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讲解模板:经皮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 格式:ppt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16
总结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是一种手术技术,用于修复受损的血管。
简单来说,此类手术可帮助促进新的血管生成,同时还增强血管的弹性。
这种外科手术主要通过对血管进行改造而实现改善性能。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又称为后壁扩张技术,旨在促进血管病变改善或心脏再进性改善,从而消除心血管病变条件。
更确切地说,这种手术可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外科医生会通过经皮穿刺口(Skincut)或小型手术切口在血管内部取出一小块板块组织。
其次,使用内膜后壁扩张器,医生会将组织板块停止在血管壁肌肉之间,以释放血管壁。
在扩张时,外科医生会透过血管壁利用X射线,证实血管的壁受到扩张并没有损坏。
然后,外科医生会使用小的具有航空属性的金属支架(stent struts)将改造后的血管内腔扩张起来,并将血管阻塞或狭窄。
这可以帮助促进血管生长,恢复血液流量和心脏血液供应。
外科医生最终可能会使用一种叫做维塞阻尼器的小型支架,它可以将血管改造并向外扩张,使血液在腔内循环,输送药物及其他液体治疗。
总的来说,经皮血管内腔成形术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手术技术,它可以帮助改善受损的血管的性能,改善血管的血流量和心脏血液供应。
这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体术活力,增强其生活质量。
目前,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已被用于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血管病变,和其他心脏病所引发的血管病变。
第六章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概述1、经皮经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 angioplasty PTA定义:是采用导管技术扩张或再通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方法2、经皮经腔内血管成形术形成与发展1964年美国学者Dotter和Judkins使用同轴导管扩张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创立了血管狭窄或闭塞治疗的新新方法。
但仅用于四肢动脉,不适用于内脏动脉,对血管壁损伤大。
1974年欧洲学者Gruntzig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利用充盈球囊的压力来扩张狭窄的血管壁,使血流得以恢复,PTA技术出现突破性进展。
1977年利用这种双腔球囊导管系统成功地扩张了狭窄的冠状动脉,使PTA正式登上了临床治疗的历史舞台。
至1984年接受治疗从数达50000人。
但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高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激光血管成形术、动脉粥样物质切除术、及超声血管成形术。
20世纪90年代血管内金属支架广泛应用第一节器材1、Gruntzig球囊导管为双腔、端孔、聚氯乙烯球囊导管。
两腔一腔为导管的中心管腔用以通过导丝、注射造影剂及监测远端压力;另一腔用于球囊的充盈加压及排空,加压充盈到达病变部位的球囊,可使其狭窄程度得以改善。
导管外径4F-10F,头端有直形或单弯形。
球囊长1.5-10cm,直径2-10mm,20-30mm(大血管,内有金属标记,球囊内压为最高耐受压力。
2、新型球囊导管球囊剖面低(球囊瘪缩后的剖面直径和耐高压,球囊材料为聚乙烯,顺应性低,但壁厚,不能制作低剖面球囊。
导丝上球囊,球囊探头,导管杆为不锈钢管,杆远端为25cm导丝,球囊直径为2mm,剖面为0.51mm,位于导丝上,可行小血管扩张3、球囊导管的辅助器材:预扩张导管、球囊充气枪、球囊充胀压力表导丝性能:可见性、可控性、灵活性、可成形性、跟踪性、光滑性4、血管内支架1)形成与发展支架源于Stent(支撑器牙科医师Stent发明的一种印膜材料,后用于制作管状组织术后支撑材料,血管支架以stent命名。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三)合并支架术简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合并支架术,是目前常用治疗动脉硬化等各类血管狭窄疾病的微创介入疗法。
它是一种联合疗法,包括PTA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两种疗法。
(如下图所示)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等明显优势。
由于该疗法疗效显著,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自引进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合并支架术以来,治疗血管狭窄闭塞类疾病大获成功。
目前医院应用此项技术已成功治愈10000多例血管狭窄闭塞患者,为患者提供了可靠的医疗技术保障。
我们愿用我们的努力为你解除病痛,带来福音。
【PTA合并支架术适应症】该技术疗法主要适用于各类血管狭窄闭塞类疾病,如:动脉硬化闭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静脉血栓后遗症,布-加综合症,Cockett综合症,大动脉炎等。
【PTA合并支架术原理介绍】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原理图、治疗前后比较图一、PTA球囊扩张术1.适应证:不同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或为支架置入术的前期准备。
2.相对禁忌证:对肢体而言,闭塞段血管长度超过10cm,或为钙化性狭窄,或伴外周小血管病变;对冠状动脉而言,多支病变,或血管腔内有新鲜血栓(3个月以内),或溃疡性血管狭窄等。
3.操作技术:导丝通过狭窄段为其关键。
对完全性闭塞者,需先打通血管。
所选球囊直径与狭窄段两端正常管径相当或稍大1mm~2mm,球囊长度应超过狭窄长度1cm~2cm。
术前一天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术中经导管注人5000U肝素、术后持续用3~6个月的阿司匹林等。
4.基本原理:血管内、中层有限度地损伤和撕裂,管壁张力下降,管腔扩大。
5.疗效:取决于病变部位、性质、程度、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术者的经验等。
总的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但PTA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可重复治疗,对外科手术后再狭窄者同样有效。
6.并发症:发生率为0.76%~3.3%,一般为穿刺部位血肿、血管壁夹层或穿孔、异位栓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