困境。女 人.你飘泊的灵魂该何处停靠?当传统已成为窒息女性生命活 力的死地,当代还是一片无人踏迹的荒原。女人,你该走向何
方?也许,这一切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女人,你究竟是什么?也 许,只有这些问题有了答案,“我”才不会固执的以为:我们除 了虚妄,一无所有;才不会“白天张牙舞爪”,而“晚上竞如一只
受伤的刺猬”;才不会有数也数不完的寂寞时光??而现在, 此刻,这注定是现代女性无法突围的终极困境。
龙应台以独特的女性化叙事和女性话语,并以戏剧化的 方式凸现了现实生活中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遭遇和无以遁逃 的生命困境,我们似乎可以听得到作家激愤的心跳。确乎该如
此,这不仅仅是这个时代的困境,也不仅仅是女性自身的困 境,而是人类如何走向和谐共存的漫长而又亟待解决的困境。 清楚的是,现在还只是一个支点。

参考文献:
[1][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国际文化出版公
司.2003.
[2]龙应台.在海德堡坠入情网.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在词人身上留下了天 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李清照祖籍历城,历城的大明湖能乘 船游赏,且水面广阔,盛出莲藕,多鸥鹭,景色秀丽。“日暮”的时
候,在“溪亭”那地方.沉醉的少女,因为要游得兴尽,所以回舟 晚了。晚了,又沉醉,更被藕花之美所吸引,所以“误人藕花深 处”,不知回家的路。但仍要回家,于是“争渡,争渡”,争的结果,
把要睡眠的鸟惊起了。可见,这首词的明快,正在于词人沉醉暮 归的生活节奏与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在结构感情上是相互一致 的。这份和谐与李清照早期自由优裕的生存活动不无关系。
宋神宗元丰七年f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有名的 学者仕宦家庭.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韩琦门 下。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
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 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王氏 是状元王拱宸之女,也是一个善鼓琴。通绘画,懂金石的大家
闺秀。官宦门第的优裕物质生活及

其家庭艺术氛围的濡染,使 李清照博览群书.养成了亲近大自然的性格。


古人认为情绪最难把握、难于平静的莫过于黄昏时分。清 人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五曾指出:“夫风雨晦暝,独处无聊,此 时最易怀人。”就人体的生物机能来说,外界物候时间引起的阴
暗、湿度等温度变化,的确可以敏感地影响到人的情绪,古代中 医圣典《黄帝内经》对此也有所归纳:“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 隆,Et西而阳气已虚.气门已闭。”农耕社会中,黄昏是人们劳作
一天之后荷锄而归,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但是,当辛勤劳作的 人们“日入”而不得“息”时,人的生存活动与日暮人归结构相反 时这就形成了Et暮人归的反命题.就只能望黄昏天地而兴叹,
对亲人欢聚标志的黄昏夕阳万物产生诸般的情感牵绊。在李 清照的词中.这种反命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类型:
1.相思怨别
黄昏时分,抒发相思之苦的诗篇可以追溯到《诗经·王风-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Et之夕 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黄昏时分,一个农家少 妇孤独地倚门凝望着成群的牛羊下坡,鸡儿进窝。家畜尚且出
入有时。丈夫啊,却久役不归,叫我怎不把他思念?暮色苍茫 中。思妇的这一份情义,具有永恒的感动力。从文学角度看,写 法简单。朴素至极,实无可言;从文化角度看,这是对和平安宁
生活的向往.正体现了农业人生的根源之美。于是思妇之思 念。成为整个大地生命的一种回声无垠的恒久呼唤!清人许瑶 光在读过《君子于役》后有诗日:“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
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旬,最难消遣是黄昏。”
《君子于役》是黄昏相思怨别诗的滥觞。黄昏相思怨别的 常见模式是日暮倚楼。黄昏盼归。这种黄昏盼归的心理在李清 照婚后所写之词中常可觅见。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
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浣 溪沙》)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二人十分恩爱。结婚 不久,丈夫外任,思念之情,每逢佳节更是难以消遣。在柳丝依
依的江南春天.词人或者手托香腮傻傻地看着玉炉里的袅袅 香烟,或者跑到后花园里去与女伴斗草。青山隐隐,花开花落, 实在无聊,想去蹴一蹴秋千,却只可惜烟柳下的秋千又被黄昏
的疏雨打湿了。这首词抒发了寒食节这天怀念丈夫的无可排 遣之情。全词无一情字,而处处是情;无一思夫字而处处是思 夫:无一愁字而处处是愁。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
橱,半夜

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又是佳节重阳,本应该亲
人团聚一起喝酒.但现在丈夫负笈远游。李清照便作了这首著
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尽管作为闺阁中的妇
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
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但相对说来,她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
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
夫分别之后。面对单调寂寞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黄昏来抒写
自己的离愁别恨了。深秋季节黄昏后。词人独自一人把酒对
菊,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螂环记》载,赵明 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 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
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 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古诗词中 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
《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 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 来却均未及李清照写得这样成功。原因即在于这个比喻浸透
了黄昏情绪,极切合女词人对丈夫无尽的思念。
2.忧国思乡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 高宗仓促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病 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在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
了晚年。词人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每逢黄昏,看到一切 带有悲伤色彩的景物,更是感慨万千,所作词章也由早期的缠 绵婉转转为深沉凄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
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这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
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
人。黄昏时候,词人孤独寂寞,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她
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或许她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
己.但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戚戚”。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
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无光的。正所谓“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

天气“乍暖还寒”,酒是“淡酒”,无力抵挡住
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无法消除满心的愁苦;抬头仰望,大 雁依旧,可再也用不着让它鸿雁传书了;看满地落花,枯萎凋 落。再也没有人摘花送给自己了;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
桐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正如李清照在词作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 许多愁。”《声声慢》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 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通过“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
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一连串带有黄昏特殊韵味的意象, 我们可以深深体味到:词人“举杯消愁愁更愁”,长空中那南飞 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这雨点一滴滴.一声
声像是打在词人的心上,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这次第,怎一 个愁字了得!”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 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正如肖弛在《中国诗歌美学》中指出的:“诗歌艺术中的时 间意识是一种生命意识。”李清照的黄昏感受,实是生命缺憾 中的一种痛苦情绪.是对和谐安宁生活的一种永恒的祈求。她
把少女的天真娇憨,少妇的柔情挚爱,伤离感别,以及后来的 失国之痛,丧夫之悲,悼亡孤寂,念亲怀乡,哀哀欲绝的真实情 感都熔铸在黄昏情结中。她感受黄昏,描写黄昏。永远遵循着
一种“日之归——人之归——心之归的潜在逻辑”,把对生命
的感觉与黄昏日落浑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与天地盈虚消息
相通的生命体验的混沌境界,使黄昏夕阳在人化的自然里成
为回归精神家园的象征。尤其是现代,文明世界变得愈来愈繁
杂喧嚣.生存于喧哗与骚动的人们愈来愈向往原始的宁静,渴
望诗意的温馨,寻找精神的憩园,安顿疲惫的心灵,黄昏群动
将息,万籁欲静的特点,就使得夕阳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

参考文献:
[1]王立.暮蔼沉沉诗境阔[J].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5期.
[2]韩楚森.李清照词之独特意象[J].北方论丛,1991年5月.
『3]张耀西.落日催归寻家园——初中古诗文黄昏意象浅
析[J].中学语文,2006年8月.
[4]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万方数据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漫谈李清照词中的黄昏情结
作者: 梅亚萍
作者单位: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00 刊名: 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2007,(3)
引用次数: 0次



考文献(4条)

1.王立 暮蔼沉沉诗境阔 1991(5)

2.韩楚森 李清照词之独特意象 1991(2)

3.张耀西 落日催归寻家园--初中古诗文黄昏意象浅析 2006(8)

4.胡晓明 中国诗学之精神 1993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刘尊明.LIU Zun-ming 历代词人追和李清照词的定量分析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4)
对李清照词的追和与模仿开始出现于南宋时期,至明清时代形成一个创作的高潮.从南宋至清代康熙朝,历代词人共有53人追和李清照词达120首之多
.通过对这些和韵词作的检索及有关数据的定量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获知李清照词的名篇佳作在历代的传播接受情况,也进一步印证和强化了李清照在词 史上的深远影响及其重要地位.
2.期刊论文 黄敏.Huang Min 李清照与朱淑真词接受差异论析 -贵州社会科学2006(1)
李清照和朱淑真是宋代两位最著名的女词人,她们以卓越的创作成就深远地影响了后世文学,为历代读者广泛接受.综观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被接受历史
,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接受差异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接受历程的不同;二是情感认同的差异;三是接受模式的区别.通过考察和分析李清照和朱淑真词
的接受差异,能更加深刻地洞悉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美学特征、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3.期刊论文 万洪莲 浅析李清照词与其女性意识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4)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把婉约词发展到最高峰.在李清照的咏花词和酒词中,她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感受社会人生以及女性绚丽多
彩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流露和表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女性意识.正是这种独特的女性视角使李清照的词"巾帼不让须眉",赢得世人高度赞誉.
4.期刊论文 池睿 词别是一家——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对于诗、词、文,李清照有独特的见解,她的诗文多是表现激昂的爱国热情,而对于词,只是能表现个人的情感,所以她主观上把词与诗文分开.关于李
清照词的创作,大体可以分为南渡前和南渡后两个时期,前期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
然的喜爱.南渡后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更为动人的词篇.
5.期刊论文 罗斯宁 李清照与宋代女性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0(1)
文章主要从女性文学的角度观照李清照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宋代女性词具有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自尊、自强的要求、自恋、自怜的情结等
思想感情特色,在艺术上多委婉情深、率真自然、浅白通俗。李清照词集宋代女性词之大成,成为宋代女性词的杰出代表。显然,李清照

深厚的文化修
养和过人的抱负,使其词也有一种超乎一般女性词的“丈夫气”,从而兼有女性词和士大夫词之长,成为千古流芳的“易安词”。
6.学位论文 付美华 论李清照的“小歌词” 2007
本文从"小歌词"概念的视角通观李清照的词和词学思想,对"小歌词"概念进行了解析.一方面,它承接了李清照在《词论》中体现出来的词学观--词
"别是一家"的词论思想,二者的背后都存在着一致的美学判断--诗词有别;另一方面,通过对她的词创作进行分析,通过词与诗的文体特点的对比,从语言上
、声律上、结构上、表达方式以及各种技巧的运用上,详细分析了李清照进行词创作时对"小歌词"以及"别是一家"这两种理念的细心经营,并着重探讨了
李清照"小歌词"的独特审美特点,即词体从外到内的委曲美特点.
引言部分分析了关于李清照词和词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整体上阐述了李清照关于词"别是一家"与其"小歌词"审美理想之间存在的内在联 系,概括分析了李清照"小歌词"的基本风貌.
"词"这种文体在流传中有着多种称谓,在词史上,用"小歌词"作为词或者一部分词的称谓,并非出于严格的分类,从保留下来的书面资料看,"小歌词"多
用于日常称谓,散见于文人言论中.词又被称为"小词"或者"歌词","小歌词''的称谓与之相近.宋人对于"小歌词"有着复杂的审美意味,大体有以下三种:词
与音乐有密切的关系;与词本身的特征密切相关,小词本来就是篇幅短小的体裁;对词这种文体,存在既喜爱又鄙视的矛盾现象.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先
后两次提到"小歌词",她区分词与其他文体,尤其与诗相区别的时候,她把词的最小范围规范在了"小歌词"的称谓上.李清照称词为"小歌词"没有任何歧视 之意,反而有一种尊重在里面,抱着一种积极建设的态度.
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词学观主要是针对词体独立要求提出来的,"别是一家"理论后面的另一个美学判断就是"诗词有别".李清照词论思想主要围绕
在"别是一家"的理论展开,而"小歌词"又是李清照词在整体上的一种审美理想,所以,"小歌词"这个称谓也包含了许多对比信息,构成一个隐性的对比命题
.李清照将词的特质定位在"小"上,这个"小"与诗文之"言志"功能相区别.一方面,词"言情不言志";另一方面,词所言之情是世俗之情、儿女之情,以婉约为
精神内核.其次,"小歌词"的另一个对比项是词体可"歌"的功能与传统诗文作为"案头文学"性质的区别.并且,文章通过李清照的词创作与诗创作的对比分 析,具体细致的揭示了这种区别.
李清照的"小歌词"在文学定位上有两大特征,一是音乐文学定位,"别是一家"说首先强调词应当合于音律.二是俗文学定位,

宋词反映的世俗民情、世
俗观念与世俗生活,是其作为词文学本质所在,是其区别于历代正统诗文的文学新价值的显现.李清照的"小歌词"顺应了词文学这种历史潮流特点,其词创
作显示出"本色"属性.她的词以婉约风格取胜,却没有被局限在婉约的围墙内,她能够针对词的本位弱点,相应的灌注以反面因素,在她的婉约之词中不时跳
跃着刚健的音符,在柔婉的格调中揉进健拔的气息,使婉约词不纯是柔媚娇软,别具一种清新的面貌.
词体本身在形体上和声音上都别具有一种摇曳多姿的美感,词的这种体性审美特征必然影响到词的内在结构和情感表达.如音乐带给词的除了声律的
抑扬抗坠、音韵的缓促流转的性质之外,词的篇章结构也蕴含了这种音乐流动性.词有着长短不齐的句式和错落有致的节奏,适合于抒发那种缥缈不定、欲
说还休的感情,即感情的曲折表达.李清照的"小歌词"正是顺应了词体这种审美特点,并对此加以发挥、内化提升,具体表现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结构篇
章的安排上都体现了一种摇曳多姿之美,甚至小到语言的细节技巧上都有大量的配合,使得李清照的"小歌词"从整体上都显现出一种的委曲流动的审美特 点.
李清照站在正统立场,提出"别是一家"的主张,严格区分诗词的界线,注重词体的独立性,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创作提高了"小歌词"的地位,使之能作为一
种独立文体与诗分庭抗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李清照继承了词的婉约特性,并使婉约词的创作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7.期刊论文 王可喜 殊途同归--论苏轼、李清照提高词的地位的途径 -咸宁学院学报2003,23(5)
在推尊词体,提高词的文学地位的努力中,苏轼在"词为诗裔"的观念指导下,"以诗为词",开拓词的题材范围,增强词的表现力,从而提高词的地位,而李
清照则强调词"别是一家",将词的音乐性和文学性相结合,让词成为与诗比肩的一种文学样式,同样提高了词的地位.途径不同,然而殊途同归,达到了提高 词的地位的共同目的.
8.期刊论文 曾辉龙 论李清照的前期词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4)
李清照前期词以其真实的情感,表达了女性生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她的词不论是写少女的天真话泼,还是写少妇的相思、幽怨,无不表现
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情趣、韵味,令人回味无穷.李清照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 ,在灿若繁星的
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特别是作为
一位文化女性,李清照具有与一般女性不同的淑女情怀.李

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李清照在宋代词坛上是一个词文婉约 秀丽的词人.
9.期刊论文 黄利平 词·酒·人生——以李清照的酒词观其南渡前后的生活状态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23(1)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南渡前后的生活状态也如她的词一样截然不同.本文从李清照的酒词入手,以她在不同时期的饮酒作词初探其 南渡前后的生活状态.
10.期刊论文 熊钟丽 李清照早期少女词赏析 -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08(3)
李清照,在我国古代灿若群星的词人中,可说是独具异彩.她深于情,专于情,端庄富丽、柔婉情致而又才华横溢、"睥睨人世".她的词以其真挚的情感
、清新自然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幽美深远的意境,弹奏出极富个性特征的心曲.在其创作的早期少女词中,她为我们塑遣了各不相同的栩栩如生的女性抒
情主人公形象.李清照以她杰出的才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支耀眼的奇葩.正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5d7363269.html,/Periodical_wjzl200703033.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6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