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学生能够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讲解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通过分析诗歌,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通过背诵诗歌,让学生巩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背诵法: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唐代社会生活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吗?他们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卖炭翁》,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1. ◦ ◦ ◦2. ◦ ◦ ◦ ◦3. ◦ ◦ ◦ 1. ◦ ◦ ◦ 2. ◦ ◦ 1. 2. 3.4.5. 1. ◦ ◦ ◦讲授新课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卖炭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介绍、诗词的朗读与解析、诗词意境的体会以及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卖炭翁》的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具体描绘,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词的朗读与解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把握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炭火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炭火背后的生活,进而引入本课。
2. 诗词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及《卖炭翁》的创作背景。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卖炭翁》,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4. 诗词解析:a.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中的具体描绘。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卖炭翁”、“伐薪”、“烧炭”等。
c. 讨论诗词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a. 请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b. 举例讲解“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的意境。
6. 随堂练习:a.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b. 仿写一首以卖炭翁为主题的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卖炭翁》2. 作者:白居易3. 诗词背景:卖炭翁的艰辛生活4. 诗词解析:a. 关键词语: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b. 意境描绘:炭火红、冰雪寒、生活艰辛5. 思想感情:关注社会现实,关爱弱势群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你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你对卖炭翁这个角色的理解。
b. 仿写一首以卖炭翁为主题的诗。
2. 答案:a. 卖炭翁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勤劳、善良,但生活艰辛。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应关注这些弱势群体,为他们发声。
《卖炭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卖炭翁》全文;(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领悟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卖炭翁》;(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意境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中所表现的卖炭翁的艰辛生活;(2)领悟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卖炭翁》;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所表现卖炭翁艰辛生活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2. 反思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 反思作业布置:作业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4.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卖炭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背景。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卖炭翁》,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分析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卖炭翁》。
2. 理解诗句内容,了解作者白居易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3.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卖炭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卖炭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特殊的职业,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卖炭翁》。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 理解诗句内容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诗句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4. 分析古诗意境b. 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通过卖炭翁这个形象所表达的社会现实。
c.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共同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5. 例题讲解a.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句中的意象。
b. 分析诗句中的对比手法,如“一车炭,千余斤”与“身上衣,裳下裙”的对比。
6. 随堂练习a.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b.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卖炭翁》2. 内容:a. 作者:白居易b. 诗句内容概括c. 意象分析d. 表达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卖炭翁》。
b. 分析《卖炭翁》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答案:a. 背诵内容见课本。
b. 意象和表达手法分析见课堂笔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朗读、分析、例题讲解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卖炭翁》的内容和意境,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a. 了解白居易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特点。
《卖炭翁》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卖炭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理解《卖炭翁》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3.分析《卖炭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卖炭翁》的主题和寓意;
2.分析文中人物性格及形象;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
1.领会《卖炭翁》故事中的深层内涵;
2.认识传统文学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讲述《卖炭翁》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
让学生认真阅读原著《卖炭翁》,并就作者、内容、主题等方面展
开讨论和分析。
3.分析
指导学生分析《卖炭翁》中卖炭翁和游子的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
特点和相互关系。
4.讨论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就《卖炭翁》中的人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等问
题进行深入思考。
5.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卖炭翁》对我们的启示和反思,引导学
生感悟文学之美。
6.课堂练习
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进行写作、朗读等综合性训练。
五、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卖炭翁》这一经典作品,激发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六、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自行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拓展文学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成果展示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能够独立分析《卖炭翁》的文学语言和思想内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七年级卖炭翁教案七年级《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卖炭翁的悲惨遭遇,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描写人物形象和揭示社会现实的诗句。
3、背诵并默写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体会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特点。
理解诗歌主题的深刻性。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往往十分艰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卖炭翁》,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2、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初年。
当时,唐宪宗李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派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名为“宫市”,实际上就是公开掠夺。
白居易对这种社会现象深感不满,于是创作了《卖炭翁》这首诗,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四)精读诗歌,赏析形象1、分析卖炭翁的形象诗歌中哪些语句描写了卖炭翁的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些描写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生活状况?(长期劳作,生活艰辛)除了外貌描写,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卖炭翁的艰辛?(“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从这些描写中,你能看出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勤劳、贫苦、善良)2、分析宫使的形象诗歌中是如何描写宫使的?(“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宫使的行为表现出他们怎样的特点?(飞扬跋扈、蛮横无理)(五)深入探究,理解主题1、诗歌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卖炭翁的外貌和宫使的穿着形成对比,突出了卖炭翁的贫苦和宫使的骄横。
《卖炭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前两首学过的唐诗,先齐声背诵,再提问(出示幻灯片):
第一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流泪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家人和诗人狂喜之态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歌的句子:
明确:
绝句
律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2.导入:再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了一篇乐府诗体裁的文章是什么?《木兰诗》。
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择要写入幻灯片)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幻灯片显示: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4.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录音。
5.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叙什么呢?(让学生看注释5回答)什么叫“宫市”呢?
明确: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
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首诗揭露了这种残酷的剥削方式。
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那么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师生读毕)问文中写了哪两种人?明确:卖炭翁,宫史。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
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
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
“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
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
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读:“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
问:“一尺雪”说明什么?
明确:雪大,路必难行。
这两句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卖炭翁的?行动。
问:“衣正单”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最严寒的拂晓就“驾炭车”而行呢?
明确:说明老人满怀希望,想卖个好价钱,实现“衣食”的愿望,卖炭心切。
问:“碾冰辙”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冰冻路滑道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明确:“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多么不容易啊!
6.朗读第一部分,教师小结:这一节写卖炭翁烧炭、运炭的艰辛。
作者分别从外貌、心理、行动三个方面刻画卖炭翁的悲苦形象,同时也表现诗人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7.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诗人掉转笔锋,故事情节也急转而下。
“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黄衣使者白衫儿”,作者通过对他们衣着(“黄衣”“白衫”)的描写,点明来者的身份,原来是宫使和他的爪牙。
问:“偏偏”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
明确:轻快而又趾高气扬的神态。
学生回顾卖炭翁又是一副怎样的形象(结合第一节的外貌描写的字句以及再次对照插图)
这就同蓬头垢面、老态龙钟的卖炭翁形成了鲜明对比,接着写他们的行为,“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
问;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明确:动词有“把”、“称”、“叱”、“牵”。
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蛮横无理
的强盗行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千余斤”,言炭的数量之多,暗示卖炭翁付出的血汗之多。
问:“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明确:写出了卖炭翁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
千余斤的炭换回来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
“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
再说这些无用的绡、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
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满怀的希望就这样成了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可怕的宫市制度!
8.学生朗读第二部分,从中细加体会。
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9.教师小结归纳:(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个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0.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1.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五及语文作业本第八课练习。
三板书设计
乐府诗卖炭翁
白居易
外貌——烧炭艰辛悲
卖炭翁心理——矛盾反常(同情)社会 |对 | 行动——运炭艰辛苦
| |
|比 | “翩翩”——趾高气扬宫掠黑暗宫使“把、称、叱、牵”——蛮横无理
“千余斤”、“半匹”“一丈”——强烈反差市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