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军事地理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3
专题04 巴以冲突【热点背景】2023年10月7日,中东“火药桶”再次点燃,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射数千枚火箭弹,并进入以色列境内开展军事行动。
以色列随后对加沙地带发起多轮空袭,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以色列进入“战争状态”,称以军将出动全部军事力量摧毁哈马斯。
截至2023年10月13日,巴以新一轮冲突目前已造成双方超2800人死亡,超10500人受伤。
【热点解密】1、巴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是中东冲突的热点之一,为阿以冲突及中东战争的一部分。
巴以冲突不能够简单地概括为所有以色列犹太人与所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间的双边冲突。
在争端双方的族群里,有些个人和团体呼吁完全消灭对方;现时国际的共识是支持两国方案;亦有些支持一国方案——建立一个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地区、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在内、种族及宗教地位平等的世俗国家。
冲突的背后隐藏着历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文化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各种因素互相影响、激化,使得巴以冲突的复杂性非同一般。
其中,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根本原因。
犹太移民定居点问题和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则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严重障碍。
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巴以冲突就不会停止,中东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和平。
2、巴以冲突之源—圣殿山:犹太教古经典这样记载:“世界可以比做人的眼睛,眼白是围填世界的海洋;黑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就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脸就是圣殿。
”因此而得名的耶路撒冷圣殿山,历经沧桑,已成为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
巴以半个多世纪的流血冲突,最大的症结就在于圣城耶路撒冷的地位;而耶城争夺的根源和焦点,则集中在圣殿山的归属。
2000年就是因为当时的利库德领导人沙龙闯入这里,引燃了延续至今的巴以冲突。
踏步圣殿山,几乎每一个砖瓦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或神妙,或凄婉。
对于犹太人和穆斯林来说,圣殿山已沉入他们的心灵。
一、叙利亚战争,是一场微型世界大战打完越南之后,一晃过去了三十多年,中国再无对外战争。
战争的硝烟,甚至已经从人们的记忆里完全消散。
甚至,人们的潜意识里,对战争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概念。
因为我们和平的太久了。
国虽大,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和平,从来都不是历史的常态,相反,它是一种很稀罕的奢侈品。
冲突和战争,才是历史的常态。
如果我们认为,和平是天经地义的事,是稀松平常的事,那么我们的子孙,他们的生存就会很危险。
最近这几年,世界上十分热闹,战乱此起彼伏,一个整体和平的世界,正在渐行渐远,一个即将被战争的洪流席卷的世界,正在向我们走来。
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那么下一次世界大战会爆发吗?实际上,世界大战已经开始了,它已经在叙利亚打响。
发生在叙利亚的战争,已经由内战,转变为大国进行战争博弈的微型世界大战。
为什么是叙利亚?势如破竹的阿拉伯之春,为什么在叙利亚停住了,并且会演变成一场微型世界大战呢。
叙利亚战争之于美国,正好比阿富汗战争之于苏联。
这两场战争,让世界史上最近的两个帝国由盛转衰,由攻转守。
为什么苏联的扩张会在阿富汗戛然而止呢,为什么美国的民主革命的攻势,会在叙利亚戛然而止呢。
因为阿富汗和叙利亚,都处于大国势力的交界带,和文明的断裂带。
当苏联扩张到阿富汗时,它扩张的触角,碰到了中国的地缘边界,碰到了美国的地缘边界,碰到了印度的地缘边界,也碰到了伊朗的地缘边界。
于是在巨大的扩张阻力面前,苏联钝兵挫锐,弄了个灰头土脸,国运也败了个精光,偌大的帝国,没多久便土崩瓦解。
历史再一次重演,当美国的民主革命,扩张到叙利亚时,美国的扩张触角,碰到了俄罗斯,土耳其,库尔德人,伊朗,以色列,以及站在伊朗背后的中国地缘利益的交界带。
同时,也碰到了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的断裂带,以及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宗派势力断裂带。
这样的巨大阻力,让美国民主革命的脚步停了下来,阿富汗战争让苏联钝兵挫锐,折戟沉沙。
今天,叙利亚战争,带给美国的,同样也将会是一个折戟沉沙的悲剧下场和国运转折点。
叙利亚局势分析1. 引言叙利亚是中东地区一个重要的国家,近年来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局势动荡不安。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经济和人道主义等角度对叙利亚局势进行分析。
2. 政治局势叙利亚政治局势复杂多变。
自2011年爆发内战以来,叙利亚境内多个武装组织与政府军争夺控制权。
叙利亚政府军由总统巴沙尔·阿萨德领导,得到俄罗斯和伊朗的支持。
而反对派力量主要由自由叙利亚军和库尔德武装组成,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
叙利亚政治局势复杂,各方势力在境内各地展开战斗,致使国家治理陷入瘫痪。
3. 军事局势叙利亚内战的军事局势非常复杂。
主要的战斗集中在叙利亚西部的大马士革和阿勒颇等城市。
叙利亚政府军拥有人数庞大、装备精良的军队,但面前的反对派力量同样强大。
此外,叙利亚境内还有一些外国势力介入,例如伊斯兰国和库尔德武装等。
这些武装组织对冲突局势造成了更大的不稳定因素。
4. 经济局势叙利亚内战对叙利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战乱导致国内产业瘫痪,大量的基础设施被摧毁,失业率居高不下。
此外,国际社会对叙利亚实行了制裁,进一步加深了经济衰退。
叙利亚人民身处困境,人均GDP急剧下降,贫富差距拉大,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5. 人道主义局势叙利亚内战导致大量人民流离失所,成为难民。
据联合国数据,叙利亚内战已经造成数百万人丧失家园。
他们被迫离开叙利亚,寻找安全的居所。
此外,战争还导致了水电供应中断、医院关闭等人道主义危机。
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努力提供援助,但面对庞大的难民需求仍显不足。
6. 局势展望叙利亚的局势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尽管近年来政府军在一些地区取得了重要胜利,但内战背后的复杂地缘政治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通过政治对话和外交手段来推动局势的缓和。
只有通过和平解决,叙利亚才能重建和平稳定。
7. 总结叙利亚局势分析表明,叙利亚面临着严重冲突和动荡。
政治、军事、经济和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共同加剧了叙利亚的困境。
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推动局势的缓和和解决。
叙利亚的地理特点与古代文明叙利亚位于西亚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它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特点,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孕育了许多古代文明。
本文将以地理特点和古代文明为主线,探讨叙利亚的独特之处。
一、地理特点1.地理位置叙利亚位于地中海东岸,北濒土耳其,东含伊拉克,南接约旦,以及西北边境与黎巴嫩,西界则是地中海。
这一地理位置让叙利亚成为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重要交通枢纽。
2.地形地貌叙利亚地势多样,北部高山地区主要是安纳托利亚山脉和库尔德山脉,其中安纳托利亚山脉最高峰達琉斯山海拔高达4508米。
中部是狭长沙漠带,南部的阿拉伯高原则是一片广袤的荒漠地区。
而丘陵、盆地和河谷等地貌特点则更加丰富多样。
3.气候条件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叙利亚的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北部和山区地区气温较低,冬季寒冷而湿润,夏季凉爽宜人。
而中部和南部地区则是沙漠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则温暖宜人。
二、古代文明1.叙利亚河谷文明叙利亚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当时叙利亚河谷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重要一部分。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高度发达文明之一,叙利亚河谷地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推动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2.古巴比伦帝国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期间,叙利亚地区成为古巴比伦帝国的一部分。
巴比伦帝国是古代世界七大文明之一,其首都巴比伦位于现今的伊拉克,但帝国的疆域也涵盖了叙利亚地区。
在巴比伦帝国的统治下,叙利亚地区发展出独特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体系。
3.叙利亚的费尼基亚文明费尼基亚文明是叙利亚地区最重要的古代文明之一。
费尼基亚人是一支天才的航海民族,他们开拓了地中海的贸易网络,建立了一系列重要的城市,如腓尼基、提尔和贝鲁特。
费尼基亚文明对后世的希腊、罗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叙利亚的古代城市遗址叙利亚保存着许多重要的古代城市遗址,如巴尔米拉、阿勒颇和大马士革等。
这些城市遗址见证了千百年来叙利亚地区的繁荣和文明。
叙利亚的地理和人文风俗叙利亚,位于西亚的中东地区,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
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叙利亚的地理特点和人文风俗对该国的发展和独特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叙利亚的地理和人文风俗为主线,探讨这个国家的独特之处。
一、地理特点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叙利亚的地理特点。
叙利亚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部,东临伊拉克,南界约旦,西面是黎巴嫩和地中海,北面则与土耳其接壤。
叙利亚的地形以大部分为高原和山地为主,全国被一些著名的山脉划分,如安纳托利亚山脉和哈马亚拉布山脉。
然而,叙利亚也不乏平原和河流,比如幼发拉底河和大马士革盆地。
这些多样的地理地貌为叙利亚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也为该国的农业和工业提供了优越条件。
二、人文风俗除了独特的地理特点,叙利亚还有丰富多样的人文风俗。
首当其冲的是宗教的多样性。
伊斯兰教是叙利亚的主要宗教,约占总人口的87%,主要派别为逊尼派。
此外,基督教和阿拉维教也是该国的重要宗教,分别占15%和3%左右的人口。
宗教在叙利亚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和谐相处,相互尊重。
叙利亚的人文风俗还体现在当地人们对家庭、友情和热情的追求上。
家庭在叙利亚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视家庭关系的稳固和亲情的维系。
友情也是叙利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朋友之间的亲密和信任关系在当地社会中被广泛重视和推崇。
而叙利亚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是举世闻名,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来客人,叙利亚人都以热情和礼貌款待他们,体现了中东地区人文风俗的魅力。
三、影响和挑战叙利亚的地理和人文风俗对该国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地理条件使得叙利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农业国家,稻谷、小麦、棉花等农产品是该国的主要出口商品。
此外,由于位于地中海附近,叙利亚也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然而,地理上的丰富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地中海沿岸最近几年的干旱和土地退化等问题,对农业和渔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另外,叙利亚的多元文化和宗教信仰也为该国的社会和政治稳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叙利亚军事地理叙利亚,古称苏里斯顿,意为“玫瑰的土地”。
然而,2011年3月中旬以来,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国度也未能躲过中东乱局的“多米诺效应”,出现大规模民众示威。
由于战略位置显要,叙国内形势变化为世界所瞩目。
当然,本文无意纠缠于国际舆论的众说纷纭,仅希望从军事地理层面对叙利亚做一客观展现。
国情概览叙利亚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是古文明发祥地之一。
叙北靠土耳其,南连约旦,东接伊拉克,西南和黎巴嫩、以色列接壤,西与塞浦路斯隔海相望。
叙利亚沿海和北部地区属亚热带沙漠气候,平均气温20℃左右。
南部属热带,最低气温0℃以下,最高时可达40℃。
沿海平原和西部山地,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中部平原250-350毫米,沙漠地区不足100毫米。
海岸线长183公里,国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含戈兰高地),与邻邦相比“块头居中”,在整个中东则属于“轻量级选手”。
目前人口2200多万,80%以上为阿拉伯人,国语是阿拉伯语,通用英语和法语。
85%的居民是穆斯林,14%信奉基督教。
叙全国分为14个省。
首都大马士革,人口450万(含郊区和周边农村),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要城市还有阿勒颇(230万人)、霍姆斯(72万人)、哈马(70万人)、拉塔基亚(65万人)和代尔祖尔(52万人)。
可见,叙利亚城市化率相当高,仅京畿就会聚了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
据联合国报告,2010年叙利亚GDP为596.3亿美元,人均2700美元,在全球165个国家中排名第111位。
尽管版图较小,叙利亚却是本地区的农业大国,自古便有“中东粮仓”的美誉。
农业是叙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值占该国GDP的25%~30%,甚至高于石油开采业,并创造了25%的就业机会(440万人)。
现今,叙利亚的农业耕种面积为473.6万公顷,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188万公顷,预计2011年产量可达410万吨。
其他粮食作物有大麦、玉米,经济作物有棉花、豆类、甜菜和烟草,水果有柑橘、杏、无花果、橄榄等。
叙利亚问题-简述叙利亚问题简述叙利亚问题叙利亚位于中东地区,中东是世界主要的石油产地。
石油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影响力非常大。
因此中东地区也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地区,所以中东地区矛盾冲突不断,是世界上最动荡的地区之一。
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总统巴沙尔·阿萨德。
叙利亚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与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为邻,西与塞浦路斯隔地中海相望。
(叙利亚执政集团主要属于伊斯兰什叶派,叙利亚与伊朗在中东地区一直是联盟关系)一.导火线2016年1月下旬,叙利亚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巴沙尔·阿萨德及其政府正面临着执政危机。
自2016年3月份以来叙利亚政府与民众发生的多起流血冲突事件。
二.叙利亚问题原因集合: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宗教斗争;地缘政治原因;社会历史矛盾的长期积淀1经济原因叙利亚是一个人口小国,却算得上是一个资源大国,且是中东的主要石油出口国,其财政收入也主要来源于石油出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已经垂涎已久,这次叙利亚国内反对派与政府之间的矛盾给西方国家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想通过控制叙利亚政权进一步获取石油等资源。
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主要能源石油大部分进口自中东地区。
叙利亚频临地中海,地中海是世界上重要重要的石油运输航线之一,南北美和西北欧重要的石油进口航线,进一步巩固对地中海以及地中海沿岸的控制,控制海上生命线可以进一步维护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安全。
2政治原因叙利亚问题其实也是以美国为首和以俄罗斯为首的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在美国眼中,大马士革和德黑兰像是“双城记”,是中东坚定反美的最后堡垒,而且二者也是反美盟友。
如今,美国已在国际上组建了对这两国“最严厉”的制裁联盟,两国同时还面临着严重的国内经济、社会、政治危机,都自顾不暇。
因此,许多人认为这是美国一并解决伊叙难题的最佳时机,所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在背后支持叙利亚反对派。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The Syrian Arab Republic),简称叙利亚,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
面积18.5万平方分里。
人口970多方,阿拉伯人占80%。
85%以上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14%的人信仰基督教。
阿拉伯语为国语。
首都大马士革(Damascus),历尽4500年沧桑,久有“天国里的城市”之称,是基督教和穆斯林探古朝圣的一个地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目前,大马士革正在向现代化城市迈进。
叙利亚是中东的中心,自古以来就是连结地中海和东方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在首都大马士革,流行着一种在沐浴中相亲的习俗。
当男子想要结婚时,其母便代其四处奔走,认真物色新娘人选,姑娘被初步看中后,男家母亲便邀这位姑娘及其母亲一同赴公共浴室相见,并一起洗浴聊天,经一番“面试”后拍板。
结婚时,新娘往往被妆扮得珠光宝气,象个漂亮而骄傲的公主。
地理冷知识——地震中的叙利亚叙利亚,全称叫做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西与地中海中的塞浦路斯相望。
拥有地中海183公里的海岸线,控制了伊拉克和约旦的出海通道。
北边与土耳其有8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东边是伊拉克,南边是约旦和以色列,西南是黎巴嫩。
面积18万平方公里,和中国广东省差不多大。
虽然国土不大,但地理位置连接西亚、北非和整个地中海,自古就是重要商道和战略要道。
还是犹太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等宗教信徒前往耶路撒冷、伯利恒、麦加等宗教圣地的朝圣之路。
沙漠叙利亚大部分国土是高原山地,整个国家是西北向东南倾斜的高原。
西南部的谢赫山是全国最高峰,海拔2841米。
东南部是广袤的叙利亚沙漠,叙利亚沙漠是阿拉伯大沙漠的一部分,占国土总面积23%。
热带沙漠气候影响着叙利亚大部分国土,一半的国土面积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
(什么是热带沙漠气候点这里)总体水资源缺乏,为争夺水源经常在和邻居们拔刀相向。
为了适应干旱炎热的气候,叙利亚人还发明了一种蜂巢式的土房子,冬暖夏凉,还可以防风沙。
农业条件差,粮食长期不能自给,吃不饱饭也是叙利亚地区政局长期不稳定的根本原因。
平原土耳其东部山区发源的幼发拉底河穿过叙利亚东部地区,流经680公里。
整个叙利亚只有地中海沿岸和幼发拉底河及其支流两岸有狭长的平原,集中了大部分人口和农业。
在地中海气候影响下,地中海沿岸适合种植橄榄、葡萄,还有柑橘类的水果。
(地中海气候点这里)阿勒颇橄榄皂是叙利亚最古老的特产,据说用这洗澡都能洗出历史的香气。
首都大马士革还有种植玫瑰的传统,一年四季鲜花盛开。
大马士革玫瑰作为一种古老的玫瑰品种广泛引种到全世界。
塞姆人公元前3000年,赛姆人在今天叙利亚一带定居。
今天以色列巴勒斯坦一带的迦南人、航海达人腓尼基人、还有阿拉米人都是塞姆人的分支。
腓尼基人在整个地中海建立了贸易网络,在叙利亚沿海建立了很多城市国家。
约公元前1500年,阿拉米人迁徙到了叙利亚,并在叙利亚建立了沙玛尔、哈兰、哈马、大马士革等城市。
叙利亚军事地理叙利亚,古称苏里斯顿,意为“玫瑰的土地”。
然而,2011年3月中旬以来,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国度也未能躲过中东乱局的“多米诺效应”,出现大规模民众示威。
由于战略位置显要,叙国内形势变化为世界所瞩目。
当然,本文无意纠缠于国际舆论的众说纷纭,仅希望从军事地理层面对叙利亚做一客观展现。
国情概览叙利亚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是古文明发祥地之一。
叙北靠土耳其,南连约旦,东接伊拉克,西南和黎巴嫩、以色列接壤,西与塞浦路斯隔海相望。
叙利亚沿海和北部地区属亚热带沙漠气候,平均气温20℃左右。
南部属热带,最低气温0℃以下,最高时可达40℃。
沿海平原和西部山地,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中部平原250-350毫米,沙漠地区不足100毫米。
海岸线长183公里,国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含戈兰高地),与邻邦相比“块头居中”,在整个中东则属于“轻量级选手”。
目前人口2200多万,80%以上为阿拉伯人,国语是阿拉伯语,通用英语和法语。
85%的居民是穆斯林,14%信奉基督教。
叙全国分为14个省。
首都大马士革,人口450万(含郊区和周边农村),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要城市还有阿勒颇(230万人)、霍姆斯(72万人)、哈马(70万人)、拉塔基亚(65万人)和代尔祖尔(52万人)。
可见,叙利亚城市化率相当高,仅京畿就会聚了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
据联合国报告,2010年叙利亚GDP为596.3亿美元,人均2700美元,在全球165个国家中排名第111位。
尽管版图较小,叙利亚却是本地区的农业大国,自古便有“中东粮仓”的美誉。
农业是叙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值占该国GDP的25%~30%,甚至高于石油开采业,并创造了25%的就业机会(440万人)。
现今,叙利亚的农业耕种面积为473.6万公顷,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188万公顷,预计2011年产量可达410万吨。
其他粮食作物有大麦、玉米,经济作物有棉花、豆类、甜菜和烟草,水果有柑橘、杏、无花果、橄榄等。
目前,叙粮食自给率达90%,具备较强抵御外部封锁与制裁能力,但水资源问题仍严重制约该国农业发展。
叙利亚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磷酸盐、岩盐等,已探明储量分别为25亿桶、6500亿立方米、6.5亿吨和5500万吨,林木覆盖率3.9%。
叙利亚自1988年实现了石油及其产品的自给,但近年原油减产明显。
为此,叙政府加快了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逐步以天然气取代汽油和柴油。
叙利亚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尚未形成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武器装备基本依赖进口。
山川地貌叙利亚国土大部是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体可分为4个地形区:地中海沿岸和内陆中部为平原。
沿海平原北起土耳其,南抵黎巴嫩,长约177公里,宽20-30公里。
中部平原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一部分,间有低山。
西部为山地,自北向南有2列与海岸平行的山脉。
东列山脉有东黎巴嫩山和戈兰高地。
东黎巴嫩山脉(也称外黎巴嫩山脉,以区别于黎境内的黎巴嫩山脉)是叙黎界山,平均海拔1800-2100米,山势高峻,起伏不平,有些山口为两国交通要道。
谢赫峰(赫尔蒙山)海拔2814米,终年积雪,为全国最高点(该山目前被以色列占据,是其重要的电子前哨站和山地部队训练场)。
戈兰高地长约71公里,大部宽18-20公里,面积约115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米,扼控约旦河谷地,战略地位显要。
西列山脉有阿克拉山和安萨里耶山脉。
安萨里耶山脉在沿海平原以东,构造上与黎巴嫩山相接,平均海拔600-900米,是叙利亚海滨平原的主要水源区,其最高峰海拔1688米。
山脉森林密布,地势崎岖,其间可供通行的道路和隘口很少,阻碍了沿海与内陆间的交通。
南部为低高原,海拔500米,多沙漠,间有干河谷和绿洲。
东北部为丘陵地,间有干河床分布,主要河流有幼发拉底河和阿西河等。
发源于土耳其的幼发拉底河,在叙境内长675公里,部分河段可通航。
幼发拉底河为干旱的叙利亚东部地区浇灌出一条充满生机的绿色走廊。
1973年,叙利亚在大河上兴建水电站,从而形成了该国最大的人工湖泊——阿萨德湖(面积约640平方公里)。
需要指出的是,在水贵如油的中东,叙利亚的水资源算是相当丰富的。
据学者陆怡玮介绍,中东3大水系中的2条河流——幼发拉底河、约旦河都流经或发源于叙境内。
而围绕水资源的控制与分配问题,叙利亚与土耳其、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等邻国的矛盾尖锐,甚至兵戎相见。
特别是叙以对戈兰高地寸土必争,其中争夺水源是一个重要因素——以方40%的淡水来自于此,它宁可撤出所占阿拉伯领土中面积最大(6.1万平方公里)的西奈半岛,也不愿放弃这块跟香港面积相当的“风水宝地”。
而从军事角度看,叙利亚地形可谓利弊互现。
一方面,由于海岸线平直且地形平坦,外敌易发起登陆作战,此外还应提防对手可能从邻国沿幼发拉底河迂回穿插。
另一方面,纵贯南北的3道天然屏障——黎巴嫩山脉、安萨里耶山脉、东黎巴嫩山脉,完全护住了叙利亚的内陆腹地。
但戈兰高地是其中最敏感一环,这座横亘于叙以边界的战略要地,东西南北分别与叙利亚、以色列、约旦和黎巴嫩接壤。
谁控制了这里,便可居高临下虎视四方。
与其他3国情况不同,从戈兰高地向叙利亚一侧眺望,60公里外的大马士革隐约闪现,其间一马平川,再无险隘。
据说,当年以军深入叙境内30公里后,其重型火炮已能覆盖大马士革城郊。
当年叙利亚在黎巴嫩以“阿拉伯维和部队”名义长期驻军,本身也有绕过戈兰高地,从侧翼威胁以色列腹地的意图。
军交运输叙利亚陆、海、空运输较发达,但与多数中东国家一样,国内运输仍以公路为主。
叙现有公路近6万公里,路面基本实现硬化,其中高速路约2000公里。
作为一支老牌劲旅,叙陆军机械化水平较高,装备上万辆装甲战车(含封存坦克1150辆)和1000多门自行火炮(其中650门为高炮),但这些苏制武器的完好状态不容乐观。
不过,叙军人员和大型装备还可借助民用交通工具快速机动。
叙利亚每千人拥有机动车93辆,全国汽车保有量截至2010年底已突破200万辆大关。
叙利亚的高速公路主要为:1号高速路沿海岸铺设,将拉塔基亚、巴尼亚斯、塔尔图斯3座军港连为一线,然后在塔尔图斯向东南内陆延伸,直抵霍姆斯;4号高速路与1号高速路交会于拉塔基亚市郊,向东北延伸至叙利亚主要农业区阿西河谷,在伊德利卜(同名省首府)附近与5号高速路相连,后经阿勒颇向东进入伊拉克境内;5号高速路呈南北走向,将阿勒颇、哈马、霍姆斯和大马士革连成一体。
以上高速公路,多为双向4车道,宽约30-40米,中间设隔离带。
其他重要交通干线还包括:4号国道,由阿勒颇通往东部重镇代尔祖尔,大部分路段沿幼发拉底河西岸向东南延伸,最后在边境与伊拉克12号公路相接;7号国道从大马士革出发,在代尔祖尔跨越幼发拉底河,而后朝东北方向延伸并与4号高速路连接。
上述国道(一级公路)宽不超过20米,柏油路面,双向2或3车道,除没有隔离带外,路况与高速公路差别不大。
需要说明一点,在叙沙漠公路上不宜开快车,时速保持在55-60公里为佳。
这一方面是由于路好车少,驾驶员难免掉以轻心。
另一方面,沿途单调的风景(没有绿色的无尽黄沙)易产生疲劳。
叙利亚法律也明确规定,在城区限速60公里/小时,开阔地带70公里/小时,主要公路110公里/小时。
目前,叙利亚的干线公路网已基本成型,能覆盖全国主要城市,阿勒颇、霍姆斯和大马士革是最重要的陆上交通枢纽,部分路段或穿行于陡峭山谷间,或跨越幼发拉底河。
叙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在不同河段宽度变化很大,从几十米到数百米不等,但大都水流平缓,适宜架设舟桥。
目前河上建有多座大桥,但相距较远,平均70-80公里才一座。
其中,阿萨德湖以北的4号高速公路桥、古城拉卡的6号国道桥、东部重镇代尔祖尔的7号国道桥尤为重要,这3座桥梁由南向北分布,间距都在100公里左右。
此外,叙利亚还拥有总长近3000公里的铁路线,但因资金短缺、设施陈旧且多为单行线,使用率不高。
客车行驶速度140公里/小时,货车行驶速度100公里/小时。
另据公开资料显示,叙现有军用机场20余处、民用机场9处,多数从南至北沿阿勒颇、哈马、大马士革一线分布,另有部分位于幼发拉底河沿岸,主要空军基地为巴尔米拉、大马士革、杜迈尔、鲁萨费、阿勒颇、哈马、海勒海莱等。
叙空军装备伊尔-76M、安-24、安-26等大中型军用运输机约20架,以及上百架米-8、米-17运输直升机,并在陆军序列中编有10个独立空降团(特种部队),理论上可一次性向国内各战区投送3000名全副武装的伞兵。
但考虑到其不少飞机服役已超20年,实际运输能力或将大打折扣。
战史钩沉叙利亚虽是兵家必争之地,但自古以来,攻取大马士革乃至控制叙利亚全境并非易事。
绵亘3个世纪的9次十字军东征,虽然长期控制着叙利亚沿海地区,却始终没能攻占大马士革。
来自西方的入侵通常选择两条路线,一条从陆上进攻,另一条则渡海而来。
陆上进攻,又有“经小亚细亚南下”和“从埃及沿海岸线北上”两种情况。
近代以来,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战争,大多集中于地中海沿岸,纵深不超过100公里。
1799年,拿破仑进兵叙利亚,以及一战期间英军在阿拉伯起义部队帮助下攻取大马士革,选择的都是从埃及出发,由南向北沿海岸线进攻。
这两次进攻都付出了沉重代价,因为在该地区作战,地面部队须循水源行进,同时借助海军的掩护和补给维持战斗力。
最近一次对大马士革构成实质性威胁的陆上进攻,来自西南。
1973年10月的“赎罪日战争”期间,两线作战的以色列为摆脱困境,决定首先击败北线叙利亚军队。
10月10日,以军在戈兰高地集中了15个旅和1000辆坦克,在飞机掩护下分3路向叙军发起反击;11日,又增兵至22个旅,近10万人;12日,以军越过1967年停火线,兵锋直指大马士革。
当时战局对叙利亚十分不利,其主力已退至首都附近准备决战,并沿公路两侧紧急构筑防御阵地。
幸亏伊拉克、约旦等国紧急驰援,才助其阻止了以军向大马士革的进犯。
位于叙东部和南部的浩瀚沙海,一直被认为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历史上,只有公元633年,阿拉伯名将、“安拉之剑”哈立德,曾艰苦跋涉数天,冒险穿越大沙漠,绕道东北方向对大马士革构成包围之势。
而后来西征的蒙古大军则干脆避开沙漠,改由北部的阿勒颇进入叙利亚。
当然,今天沙漠已很难抵挡高技术军队的进攻了。
1991年海湾战争,联军以机降“蛙跳”战术和地面装甲部队推进相配合,迅速迂回伊拉克西部沙漠地带,从侧翼给了萨达姆一记凶狠的“左勾拳”,由此奠定了胜局。
而现代空中力量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叙利亚的地理优势。
“赎罪日战争”期间,以色列战机就常以低空、超低空(最低距地面仅25-50米)和辅以高空进入的方式,轰炸了叙总统府、国防部、空军司令部、炼油厂、油库等重要目标。
2007年9月5日深夜,以色列发起旨在摧毁叙利亚核设施的“果园作战”空袭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