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第3章
- 格式:ppt
- 大小:14.31 MB
- 文档页数:63
第三章隋唐美术.隋唐绘画艺术一.阎立本(承上启下的画家)1.阎立本绘画的艺术特色?a.与六朝相比,写实性较强,重视人物个性绘画b.取材多是历史故事和人物,用以借鉴贤愚,弘扬治国安邦的大业c.线描画面部细劲圆润,画衣服简练粗重。
相比顾恺之“春蚕吐丝”其更注重根据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的线条d.设色更浓重2.代表作品:A.《步撵图》:a.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的联姻事件,忠实表现了唐中央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b.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塑造表达出肖像画创作的成就。
刻画出禄东赞强烈的高原民族的特征,唐太宗形象则深沉谦和的外表流露出雄才大略的非凡气度c.健劲的线描加以深沉的灰色,人物动态较为拘谨而重面部特征的刻画B.《历代帝王图》:画中帝王或站立或坐,不以情节相贯穿,也不以背景为衬托,着力通过人物外貌特征的刻画,试图揭示每个帝王不同的心态。
使肖像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此画用意为作为“兴废之戒”。
二.吴道子☆☆☆1.简述吴道子的艺术成就?a.古代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被誉为“画圣”。
b.创作成就表现在宗教绘画上:a.绘制玄元图,五圣图,千变万化的千佛形象.b.经变是画的最多的题材,地狱变相最为著称,有强烈的感染力。
c.技法特点:a.早年用较工细的技法,成熟时具有豪放的特点.b.用色“深浅晕成”“敷粉浅淡”,线条“磊落逸势”“笔力劲怒”,故称“莼菜条”.c.结合内容的表现和形象的创造,运用线条上,渗透着强烈的感情,富有运动感与节奏感,提高了绘画艺术中的诸种表现因素的统一。
d.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时,注意整个画面气氛的统一与具有运动感的表现。
d.其独创的宗教图像样式称为“吴家样”,是一种更成熟的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与“曹家样”具有显著的区别:“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概括了两个时代绘画风格的不同特点。
e.吴氏的风格被称为“吴装”,其形成的中国宗教绘画的基本样式一直影响到元明以后,近代民间画工仍奉他为祖师,并保持绘塑不分的传统都不是偶然的。
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第一章:美术鉴赏基础1.1 美术鉴赏的定义与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探讨美术鉴赏对于个人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1.2 美术作品的分类与特点介绍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等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分析各类作品的特点和表现手法1.3 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教授观察、描述、分析和评价等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第二章:中国美术史概述2.1 古代美术介绍中国古代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分析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2.2 中世纪美术探讨中世纪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中世纪美术对后世的影响2.3 近现代美术讲述近现代中国美术的重要画家、作品和流派分析近现代美术作品的创新和变革第三章:西方美术史概述3.1 古代西方美术介绍古希腊、罗马等古代西方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分析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3.2 中世纪西方美术探讨中世纪西方绘画、雕塑等艺术风格的演变引导学生了解中世纪西方美术对后世的影响3.3 近现代西方美术讲述近现代西方美术的重要画家、作品和流派分析近现代西方美术作品的创新和变革第四章:现代美术流派与代表作品4.1 印象派介绍印象派绘画的特点和代表画家分析印象派作品的艺术价值4.2 抽象表现主义探讨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风格特点和代表画家引导学生了解抽象表现主义作品的表现力4.3 极简主义讲述极简主义绘画和雕塑的艺术特点分析极简主义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第五章:美术鉴赏与批评5.1 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了解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区别和联系讨论美术鉴赏与批评的重要性5.2 美术批评的方法与步骤教授美术批评的观察、分析和评价等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进行美术批评实践分析优秀美术鉴赏与批评文章的特点第六章:摄影艺术鉴赏6.1 摄影艺术概述介绍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分析摄影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6.2 摄影艺术鉴赏方法教授观察、描述、分析和评价摄影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欣赏和评价摄影作品6.3 摄影艺术大师与代表作品讲述摄影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分析摄影艺术作品的创新和变革第七章:建筑艺术鉴赏7.1 建筑艺术概述介绍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分析建筑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7.2 建筑艺术鉴赏方法教授观察、描述、分析和评价建筑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欣赏和评价建筑作品7.3 建筑艺术大师与代表作品讲述建筑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分析建筑艺术作品的创新和变革第八章:工艺美术鉴赏8.1 工艺美术概述介绍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分析工艺美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8.2 工艺美术鉴赏方法教授观察、描述、分析和评价工艺美术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欣赏和评价工艺美术作品8.3 工艺美术大师与代表作品讲述工艺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分析工艺美术作品的创新和变革第九章:现代设计艺术鉴赏9.1 现代设计艺术概述介绍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分析现代设计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9.2 现代设计艺术鉴赏方法教授观察、描述、分析和评价现代设计艺术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欣赏和评价现代设计艺术作品9.3 现代设计艺术大师与代表作品讲述现代设计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分析现代设计艺术作品的创新和变革第十章:美术鉴赏与审美教育10.1 美术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探讨美术鉴赏对审美能力培养的作用和意义分析如何通过美术鉴赏提高审美能力10.2 美术鉴赏与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了解美术鉴赏与人文素养的关系讨论美术鉴赏对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10.3 美术鉴赏与人生感悟讲述美术鉴赏对个人成长和人生感悟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美术鉴赏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以“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为主题,涵盖了美术鉴赏基础、中国美术史概述、西方美术史概述、现代美术流派与代表作品、美术鉴赏与批评、摄影艺术鉴赏、建筑艺术鉴赏、工艺美术鉴赏、现代设计艺术鉴赏以及美术鉴赏与审美教育等十个章节。
考研“中国美术简史”复习提要导言一、重点掌握1.中国美术发展史的基本特点。
二、一般掌握1.美术、美术作品、美术史的概念;三、了解1.学习中国美术史的目的;2.美术学的三大学科;3.美术史在美术学中的地位。
名词概念:1.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反映。
2.美术作品:是基于客观现实之上的人的内在生活(思想、观念、情感)的物化形态。
3.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并通过对历史上各个时代的美术的研究,概括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把握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问题:1.中国美术发展史的特征是什么?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一、重点掌握1.彩陶、岩画的含义;2.彩陶的艺术成就;3.彩陶上的绘画所包含的观念;4.原始美术的特征。
二、一般掌握1.原始时代美术类别;2.自觉审美时代到来的标志;3.仰韶文化彩陶分期及各期代表类型、特点、代表性器物;4.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5.已发现的玉器、地画的有关情况。
三、了解1.从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制造和造型看人类审美能力发展的现索;2.黑陶、灰陶、红陶。
名词概念:1.彩陶: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它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新石器时代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2.岩画:是古代描绘或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大多数岩画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原始美术的特点和稚拙、率真的艺术魅力。
问题:1.为什么说原始美术具有混沌性特征?2.简述仰韶彩陶各期的造型和纹饰特征。
3.为什么彩陶艺术成为原始文化最杰出的成就?4.简述原始时代雕塑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性作品的艺术特点。
5.举例说明陶器上的装饰纹样是“有意味的形式”。
第二章奴隶制时代的美术一、重点掌握1.青铜礼器的艺术精神;2.青铜的造型和装饰特点,尤其是饕餮纹。
二、一般掌握1.西周建筑上的突出贡献;2.青铜造像的代表作。
《中国美术史》重点作品赏析一.《泼墨仙人图》1.《泼墨仙人图》是一幅禅画。
现存台北故宫,是南宋著名的减笔面家粱楷所画。
2.描写的是一个烂醉如泥,两眼模糊的仙人。
袒胸露腹,步履蹒姗,身披大氅。
双手倒背。
人物形象除头部外形及五官用细笔勾勒,通体以淋漓的水墨书写,又故意将口鼻画的紧凑一团,使仙人的醉态更加突出。
几乎看不到明确的线条,造成一团模糊的感觉。
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那浑重而清秀、粗阔而含蓄的大片泼墨,可谓笔简神具、自然潇洒,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3.艺术特点:用笔能够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手法,有的转折方硬,行笔苦涩似枯柴、折芦.有的潇洒自如似行云流水.开辟了写意画的新天地,对后世影响甚大。
二.《溪山行旅图》1.北宋画家范宽,字中立。
性情宽和,人称范宽。
画山水初师李成.后继法荆浩、关仝。
绢本,水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画中只有近中景,中间以云气隔开,远山高耸入云,峰顶杂木丰茂,坳间飞瀑倒挂,以粗笔勾出山峦轮廓,内以钉头皴画出山石轮廓,细看碎点满山,远看浑然一体。
近景肉阜林壑,山路崎岖,山泉小溪流淌,驴队驮物由脚夫驱策而来,杂木簇拥着岗顶房屋,近景繁而实.中景相对简而虚,对比呼应.巍峨的山峰,葱笼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三.《虢国夫人游春图》1.张萱,盛唐人物画家2.全画描绘的是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姐妹游春的场景3.在构图上,画面没有背景,但从人物、衣服、马轻快的步伐中可以看出季节,整个画面形象安排呈横T字形.前松后紧前疏后密,面面具有一定能够节奏感四.《墨葡萄图轴》1.其作者徐渭,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青藤、或署名田水月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特擅长水墨大写意花鸟画,将情感寄于笔锋,水墨淋漓,浓淡相间,变化万千,多豪迈、率真之气。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故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按时代顺序、地区不同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主要艺术成就是彩陶,彩陶的器形和纹饰也可区分为书中类型,其中以半坡和庙底沟两个类型最为杰出。
半坡类型的器形和风格:圆底或平底的盆、小口长颈大腹壶、圆唇直口鼓腹罐;朴实厚重彩绘纹样;动物纹(人面纹、鱼纹、鱼鸟结合纹、鹿纹)几何纹(写实纹饰-抽象几何纹)编织纹。
庙底沟:风格;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彩绘纹样:纹样多为两端相交组成的新月形、叶形、花瓣形纹(植物纹),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构成的三角形纹(几何纹),还有少量的动物纹和编织纹。
良渚文化:浙江北部、上海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
这时的墓葬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因此专家认为该文化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玉琮是该文化大型墓葬中的常见器物,在造型上是外方内圆的柱状,玉琮一般刻有精致的图像,,常见一种颇具特色的神人兽面像,有学者认为在良渚玉器中常见的神人兽面像是“良渚神徽”,并认为其与商周青铜器中的饕餮纹有前后承继的关系。
司母戊大方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是商代后期的代表器物,它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商周青铜器中最大最重的方鼎。
与杜岭方鼎相比,其造型更加成熟、稳定,宽厚的口沿、方正的腹体、粗壮的柱足和鼎耳,加强了全器的体量感和雄浑气势。
装饰效果单纯强烈,鼎腹四面中心均为光洁的素面,以衬托环绕四周由夔龙纹组成的饕餮图案,全器气象森严,给人以神秘威慑和恐怖的印象,这正是商代奴隶主权势和威严的象征。
秦兵马俑:是在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东侧杨村附近发现,秦兵马俑的塑造,陶制兵马与真人和真马等大或稍大,制作方法为翻模和泥塑兼用,分段制作,先装成粗胎,然后敷以细泥,采用贴塑方法细致刻画眉目须发和衣褶铠甲,塑成后入窑烧制,最后彩绘。
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陶俑形象多种多样,不仅真实地刻画了人物的外貌,精神气质也有成功的表现。
《中国绘画史》第三章六朝之绘画简介《中国绘画史》是陈师曾先生1922年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小史”课程的讲座记录稿。
《中国绘画史》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三代至明清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内容全面、语言凝练,是一本中国绘画的简明通史。
第三章六朝之绘画汉纽既解,魏、蜀、吴鼎足三分,中原逐鹿者五十余年。
转瞬见六朝之兴亡,所谓五胡乱华,南北纷争,其间扰乱凡三百五十年。
然六朝帝王将相多好书画,于国家丧乱之际而收藏赏鉴尚称隆盛。
加之汉以来与西域交通,佛教思想浸入中国,虚无厌世之学风并庄老之玄谈,流行于士大夫之间。
-六朝(222–589年),一般是指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
即孙吴(或称东吴、三国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
六朝京师均是南京(孙吴时期名为建业,西晋司马邺称帝后为避讳,改名建康)。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
“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jié、羌、氐dī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盖国家争乱,政治颓靡,社会人民几无以自聊,故不得不借佛老之说、美术书画之趣以安慰其精神,有所寄托,逃脱烦恼。
故当时佛教号称极盛,石刻造像弥山满谷,几乎人持佛号,家然净灯。
如龙门造像,即可知当时风俗及美术之一斑。
佛像佛画输入中国为一大机会,而吾国绘画界亦新添一异彩也。
龙门造像:指龙门造像记的字体。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馀论》:“魏碑大种有三: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石刻,一曰冈山、共山、铁山摩崖,皆数十种同一体者。
”参见“龙门二十品”。
六朝以前之绘画,大抵为人伦之补助、政教之方便,或为建筑之装饰,艺术尚未脱束缚。
迨至六朝,则美术具独立之精神,审美之风尚因以兴起,渐见自由艺术之萌芽,其技能顿进。
美术史教学大纲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2013年制订,2014年修订课程代码: 091101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第二学期开课单位:艺术学院美术系开课对象:美术学专业一年级先修课程:无课时:36学时参考教材: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着,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参考书:《中国美术通史》王伯敏着,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中国美术史》李福顺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课程概述:《中国美术史》是美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程。
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的掌握中国美术史各时期的美术流派、美术现象、画家及代表作等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美术传统和光辉成就,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艺术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美术素养。
教学要求:通过对中国美术史的系统讲授,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中华民族美术的悠久传统和光辉成就,在掌握中国美术史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对各种流派和风格的中国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艺术分析能力,为日后的美术创作及艺术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民族等诸多层面,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美术史》的基本发展进程、重要美术现象、重要美术流派及人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运用美术史料分析美术史问题的能力。
鉴于《中国美术史》发展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而教学课时有限,把握知识点与面的关系,既要重点突出,又要系统全面,不能以偏概全,是教学过程的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有效阅读古代美术经典,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章史前美术学时:2学时教学要求对原始社会美术的产生、发展和特征有基本的把握,认识此期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中国美术史及其作品鉴赏教案滁州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本书共8章,主要从绘画、雕塑、工艺美术3个方面,阐述了自原始社会至新中国初期美术不同历史阶段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介绍了各时期重要的美术遗存、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家、美术作品、和美术理论,特别选取了近1800幅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可使读者提高和深化对中国美术的认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我国美术审美实践的了解,较系统地掌握中国美术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美术传统和光辉成就。
通过对历史上各个时代的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的把握,掌握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把握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审美判断和艺术分析能力;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掌握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法。
三、教学原则本课程以史料为依据,力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中国美术的发生与发展,实事求是地评价前人的成就;运用中国艺术的形式语言,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能力。
限于授课时学,本课程主要以绘画、雕塑、工艺为主,其它为辅,绘画史方面主要是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流派、画家及代表作品作介绍。
雕塑、工艺方面主要介绍代表作品。
中国美术是一门发展的学科,教学中注意及时吸收国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充实教材。
四、教学方法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授重点一般地应放在作品分析上,要加强直观学习,充分运用图片、多媒体等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讨论课根据教学内容列出讨论提纲,进行分组讨论。
3、结合讲授和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撰写小论文。
五、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本课程共分5学时,分八章讲述,其时间和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2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旧石器时代美术(距今二三百万年前——一万年前)一、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二、打制石器的造型与发展三、打制石器的特点与原始饰品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美术(距今一万年——一公元前21世纪)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二、磨制石器与玉器三、彩陶与黑陶四、拟形陶器与原始雕塑五、岩画与建筑第二章青铜的光辉——夏、商、周美术(4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青铜器艺术一、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及铸造二、青铜器的品种与用途三、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第三节雕塑艺术一、玉石雕刻二、青铜雕塑三、漆木雕刻第四节壁画、帛画和漆画一、壁画遗迹和有关文献记载二、从帛画所见肖像画的新水平三、漆画《车马人物出行图》第五节建筑与工艺美术一、建筑二、刻纹白陶和原始瓷器三、漆器和丝织刺绣第三章上升期封建社会的美术样式——秦汉美术(4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绘画艺术一、帛画二、墓室壁画三、画像石和画像砖第三节雕塑艺术一、仪卫性、纪念性雕塑二、明器雕塑第四节建筑艺术一、秦代建筑二、汉代建筑三、秦汉建筑装饰第五节工艺美术一、陶瓷工艺二、漆器工艺三、青铜工艺四、玉器工艺五、织绣工艺第四章南北交融、东西并汇——魏晋南北朝美术(4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佛教美术一、佛教美术的兴起二、早期的石窟壁画三、石窟造像四、佛教建筑第三节人物画的新发展一、承上启下的人物发展二、南朝的人物画三、北朝的人物画第四节山水画的兴起一、山水画溯源二、山水画论第五节南朝陵墓雕塑一、明器雕塑二、石雕第六节工艺美术一、织绣工艺二、漆器工艺和金属工艺三、陶瓷工艺第五章灿烂求备,异彩纷呈——隋唐五代美术(10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人物画一、初唐画坛二、“画圣”吴道子三、仕女人物画四、孙位及其《高逸图》五、五代人物画第三节山水画一、青绿金碧山水画二、水墨山水画三、五代山水画第四节花鸟杂画一、花鸟画的兴起二、画马画牛名家及其代表作三、五代花鸟画第五节绘画理论的深化第六节石窟陵墓壁画一、石窟壁画二、墓室壁画第七节雕塑艺术一、石窟雕塑二、陵墓雕刻三、陶俑第八节建筑艺术一、都市规划与宫殿建筑二、寺塔建筑三、陵墓建筑第九节工艺美术第六章开宗立派的时代——宋辽金元美术(10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宋代绘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第三节辽、金、西夏绘画辽代绘画金代绘画第四节元代绘画山水画花鸟画道释壁画和人物画第五节雕塑艺术宋代雕塑辽、金、西夏的雕塑元代雕塑第六节建筑艺术一、宋代建筑二、辽、金的建筑三、元代建筑第七节工艺美术宋、辽、金的工艺美术元代的工艺美术第八节绘画理论宋代的绘画理论元代的绘画理论第七章延续与变异——明清美术(10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明代绘画明初画院及浙派吴门派及“吴门四家”明代写意花鸟画董其昌及其绘画理论版画艺术(附清代版画)第三节清代版画清初画派宫廷绘画与郎士宁扬州画派晚清绘画(附画报印刷与新美术教育)第四节工艺美术与建筑工艺美术明清故宫与皇城私家园林第八章冲突中的融合与发展——民国与新中国的美术(1911—1966)(6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民国时期的美术变异中的传统绘画异军突起的西洋画新木刻运动雕塑和建筑第三节新中国初期的美术新国画油画版画新年画和连环画雕塑复习(4课时)主要参考书:《中国绘画通史》三联出版社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潘天寿《中国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王逊裴文中《中国旧石器的文化》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4朱狄《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刘骁纯《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 尹达《新石器时代》三联出版社 1955第一章 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第一节 概述史前时代,由于当时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所以在历史上又叫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