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穿孔的CT应用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182.06 KB
- 文档页数:2
探讨消化道穿孔的X线、CT检查方法及不同的影像表现目的探讨并分析消化道穿孔患者的X 线和CT 临床检查方法,讨论两种检查结果的影像表现。
方法2010年1月~2014年8月,我院共收治100例消化道穿孔患者。
100例患者均依次实施X 线和CT 检查,回顾性分析100例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并对两种临床诊断方法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CT 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要显著高于X 线检查,P<0.0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临床诊断消化道穿孔时,可应用多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其中,CT 检查的临床诊断符合率更高,可以为治疗提供诊断信息,值得推广和运用。
标签:X 线;CT 检查;消化道穿孔消化道穿孔属于一种急腹症,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症的最主要致病因素是消化道溃疡,消化道穿孔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剧烈性的疼痛,为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1]。
消化道穿孔病情发展迅速,若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治,将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临床上多采取X 线检查与CT 检查对消化道穿孔进行诊治,该两种检查方法各具优势。
为了进一步对比分析X 线检查和CT 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以为临床诊断消化道穿孔寻找最为理想的检查方法,本研究选取100例消化道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结果满意,现作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4年8月,我院共收治100例消化道穿孔患者,其中男为55例,女45 例,年龄为23~70岁,平均年龄为54.3岁。
100例患者的致病因素为:原发性消化道溃疡(43例)、化脓性炎症(27)以及消化道肿瘤(25例),其余5例的致病因素为外伤。
病例纳入标准:①均由手术病理检查得以确诊为消化道穿孔;②不存在其他严重的内部系统疾病,如心、肾功能性损伤或衰竭等;③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检查方法护理人员首先对100例患者实施X 线检查,后行CT扫描。
基层医院腹部空腔脏器破裂穿孔的CT诊断及应用价值目的分析腹部空腔脏器破裂穿孔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尽早提供手术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手术确诊的26例腹部空腔脏器破裂穿孔患者的CT资料。
结果胃溃疡穿孔17例;急性胃扩张胃破裂穿孔1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例;小肠破裂穿孔2例(外伤致小肠破裂1例,小肠回盲部穿孔1例);降结肠破裂1例;腹部外伤致胃壁贯通伤4例。
结论CT能够为临床诊治腹部空腔脏器破裂穿孔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
标签:腹部空腔脏器破裂穿孔;CT诊断腹部空腔脏器破裂穿孔通常首选检查方法为立位腹部平片[1],但在腹腔内游离气体量较少时常难以发现,且不能提供穿孔部位、病因及合并症等信息,诊断价值有限。
本文收集了2012年3月19日~2013年4月10日我院26例腹部空腔脏器破裂穿孔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并进行分析,以探讨CT在腹部空腔脏器破裂穿孔诊断上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6例腹部空腔脏器破裂穿孔患者中男19例,女7例;年龄19~80岁,平均48岁,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病骤然,剧烈持续性腹痛,腹部检查有板状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1.2 CT扫描方法采用飞利浦双排螺旋CT机,患者仰卧位,采用软组织扫描模式,层厚、层距均为10 mm,必要时采用5 mm,发现病灶时可改用2 mm扫描,部分病例行增强扫描,采用团注法外周静脉高压注射碘海醇100 mL。
2结果2.1 穿孔部位胃溃疡穿孔17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例,小肠破裂穿孔2例,急性胃扩张破裂穿孔1例,降结肠破裂穿孔1例,腹部外伤致胃壁贯通伤4例;其中穿孔并高位肠梗阻2例。
2.2 CT表现[2]胃肠道穿孔的CT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穿孔局部管壁不规则,境界不清,周围脂肪层模糊,邻近脂肪间隙内有小气泡影[3]。
胃壁穿孔常可在破孔部位周围看到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块影,如图1、2。
本组17例胃溃疡穿孔患者中,有13例穿孔部位胃壁增厚,4例表现不典型。
胃肠穿孔的CT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胃肠穿孔的ct扫描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最近几年来经手术证实的15例患者的胃肠穿孔ct影像资料。
结果:15个病例中,外伤性十二指肠、回肠、乙状结肠以及空肠穿孔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5例,,由于肠道缺血坏死导致的结肠、回肠穿孔3例,直肠肿瘤导致的结肠穿孔1例。
ct影像结果表现出剑突下隐窝积气的有13例,腹膜后间隙积气的有5例,肝下肝圆韧带间隙积气的有4例及腹部空腔积液3例。
结论:ct和x线腹部平片相比较而言能够更及时准确地判断腹腔中游离气体的有无、多少,并且ct在初步诊断胃肠穿孔部位方面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胃肠穿孔 ct诊断 x线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手术前做ct并且手术后确诊的胃肠穿孔病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3岁。
其中有12例手术前做过x线,3例外伤未行x线腹部平片检查。
由腹部外伤引起的肠穿孔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导致的穿孔5例,由于胃肠缺血、坏死导致的肠穿孔3例,由于直肠癌导致的乙状结肠梗阻扩张后的穿孔1例。
在所有病例当中都有一定程度的腹肌紧张、腹痛等症状;15例患者当中有3例患者的中下腹部肠坏死穿孔出现腹痛时并无明显诱因;1例为便血、腹泻10多天后突然发生腹部疼痛。
2、检查方法:使用toshiba-activion16机。
检查时让患者仰卧躺着,ct扫描的范围从膈面连续扫描至耻骨联合处。
采用常规腹部窗(ww:130~200hu;wl:40~80hu)技术进行观察照相。
对所有病例都没有进行增强扫描及服用水溶性碘。
使用的x线机为600ma italray ixel-hf650型。
二、结果1、胃穿孔的有1例,见图1,ct后x线腹部平片显有膈下游离气存在的体征。
手术后证实为0.5cm直径的胃穿孔。
2、十二指肠球部穿孔的有3例,见图2,其中有2例患者同时出现在肝下肝圆韧带间隙出现小囊泡状的游离气体征,见图3,且3例均有十二指肠肠外间隙密度增高或少量积液的表现,见图4。
CT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摘要】传统的胃肠道检查技术是依赖腔内造影所获得的,能反映病变造成被检器官的病理形杰与功能异常图像间接地作出诊断的。
而具有高密度分辨率的CT则完全不同,它不需要借助于造影技术能直接显示胃肠道各器官本身及病变对其所造成的异常改变。
【关键词】CT;胃肠道;诊断1胃肠道CT检查的特点在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中CT有许多优点:①显示病变全面:由于CT检查能直接显示病变本体,它不但能显示胃肠道器官腔内的变化,还能观察到被检脏器壁层的形态改变,更能发现病变所造成的器官腔外情况,这对占位性疾病来说是极为有用的。
②帮助定性: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CT衰减值。
CT可对显示的病变做CT值测量,从而帮助判断病变的性质是液性还是实质性,是均质性还是不均质性,甚至可做组织学定性,如脂肪瘤的诊断。
③测量大小:传统的造影检查一般只能部分地勾出病变的形态,无法确定病变的真实大小。
CT对不同质地的占位病变都能完整地加以显示,因此就能测量病变的真实大小。
④有利病变定位:横断面成像的CT检查,能同时显示出该断层面内的全部脏器结构,对疾病的定位诊断要明显优于传统的胃肠道造影检查。
⑤恶性肿瘤做分期诊断:CT扫描对纵隔、腹腔、后腹膜腔及盆腔内的重要脏器和增大的淋巴结同样也能加以显示,这对胃肠道恶性病变的术前分期诊断极有帮助,能对病变的扩展范围、有否癌栓、淋巴结的转移作出判断,可作出病变能否被手术切除的初步诊断。
2胃肠道CT检查方法2.1平扫在卧位或半坐位状态下直接进行CT横断面或冠状面扫描,称为CT平扫。
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可单独应用,如诊断胃肠道穿孔、异物等。
亦常与增强扫描并用。
为使在CT图像上能清晰显示胃肠道器官,做平扫前必须进行胃肠道准备,以清除胃肠道腔内留有的食糜或残渣,并向腔内引入对比剂。
不同的胃肠道器官有其不同的准备与对比剂引入方法,理想的胃肠道腔内对比剂,应符合:①能被患者接受,无嗅无味。
②性质稳定,多量服用无毒、副作用。
2192.2 比较胃肠超声造影、病理结果73例患者经病理检查有12例恶性疾病患者。
胃肠超声造影检出胃十二指肠恶性疾病11例,诊断符合率91.67%(11/12),和病理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胃肠超声造影、病理结果对比[n(%)]组别病例胃间质肉瘤贲门癌十二指肠癌胃癌胃肠超声造影121(100.00)1(100.00)3(100.00) 6 (87.50)病理检查121(100.00)1(100.00)3(100.00)7(100.00)χ2值1.0001.000 1.0000.857P 值 >0.05>0.05>0.05>0.052.3 胃肠超声造影在胃十二指肠疾病检出率73例患者中,胃肠超声造影检测出57例良性病变患者,合并病例105例(经胃镜确诊),11例恶性病变患者(经病理确定)。
共检出胃十二指肠疾病116例。
其检出率为93.54%(116/124)。
3 讨论胃十二指肠疾病是高发的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有超过90%的胃病患者都是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
该疾病在发作时会引起患者产生较为剧烈的疼痛感,会给患者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干扰,并且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当前,临床对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主要以胃镜检查为主,但胃镜检查毕竟属于一种侵入性检查方式,在检查过程中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引起患者产生强烈的不适感,对胃镜检查接受度较低。
胃肠超声造影的不仅操作简单,且不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更加安全[3]。
本次实验中,通过对73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行胃肠超声造影诊断,检出率为93.54%。
表明,胃肠超声造影能够获得与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相当的诊断效果,在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胃肠超声造影在诊断过程中,可将胃内气体和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排除,观察和测量胃肠壁异常增厚,分辨胃肠形态、胃肠运动、胃肠壁的异常回声,确定病变部位。
对患者的胃肠粘膜层部分、胃肠道的全层进行良好的显示。
消化道穿孔的CT报告1. 引言消化道穿孔是一种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可以发生在胃、小肠、大肠等消化道的任何部位。
穿孔可以导致消化道内容物泄漏进入腹腔,引起严重的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可以诊断消化道穿孔并提供有关病变位置和严重程度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CT报告的撰写步骤,以便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消化道穿孔的情况。
2. 检查技术CT扫描是通过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创建人体内部的详细图像。
在消化道穿孔的检查中,通常使用腹部或盆腔CT扫描。
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平躺的姿势,并在呼吸暂停时进行扫描,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3. 检查结果根据CT扫描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信息:•穿孔位置:CT图像可以显示穿孔发生的具体位置,如胃、小肠或大肠的哪个部位。
•穿孔形态:CT图像可以显示穿孔的形态特征,如大小、形状等。
•穿孔情况:CT图像可以评估穿孔的程度和严重程度,有助于判断穿孔的大小和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并发症:CT图像还可以检测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如腹腔感染、腹腔积液等。
4. 分析和诊断根据以上信息,医生可以做出以下分析和诊断:•消化道穿孔的类型:根据穿孔的位置和形态特征,可以确定穿孔属于胃、小肠或大肠的哪个部位,进而判断穿孔的类型。
•穿孔的严重程度:通过评估穿孔的大小和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可以判断穿孔的严重程度,并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并发症的存在:根据CT图像的检查结果,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腹腔感染、腹腔积液等并发症。
5. 治疗和预后消化道穿孔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修复穿孔口或进行部分切除等方式来修复穿孔部位。
非手术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和胃肠减压等方法来控制感染和减轻症状。
预后取决于穿孔的严重程度、治疗及时性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等因素。
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患者,预后通常较好。
然而,如果穿孔导致严重感染或其他并发症,预后可能较差。
上消化道穿孔X线及CT的影像诊断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摘要:目的评价X线腹部平片、MSCT在急腹症上消化道穿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32例经手术证实为上消化道穿孔患者,首先均采取腹部平片,然后再进行MSCT检查进行临床诊断。
结果 X线腹部平片检查诊断与手术结果相符合的患者28例,诊断准确率为87.5%;CT检查诊断与手术结果相符合的患者32例,诊断准确率为100%.,结果:经研究结果显示术前CT检查与X线腹部立位平片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X线腹部平片联合MSCT对于上消化道穿孔的诊断具有极高临床价值,应用X线腹部平片联合MSCT,能够有效地避免上消化道穿孔的临床误诊及漏诊率,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普及运用。
关键词:上消化道穿孔;X线腹部立位平片;MSCT上消化道穿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急腹症,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1],因此,及时而快速的诊断尤为重要,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X线检查,但一些部位小、游离气体少的穿孔,难以显示,而MSCT对此有更高的敏感度,为了探讨X线和MSCT检查在消化道穿孔诊断中的价值,本院收集2013年1月~2017年5月经外科手术证实的上消化道穿孔的患者32例,分析X线腹部立位平片及MSCT检查方法及不同影像表现,旨在探讨X线、MSCT在上消化道穿孔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选2013年1月~2017年5月来本院进行诊治的消化道穿孔患者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1-55,平均年龄43岁,临床症状病人突发上腹部痛,呈“刀割样”,迅速波及全腹;面色苍白、出冷汗,常伴恶心、呕吐症状,呕吐为胃内容物。
查体:全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以上患者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
1.2 检查方法32例消化道穿孔患者均先采取X线腹部立位平片检查进行临床诊断,然后再进行CT检查进行临床诊断。
1.2.1 X线腹部立位平片检查采用GE公司生产DR设备检查,患者采取直立位,必要时加侧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