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学生能够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讲解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通过分析诗歌,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通过背诵诗歌,让学生巩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背诵法: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唐代社会生活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吗?他们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卖炭翁》,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1. ◦ ◦ ◦2. ◦ ◦ ◦ ◦3. ◦ ◦ ◦ 1. ◦ ◦ ◦ 2. ◦ ◦ 1. 2. 3.4.5. 1. ◦ ◦ ◦讲授新课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卖炭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介绍、诗词的朗读与解析、诗词意境的体会以及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卖炭翁》的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具体描绘,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词的朗读与解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把握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炭火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炭火背后的生活,进而引入本课。
2. 诗词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及《卖炭翁》的创作背景。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卖炭翁》,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4. 诗词解析:a.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中的具体描绘。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卖炭翁”、“伐薪”、“烧炭”等。
c. 讨论诗词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a. 请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b. 举例讲解“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的意境。
6. 随堂练习:a.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b. 仿写一首以卖炭翁为主题的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卖炭翁》2. 作者:白居易3. 诗词背景:卖炭翁的艰辛生活4. 诗词解析:a. 关键词语: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b. 意境描绘:炭火红、冰雪寒、生活艰辛5. 思想感情:关注社会现实,关爱弱势群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你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你对卖炭翁这个角色的理解。
b. 仿写一首以卖炭翁为主题的诗。
2. 答案:a. 卖炭翁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勤劳、善良,但生活艰辛。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应关注这些弱势群体,为他们发声。
《卖炭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卖炭翁》全文;(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领悟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卖炭翁》;(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意境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中所表现的卖炭翁的艰辛生活;(2)领悟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卖炭翁》;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所表现卖炭翁艰辛生活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2. 反思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 反思作业布置:作业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4.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卖炭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背景。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卖炭翁》,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分析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卖炭翁》。
2. 理解诗句内容,了解作者白居易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3.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卖炭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卖炭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特殊的职业,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卖炭翁》。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 理解诗句内容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诗句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4. 分析古诗意境b. 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通过卖炭翁这个形象所表达的社会现实。
c.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共同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5. 例题讲解a.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句中的意象。
b. 分析诗句中的对比手法,如“一车炭,千余斤”与“身上衣,裳下裙”的对比。
6. 随堂练习a.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b.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卖炭翁》2. 内容:a. 作者:白居易b. 诗句内容概括c. 意象分析d. 表达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卖炭翁》。
b. 分析《卖炭翁》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答案:a. 背诵内容见课本。
b. 意象和表达手法分析见课堂笔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朗读、分析、例题讲解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卖炭翁》的内容和意境,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a. 了解白居易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特点。
《卖炭翁》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卖炭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理解《卖炭翁》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3.分析《卖炭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卖炭翁》的主题和寓意;
2.分析文中人物性格及形象;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
1.领会《卖炭翁》故事中的深层内涵;
2.认识传统文学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讲述《卖炭翁》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
让学生认真阅读原著《卖炭翁》,并就作者、内容、主题等方面展
开讨论和分析。
3.分析
指导学生分析《卖炭翁》中卖炭翁和游子的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
特点和相互关系。
4.讨论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就《卖炭翁》中的人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等问
题进行深入思考。
5.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卖炭翁》对我们的启示和反思,引导学
生感悟文学之美。
6.课堂练习
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进行写作、朗读等综合性训练。
五、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卖炭翁》这一经典作品,激发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六、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自行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拓展文学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成果展示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能够独立分析《卖炭翁》的文学语言和思想内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七年级卖炭翁教案七年级《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卖炭翁的悲惨遭遇,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描写人物形象和揭示社会现实的诗句。
3、背诵并默写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体会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特点。
理解诗歌主题的深刻性。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往往十分艰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卖炭翁》,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2、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初年。
当时,唐宪宗李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派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名为“宫市”,实际上就是公开掠夺。
白居易对这种社会现象深感不满,于是创作了《卖炭翁》这首诗,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四)精读诗歌,赏析形象1、分析卖炭翁的形象诗歌中哪些语句描写了卖炭翁的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些描写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生活状况?(长期劳作,生活艰辛)除了外貌描写,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卖炭翁的艰辛?(“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从这些描写中,你能看出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勤劳、贫苦、善良)2、分析宫使的形象诗歌中是如何描写宫使的?(“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宫使的行为表现出他们怎样的特点?(飞扬跋扈、蛮横无理)(五)深入探究,理解主题1、诗歌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卖炭翁的外貌和宫使的穿着形成对比,突出了卖炭翁的贫苦和宫使的骄横。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卖炭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卖炭翁》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介:《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
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
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抗议。
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3、用叙事的手法凸显主题的方法。
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1、师:同学们,唐朝是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最负盛名的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王白居易。
你对白居易有哪些了解?(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那时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较多。
)2、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这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来认识一个人——(指课题,生齐读。
《卖炭翁》)3、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汉。
)师:你怎么知道课文写的是一位老汉呢?(从“翁”字看出来的,我查过字典,“翁”就是“老汉”的意思。
)4、师:非常正确!以人物为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
让我们一同随着作者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卖炭翁》这首诗歌,仔仔细细读上4遍。
《卖炭翁》教案教案:《卖炭翁》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卖炭翁》。
该课文描绘了一个卖炭翁辛勤劳作、生活艰辛的形象,通过卖炭翁的故事,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辛酸历程,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分析卖炭翁的形象特点,理解课文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2. 重点: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和运用、人物形象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带。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劳动人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出本课主题——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卖炭翁是什么样的人?3. 合作探究(15分钟)分组讨论,分析卖炭翁的形象特点,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阐述。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4. 讲解分析(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卖炭翁的形象和课文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5. 朗读练习(5分钟)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培养语感。
6. 课堂小结(3分钟)六、板书设计卖炭翁勤劳善良艰辛劳动生活困苦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注意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卖炭翁的短篇故事。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劳动的认识和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卖炭翁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感情。
2、分析卖炭翁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设计1、导入“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以邀以驴送至内……”─《顺宗实录》宫:皇帝。
市:采购中唐时宦官专权,宦官以“宫使”身份购买物品,横行无忌,对老百姓公开掠夺。
当时白居易在长安做官,面对官吏的强取豪夺面对百姓的沉痛灾难,白居易写下了以表达“宫市”为主题的《卖炭翁》2、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人称“诗魔”他主张“文章合为是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的诗以讽喻诗最为著名,语言通俗易明,连老婆婆都能读懂。
代表作品《长恨歌》《琵琶行》。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整体探究本诗是篇叙事诗,到底叙述了什么故事?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一车炭,被官吏以极低价格买走。
5、思考探究(1)、用一个字来形容卖炭翁的生活。
苦(2)作者是怎样描述卖炭翁的苦?(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工作环境:伐薪烧炭南山中。
终南山山深林密,人迹罕至。
烧炭伐薪披星戴月凌霜冒雪才得来千斤炭。
难道很容易吗?外貌: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写两鬓可见其苍老,写面庞十指可见其生活之艰辛。
生活环境: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假如那位老者是经营木炭的商人矛盾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扣人心弦的名句。
身上衣单自然希望天气暖,然而老人的衣食收入全部寄托在炭上担心天气变暖炭就卖不出去,即使冻得发抖也一心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社会环境: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3)作者为什么要着重描写卖炭翁的苦?卖炭翁是千千万万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以卖炭翁为例深刻揭露了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表现作者对老百姓的无限同情。
6、再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歌中老百姓的苦难生活。
卖炭翁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课时或题目为单位,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使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文件,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卖炭翁教案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描写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语句。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新课导入导入:时常在古诗苑中漫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作。
很多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这样的诗词你知道哪些呢?补充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悯农》杨万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水浒传》施耐庵导入:其实在文学作品中,谈及悯农的不甚枚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
(板书:卖炭翁白居易)二、教授新课正音:骑j_igrave;将jing系j_igrave;明确:七言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断句根据句意质疑:同学间解决疑难语句的大意(预设质疑不多,顺势分享故事补充白居易文风特点:浅白如话,介绍作者)朗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其意思及断句引导:可怜一词的含义,并拓展其意思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怜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可惜)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可爱)追问:诗中可怜是怜悯,卖炭翁哪里让人怜悯呢?心理描写,忧炭贱愿天寒六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卖炭翁内心的矛盾与心酸。
寒冬时节,自己穿着单薄,但为了炭能卖一个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冷些。
这无不体现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着实可怜。
提问:诗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觉得卖炭翁可怜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抓关键字词分析,或者从人物形象对比的角度分析)明确: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动作描写,伐烧写出了卖炭老人在山高林密、荒无人烟的南山中辛苦劳动的艰辛。
Honor depends on us to fight for with action.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卖炭翁》教案9篇《卖炭翁》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
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把握诗歌内容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感受卖炭翁的遭遇,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赏读入境(一)情境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__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__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
(板书课题)(二)预习先知1、走近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在文学创作理论上,他提出“__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2、简介写作背景,了解“宫市”。
《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时,是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抢了过去,常有数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又对人民十分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三)字词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
辗冰辙()翩翩()口称敕()[答案]niǎn piān chì2、重点词语。
(1)薪:木柴。
(2)苍苍:灰白。
(3)营:谋求、需求。
(4)敕:指皇帝的命令。
(5)叱:吆喝。
《卖炭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卖炭翁》全文。
(2)了解唐代社会现实及其文学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对比分析,将《卖炭翁》与其它唐诗进行比较,领会其独特之处。
(3)培养朗读、默写、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百姓生活的关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卖炭翁》。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掌握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修辞等。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文背景及社会现实的理解。
(3)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代社会现实及其文学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修辞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分析:(1)让学生选取其它唐诗,进行对比分析,领会《卖炭翁》的独特之处。
(2)总结唐诗的特点及魅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底层百姓生活的关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学生在生活中的关爱他人,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卖炭翁》。
2. 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选取其它唐诗,进行对比分析,领会《卖炭翁》的独特之处。
《卖炭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前两首学过的唐诗,先齐声背诵,再提问(出示幻灯片):
第一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流泪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家人和诗人狂喜之态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歌的句子:
明确:
绝句
律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2.导入:再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了一篇乐府诗体裁的文章是什么?《木兰诗》。
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择要写入幻灯片)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幻灯片显示: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4.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录音。
5.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叙什么呢?(让学生看注释5回答)什么叫“宫市”呢?
明确: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
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首诗揭露了这种残酷的剥削方式。
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那么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师生读毕)问文中写了哪两种人?明确:卖炭翁,宫史。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
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
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
“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
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
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读:“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
问:“一尺雪”说明什么?
明确:雪大,路必难行。
这两句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卖炭翁的?行动。
问:“衣正单”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最严寒的拂晓就“驾炭车”而行呢?
明确:说明老人满怀希望,想卖个好价钱,实现“衣食”的愿望,卖炭心切。
问:“碾冰辙”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冰冻路滑道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明确:“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多么不容易啊!
6.朗读第一部分,教师小结:这一节写卖炭翁烧炭、运炭的艰辛。
作者分别从外貌、心理、行动三个方面刻画卖炭翁的悲苦形象,同时也表现诗人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7.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诗人掉转笔锋,故事情节也急转而下。
“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黄衣使者白衫儿”,作者通过对他们衣着(“黄衣”“白衫”)的描写,点明来者的身份,原来是宫使和他的爪牙。
问:“偏偏”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
明确:轻快而又趾高气扬的神态。
学生回顾卖炭翁又是一副怎样的形象(结合第一节的外貌描写的字句以及再次对照插图)
这就同蓬头垢面、老态龙钟的卖炭翁形成了鲜明对比,接着写他们的行为,“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
问;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明确:动词有“把”、“称”、“叱”、“牵”。
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蛮横无理
的强盗行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千余斤”,言炭的数量之多,暗示卖炭翁付出的血汗之多。
问:“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明确:写出了卖炭翁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
千余斤的炭换回来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
“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
再说这些无用的绡、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
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满怀的希望就这样成了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可怕的宫市制度!
8.学生朗读第二部分,从中细加体会。
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9.教师小结归纳:(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个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0.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1.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五及语文作业本第八课练习。
三板书设计
乐府诗卖炭翁
白居易
外貌——烧炭艰辛悲
卖炭翁心理——矛盾反常(同情)社会 |对 | 行动——运炭艰辛苦
| |
|比 | “翩翩”——趾高气扬宫掠黑暗宫使“把、称、叱、牵”——蛮横无理
“千余斤”、“半匹”“一丈”——强烈反差市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