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声学知识点汇编
- 格式:docx
- 大小:14.28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声现象知识点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声现象知识点?
1.声响的发作:由物体的振动而发生。
振动中止,发声也中止。
2.声响的传达:声响靠介质传达。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响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达速度是:340米/秒。
声响在固体传达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达又比空气体快。
4.应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噪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响的上下,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响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削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削弱;(2)在传达进程中削弱;(3)在人耳处削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21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21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才干强、声能较集中。
详细运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达很远,很容易绕过阻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形成危害,甚至破坏机械修建等。
它主要发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迸发、海啸地震
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发生次声波。
初二上册物理声现象的知识点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能够传播到人的耳朵并引起听觉感知。
在初二上册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关于声音和声现象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在其振动过程中产生压缩和稀疏的区域,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介质传播,在空气中传播时,声波沿着介质的传播方向传递,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二、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 声音的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 声音的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质地或口感,不同乐器和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它们有不同的频率和振幅组合。
三、声音的传播路径和反射1. 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在空气中以直线传播,当遇到物体时,会被物体阻挡或反射。
2. 声音的反射:声音遇到光滑的表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定律,我们可以计算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四、回声和共鸣1. 回声:当声音抵达障碍物后,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反射并返回发声源,人的耳朵能够听到这种反射声,形成回声。
2. 共鸣:当一个物体受到频率与自身固有频率相同的声波的作用时,会发生共振现象,共鸣音量较大且声音更加清晰。
五、声音与物体的振动1. 声音的源头:声音的产生通常与物体的振动有关,例如乐器的弦线震动、人的声带振动等。
2. 声音的质量:不同物体在振动时会产生不同的声音质量,人的声带和空气的共振作用使得人类能够发出语言。
六、声音的利用1. 声音的放大:通过扩音器、扬声器等将声音信号转化为机械振动,进一步放大声音的响度。
2. 声纹识别:利用声音的特点进行身份识别,声音传输的便捷性使得声纹识别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身份验证方式。
以上是初二上册物理声现象的一些基本知识点的概述。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汇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但你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在八年级上册物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声音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一、声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被挤压和稀薄,产生了声波。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空气、水或固体传播。
1. 声的物理量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我们可以用一些物理量来描述声音,包括声源、频率、振动周期、振幅和声强等。
- 声源:产生声音的物体或介质。
- 频率:声音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 振动周期:声音振动一个完整周期所需要的时间。
- 振幅:声音振动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响度。
- 声强:声音能量的大小,单位是分贝(dB)。
2. 声的传播声音是通过振动传播的,传播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3米,但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会有所变化。
3. 声的传播路径当声音传播时,会遇到一些障碍物。
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衍射。
- 反射:声波遇到障碍物后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 折射:声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 衍射:声波在通过障碍物的缝隙或物体周围边缘时发生衍射,使声音能够传播到它本来无法到达的区域。
二、声音的性质声音有许多不同的性质,例如音调、音量和音色。
1. 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频率高的声音听起来会比频率低的声音更高音调。
2. 音量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和声强有关。
振幅大、声强大的声音听起来会比振幅小、声强小的声音更响亮。
3. 音色音色是指能够区分不同声音来源的特征,每个声音源都有独特的音色。
例如,同样频率和音量的声音,人声和乐器声仍然可以辨别出来。
三、声音与媒质的关系声音的传播与媒质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媒质会对声音的传播和听觉特性产生影响。
初二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点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它是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振动传播的。
在初二物理上册中,我们学习了很多与声音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二物理上册涉及的声现象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颤动,从而产生声音。
常见的声音产生方式有声带的振动、乐器的演奏、物体的撞击等。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依赖介质,如空气、固体或液体等。
当物体振动时,空气中的分子也会跟随振动,形成一系列的机械波。
这些机械波在空气中传播,当波传到我们的耳朵时,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弱程度取决于声源的振动幅度大小。
我们通常用分贝(dB)来表示声音的强度,分贝数越大,声音越强。
2. 声音的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
我们通常用赫兹来表示声音的频率,频率越高,声音越高。
3.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人们对声音高低的主观感受,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频率高的声音听起来较尖锐,频率低的声音听起来较低沉。
4. 声音的音质:音质是指不同声音之间的音色特点,它取决于声音的谐波成分。
四、声音的反射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声波会按照与入射角相等但方向相反的角度反射回来。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回声现象,也是声纳和雷达等技术的基础。
五、声音的吸收和衍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还会发生吸收和衍射现象。
吸收是指声音遇到物体时,被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而减弱。
衍射是指声音在遇到障碍物后沿着障碍物的边缘传播。
衍射现象使得我们能够听到遮挡物后面的声音。
六、共鸣共鸣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声音振动能够引起其他物体的振动。
比如,当一个音叉发出的声音与另一个音叉的频率相同时,后者会因共鸣而发出响亮的声音。
七、声音的利用声音的利用非常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声音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
声音还被应用于扬声器、耳机、电话、雷达等各种设备中。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四篇】第一章声现象知识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八年级物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整理(声学部分人教版)第一章声学部分.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类比法:水波——声波3.声速:声音每秒钟内传播的距离;大小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1个标准大气压下,15℃时的声速为340m/s,水中的声速为1500m/s,钢铁中声速为5200m/s4.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应用:回声定位5.声速公式:v=;s——路程,v——速度,t——时间6.人感知声音的两种方式:耳听、骨传导7.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a、要有声源(发声体);b、要有传播的介质;c、不能离声源太远;8.双耳效应:人耳根据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不同、强弱不同等确定声源的方位9.耳聋的分类:神经性耳聋(不易治疗)、传导性耳聋(可以治疗,可以借助骨传导)0.声音分类:乐音、噪声1.乐音三要素:音调——频率——赫兹;响度——振幅——米响度——距声源的距离音色——材料种类、结构2.人耳的听觉范围:20Hz——XX0Hz3.噪声的等级:0分贝(dB)——人的听觉下限(不是没有声音)70分贝(dB)——干扰谈话90分贝(dB)——可以造成危害50分贝(dB)——瞬间使人鼓膜出血,完全丧失听力4.噪声的减弱:a、声源处减弱;b、传播途中减弱;c、人耳处(接收处)减弱5.声的作用:a、传递信息;b、传递能量6.人耳的听觉特性:方位感、响度感、音色感、聚焦效应7.超声波的特点:方向性好(用于探测)、能量高、穿透能力强(用于检测等)、破碎能力强(用于空化、雾化、杀菌等);声波方向性特点:频率越高,方向性越好。
物理八上声现象知识点总结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常见发声体发声原因:固体发声:(1)人说话是靠声带振动 (2)蝉鸣靠胸部的两片鼓膜振动 (3)鸟是靠鸣膜振动发声的 (4)蟋蟀靠翅膀相互摩擦而发声 (5)弦乐是靠弦的振动发声的 (6)蜜蜂、蚊子、苍蝇飞行时靠翅膀振动发声气体发声:(7)管乐是靠管内气柱振动发声的 液体发声:(8)海浪,海啸是液体发声的声音的传播(1)介质: 传播声音的物质(2)声音要通过介质才能传播;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在常温下(15C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其次,在气体中传播最慢.注意:上面的规律要强调“一般”两个字,因为有的固体传声速度比气体还要慢,如软木声音的特性和利用音调与振幅和响度的关系音调和响度在严格的物理用语里,我们一般用高和低来修饰音调(和频率),用大和小来修饰响度(和振幅).但在生活之中,却没有这样严格的区分,所以在做具体题目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它们的异同.“高声大叫”、“低声细语”中“高、低”指的是响度大小,“高音歌唱家”、“低音歌唱家”是指音调高低.音调与响度的区分(1)物理意义不同:音调指声音高低的程度,响度则是指声音大小的程度.(2)被决定的物理量不同: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振动频率越小,音调就越低;振动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响度由发声体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振幅越小,响度就越小.(3)距离发声体远近的关系不同:音调的高低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无关,不管在哪里,听到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音调总是相同的;响度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这是由于声音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离声源越远,声音就越分散,所以听到的声音就越小.声音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1)回声定位蝙蝠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就被反射回来,蝙蝠可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科学家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发明了声呐.(2)声呐声呐又叫水声测位器,是利用发声设备向被测物体发射出声波(频率为20~20000Hz)或超声波(频率达20000Hz以上)的脉冲,然后再接收反射回来的脉冲信号,在显示器上比较两信号的时间间隔,以探测水下物体(鱼类、沉船、海底等)的测试仪器.利用声呐系统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绘出海底地形图.渔民利用声呐来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1)超声波击碎身体结石(2)超声波清洗手表(3)超声波洗牙噪声1.噪声的概念在物理学中,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在环境学中,噪声是指妨碍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听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22.噪声的等级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的等级.0dB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音.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3.减弱噪声的途径⑴在声源处减弱如改造声源结构,减小噪声强度,在声源处加防护罩;在内燃机排气管上加消音器等.⑵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用隔音或吸音材料,把噪声源与外界隔离起来,例如:城市内种树,修隔音墙等.⑶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防噪声耳塞,或在耳孔中塞一小团棉花,或者用双手捂住耳朵.回声(1)回声的产生:如果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障碍物,则发生声音的反射,形成回声.(2)人耳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人耳只能区分时间间隔0.1s以上的两个声音.如果回声与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s,那么人耳就不能区分回声与原声,这时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如果回声和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s,人耳就能将回声和原声区别开来,从而听到回声.3。
八上物理声音知识点构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成为声源。
(2)声音的传播: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声波与声能:声以波的形式传播,它具有能量。
(4)声速: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空气中的声速大约为340m/s。
(5)回声及其利用:❶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❷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最少需要0.1s,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❸回声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❹回声测距方法: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二、声音的特性(1)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2)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三、噪声及其控制(1)乐音、噪声的划分:❶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是声源做规则振动产生的;噪声是声源做不规则振动产生的。
❷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等级和危害: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1)人能感受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2)超声波❶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❷特点:具有方向性强、穿透力强等特点。
❸应用:作为信息载体(传递信息),可用于B超、金属探伤、测距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必背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 声音的本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但需要注意的是,声音并不会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2. 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这些振动频率一般都在20-20000次/秒之间,即人耳的听觉范围内。
3. 振动与发声的关系:振动是发声的充分必要条件。
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1. 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
2. 传播方式: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形式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 声速: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在15℃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m/s(或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三、回声1. 回声的形成: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2. 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秒以上,且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米 (声速按340m/s 计算)。
3. 回声的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具体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四、声音的特性1.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2. 响度:声音的强弱 (或大小)叫响度。
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距离的远近有关。
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3. 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声学知识点汇编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发声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听到回声至少离障碍物17m。
(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声学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发声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
v=s/t,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听到回声至少离障碍物17m。
(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
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还与距离有关,同一声源处发出的声
音,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 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
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声音就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根据声音返回的时间,可以判断障碍物的位置。
现在人们用来探测海底的“声呐”装置,医生查病时的“闻”,做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