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的艺术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2
论曲艺表演艺术的审美特质
中国的曲艺表演艺术可以追溯到古代,融合了指弹、腔调、舞蹈、做梦、口语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些特殊的表演形式在中国一直得到广泛的传播,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由于它具有与众不同的审美特质,它不仅在欣赏者中产生出深远的感受,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曲艺表演艺术的审美特质体现在它的演奏方式上。
传统的曲艺表演通常采用传统的乐器,如笛、琵琶、二胡等,这些乐器的弹拨、摇动、拍打都可以产生出非常精致和动人的乐音。
其次,曲艺表演艺术的审美特质也体现在它的节奏方面。
与现代音乐形式不同,传统的曲艺表演采用节奏较为慢板的拍子,更多地强调表现情感和内涵,能够更好地令人感受到演奏者的心情。
再次,不同的曲艺表演形式还有着不同的舞蹈和口语表演,充分展现出曲艺表演艺术的审美特质。
比如,京剧脸谱中的表情和身动作能够更加详细地描述台词内容,从而提升演出效果;曲艺口语表演通常采用调色板式的口吻,以加强气氛,使人更加投入。
此外,曲艺表演艺术的审美特质还体现在它的意象表现方面。
曲艺演员通过自身的表演形式表达出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出不同的人生经验和情感思考,激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人们通过《桃花扇》所表达的女性的独立,通过《阿娜宝贝搭错火车》中的家庭温暖,通过《大闹天宫》中的无畏精神,等等,都能感受到曲艺演员演绎出来的生活内涵。
可以说,曲艺表演艺术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随着曲艺表演艺术的不断发展,它也在演变出更高层次的审美特质。
在未来,曲艺表演艺术将会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进入社会,影响更多的人。
中国古代的曲艺文化与艺术形式中国古代的曲艺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
曲艺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南北曲、评弹、相声、京剧等等,每一种曲艺都有其独特的表现风格和文化内涵。
南北曲是曲艺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南北曲以唱腔、乐曲、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北方的曲艺音乐以昂扬激越为主,表现的是北方人豪迈、坚韧的性格;南方的曲艺音乐则以柔和流畅为主,表现的是南方人温柔、细腻的情感。
评弹是曲艺文化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民间,历史悠久。
评弹以器乐和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既具有杂技的技艺,也有诗歌、小说、历史等领域的文化内涵。
评弹的演出内容涉及的领域广泛,其说唱艺术的精湛程度更是令人惊叹。
相声是曲艺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形式特色是采用对话的方式进行演出。
相声起源于明清时期的江苏和安徽一带,以幽默、调侃、嘲讽等手法揭示社会生活中的丑恶和荒谬。
随着年代的推移,相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是曲艺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曲剧中的顶峰之作。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形式,运用传统的中国戏曲技艺,体现中华文明的智慧和艺术。
京剧的演出内容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涉及领域包括历史、神话、传说、小说等等,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总体而言,曲艺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曲艺艺术的丰富多彩性和深厚的文化蕴含。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曲艺文化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保持了其与时俱进的特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市场需求。
在未来的发展中,曲艺文化将会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胶州秧歌艺术特征研究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一种广场艺术。
胶州秧歌在动律上和音乐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它独特的舞蹈韵味,也给观众呈现出一种坚韧、挺拔、舒展和利落的美感。
标签:胶州秧歌;动律;角色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151-01 1胶州秧歌的来源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俗称“跑秧歌”,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屯、南旺、后屯等村最为盛行。
“相传清朝初期,马、赵二人由外地逃荒来胶州东小屯定居,依靠卖烟为生。
后来,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改为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他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世世代代相传至清朝中期,形成了胶州秧歌舞蹈这种民间曲艺。
”胶州秧歌距今为止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现今的胶州秧歌舞蹈是从传统的民族秧歌表演中提炼出来,再加以编排,成为了当今专业舞蹈学院中女生必修的民间舞课程,突出展现了女性舞蹈动作的独特魅力。
2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每种舞蹈形式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动律、形态和神韵,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体现在“拧、碾、抻、韧、扭”这五种,几乎在所有动作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
只有把握住了动作中“拧、碾、抻、韧、扭”的动律特点,才能真正掌握胶州秧歌的神韵。
2.1胶州秧歌“拧”的动律特点“拧”是以腰为轴,腰以上的部分与腰以下的部分形成一种对抗的力量,呈现出向外拧转的“三道弯”体态。
如“丁字拧步”强调抬脚时大腿和膝部向内侧拧动,同时动力腿脚跟要有控制的提起,落脚时要有控制的先落脚跟再落脚外缘,同时膝部向外侧拧动,膝盖的一关一开、脚跟的拧动、腰部的反复拧转形成拧腰的动感和抬重落轻的力度感。
2.2胶州秧歌“碾”的动律特点“碾”主要呈现在脚部,是在动作中和移动重心的过程中形成的动作,膝盖的拧动促使脚部碾转。
在完成“丁字碾步”步伐时,大腿与膝盖向内侧拧动抬起时,主力腿的脚跟提起,由内侧带动向外侧碾转,同时膝部则以先开后关或先关后开的转动快速变化。
绍兴曲艺---绍兴莲花落的艺术特色及社会因素摘要身为绍兴人,莲花落,从小耳濡目染。
莲花落在绍兴人的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
绍兴莲花落是大概念“莲花落”与宁波走书,广西零零落,金华道情,温州鼓词一样是浙江主要曲种。
主要流行与绍兴,上虞,萧山,余姚,杭州一带,为群众喜闻乐见。
2006年,绍兴莲花落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地方曲艺,它有如何的命运,它又是为何如此受到欢迎,笔者将从绍兴莲花落的与艺术特色及其社会因素来谈谈这个话题关键字绍兴莲花落艺术特色历史社会因素故事内容一(名称艺术关于绍兴莲花落的名称来源,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说一)l莲花落研究者:莲花落初始时期,艺人们沿街卖唱,内容主要是以“ 劝善醒世”为主旨,后来渐渐主唱者领唱,从者帮腔的形式,与唐代的“散花落”衍变来的“咍咍莲花落’相近,因此属于大概念“莲花落”。
二)绍兴莲花落老观众:莲花落故事动人,唱腔动听,劝善醒世,风趣诙谐,引得观音走下莲台与百姓一起欣赏,故被称为“莲花落”。
三)绍兴莲花落老艺人“豆腐啊土”:说唱莲花落,故事一定要前后“连”的牢,情节一定要左右“化“的开,段子一定要随时煞的“落”。
?(绍兴方言,煞的落,即煞的住)演唱莲花落,演唱者一定要根据现场即兴发挥,顺势引导,就是说要有”连”,有“化”,有“落”,,者才叫“莲花落”。
从绍兴莲花落的名称来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绍兴莲花落受欢迎是由于其故事情节以及说唱艺术。
研究者的研究比较理论性。
作为绍兴莲花落的接受者,即老观众的对于莲花落名称的由来则较大程度上出于他们对莲花落的印象----故事动人,说唱动听,风趣诙谐。
莲花落老艺人则更注重其说唱的技术。
有连有化有落。
二(历史社会渊源据有关资料记载,宋元时期莲花落已经流行,佛典《续传灯录》第23《俞道婆》载:"一日闻丐唱《莲花乐》云:'不因柳毅传书信,何因得到洞庭源。
'忽大悟。
"可见莲花落最初是丐者卖艺所演唱。
曲艺艺术的基本特征
曲艺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它以口头表演为主
要手段,通过语言、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人们的
情感和思想,传递文化信息。
曲艺艺术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口头表演
曲艺艺术是一种口头表演艺术,表演者通过口头表达来传递信息和情感。
这种表演形式具有生动、直接、互动性强等特点,能够更好地与
观众沟通,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二、多样性
曲艺艺术包括很多种类,如相声、评书、快板、说唱、弹词、小调等,每种曲艺都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表现手法。
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
曲艺艺术的内涵,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传统性
曲艺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
文化底蕴。
曲艺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和演变,但其传统性始终得以
保留和传承。
四、民间性
曲艺艺术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文化,表达了
人民群众的情感和思想。
曲艺艺术的表演者和观众都来自于民间,这
种民间性使得曲艺艺术更加贴近人民群众,具有更强的文化认同感。
五、艺术性
曲艺艺术不仅具有传统性和民间性,也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表演形式。
曲艺艺术表演者需要具备高超的表演技巧和艺术修养,才能够将情感
和思想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总之,曲艺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口头表演、
多样性、传统性、民间性和艺术性等基本特征。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具
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和发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