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事地理与地形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的一场伟大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事地理与地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由于中国广袤的地理面积和复杂多样的地形,才使得中国人民能够在抗战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击退了日本侵略者。
首先,中国地理面积的延展使得日本侵略者面临了长期而艰苦的战争。
中国的陆地面积非常庞大,东西纵深约5700千米,南北纵深约5000千米。
这个巨大的面积使得日本军队必须耗费大量的精力和物资来维持战线,难以迅速占领中国。
此外,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人口,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
其次,中国复杂多样的地形为中国军队提供了独特的战略优势。
中国地势高低起伏,山脉众多且纵横交错,这对于进攻方来说是一道巨大的阻碍。
中国的山地地形,如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等,为中国军队提供了良好的防御地形。
中国军队可以通过利用险要的山地地形,采取军事机动,构筑坚固的防线,有效地抵御了日军的进攻。
此外,中国的江河湖海体系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拥有较为发达的水系,如长江、黄河、淮河等,这些江河交通便利,可以为中国军队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
同时,中国的江河湖海也成为中国军队阻击日军进攻的重要工具。
中国军队可以通过水系的阻止和利用,迫使敌人陷入困境,从而获得战役的战略主动权。
最后,中国的气候条件也对抗日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带,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而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日本军队很难适应中国的气候环境,从而给中国军队提供了一定的作战优势。
中国冬季的严寒和漫长的雨季,使得日军在后勤保障和战场调度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事地理与地形在中国的抵抗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广袤的地理面积和复杂多样的地形使得日本军队难以迅速占领中国,为中国提供了战略优势。
同时,中国的江河湖海和气候条件也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后勤保障和作战优势。
军事与地理材料来自大科普网军事地理学是研究军事与地理关系的学科,它探索地理环境对国防建设、军事行动的影响,以及在军事上运用地理条件的规律,为制定战略方针,研究武装力量建设,进行战场准备,指导作战行动提供依据。
它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XML:NAMESPACE PREFIX = O />军事地理学通常由普通军事地理学、区域军事地理学、部门军事地理学三个部分构成。
普通军事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理与军事的关系的一般规律和历史源流等,是军事地理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概括;区域军事地理学主要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的综合影响,包括战区军事地理、国家军事地理、边疆军事地理等;部门军事地理学主要研究某些特定地理因素对特定军事行动的影响,如海洋军事地理、空军军事地理、历史军事地理、交通军事地理等。
军事地理学发展简史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18世纪中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给将军们的训词》中指出“地理知识,对于一个将军来说,犹如步枪之对于士兵,数学之对于几何学家一样重要”正确利用地理环境,往往可以以少胜多,以弱制强;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估计不足或利用不当,即使处于优势的军队,也可能遭受挫折甚至失败。
中国东汉末年曹操兵败赤壁,法国拿破仑一世丧师俄罗斯,地理因素的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军事指挥人员充分认识地理环境对军事战略和作战行动的制约和影响,并在实战中巧妙利用,趋利避害,扬长抑短,对于克敌制胜有着重要的作用。
军事地理学是人类战争实践的产物,是伴随战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对军事地理学的研究,中国较其他国家为早。
在古代,军事地理学是作为兵法的组成部分而出现的。
《孙子兵法》有较多篇幅着重论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成为研究军事地理的开端。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的问对中提出辅刘立国的“隆中对”,是分析军事地理形势把握战略全局的范例。
济南军区介绍辖区:山东、河南。
主要兵力部署在潍坊、开封等地该地区主要以汉族为主,另外还有回族等少数民族,各族和谐发展,为济南军区的稳定和预备一部队提供了各类人才。
地理位置:济南军区主要是在华东平原,以及山东丘陵一带,在黄河下游。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山东省成为沿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东省的地势,中部为隆起的山地,东部和南部为和缓起伏的丘陵区,北部和西北部为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山东省的最高点是位于中部的泰山,海拔1545米;最低处是位于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海拔2米至10米。
山东省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平原、盆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3%;山地、丘陵约占34%;河流、湖泊约占3%。
山东省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干流长5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0多条。
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斜穿山东境域,流程610多公里,从渤海湾入海。
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自东南向西北纵贯鲁西平原,长630多公里。
其他比较重要的河流还有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淮河等。
山东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和东平湖。
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组成,总面积1375平方公里,为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下辖3个集团军(20、26、54集团军),1个武警机动师(武警128师),总兵力愈25万。
济南军区防区为山东、河南两省,总兵力愈25万。
济南军区空军空5师(强击机师)山东济南Q5空12师(歼击机师)山东威海J7C、J7E空19师(歼击机师)河南郑州SU27、J7空31师(歼击机师)山东青岛J6、J5该部队是一支历史悠久、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是中国共产党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素有“铁军”之称。
其前身是由叶挺独立团和秋收起义部分武装力量所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
先后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苏鲁豫支队、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沈克尼文/图地方志源流概说“方志”的名称较早见于记载的是《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
《周官》一书成于战国时代,据此可知方志的历史之久远。
我国现存的地方志有八千五百多种,共十一万多卷,(注1)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
地方志记载了一定地区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是一部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军事内容,特别是军事地理内容。
明末清初顾祖禹编撰的军事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就引用了一百多种地方志。
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陆军编绘的《中国地图》,我国的地方志就是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我国地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以及地理书和地图,在地方志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三方面既有各自的发展,又有相互的融合。
由于各自的发展,地方志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而史、图、经的相互融合,终于在宋代形成了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地方志。
(注2)明清时期的军事要地志明代地方志的发展十分繁荣。
明政府为巩固北部边防,在长城沿线许多军事要地设立军镇、卫所,在一些军事要冲设立关城、堡寨,屯兵戍守。
由于这些军事要地的出现,随之出现了许多军事要地志。
著名的有:嘉靖《山海关志》,万历《偏关志》、嘉靖《三关志》。
此外,还有关于重要防御方向的嘉靖《两镇三关通志》、嘉靖《西关志》、万历《四通三关志》等等。
与此同时,明代军事区划,镇、卫、所的方志也纷纷出现,如正德《宣府镇志》,万历《延绥镇志》,正德《金山卫志》等。
这些地方志明显地具有现今军事要地兵要地志的雏形,对当时军队的兵防战守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
《延绥镇志》,序中说:“时火落赤报警,欲稽往牒,以查敌情,得新志而读之,历代建置沿革之由,水火险易厄塞之处,兵马收集选充之实,馈饷储积、田赋登耗之数,力役征调支应之烦,……文武经历建树久近之迹,河套侵犯要挟之情,元老经略条奏筹划安攘之策,糜不犁然具备,一展卷尽目中。
”清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达到鼎盛时期。
关于中国历史军事地理关于中国历史军事地理《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军事地理要览》(以下简称《要览》)一书,讲的是历史军事地理知识。
综合其他参考资料,就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
一、关于历史军事地理学何为历史军事地理学,按照著者的解释,就是:研究历史上战争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探索各历史时期的军事活动与地理条件之间相互制约与影响的规律,为研究军事历史和现今国防建设、军事活动提供历史的借鉴。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释义为:研究某一战区或军事要地各个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各种地理因素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军事行动所产生的影响等的一门学科。
历史军事地理学是军事历史学和历史地理学的组成部分。
它源于人们运用历史经验指导现实军事活动的客观需要,是随着人类军事活动的发展及人们对历史时期军事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能动的理性认识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可以把这个概念分成三个主体来理解,分别是“历史”、“军事”和“地理”,也即历史各时期,军事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关于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要览》介绍,史籍见载的我国最早的一次战争,是神农伐斧燧之战(《战国策·秦策》《路史·后记三》《孙膑兵法》有记载),自此以后,战争成为历史的主角。
《要览》说明,记载中国战争数量的史籍有三个:一是刘统《中国古代战争与历史军事地理》,认为“中国古代历史中发生过4000多次战争”。
二是《中国军事史·历代战争年表》(后单独出版《中国历代战争年表》),统计中国历代战争数为3791次。
三是施和金作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主要是依据《读史方舆纪要》为基础进行统计),统计截止明代中国历代战争数为6192次。
《要览》认为,三家的统计数相差颇为悬殊,认为施和金的统计最为详确、合理。
因此,按施氏说,《要览》给出的有关中国古代战争情况是:从空间分布上看:战事最多的是陕西,共有1281例,其后依次是南直(江苏、安徽、上海一带)、河南、京师(这是按当时的行政区划界定,并非现时行政区划)。
中国地方志精读【原创版】目录1.中国地方志的定义与历史2.中国地方志的价值与作用3.中国地方志的当代意义4.精读中国地方志的方法与建议正文一、中国地方志的定义与历史中国地方志,是指对某一地区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进行系统记载和研究的书籍。
地方志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于汉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从古至今,地方志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誉为“地方的百科全书”。
二、中国地方志的价值与作用1.历史价值:地方志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能够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对于研究历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2.地方文化价值:地方志详细记载了地方的风俗习惯、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等,是了解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
3.政治价值:地方志中关于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记载,对于政府决策和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4.教育价值:地方志中包含了大量的科举文献和名人事迹,对于教育后人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三、中国地方志的当代意义在现代社会,地方志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推动社会进步等。
四、精读中国地方志的方法与建议1.选择合适的地方志: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方志进行阅读。
2.了解地方志的体例结构:地方志一般分为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篇章,了解其结构有助于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3.联系实际:将地方志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勤做笔记:阅读地方志时,可以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便日后查阅和总结。
5.参加相关活动:可以参加地方志研究、讲座等活动,与他人交流心得,共同提高。
总之,中国地方志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提升自我的宝贵财富。
军事地形学总结汇报军事地形学是一门研究军事战斗中地形地势对战场态势和作战效果的影响的学科。
军事地形学与战争决策密切相关,对于提高战争胜算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军事地形学的总结汇报。
首先,军事地形学的重要性。
地形地势对战争中的决策和作战部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形可以为部队提供防御的有利条件,例如山地、河流等自然地形可以形成自然屏障,阻碍敌军进攻。
另外,地形还能够提供战术上的便利,例如山地可以作为侧翼攻击的突破口,河流可以作为行军和运输的通道。
因此,通过深入了解地形地势特点,军事指挥员可以更好地选择战术和部署部队,从而提高作战效果,增加胜算。
其次,军事地形学的研究内容。
军事地形学主要研究地形地势与战术、作战和战场态势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内容包括地形地势的分类与特点、地形地势对部队机动性和可见性的影响、地形地势对防御和攻击的影响等。
此外,军事地形学还包括战场勘测和地图制作等技术方法,用于获取并表达地形地势信息,为战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再次,军事地形学的方法和技术。
军事地形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勘测、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实地勘测是获取地形地势信息的最基本方法,通过测量地面的高度、坡度、水系等指标,获取详细的地形地势数据。
遥感技术结合卫星、无人机等载具,通过遥感图像获取大范围地形地势信息,为战争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的数据支持。
地理信息系统是将地理空间数据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地形地势信息的建模、分析和展示。
这些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为军事指挥员提供了更全面、准确的地形地势信息,帮助其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最后,军事地形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军事地形学将越来越依赖于高精度、高分辨率的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同时,地形地势信息的时效性和实时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在军事地形学中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例如无人机、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
此外,地形地势的三维化和虚拟化模拟技术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以更直观、全面地展示地形地势特征和对战场态势的影响。
地方志的编纂与价值地方志是一种全面、系统描述地方的文献资料,是指将某一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概括、准确地加以收集、整理、编写而成的一种资料性书籍。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方志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被越来越多的历史爱好者所关注。
地方志的编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历史和社会文化。
自然地理方面主要介绍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地貌、气候、植被、动物、矿产等情况;历史方面主要介绍这个地方的发展史、族谱、文人墨客、文物古迹、名胜风景等情况;社会文化方面主要介绍这个地方的民俗风情、饮食习惯、婚礼葬礼、习惯沿革、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地方志是反映一个地方发展历程和人民生活变化的有机载体,它记录了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历史沉淀,是文化的重要见证和记载。
编写地方志和保护地方志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文化现象。
地方志的编纂有利于促进和保护中华文化的发展。
通过对地方志的整理和深入研究,不断推动发展,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加深对祖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
地方志对深化文化传统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对学习和研究历史具有启示作用。
地方志也对地方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具有完备的历史材料,可以从中了解一个地方的发展脉络和发展历程,从而提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设想。
另外,地方志还可以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提供宝贵的数据,促进地方的发展。
除此之外,地方志的编纂还具有社会文化的直接参与和人文传承的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诸多地方的习俗文化正在消失,风俗习惯正在减少。
地方志的编纂就可以通过记录地方习俗,让这些传统得以延续并得以传承。
同时,编写地方志也可以让读者了解到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加深对中华历史传统、多彩文化的认知。
总而言之,地方志是一个记录地方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资源,它对于研究历史、发展文化、促进地方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加强地方志的编纂和保护,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有利于推动地方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
军事地理在战争中的作用调整省区方案草图军事上有“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说法。
但是,有一些地区不仅不能放弃,还要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夺。
这类地区,就是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
中国九宫格地图“兵家必争之地”指的是防守一方的门户,进攻一方的跳板。
战场上双方争夺某兵家必争之地的目的,是为了争夺进退有据的主导权。
与历史相比,士兵们必须争夺的土地的得失对政权的兴衰有着重要的影响。
示意图现在来看看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士兵必须争夺的地方。
中国地图壹地理条件影响军事与战争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地形同军事行动本身有十分密切而永远存在的关系,它不论是对战斗过程本身,还是对战斗的准备与运用,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地形山陵迁易,地籍沿革,林原更替,地理亦变多矣。
在中国历史上,地理条件影响军事与战争的例证不胜枚举。
中国历代长城总图从大处着眼,比如中原王朝为什么要在边境上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长城为什么要沿阴山、燕山等山脉而筑?在周边民族大规模入侵中原时,双方为什么常常会守秦岭、淮河为界?明以前历代实现统一都是自北往南用兵,为什么明朝取代元朝却是自南而北?为什么山西高原、关中地区、四川盆地、江南一带、福建区域、岭南地区经常出现军事割据?孙子兵法·九地篇再从小处看,为什么山海关、嘉峪关、蒲津渡、采石矶、剑阁道等得失,总是关系到战争的大局?为什么南京、徐州、洛阳、西安、寿县、太原、合肥、襄樊、南阳、成都等地区发生的战争特别多?剑门关诸如此类的“为什么”,我们还可以罗列出成百上千。
而这些问题,又无不和地理条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示意图比如,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合淮东淮西为一而淮河之险失,合汉南汉北为一而汉水之险失,合岭南岭北为一而南岭之险失,合山西河北为一而太行之险失,汉中归秦归州为楚而巴蜀之险失。
四川盆地地理条件与国难时期的军事价值秦为胜地形,是实施军事战略部署的客观依据之一,是军事活动的舞台,对军事活动有着很大地制约和影响。
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在现代条件下,虽然武器装备有了很大发展,战争规模和作战样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地形条件对军事行动仍有着重大影响。
四川盆地四周为高山高原环绕,四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国防安全系数最大的地区。
加之盆地内部气候温暖润湿,地形平坦、紫色土肥沃,水源充足,农业发达,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
因此,这里是我国最优越的战略后方基地,在未来战争中,它将以雄厚的兵员潜力和经济潜力,支援全国战场。
四川盆地,又称紫色盆地、红色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囊括四川省中东部和重庆大部,位于长江上游,海拔500米左右。
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接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
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
总面积约26万多平方千米,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其面积分别约为10万多和16万多平方千米。
边缘山地区从下而上一般具有2~5个垂直自然分带。
四川盆地底部分为川东平行岭谷、川中丘陵和川西成都平原三部分。
盆地主要城市有重庆以及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宜宾、南充、广安、达州、雅安、巴中、眉山、资阳等,其文化为蜀文化。
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虽然地处内陆腹地,但盆地大部分区域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
这是因为盆地北有秦岭和大巴山阻挡了北方的冷空气,才使得冬季气温和降水比同纬度地区要高并且湿润。
四川盆地热量条件优于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平原。
最冷月均温5~8℃,较同纬度的上海、武汉及纬度偏低的贵阳高2~4℃。
一年内霜雪少见,无霜期长280~350天,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和特征及史料价值之我见地方志是我国古代记录每个时代和区域的古籍,其内容全面,包括每个时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情况和重大历史事件。
在我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比较重视历史,像国家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
在古代,地方志就像我们现在的地方档案馆一样,与其相比,地方志的职能比较大、范围比较广。
一、中国地方志起源方志也叫地方志,是对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和描述,其记录过程比较慢,内容上由简单到繁琐,对于它的起源问题,有很多种说法,大部分人认为其起源于古代历史记录,在《周礼》一书中提到过外史掌“四方之志”,为此很多的学者认为它就是地方志的起源。
地方志主要记录的是特定时期内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事件的资料性文献。
而地方志,专门记录的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
关于地方志,它还分为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相比而言,这两种书在编写方式上不同,资料内容上区别较大。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其记录内容全面、权威。
地方志,主要就是对这个地方的大事、要事进行记录,在我国,每个县市区以上行政区域都设有地方志编写办公单位,可以分为三种:每年都编辑出版、3-5年编辑1次、10年编辑1次。
而地方通志,是指以某个人物为中心,并对其进行专门记录的纪传体通史,再根据要求编辑出版。
地方志包含地方通志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地方志特征一般情况下每个省市都有地方志办公室,也有资料室和网站,可以在网上进行搜索查看。
在我国地方志的写法为横排竖写,也可以称为横分纵写,即横分门类,纵写事实,它也是我国当代编纂地方志的重要原则之一。
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对志书内容科学分类,其次,了解和确定各种事实的隶属关系,最后,编辑篇、章、节、目——这就是横分、横排。
对于分类后的内容,要按照时间来排序,了解其开端,并对过程进行记录,说明最后结果」—这就是纵述、竖写。
这两种方法合起来就是横分纵写或横排竖写。
人物志的主要部分就是人物传记,也是重要的内容。
作者: 唐锡仁
出版物刊名: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4-47页
主题词: 方志内容;参考价值;地理学;历史材料;经济地理;自然地理;性问题;气候
摘要:方志著作在传统地理学的发展上占着重要的地位。
虽然总的来说,方志内容是历史材料超过地理材料,但其中如疆域沿革、山川形胜、气候、水利、人口、田赋、物产、金石、祥异等项目里,则包括有较多的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的资料。
这些资料对于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面貌,探索地理学的某些规律性问题,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摘要地方志是地方文献中的大宗,蕴藏着丰富而有价值的史料,但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利用。
本文即以旧志与新编的中国地方志为研究对象,举出例证,以论述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和如何利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地方志史料价值利用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对文献有所认定,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就开始探讨文献足征与否的问题。
地方文献是文献总类中的一支,据今人的考订,认为地方文献最早受到重视,是1941年图书馆界前辈杜定友先生在韶关任广东图书馆馆长时。
他规定地方文献应包括史料、人物、出版三方面,这一说法不太准确,因为这三方面的文献不一定都具有地方文献的内容与性质。
所以我认为,只要是反映本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物产、资源以及碑帖、手迹、学术著作等,即使是零篇散页,都应归入地方文献。
所以地方文献包罗宏富,门类众多,如地方志,宗谱,私人笔记,名人手稿墨迹,铺户账簿等皆是,其中以地方志为大宗。
中国地方志以起源早、持续久、类型全、数量多而享誉于世界,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统计,仅保存至今的宋至民国时期的方志就有8264种,11万余卷,占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实际数字尚不止于此,除原未计入的山水寺院志外,在历年编修新志过程中和普查后所知,尚有不少遗漏。
粗略了解,旧志的总数已达万种。
近半个世纪的首届新志编修事业,可称成绩斐然,成果丰硕。
据一种官方数字宣布,截至2000年11月,已出版面世的新编三级志书,有4000余部。
如果加上近四年陆续出版的首届新志和第二届续志的成书以及三级志以外的一些部门志、行业志、山水志等,估计也在万种左右。
合新旧志的总量,当在20000种以上。
因此中国地方志无疑是地方文献中的大宗,它既具有丰富坚实的史料基础,更具备取之不尽,足资参证的史料价值。
一、旧志的史料价值旧志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所编纂的地方志书。
旧志中记载着大量的有关当地的历史沿革、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景物资源、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资料,可以发掘出无穷尽的有价值的史料。
军事地理的名词解释军事地理是研究与军事相关的地理现象和地理因素的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的范围,包括战略地理、战术地理、军事地图学、军用地理信息系统等。
在理解军事行动和战争战略方面,军事地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军事地理相关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第一概念:战略地理战略地理是研究与战略决策相关的地理因素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地理环境对战争决策和实施的影响,并帮助决策者制定军事战略。
例如,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水系等可以对战争的规模、路径和持续时间产生重要影响。
战略地理还研究巨大的地理区域的战略地位,以及战区资源的可用性和可持续性。
第二概念:战术地理战术地理是研究与战术实施相关的地理因素的学科。
在战场上,地理环境对作战部队的机动性、隐蔽性和占领防御地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地形的起伏、密林、河流等地理要素会影响到战术部队的动作和布阵。
战术地理研究还包括对战术地图的制作和解读,用于军事行动的规划和指挥。
第三概念:前沿地理前沿地理指的是军事部队与敌对势力相对立的边界地区,也称为“前线”。
前沿地理通常是军事冲突的核心区域,因此对双方的军事行动战略至关重要。
它包括边境线、武装冲突区域和冲突地缘政治的居住地等。
了解前沿地理对于制定军事策略、实施战术和预测敌人行动非常重要。
第四概念:军用地理信息系统军用地理信息系统(Militar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MGIS)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军事信息融合的技术和工具。
它通过整合卫星影像、军事地图、行动计划和情报数据等来分析和显示战场地理环境。
军用地理信息系统可帮助军事指挥官和决策者做出准确的决策,提高作战效率和战场情报的准确性。
以上所述只是军事地理学中的一小部分重要概念和术语。
军事地理对于理解和决策军事行动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军事指挥官和决策者根据地理环境因素来制定军事战略和战术行动。
通过深入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可以提高战争规划和实施的效果,从而更好地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和平。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一、地方志的概念(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作为地方资料汇集,成为各部门、各学科获取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
无论是追忆先贤,记述沿革、探寻风物,还是利用方志蕴藏的宝贵资料开展科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地方志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地方志的种类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历史上曾有郡志、州志、府志、路志、省志、道志、卫志、县志;现在主要是省志、市志、县志(包括旗志、盟志)三级志书,以及乡(镇)、村志。
从专业性质角度看,历史上地方志还有山志、水志、寺庙志、园林志、艺文志、风土志、人物志等;现在,除了继承传统的志书种类外,由于社会发展分工细化,专业志种类更趋丰富,有地理志、文化志、教育志、煤炭志、电力志、财政志、金融志等涉及各行各业的专业志书,还有行业志、企业志、部门志、学校志、医院志等。
三、地方志的特征1、地域性。
这是地方志的首要特征。
地方志自古以来都是特定的地理区域为记载范围的,即便是一些山水志、寺庙志、行业志、企业志也是以特定区域为记载范围的。
2、资料性。
地方志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保存大量珍贵的资料。
编纂地方志主要目的是客观、详实地记录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让人们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去探寻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
地方志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政府文献、馆藏档案、图书报刊、金石碑刻、实地采访、口碑调查、测绘勘探等方面,资料包罗万象、丰富详实。
3、广泛性。
地方志综合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面貌,其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覆盖了各个行业、各个学科、各个部门,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著作不能替代的。
4、时代性。
时代性主要是说地方志的内容与形式具有时代烙印、时代特征、时代差异。
地方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地方志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存在,就在于它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更其形式、充实其内容,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从地理角度看,有利方面:我国是一个大国,大国本身就是维护周边稳定,确保安全的有利因素;不利方面:地理位置和地缘环境的特殊性将长期制约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改善。
一是边界线漫长,由于缺少天然安全屏障,易遭外敌入侵。
二是强邻之多为世界罕见,给我国安全造成了巨大压力。
三是众多邻国中某些仍与我存在领土领海争端,使我周边安全环境存在不确定因素。
四是多个热点并存,使我国安全面临不同程度的威胁与挑战。
从社会角度看,有利方面:(1)我国内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争取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我国与周边国家不断发展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改善了我国的总体战略环境;(3)我与周边国家的领土领海争端或正在得到解决或暂时搁置,有利于我国安全环境的改善;(4)我周边大多数国家都存在棘手的内部问题,缓解了我国安全面临的压力。
不利方面:(1)美国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遏制政策,不断插手我周边地区事务,对我国安全构成了最大威胁;(2)我周边某些国家不断加强军事力量,增大了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3)“台独”和民族分裂活动的存在使我国面临严峻的反分裂和维护稳定的斗争;(4)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日益突出的经济安全问题。
从当今我国周边环境来看,除北方边界外,在其它所有方向上,我国面临着非常恶劣的潜在安全威胁,而且有越演越烈的发展趋势。
在东北亚方向:一是朝鲜半岛南北对抗紧张局势可能引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有可能使我们主动地或者被动地陷身其中,并与其它军事大国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二是与日本因岛屿和海洋领土争夺爆发军事冲突。
在东南沿海方向:与台湾发生军事冲突并未根本消除,一旦台海局势恶化并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容易因大国军事介入而爆发局部战争。
在南海方向:容易因西沙、南沙岛屿及海域争夺引发与周边国家的军事冲突;在南亚方向:与印度因争夺地区大国地位和领土争端爆发军事冲突;印度与我国的盟友巴基斯坦发生冲突容易使我国牵连其中。
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格局与重要军事重镇图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格局从军事地理的角度看,中国的地理格局就像一个不规范的围棋盘。
在这个不规范的围棋盘上,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是其四边,中原为其中央腹地。
中国的地域虽然辽阔,但在历代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却主要是上述九大地域。
大体上分布在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上。
这里所说的起决定性作用,主要是指在历代战争中,上述九大地域的重要性往往关系到天下的统一与分裂、关系到一朝一代的兴与衰,或者,在中原政权与塞外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中关系到中原政权的存与亡。
古人贯讲“山川都会”。
一般说来,在那些既有山地险要可以凭恃,又有江河水道可以流通的地方容易形成战略要地。
几列东西向的山河与几列南北向的山河纵横交错,将中国腹地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区域。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大体上呈东北----西南向分布。
其中,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地带的一系列山脉----北起燕山,循太行山南下,经嵩山山脉、方城册,接桐柏山、大洪山,再转向鄂西、湘西山脉而接云贵高原----为中国的东、西部之间的一个重要分界线。
南北之间也分出几个层次,其主要的分界线则为长江、黄河、淮河及秦巴山地,此外,中条山、大别山也赶到了补充作用。
这几列纵横交错的山河将中国腹地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这些地理单元的腹地一般都有一定的空间容量,外围有险要的山脉或者江河为之险阻;有大大小小的江河周流内外,既是这些地域内部流通的运输线,又将不同的区域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乃是区域之间战略关系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
山脉和江河的战略意义各相同。
山脉的意义重在阻隔,而贵在有孔道可以通行;河流的意义重在流通,而贵在有据点可以扼守。
一般说来,山地的断层地带或者江河源流穿切山岭所形成的河谷低地便于作为穿越山地的交通孔道。
如关中四塞、太行八陉所扼通道及穿越秦巴山地的几条栈道便是如此。
江河主要是作为人力、物力运输的交通线。
以江河作为险阻,还须在那些重要渡口或支流与干流的交汇处建立据点,以确保对这些江河的控制。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发信站: 新一塌糊涂(Wed Mar 18 02:51:26 2009), 本站( )地方志源流概说“方志”的名称较早见于记载的是《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
《周官》一书成于战国时代,据此可知方志的历史之久远。
我国现存的地方志有八千五百多种,共十一万多卷,(注1)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
地方志记载了一定地区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是一部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军事内容,特别是军事地理内容。
明末清初顾祖禹编撰的军事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就引用了一百多种地方志。
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陆军编绘的《中国地图》,我国的地方志就是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我国地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以及地理书和地图,在地方志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三方面既有各自的发展,又有相互的融合。
由于各自的发展,地方志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而史、图、经的相互融合,终于在宋代形成了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地方志。
(注2)明清时期的军事要地志明代地方志的发展十分繁荣。
明政府为巩固北部边防,在长城沿线许多军事要地设立军镇、卫所,在一些军事要冲设立关城、堡寨,屯兵戍守。
由于这些军事要地的出现,随之出现了许多军事要地志。
著名的有:嘉靖《山海关志》,万历《偏关志》、嘉靖《三关志》。
此外,还有关于重要防御方向的嘉靖《两镇三关通志》、嘉靖《西关志》、万历《四通三关志》等等。
与此同时,明代军事区划,镇、卫、所的方志也纷纷出现,如正德《宣府镇志》,万历《延绥镇志》,正德《金山卫志》等。
这些地方志明显地具有现今军事要地兵要地志的雏形,对当时军队的兵防战守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
《延绥镇志》,序中说:“时火落赤报警,欲稽往牒,以查敌情,得新志而读之,历代建置沿革之由,水火险易厄塞之处,兵马收集选充之实,馈饷储积、田赋登耗之数,力役征调支应之烦,……文武经历建树久近之迹,河套侵犯要挟之情,元老经略条奏筹划安攘之策,糜不犁然具备,一展卷尽目中。
”清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达到鼎盛时期。
由于统治者对修志的重视,一些著名学者的参与,使地方志体例谨严,种类齐全,数量大增。
除三修《大清一统志》之外,全国各地亦纷纷修志,不但有省志,府志、州志、县志、厅志,还出现了乡镇志。
清朝中后期,在平定“内乱”和抵御外患的战争中,出现了一批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地方志,以新疆和西藏最为突出。
如《钦定新疆识略》和《回疆通志》。
这两部方志体例大致相似,对“南北各城官制、兵额、台站、卡伦皆关综核,特详载于各城图后,至山川道里彼此联属,则于总图后谨撰总叙。
”新疆“配有军台又有营塘、驿站,颇为纷难,谱详胪于道里表,以便核查。
”此外,在这两部方志的《纪事》还简要记述了清政府历次与新疆少数民族分裂分子作战的经过。
(注3)地方志——军事地理的史料库在地方志大量的军事史料中,以军事地理资料最为丰富,最为突出。
如历代地方军事机构的设置、军事行政区域的划分、疆界沿革、战场地名辨释、民族分布与迁移、边(海)防卫戍、山川要津、险隘关塞、交通道路、兵家必争之地等,涉及历史军事地理(注4)的研究资料,通常都可在地方志中有关的条目中寻得。
在嘉靖《宁夏新志》中就记述着古战场贺兰山的关塞和可通步骑的口隘数,以及古代防御要点的地形,“往役军伕”的水源等重要军事地理资料。
又如,清《崖州志》中卷十三、卷十四,记述了海南岛南部军事要地的地理形势,并且有简要的军事评价。
举例说:“尖岭,一名放草岭,相去各一二里。
为罗蓬、红花、大茅三峒交界险要。
古官道由此行经落笔洞。
若剿三峒,能潜兵伏守,以歼援贼。
兵力厚,则乘势立捣援剿,可成破竹只功。
”在同书卷十二《海防志》中,详细地记载了当时海南岛南部海岸、海防实力和环海水道、重要海港等军事地理情况。
对海防地理形势记载详备的有明《嘉定县志》,其中内容曾被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地理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引用。
《嘉定县志》中《兵防志》叙述了战舰、兵器、火器的种类和用途,以及官长重视水战的意义等。
同时指出:“.......险要莫如刘家河,而此次为第一,何也?曰:海中诸夷,狡猾莫如日本,入寇亦莫如日本。
山东、浙直与寇为邻,然山东之海,水势湍悍,山脉联络,非熟径者不可行;且勾引接济之人未尝有也。
故倭患独浙江海屿为多,而通番者独众。
故寇舶自外海而来,以洋山为入犯之的,必至此而后分掠,若直至崇明,则诸沙错落沿袤三百余里,暗涂相贯,有若为华夷之限者,惟有三爿高家一路可以通舟,而不可重载,惟此一路,宽深可行,无有瓮碍(宝山之外,沿海有相家路者也是)。
而竹箔一沙横亘其外,隐然为之外护焉。
国初海运,特筑宝山以为准的,盖为此也,故竹箔之南,吴淞之要道也;竹箔之东,刘家河之门户也;若设重兵于此防守,贼岂惟不能侵犯内地,虽二江之口亦得息肩矣。
”以上是嘉定人民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从防倭抗倭作战中经过精密的调查得出的经验总结,对当时防倭极有参考价值。
故而顾氏详细地节录这些资料于《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以供后人参考。
(注5)地方志中,具有突出军事地理价值的是“图志”和“图说”。
著名的有《九边图志》和《三关图志》,专论“亭障之夷险,城郭之坚暇,士马之强弱,钱谷之盈缩,夷部之远近。
”(注6)这些图志、图说采用“地图注记式”的方法,论说防区内的地理形势、当面敌情、以及己方兵力部署。
《三关图说》中,山西偏关附近的军事要地贾家堡的地图上注记有:“本堡在大同界,无边。
北距将军会,西距好汉山,各止数十里,当云朔孔道。
援兵行旅每为虏所邀截,乃两镇要害地也。
”图下注:“本道所辖边界,东自中路地椒峁,西南至河保石梯隘口,沿长三百六十三里零二百八十步,又自石梯隘口迤南至黑石峪黄河东岸,沿长二百一十里。
”又注:“贾家堡,嘉靖十六年虏大举由平虏老营犯一次;十九年八月又由平虏入犯;四十四年七月大举由老营入,攻毁贾家圪坨旧堡。
……隆庆三年十月由好汉山寇老营,掠本堡,系极冲。
”图志、图说除上述地理形势、敌情之外,还记录了当时守备军队的防区分界、任务及各种作战预案。
明《三关图说﹒分布扼守援剿事宜》中,偏关的御敌策略为:“虏由草垛山界驴皮窑进边,过灭胡而西,必由黄龙池以至偏关,由楼沟而下岢岚,西路参将堪于草垛山拒堵,老营到将三关游击堪于黄龙池进援。
虏过灭胡而东,必至柞子以墕至寺墕、马站而下三岔、五寨,西路参将堪于柞子墕拒堵,老营到将三关游击堪于寺墕进援。
”明代,我国沿海不时遭受“倭寇”的侵扰,海防甚为重要。
时人著录有:《海防图论》、《两浙海防考》、《海宁卫乘》等海防志。
其中以《万里海防图论》为著名,“是书乃若曾入胡宗宪幕府以后,与同事邵芳取旧撰《海防图论》复加考定。
起广东、历福建、浙江、南直、山东、辽东,计程八千五百余里,杂图七十五,各为之论。
若曾自序以为许默斋《九边图论》详于西北,此独详于东南。
”(注7)这些明代海防志中“凡地形、船械以及战守选练之法,无不毕载。
”(注8)清代图志、图考与明代的性质想同,如《澳门图说》、《西招图略》等。
有代表性的为清《西藏图考》:“山川险易,道里远近,非图不明,尤为行军者必需”(注9)这部图考专述西藏地区的城池、关隘、山川、诸路程站,洋洋十余万言,以文字补充地图的不足,军用价值很高。
在这部图考中还附有与我国西藏相邻的哲孟雄(锡金)、廓尔喀(尼泊尔)、克什米尔等的简略情况。
《西藏图考》中记述边防口隘时说:“西南有廓尔喀其入藏四隘口:为喀达、为绒辖、为聂拉木,为济咙。
”对内地入藏道路也有详细的叙述,如“川、陕、滇入藏之路有三,为云南中甸之路峻戏重阻,故军行皆由四川、青海二路,……”其中各段路程、道里远近、沿途村落、粮食补给、少数民族情况、历史战迹记述详细。
地方志还记载了许多古代战争地理的著述篇目,便于今人查考。
如《山东通志》记载清任颛撰有《治卯精要编》是记西夏山川地理出入攻取之要的著作。
地方志记载的军事地理著述篇目有些已经佚散未能留传至今,但这些篇目却向今人展现了古人在军事地理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
地方志的军事史价值地方志的军事内容还包极丰富的兵防、屯戍、兵器,以及攻防战守的战争史料。
通常地方志中均记载有当时当地的驻防、警备的官兵数额和部署情况。
如清代吉林《打牲乌拉志典全书》中记载着《库伦驻防》、《海参崴驻防》等兵防史料。
地方志的这些兵防史料,对我们研究古代驻军、兵役、军制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地方志中还有不少关于当时驻防军队的兵器装备的记述。
如嘉靖《宁夏新志》载,明“九边”重镇宁夏城内有储放枪炮火器的“神机库”和“兵车厂”。
仅枪炮数量即达五千六百零二件,当时宁夏驻军二万五千六百人,依此概算,平均每四名军士就拥有一件火器。
(注10)其中有源自西班牙的佛郎机大炮,射程可达百余丈。
明嘉靖年间,宁夏可自造伏郎枪,每次装火药三两,发射铅子,射程可达千步。
并有使用这些火器获取胜利的记载。
又如清光绪《善化县志》中有对太平军进军路线、方向、运用地道战攻占城镇,利用“火箭”杀伤清军的记载。
此外,地方志保存有大量战争史料,如《偏关志﹒志余》是一部山西偏关的大事记。
《志余》记述了偏关自五代至明的大小29次战争经过。
又如《朔方道志﹒志余》以编年体记载了宁夏的历代战争。
其中对清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军同清军作战的经过记述颇为详细。
地方志记载的战史中有不少是农民战争和对外反侵略战争的珍贵史料。
我国古代的地方志在当时起到了“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之端”(注11)的作用。
岁月悠悠,地方志中记载的战争,已同那刀矛剑戟的冷兵器一起成为遥远的往昔。
然而,千百年来,地理环境却几乎没有多大变化。
古人在地方志中对地理形势的分析记述虽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但一些精当的见解,至今值得我们借鉴。
仔细研究,会发现古人许多评述颇有见地。
卷帙浩繁的地方志是我国古代军事遗产中的瑰宝,至今仍有着现实意义,它是我们研究军事地理和战争历史,以及编写地区兵要地志的重要参考资料。
沈克尼文注:1、见《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2、见来新夏主编《方志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3、见《钦定新疆识略﹒凡例》。
4、参见冯配岳、沈伟烈《关于军事地理的几个问题的探讨》,载《地理科学》1984年第2期。
5、见朱士嘉《顾炎武整理研究地方志的成就》。
6、见《三关图说﹒后序》。
7、8见洪焕春著《浙江方志考》(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转引《四库总目提要》。
9、见清《西藏图考﹒藏图小引》。
10、见沈克尼《明清时期宁夏中卫地区的兵防》,载《宁夏文史》第一辑。
11、见《元和郡县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