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第2章
- 格式:ppt
- 大小:8.26 MB
- 文档页数:51
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第一章:美术鉴赏基础1.1 美术鉴赏的定义与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探讨美术鉴赏对于个人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1.2 美术作品的分类与特点介绍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等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分析各类作品的特点和表现手法1.3 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教授观察、描述、分析和评价等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第二章:中国美术史概述2.1 古代美术介绍中国古代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分析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2.2 中世纪美术探讨中世纪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中世纪美术对后世的影响2.3 近现代美术讲述近现代中国美术的重要画家、作品和流派分析近现代美术作品的创新和变革第三章:西方美术史概述3.1 古代西方美术介绍古希腊、罗马等古代西方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分析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3.2 中世纪西方美术探讨中世纪西方绘画、雕塑等艺术风格的演变引导学生了解中世纪西方美术对后世的影响3.3 近现代西方美术讲述近现代西方美术的重要画家、作品和流派分析近现代西方美术作品的创新和变革第四章:现代美术流派与代表作品4.1 印象派介绍印象派绘画的特点和代表画家分析印象派作品的艺术价值4.2 抽象表现主义探讨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风格特点和代表画家引导学生了解抽象表现主义作品的表现力4.3 极简主义讲述极简主义绘画和雕塑的艺术特点分析极简主义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第五章:美术鉴赏与批评5.1 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了解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区别和联系讨论美术鉴赏与批评的重要性5.2 美术批评的方法与步骤教授美术批评的观察、分析和评价等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进行美术批评实践分析优秀美术鉴赏与批评文章的特点第六章:摄影艺术鉴赏6.1 摄影艺术概述介绍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分析摄影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6.2 摄影艺术鉴赏方法教授观察、描述、分析和评价摄影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欣赏和评价摄影作品6.3 摄影艺术大师与代表作品讲述摄影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分析摄影艺术作品的创新和变革第七章:建筑艺术鉴赏7.1 建筑艺术概述介绍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分析建筑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7.2 建筑艺术鉴赏方法教授观察、描述、分析和评价建筑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欣赏和评价建筑作品7.3 建筑艺术大师与代表作品讲述建筑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分析建筑艺术作品的创新和变革第八章:工艺美术鉴赏8.1 工艺美术概述介绍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分析工艺美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8.2 工艺美术鉴赏方法教授观察、描述、分析和评价工艺美术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欣赏和评价工艺美术作品8.3 工艺美术大师与代表作品讲述工艺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分析工艺美术作品的创新和变革第九章:现代设计艺术鉴赏9.1 现代设计艺术概述介绍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分析现代设计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9.2 现代设计艺术鉴赏方法教授观察、描述、分析和评价现代设计艺术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欣赏和评价现代设计艺术作品9.3 现代设计艺术大师与代表作品讲述现代设计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分析现代设计艺术作品的创新和变革第十章:美术鉴赏与审美教育10.1 美术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探讨美术鉴赏对审美能力培养的作用和意义分析如何通过美术鉴赏提高审美能力10.2 美术鉴赏与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了解美术鉴赏与人文素养的关系讨论美术鉴赏对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10.3 美术鉴赏与人生感悟讲述美术鉴赏对个人成长和人生感悟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美术鉴赏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以“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为主题,涵盖了美术鉴赏基础、中国美术史概述、西方美术史概述、现代美术流派与代表作品、美术鉴赏与批评、摄影艺术鉴赏、建筑艺术鉴赏、工艺美术鉴赏、现代设计艺术鉴赏以及美术鉴赏与审美教育等十个章节。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第2章返回主目录第二章青铜的光辉——夏、商、周美术返回主目录第一节第二节概述青铜器艺术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雕塑艺术壁画、帛画和漆画建筑与工艺美术返回主目录返回节目录第一节概述鉴于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对社会生活的实际影响,文化史上常用“青铜时代”来指称这个时代。
各种纹样和造型都被附上神性的权威。
而富于法度的理性精神。
夏、商两朝尤其是商代,各种造型艺术风格大多神秘、奇诡。
西周的青铜器,造型简洁,却又有韵律感,体现出一种严整春秋以降,造型艺术不复有神性的观念和严格的规范。
这种时代性的趋向到了战国时期更加明显,现实生活题材开始进入战国时期的各种品类样式的艺术品中。
返回主目录返回节目录第二节青铜器艺术一、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及铸造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
与红铜相比,青铜具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6种不同含锡量的青铜器物的合金配方,称为“六齐”。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青铜合金成分的文字记录。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使用陶质块范铸造。
青铜器上一些复杂的部件、立体的附饰和活动的提梁,并不能一次铸造成功,而必须采取二次铸造法或分铸法来完成。
春秋中期,还出现了失蜡铸造法。
用这种方法,可以铸造出极为细密精致的具有多层透雕装饰的青铜器物。
二、青铜器的品种与用途商周时代青铜器的种类繁多,依照其用途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几类。
青铜器中的精品,也就是说可以作为美术史考察对象的青铜器几乎都是礼器。
用途主要在于祭祀和维护统治秩序两个方面。
即一方面在祭祀中用做人神“沟通”的工具,另一方面在各种礼仪中象征奴隶主的权势和地位。
自殷商以来,青铜器这种贵重器物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
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度。
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这种等级制度,这就是“藏礼于器”。
春秋战国时期,“尊神重鬼”观念逐渐淡薄,青铜器中日常生活用器逐渐增多,礼器便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三、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总的说来,夏、商经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美术史》重点作品赏析一.《泼墨仙人图》1.《泼墨仙人图》是一幅禅画。
现存台北故宫,是南宋著名的减笔面家粱楷所画。
2.描写的是一个烂醉如泥,两眼模糊的仙人。
袒胸露腹,步履蹒姗,身披大氅。
双手倒背。
人物形象除头部外形及五官用细笔勾勒,通体以淋漓的水墨书写,又故意将口鼻画的紧凑一团,使仙人的醉态更加突出。
几乎看不到明确的线条,造成一团模糊的感觉。
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那浑重而清秀、粗阔而含蓄的大片泼墨,可谓笔简神具、自然潇洒,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3.艺术特点:用笔能够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手法,有的转折方硬,行笔苦涩似枯柴、折芦.有的潇洒自如似行云流水.开辟了写意画的新天地,对后世影响甚大。
二.《溪山行旅图》1.北宋画家范宽,字中立。
性情宽和,人称范宽。
画山水初师李成.后继法荆浩、关仝。
绢本,水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画中只有近中景,中间以云气隔开,远山高耸入云,峰顶杂木丰茂,坳间飞瀑倒挂,以粗笔勾出山峦轮廓,内以钉头皴画出山石轮廓,细看碎点满山,远看浑然一体。
近景肉阜林壑,山路崎岖,山泉小溪流淌,驴队驮物由脚夫驱策而来,杂木簇拥着岗顶房屋,近景繁而实.中景相对简而虚,对比呼应.巍峨的山峰,葱笼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三.《虢国夫人游春图》1.张萱,盛唐人物画家2.全画描绘的是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姐妹游春的场景3.在构图上,画面没有背景,但从人物、衣服、马轻快的步伐中可以看出季节,整个画面形象安排呈横T字形.前松后紧前疏后密,面面具有一定能够节奏感四.《墨葡萄图轴》1.其作者徐渭,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青藤、或署名田水月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特擅长水墨大写意花鸟画,将情感寄于笔锋,水墨淋漓,浓淡相间,变化万千,多豪迈、率真之气。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故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按时代顺序、地区不同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主要艺术成就是彩陶,彩陶的器形和纹饰也可区分为书中类型,其中以半坡和庙底沟两个类型最为杰出。
半坡类型的器形和风格:圆底或平底的盆、小口长颈大腹壶、圆唇直口鼓腹罐;朴实厚重彩绘纹样;动物纹(人面纹、鱼纹、鱼鸟结合纹、鹿纹)几何纹(写实纹饰-抽象几何纹)编织纹。
庙底沟:风格;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彩绘纹样:纹样多为两端相交组成的新月形、叶形、花瓣形纹(植物纹),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构成的三角形纹(几何纹),还有少量的动物纹和编织纹。
良渚文化:浙江北部、上海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
这时的墓葬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因此专家认为该文化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玉琮是该文化大型墓葬中的常见器物,在造型上是外方内圆的柱状,玉琮一般刻有精致的图像,,常见一种颇具特色的神人兽面像,有学者认为在良渚玉器中常见的神人兽面像是“良渚神徽”,并认为其与商周青铜器中的饕餮纹有前后承继的关系。
司母戊大方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是商代后期的代表器物,它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商周青铜器中最大最重的方鼎。
与杜岭方鼎相比,其造型更加成熟、稳定,宽厚的口沿、方正的腹体、粗壮的柱足和鼎耳,加强了全器的体量感和雄浑气势。
装饰效果单纯强烈,鼎腹四面中心均为光洁的素面,以衬托环绕四周由夔龙纹组成的饕餮图案,全器气象森严,给人以神秘威慑和恐怖的印象,这正是商代奴隶主权势和威严的象征。
秦兵马俑:是在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东侧杨村附近发现,秦兵马俑的塑造,陶制兵马与真人和真马等大或稍大,制作方法为翻模和泥塑兼用,分段制作,先装成粗胎,然后敷以细泥,采用贴塑方法细致刻画眉目须发和衣褶铠甲,塑成后入窑烧制,最后彩绘。
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陶俑形象多种多样,不仅真实地刻画了人物的外貌,精神气质也有成功的表现。
中国美术史及其作品鉴赏教案滁州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本书共8章,主要从绘画、雕塑、工艺美术3个方面,阐述了自原始社会至新中国初期美术不同历史阶段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介绍了各时期重要的美术遗存、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家、美术作品、和美术理论,特别选取了近1800幅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可使读者提高和深化对中国美术的认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我国美术审美实践的了解,较系统地掌握中国美术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美术传统和光辉成就。
通过对历史上各个时代的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的把握,掌握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把握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审美判断和艺术分析能力;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掌握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法。
三、教学原则本课程以史料为依据,力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中国美术的发生与发展,实事求是地评价前人的成就;运用中国艺术的形式语言,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能力。
限于授课时学,本课程主要以绘画、雕塑、工艺为主,其它为辅,绘画史方面主要是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流派、画家及代表作品作介绍。
雕塑、工艺方面主要介绍代表作品。
中国美术是一门发展的学科,教学中注意及时吸收国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充实教材。
四、教学方法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授重点一般地应放在作品分析上,要加强直观学习,充分运用图片、多媒体等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讨论课根据教学内容列出讨论提纲,进行分组讨论。
3、结合讲授和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撰写小论文。
五、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本课程共分5学时,分八章讲述,其时间和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2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旧石器时代美术(距今二三百万年前——一万年前)一、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二、打制石器的造型与发展三、打制石器的特点与原始饰品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美术(距今一万年——一公元前21世纪)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二、磨制石器与玉器三、彩陶与黑陶四、拟形陶器与原始雕塑五、岩画与建筑第二章青铜的光辉——夏、商、周美术(4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青铜器艺术一、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及铸造二、青铜器的品种与用途三、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第三节雕塑艺术一、玉石雕刻二、青铜雕塑三、漆木雕刻第四节壁画、帛画和漆画一、壁画遗迹和有关文献记载二、从帛画所见肖像画的新水平三、漆画《车马人物出行图》第五节建筑与工艺美术一、建筑二、刻纹白陶和原始瓷器三、漆器和丝织刺绣第三章上升期封建社会的美术样式——秦汉美术(4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绘画艺术一、帛画二、墓室壁画三、画像石和画像砖第三节雕塑艺术一、仪卫性、纪念性雕塑二、明器雕塑第四节建筑艺术一、秦代建筑二、汉代建筑三、秦汉建筑装饰第五节工艺美术一、陶瓷工艺二、漆器工艺三、青铜工艺四、玉器工艺五、织绣工艺第四章南北交融、东西并汇——魏晋南北朝美术(4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佛教美术一、佛教美术的兴起二、早期的石窟壁画三、石窟造像四、佛教建筑第三节人物画的新发展一、承上启下的人物发展二、南朝的人物画三、北朝的人物画第四节山水画的兴起一、山水画溯源二、山水画论第五节南朝陵墓雕塑一、明器雕塑二、石雕第六节工艺美术一、织绣工艺二、漆器工艺和金属工艺三、陶瓷工艺第五章灿烂求备,异彩纷呈——隋唐五代美术(10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人物画一、初唐画坛二、“画圣”吴道子三、仕女人物画四、孙位及其《高逸图》五、五代人物画第三节山水画一、青绿金碧山水画二、水墨山水画三、五代山水画第四节花鸟杂画一、花鸟画的兴起二、画马画牛名家及其代表作三、五代花鸟画第五节绘画理论的深化第六节石窟陵墓壁画一、石窟壁画二、墓室壁画第七节雕塑艺术一、石窟雕塑二、陵墓雕刻三、陶俑第八节建筑艺术一、都市规划与宫殿建筑二、寺塔建筑三、陵墓建筑第九节工艺美术第六章开宗立派的时代——宋辽金元美术(10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宋代绘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第三节辽、金、西夏绘画辽代绘画金代绘画第四节元代绘画山水画花鸟画道释壁画和人物画第五节雕塑艺术宋代雕塑辽、金、西夏的雕塑元代雕塑第六节建筑艺术一、宋代建筑二、辽、金的建筑三、元代建筑第七节工艺美术宋、辽、金的工艺美术元代的工艺美术第八节绘画理论宋代的绘画理论元代的绘画理论第七章延续与变异——明清美术(10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明代绘画明初画院及浙派吴门派及“吴门四家”明代写意花鸟画董其昌及其绘画理论版画艺术(附清代版画)第三节清代版画清初画派宫廷绘画与郎士宁扬州画派晚清绘画(附画报印刷与新美术教育)第四节工艺美术与建筑工艺美术明清故宫与皇城私家园林第八章冲突中的融合与发展——民国与新中国的美术(1911—1966)(6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民国时期的美术变异中的传统绘画异军突起的西洋画新木刻运动雕塑和建筑第三节新中国初期的美术新国画油画版画新年画和连环画雕塑复习(4课时)主要参考书:《中国绘画通史》三联出版社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潘天寿《中国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王逊裴文中《中国旧石器的文化》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4朱狄《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刘骁纯《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 尹达《新石器时代》三联出版社 1955第一章 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第一节 概述史前时代,由于当时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所以在历史上又叫石器时代。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二单元《第二课礼仪与教化》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
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周到秦汉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鉴赏这些美术作品。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认识到文明社会初期,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安定,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制定了一定的秩序。
2、培养学生的名族荣誉感,使学生了解并辨别阶级社会的道德观,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起到指引作用。
比如古人的传统美德,忠、勇、孝等。
2学情分析
我所讲解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介绍了2个方面的内容:
1、中国商周到秦汉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种类和美术作品。
2、这些作品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意义
3重点难点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礼仪与教化
课程导入:PPT展示动态图片。
热播电视剧《琅琊榜》中的礼仪。
人教版高中美术目录
第一章:绪论
- 本章主要介绍美术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美术学科的特点和重要性。
第二章:中国古代绘画
-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第三章:西方绘画欣赏
- 本章主要介绍西方绘画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使学生了解西方绘画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第四章:素描与写生
- 本章主要介绍素描与写生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第五章:色彩与绘画
- 本章主要介绍色彩的基本原理和绘画技巧,使学生掌握色彩运用的方法和技巧。
第六章:版画与影印
- 本章主要介绍版画与影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使学生了解版画与影印的应用领域和制作过程。
第七章:雕塑与立体造型
- 本章主要介绍雕塑与立体造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立体观察与创作能力。
第八章:绘画创作
- 本章主要介绍绘画创作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创作能力。
第九章:美术欣赏与鉴赏
- 本章主要介绍美术欣赏与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第十章:美术史与名作欣赏
- 本章主要介绍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和代表性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艺术时期和流派的特点。
附录:名家名作赏析
- 附录部分选取了一些国内外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品进行赏析,供学生欣赏和研究。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美术》的目录,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美术学科的发展历程、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