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去行政化的学习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去行政化改革,旨在推动教育回归学术本位,提高教育质量。
XX大学作为我国一所知名高等学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勇敢地走上了教育去行政化的转型之路。
二、案例分析1. 转型背景XX大学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基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在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行政化色彩浓厚、学术氛围不浓、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2. 转型措施(1)优化管理结构,减少行政干预XX大学在去行政化改革中,首先从优化管理结构入手。
学校取消了原有的行政部门,将管理职能整合到各个学院,实现了管理扁平化。
同时,学校减少了校领导对学院工作的直接干预,让学院自主决策、自主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
(2)加强学术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为了提升教学质量,XX大学注重加强学术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此外,学校还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
(3)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全面发展XX大学在去行政化改革中,注重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取消了部分与专业无关的行政课程,增设了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4)强化科研创新,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XX大学在去行政化改革中,强化科研创新,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学校设立了科研创新基金,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水平。
同时,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学校发展注入新动力。
3. 转型成效经过几年的去行政化改革,XX大学取得了显著成效:(1)管理效率提高,学校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去行政化改革使学校管理更加扁平化,减少了行政干预,提高了管理效率。
同时,学校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浅析【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高校管理模式的不断变革,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从背景介绍、行政化问题分析、去行政化的必要性探讨、推进去行政化的方式和措施以及关键难点和挑战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高校管理现状中存在的行政化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多的行政管理干扰了教学科研活动、冗余劳动力浪费了资源等方面。
去行政化是必要的,可以提高高校的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
推进去行政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减少行政审批、简化管理流程等。
在实践过程中仍会面临一些关键难点和挑战,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克服。
展望未来,高校管理“去行政化”将进一步深化,为高校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高校管理,去行政化,背景介绍,行政化问题,必要性探讨,推进方式,难点挑战,展望1. 引言1.1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浅析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是当前高校管理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主要是指高校在管理体制上剥离过多的行政性质,转向更加灵活、高效、市场化的管理方式。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管理体制的不断调整,行政化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成为高校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并不是简单地去除行政机构或职能,而是要求高校管理更加注重专业化、市场化和效益导向。
通过减少行政层级、简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使高校管理更加灵活、透明,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去行政化也需要高校管理者更加注重学术导向、人才培养,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实现高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高校管理现状下,高校管理“去行政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通过对行政化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校管理改革,提升高校管理水平,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的实施有助于高校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更好地发挥其办学使命,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2. 正文2.1 背景介绍:高校管理现状在当今社会,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项重要职责。
高校“去行政化”的关键点来源:杨志刚的日志2010年12月20日16:07 来源:2010年12月(中)总第311期作者:刘大卫浏览:【摘要】在高校“去行政化”的热议声中,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也饱受争议。
其实,行政级别并不是导致“行政化”的原因,充其量只是“行政化”的诸多弊病之一。
“去行政化”的本质任务是限制行政权力,包括政府行政权力和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过度干预,切实保障学术的独立自主。
【关键词】高校去行政化行政级别学术自主高校行政管理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家行政机构对高校的管理;二是高校自身的管理。
高校行政管理与其他组织的管理一样,是一种必需的组织行为,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就无法实现高校的组织目标。
不能因为对“行政化”的批判而否定行政管理本身。
所谓高校“行政化”,主要是指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模式的滥用,即把高校作为完全的行政机关来管理,而忽视了高校作为学术机构的特殊性,其实质是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过度干涉,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分界不清。
“行政化”的表现可以分内、外两个层面:首先,就高校外部关系而言,“行政化”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将高校作为行政机构管理,管办不分。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职能界定不清,政府大包大揽、高度集中,高校作为办学主体的地位不彰,办学自主权得不到保证,一切围绕政府部门的规划指令行事;管理作风官僚,政府部门森严的等级制度、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与高校本应具有的学术优先、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大相径庭;资源分配不公,大量资源集中在政府官员手中,一方面高校为争取有限的资源,必然围绕政府官员的行政指令办学,而无视行政指令的科学性,同时留下了大量权力寻租的空间,另一方面政府官员的政绩需要、知识水平及认知结构潜在影响着资源的分配方向,从而影响着高校的发展。
其次,从高校内部管理来看,“行政化”主要表现为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控制和干预。
具体表现有三点:一是行政事务与学术事务界定不清,权力分工不明,行政权力常常插手学术事务,弱化乃至替代学术权力,而学术权力也不断试图影响非学术事务;二是行政权力被滥用,学术权力作用不突出,行政权力不仅决定着高校日常非学术事务的走向,也通过资源分配、干部任命等方式操控着学术事务的走向;三是制度不健全,教代会、校务委员会等制度往往是虚晃一枪,权力本身的运作没有制约,也就越发造成权力的膨胀,导致“学而优则仕”左右着学者的发展思路,学术失去了应有的超脱和独立。
156538 高等教育论文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转型分析一、引言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教育和我国的行政之间都存在密切的联系,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行政命令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的发展,同时还制约了之前的服务职能。
我国的教育不断进行改革,这就要求我国的高校要逐渐去行政化。
社会对高校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充分发挥高校的管理工作的作用,就必须向服务型的管理模式转化,让这种管理模式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学校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改革,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有利于我国的教育工作能够与我国的经济达到一个良好的契合点。
二、高校管理去行政化向服务型转化的重要意义1.是推进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及要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和政府都非常关注我国的教育改革工作,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在不断进行改革,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要去行政化,在当前的高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行政权利高于学术权利,人们缺乏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导致高校的管理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所以,在我国不断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使高校的管理工作逐渐去行政化,向服务型转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
2.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高校教育职能我国的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在教育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各大高校不断进行扩招,这就要求它的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怎样才能够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怎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是我国高校面临的紧要问题。
我国的高校的管理模式要逐渐向服务型管理模式转化,管理的途径也要不断进行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管理模式的功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3.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这就需要更多的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的基地,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的整体发展。
但是,我国的高校中的行政化的管理模式阻碍了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高校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的人才。
大学去行政化第一篇:大学去行政化为期四天在京召开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
文件中最重要的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过去谈改革,多是强调以经济为主题的改革,这次会议将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改革。
”其中,收入分配及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土地制度改革、财税改革、打破国有企业垄断、金融改革成为回会议的六大焦点;包含“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的“383方案”成为我国新一轮改革路线图。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深层次体制和政策弊端,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任务,今后几年必须在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383”方案的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中,涉及教育的改革为第七点,创新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大学去行政化。
详情如下: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加快科研、人才、户籍、教育等综合改革,鼓励先行先试,在全国形成若干个企业创新活跃、创新服务业发展较快的创新资源集聚区;逐步实现大学去行政化,探索建立由校董会、校长、监督机构组成的大学治理架构,让教育家办教育,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改进政府支持创新的方式,改革以项目直接拨款为主的科技经费支持方式,建立以基金等金融手段支持研发和产业化的财政支持机制。
大学的行政管理是一种专业化的管理,它必须适合大学,而不是将社会上的行政管理移植到大学。
学校学术资源配置权力,应该交给学术委员会或教授委员会这类机构。
报告指出,推动大学改革,加强基础研究,鼓励自由探索。
逐步实现大学去行政化,探索建立由校董会、校长、监督机构组成的大学治理架构,让教育家办教育,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大学教育改革要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在一些领域内应将主动权交与市场,而不是掺入其中,政府所要做的是建立好各种规则并充当独立监管者。
大学充当着创新、教育以及公共服务等功能,很多创新是在大学这个机构里完成的,因此,大学体制改革得当,必定会有利于创新体制的升级。
高校论文去行政化论文:新时期高校“去行政化”问题探析摘要中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化趋向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现实背景。
其制约了大学功能的有效发挥,增加了办学成本,滋生了腐败,阻碍了我国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制约了我国高校的发展。
如何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推进高校“去行政化”的具体实施仍然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
关键词高校行政化去行政化政府non-administration in colleges in the new period yang xiangpei(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abstract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has long form of administrative trend has the profound historical roots and complex realistic background. restricting effectively play of the university function and university's healthy development, increased the teaching cost and fostered corruption, obstruct our country to outstanding talent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ow to combine with our country's actual conditions and push forward the " non-administration " the concreteimplementation still worth exploring.key wordscollege, administration,non-administration, government1 高校“行政化”问题的提出我国高校的行政化问题由来已久。
高校管理“行政化”历史沿革及“去行政化”的探索在我国,高校首先被定义为行政事业单位,其次才是一个专家云集,从事教育与科研的学术团体,因此在管理上由行政作为主导。
行政管理队伍的庞大和学术队伍的不纯粹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行政人员大多身兼教师、管理者等多重身份,但“双肩挑”所带来的后果是:作为教师,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作为行政人员,不具备科学管理的能力。
高校发展普遍受制于行政干预,针对这一问题,“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成为时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
那么,为什么高校管理是行政化管理?高校管理的行政化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起了什么作用?现阶段,我们如何看待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一、高校“行政化”管理是“历史”的选择(一)教育的初始目的决定了教育活动从开始就是服从“行政化”的管理。
教育活动最初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整个过程必然存在着行政管理的影子。
无论是古希腊还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就是由原始的贵族——奴隶主组织并为其服务的。
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两个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城邦国家。
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严酷的军事体育操练把氏族贵族的子弟训练成体格健壮的武士;雅典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英勇的战士,要把年轻人培养成为有文化知识的政治家、能说善辩的思想家、精明能干的商人和国家的上层统治人才。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君主专制制,其教育目的突出特点是为政治服务,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从政的人才,虽然也有培养医生、军事等方面的专才,但占不了主流,而且重德轻知,且其“德”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是从政人才的德。
(二)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特点也鲜明的展示出高校,也即“大学”的管理充满“行政化”的烙印。
“大学”是拉丁文“universitas”一词的译名,专指12世纪末在西欧出现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
起源于中世纪的大学,最初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是一种学者的行会;主要有法学、医学、神学以及后来被统称为文科等学科;与宗教关系密切;任务是保存和传递现有文化,而非创造文化;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数量和规模上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然而,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内部管理中行政化现象日益突出,影响了高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
本文以某市一所高校为例,分析教育行政化现象,探讨其成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案例描述某市高校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
然而,近年来,该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行政化现象。
1. 行政化管理该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下设若干副校长,分管不同职能部门。
在实际工作中,副校长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学院院长、教师和学生有较大的权力。
行政化管理导致行政权力过于集中,学院和教师的工作受到行政干预较多。
2. 行政干预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该校存在明显的行政干预。
行政领导往往以自己的喜好和判断来决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导致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受到影响。
3. 行政权力膨胀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该校行政机构逐渐膨胀,行政人员数量不断增加。
行政权力过大,使得教师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影响了高校的学术氛围和人才培养。
三、成因分析1. 行政化管理体制我国高校普遍实行行政化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下,行政权力过于集中。
这种体制使得高校内部行政化现象严重,不利于高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
2. 行政人员膨胀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行政机构逐渐膨胀,行政人员数量不断增加。
行政人员过多,导致行政权力过大,影响了高校的学术氛围和人才培养。
3. 教育评价体系我国高校的教育评价体系以行政指标为主,如科研项目、论文发表等。
这种评价体系导致高校内部行政化现象严重,教师和学生为了追求行政指标而忽视教育教学。
四、影响分析1. 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行政化现象导致高校内部行政干预过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受到影响。
教师和学生为了迎合行政领导,往往忽视教育教学工作,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 影响学术氛围行政权力过大,使得高校内部学术氛围受到压制。
由“去行政化”看高校内部管理的变革【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着高校内部管理的变革展开讨论。
在探讨了“去行政化”对高校内部管理变革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分别阐述了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意义、内部管理的传统模式与限制、创新实践、国际比较研究以及改革案例分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出了高校内部管理变革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高校内部管理的发展趋势。
本文力求全面深入地探讨高校内部管理的变革,旨在提供启示和参考,促进高校内部管理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内部管理,去行政化,管理变革,高校改革,传统模式,创新实践,国际比较研究,案例分析,启示,发展趋势1. 引言1.1 从“去行政化”探索高校内部管理变革的必要性高校内部管理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发展中的一个瓶颈和难题。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通过“去行政化”来探索高校内部管理的变革必然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当前高校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往往源于行政化管理方式的弊端。
高校内部管理的过度行政化导致了管理效率低下、决策难度加大、资源配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也无法适应高校内部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和需求。
从“去行政化”出发,探索高校内部管理的变革势在必行。
通过去行政化,可以打破传统的管理框架,实现管理流程的优化和精简,提升管理效率和透明度,更好地适应高校内部管理的现代化要求。
只有通过“去行政化”,才能实现高校内部管理的真正变革和提升,推动高校管理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
1.2 高校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高校内部管理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决策效率低下的问题。
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中,校长和部门主管往往集中大部分权力,导致决策过程冗长、效率低下。
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的管理。
高校内部管理过于官僚化、程序繁琐。
由于管理体制僵化,高校内部管理存在着繁杂的审批程序,过多的文书工作和冗长的会议制度,使得管理效率低下,影响了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
高校内部管理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
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一、背景介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高校规模和数量的快速增加,管理体制也不断发生改变。
然而,在高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行政化问题,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去行政化成为了高校管理的重要议题。
二、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2.1 行政强制管理导致权力过度集中在一些高校内,行政强制管理导致学校管理的权力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从而造成了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效率低下问题。
这种现象存在着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权责分配问题。
2.2 行政化管理导致选人用人不公一些高校存在着行政化管理方式下的人事任免不公的问题。
部分高校以行政级别为标准来选用人才,而不是按照其学术水平和工作实绩来选拔人才。
这种做法不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需要,也不符合人才选拔的基本规律。
2.3 行政化管理导致学术自由受到限制在一些高校中,行政化管理造成学术自由受到限制。
由于学术评价的过度行政化,一些学术活动或成果的评价难以体现其真实水平和价值。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学术声誉和发展。
三、去行政化途径选择3.1 强化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高校应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管理,从根本上避免行政力量形成的这种问题。
3.2 建立高校管理-democratic化高校可以采取“打破学院、独立设立管理机构、实行院长负责制”等方式,使得管理层的决策不仅要考虑到学校的整体利益,也要考虑到各学院、各部门的意见。
3.3 依据市场原则选择领导干部高校领导干部的选拔应该依据市场原则,以其学术水平和工作实绩为主,完全去除行政级别对人才流动的影响。
四、结论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是高校管理中一个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强化管理制度建设、建立高校民主化管理和市场化选人用人原则,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从而推动高校朝着更加自由开放和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
高校去行政化的学习材料
连日来记者就这一问题进行采访,不少代表委员认为高校“去行政化”势在必行,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知名高校校长对此却持质疑态度。
这不禁使人担心:这项尚未开启的改革之路将充满荆棘。
争议一:高校要不要取消行政级别
【焦点】目前我国有30多所副部级大学,还有正厅级的公办本科和副厅级的高职高专,其党委书记、校长也相应为副部级、厅级干部。
高校该不该取消行政级别
【观点一】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志民代表:行政化是高校没有活力的症结之一。
高校是学术单位,不该有行政级别。
学校行政化的后果就是使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限制了学术生产力,使创新人才“难产”,对学校科研和教学质量造成损害。
按官阶定地位、定待遇的结果,使不少教师千方百计挤进管理者队伍,把当官看成追求的目标。
【观点二】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委员:大学行政化的表现是一切运作都以行政权力为主导,做什么事都是靠行政命令,谁权力大谁说了算,而不是通过学者、科学家讨论。
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应该代表教授的声音,现在成员多为各个系的主任、院长甚至校长。
【观点三】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代表:高校行政级别不是
现在有的,中国人民大学以前是副总理级,“文革”后变成司局级,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因为考虑到大学跟社会的交往问题,才把级别提高到副部级。
把学者放在一定的行政岗位上,恰恰不是行政化,是尊重教授。
从学术评价看,任何学术权力都是行政权力,把两者截然对立是不对的。
当社会习惯于以行政级别来衡量其社会地位时,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就是贬低教育。
现在我可以找北京市长、副市长,取消以后我肯定找不到了。
大学校长应该是社会名流,但我们国家还做不到这一点。
【观点四】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代表:有人说高校行政人员太多,什么事情都是行政人员说了算,这不符合事实。
高校工作有学术和行政两大类,行政为学术服务,大学里的行政工作必须要有,这些工作包括人财物的分配、安全保卫、后勤等。
【点评】对高校行政化的诟病通常集中于行政权力过大,学术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纲要把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作为一个改革目标。
当社会评价标准还未转变时,高校行政级别即使取消,恐怕也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争议二:高校该不该实行教授治校
【焦点】大学事务是行政权力说了算,还是学术权力说了算该不该实行教授治校
【观点一】朱清时委员:教授治校、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是大势所趋。
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老师教授代表着学校学术发展方向,应该形成崇尚知识和作为的大学文化,而不是崇尚权力和地位。
一个学
校就像梅兰芳以前唱戏的剧团一样,学校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梅兰芳能够唱好戏来运作,所有干部都是为梅兰芳搭戏台的人。
在南方科技大学,老师能否获得尊重看他的个人能力和业绩,而不是看官职的高低,开学术会谁讲得精彩就把谁放在前面。
【观点二】东南大学校长易红代表:大学是学术组织,要保障教育家办学,充分发挥学术的作用。
学科设置、研究方向等应该由学术委员会来决定,不能以行政权去限制学术权。
【观点三】纪宝成代表:我从来不赞同教授治校。
比如盖楼房,还得靠行政权力,不过是建立在教授讨论的基础上,尊重教授意见,集中教授智慧。
我赞同“教授治学”,在学术方面,比如学术评定委员会,成员绝大部分都是教授,这不是校长说了算,而是教授说了算。
【点评】不管是治校还是治学,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提高教授地位,是当务之急。
世界一流大学运行成熟的以“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为特征的现代大学制度,能否在我国落地生根,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争议三:高校是不是“被行政化”
【焦点】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学校行政化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除了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以外,还有一种倾向就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
高校外部行政化应该如何解决
【观点一】朱清时委员:比起大学内部的行政化运作,更严重的是外部行政化。
我国的教育改革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放权,现在人事、财权、评估、毕业证书发放等权力都在行政部门手中,学校被
捆绑得一点活力都没有。
外部行政化是高校内部行政化的根源。
【观点二】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代表:高校要“去行政化”,最关键是政策上、体制上要有保证。
政府管理部门不能过多干预学校事务,学校的经费怎么用,专业如何设置等,都应该有自主权。
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学校内部,要让教师更多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点评】长期以来,政府对学校管理太细、包办太多,使学校陷入行政化的泥潭。
纲要已经提出,要取消对大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外部环境改善后,内部行政化的痼疾能否迎刃而解,人们拭目以待。
://
争议四:高校能不能“去行政化”
【焦点】纲要提出高校“去行政化”的方向,高校“去行政化”之路应该怎么走
【观点一】朱清时委员: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是必由之路,但需要慢慢来。
“去行政化”是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老学校行政化的机构和体制已经形成,只能逐步改变;“去行政化”应该从新生学校开始。
从现在开始,对新建立的学校“去行政化”,进程应该很快。
【观点二】纪宝成代表:“去行政化”不只是教育一个领域的事情,所有事业单位、企业都要取消行政级别,同步配套进行。
【点评】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政校分开和管办分离,高校要开启“去行政化”之路,需要落实配套措施,形成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