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级机械基础一体化教案10-1
- 格式:docx
- 大小:20.55 KB
- 文档页数:3
韶关市振华中等职业学校教案科目:_《机械基础》_____教师:__叶爱国__________班级:__19数控_________学期:2019-20120第二学期(网课)课时教案第周时间:2020年3 月4-6 日第周时间:2020年3月10日第周时间:2020年3 月13 日第周时间:2020年3 月13 日第周时间:2020年3 月17 日图1-1液压千斤顶工作原理图1—杠杆手柄2—小油缸3—小活塞4,7—单向阀5—吸油管6,10—管道8—大活塞9—大油缸11—截止阀12—油箱通过对上面液压千斤顶工作过程的分析,可以初步了解到液压传动的基本工作原理。
液压传动是利用有压力的油液作为传递动力的工作介质。
压下杠杆时,小油缸2输出压力油,是将机械能转换成油液的压力能,压力油经过管道6及单向阀7,推动大活塞8举起重物,是将油液的压力能又转换成机械能。
大活塞8举升的速度取决于单位时间内流入大油缸9中油容积的多少。
由此可见,液压传动是一个不同能量的转换过程。
1、简化模型在液压传动中,人们利用没有固定形状但具有确定体积的液体来传递力的运动。
下图是一个经过简化的液压传动模型。
图中有两个直径不同的液压缸2和4,缸内各有一个与内壁紧密配合的活塞。
如图活塞5上有重物W则当活塞1上施加的力F达到一定大小时,就能阻止重物W下降。
多媒体课件演示通过对机床工作台液压传动系统的分析使学生建立压力决定于负载的概念指出这是本章的重点:适当放慢速度,要求学生学会。
重点内容结合板书便于学生记笔记。
加深理解和记忆。
第周时间:2020年3 月20 日第周时间:2020年3 月20 日5分钟100分钟复习旧课讲解作业一、导入新课人的心脏是怎样工作的?二、新课液压泵——液压系统的动力元件,它把电动机或其他原动机输出的机械能转换成液压能。
其作用是向液压系统提供压力油。
液压泵工作原理三、液压泵的类型及图形符号1.按结构: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螺杆泵2.按输油方向:单向泵、双向泵3.按输出流量:定量泵、变量泵4. 按额定压力:低压泵、中压泵、高压泵图像符号四、常用液压泵1.齿轮泵:外啮合齿轮泵和内啮合齿轮泵2. 叶片泵:单作用式叶片泵和双作用式叶片泵3. 柱塞泵:径向柱塞泵(淘汰)和轴向柱塞泵4. 螺杆泵:转子式容积泵和回转式容积泵在公屏提问视频连线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联想生活中常见泵看视频PPTPPT慕课视频复习知识点,为下讲做好铺垫引入新课通过图像了解液压泵的工作原理。
创新教育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31DOI:10.16660/ki.1674-098X.2017.35.231探索《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模式刘爱萍(丹阳市技工学校 江苏丹阳 212300)摘 要:列举运用传统教学模式讲授《机械基础》存在的问题,根据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概念及教学流程,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优化和模块化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资源、专门化教室。
关键词:传统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 《机械基础》教学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2(b)-0231-02《机械基础》是一门机械专业方向的专业理论课,在技工学校是其他后继专业课程学习的坚实基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机械基础》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1 传统教学模式讲授《机械基础》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即老师讲学生听,教师以自己为中体,根据教材内容根据自己的备课教案从头讲到尾,即使运用了多媒体,基本上就是将写在黑板上的内容粘贴到了PPT上,从形式上来说是改变了教学手段,但实际上没有能够本质的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有效的与实践相结合。
很多时候一门课程结束后,学生不知道哪些知识是对自己有用的,更不清楚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实践技能和工作岗位有什么样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要求和目标导致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专业理论课与文化课相比,虽说大家都是从“零”开始,但是需要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原理的理解能力,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技校生却恰恰最缺乏这些能力,大部分技校生都是理论知识非常薄弱,不要求上进,对待学习没有热情,甚至排斥对理论的学习。
机械理实一体化教案模板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掌握机械的基本原理,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具备一定的机械制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机械科学的兴趣,增强实践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常见的机械结构。
2.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有趣的机械装置或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机械的工作原理。
2.知识讲解:系统地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利用图解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3.示范操作:教师进行机械设计的示范操作,强调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4.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5.总结反馈:学生总结实践经验,教师对本次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工具,增强学生对机械的直观认识。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小型的机械设计任务,如简单机械结构的搭建等。
2.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机械设计或制造的课外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3.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报告进行评价,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软件:提供一些机械设计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等。
2.实验设备:提供实验所需的机械部件、工具等。
3.学习资源:推荐一些关于机械设计的网络资源和参考书籍。
七、结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和制造。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还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第一章:机械概述1.1 机械的定义与分类1.1.1 定义:机械是什么1.1.2 分类:固定机械、移动机械、自动化机械等1.2 机械的用途与功能1.2.1 用途:生活中的机械、工业生产中的机械等1.2.2 功能:节省人力、提高效率、精确度等1.3 机械的发展史1.3.1 古代机械:水车、风车等1.3.2 现代机械:计算机、等第二章:机械零件与装配2.1 机械零件的分类与功能2.1.1 分类:齿轮、轴承、弹簧等2.1.2 功能:传递动力、支撑、减震等2.2 机械装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2.2.1 基本原理:装配精度、配合公差等2.2.2 方法:手工装配、机械自动化装配等2.3 机械装配工艺流程2.3.1 准备工作:图纸、工具、设备等2.3.2 装配过程:拆卸、清洗、装配、调试等第三章:机械动力与传动3.1 机械动力源3.1.1 内燃机:汽油机、柴油机等3.1.2 电动机:交流电机、直流电机等3.2 机械传动方式3.2.1 齿轮传动:平行轴齿轮、斜齿轮等3.2.2 皮带传动:平皮带、同步带等3.3 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与计算3.3.1 设计原则:传动效率、可靠性等3.3.2 计算方法:扭矩、功率、转速等第四章:机械控制系统4.1 机械控制系统的概述4.1.1 定义:机械控制系统是什么4.1.2 作用:实现机械自动化、提高精度等4.2 常用控制元件4.2.1 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4.2.2 控制器:PLC、PAC等4.3 机械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4.3.1 控制系统:工业、服务等4.3.2 数控机床控制系统:CNC、DNC等第五章:机械维护与故障排除5.1 机械维护的基本知识5.1.1 维护目的: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效率等5.1.2 维护内容:清洁、润滑、紧固等5.2 机械故障的诊断与排除5.2.1 诊断方法:观察、试验、数据分析等5.2.2 排除步骤:查找原因、制定方案、实施维修等机械基础教案(中职)第六章:机械强度与材料6.1 机械强度概述6.1.1 定义:机械强度是什么6.1.2 分类:静强度、动强度、疲劳强度等6.2 常用工程材料6.2.1 金属材料:钢、铜、铝等6.2.2 非金属材料:塑料、橡胶、陶瓷等6.3 机械设计中的强度计算6.3.1 计算方法:应力、应变、安全系数等6.3.2 应用实例:轴、齿轮、弹簧等的强度计算第七章:机械振动与控制7.1 机械振动概述7.1.1 定义:机械振动是什么7.1.2 分类:自由振动、受迫振动、阻尼振动等7.2 机械振动的影响与控制7.2.1 影响:噪音、磨损、精度下降等7.2.2 控制方法:隔振、减振、振动吸收等7.3 机械振动的测量与分析7.3.1 测量方法:振动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7.3.2 分析方法:傅里叶变换、频谱分析等第八章:机械密封与润滑8.1 机械密封概述8.1.1 定义:机械密封是什么8.1.2 分类:接触式密封、非接触式密封等8.2 机械密封的设计与计算8.2.1 设计原则:密封性能、使用寿命等8.2.2 计算方法:压力、温度、密封间隙等8.3 机械润滑原理与方法8.3.1 原理:减少摩擦、降低磨损等8.3.2 方法:油润滑、脂润滑、干润滑等第九章:机械传动系统设计9.1 传动系统设计概述9.1.1 定义:传动系统设计是什么9.1.2 目标:满足使用要求、提高效率等9.2 传动系统的设计步骤9.2.1 确定传动类型:齿轮、皮带、液压等9.2.2 选择传动元件:齿轮、轴承、电机等9.2.3 计算传动参数:扭矩、功率、传动比等9.3 传动系统设计实例9.3.1 汽车传动系统设计:发动机、变速箱等9.3.2 机床传动系统设计:主轴、进给等第十章:机械创新与改造10.1 机械创新概述10.1.1 定义:机械创新是什么10.1.2 意义:提高竞争力、满足需求等10.2 机械创新的方法与途径10.2.1 方法:改进设计、新材料应用等10.2.2 途径: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10.3 机械改造实例10.3.1 旧机械的改造:提高精度、增加功能等10.3.2 新机械的研发:从头设计、试制等机械基础教案(中职)第十一章:机械制造工艺11.1 机械制造工艺概述11.1.1 定义:机械制造工艺是什么11.1.2 作用: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等11.2 典型机械制造工艺过程11.2.1 铸造:铸造成形、铸件加工等11.2.2 焊接:熔化焊接、压力焊接等11.2.3 切削加工:车、铣、刨、磨等11.2.4 装配:部件装配、总装等11.3 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11.3.1 编制原则:工艺合理性、经济性等11.3.2 编制方法:工艺卡片、工艺路线等第十二章:机械CAD/CAM技术12.1 机械CAD/CAM技术概述12.1.1 定义:CAD/CAM是什么12.1.2 作用:提高设计效率、精确度等12.2 CAD/CAM软件的应用12.2.1 设计:三维建模、二维绘图等12.2.2 制造:数控编程、模具设计等12.3 机械CAD/CAM实例12.3.1 汽车零部件设计:发动机、变速箱等12.3.2 模具设计:塑料模具、冲压模具等第十三章:机械优化设计13.1 机械优化设计概述13.1.1 定义:优化设计是什么13.1.2 目标:最小化成本、最大化效率等13.2 优化设计的方法与步骤13.2.1 方法:数值优化、遗传算法等13.2.2 步骤:确定设计变量、目标函数等13.3 机械优化设计实例13.3.1 机械结构优化:提高强度、减少重量等13.3.2 工艺参数优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第十四章:机械可靠性工程14.1 机械可靠性工程概述14.1.1 定义:可靠性工程是什么14.1.2 意义:提高产品可靠度、降低故障率等14.2 可靠性分析与计算14.2.1 分析方法:故障树分析、可靠性模型等14.2.2 计算方法:可靠度、故障率等14.3 提高机械可靠性的措施14.3.1 设计措施:选择可靠材料、优化结构等14.3.2 制造措施:严格控制质量、提高加工精度等第十五章:机械现代化与未来趋势15.1 机械现代化的概述15.1.1 定义:机械现代化是什么15.1.2 特点:高效、智能、环保等15.2 机械现代化的技术途径15.2.1 自动化技术:PLC、等15.2.2 信息化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15.3 机械未来的发展趋势15.3.1 绿色制造: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15.3.2 智能制造: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等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机械基础的相关知识,包括机械的定义与分类、用途与功能、发展史、零件与装配、动力与传动、控制系统、维护与故障排除、强度与材料、振动与控制、密封与润滑、传动系统设计、创新与改造、制造工艺、CAD/CAM技术、优化设计、可靠性工程以及现代化与未来趋势等内容。
机械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介绍机械基础的相关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了解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基础的定义与分类2.机械工程基础知识3.机械原理和运动学4.机械力学基本原理5.机械设计基础6.机械加工基本工艺7.机械传动与控制8.机械故障排除和维护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机械基础的相关概念和原理,并通过示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
2.实践: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巩固所学的机械基础知识。
3.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机械基础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和应用机械基础知识。
四、教学流程1.导入:引入机械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依次介绍机械基础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定义与分类、原理和运动学、力学原理、设计基础、加工工艺、传动与控制、故障排除和维护。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基础的实验和操作,加深对机械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讨论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案例分析,通过实际问题来应用所学的机械基础知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进行总结,并强调机械基础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作业,巩固学生对机械基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1.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基础的实践操作和表达能力。
2.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参与度和对机械基础的理解程度。
3.作业评估: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4.期末考试:组织机械基础的考试,对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六、教学资源1.教材:《机械基础教材》2.实验器材:液压装置、传感器、机械零件等3.课件:包括机械基础的相关概念、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和案例分析等内容的课件。
七、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机械基础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有了初步的了解。
《机械基础》公开课教案《机械基础》公开课教案教学内容:第十章轴课时:2学时教学地点:钳工一体化实习场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轴的功用和分类;熟悉常用轴的种类和应用特点,熟悉轴的结构和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了解轴的结构工艺性。
2、能力目标: 通过轴上零件的装拆,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让学生体验机器的装拆过程,感受研究机器的过程和方法,获得学习的愉悦。
教学重点: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及应用特点。
教学难点:轴的结构工艺性分析。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减速器教学模型6套、装拆工具6套。
学生按六人一组结合工作任务内容收集有关学习资料,预习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1、情景设置(5,):通过实物教具和教学多媒体展示轴在机器中的应用实例,并展示一减速器中的轴系零件(其中轴上有两个没有固定好的轴上零件),向学生提问:1)该减速器中轴的作用是什么?2)该减速器中轴属于哪种类型的轴?3)该减速器中的轴上零件是否能正常工作?为什么?然后引入新课。
2、布置工作任务:减速器轴上零件的装拆(10,)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
1)减速器及轴上零件的认识:1)轴的分类:2)轴上零件识别及作用;3)轴上零件的固定:轴向固定、周向固定的目的和方法;4)单级单级减速器高速轴和低速轴轴上零件的拆卸分析;5)轴的结构工艺分析。
3、减速器轴上零件的装拆。
(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循环指导)(40,)(1)学生确定完成减速机轴上零件的拆卸和安装工作任务的方案:选用工具、和工艺。
(5,)(2)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制定轴的拆卸和安装工作计划,并由一同学记录。
(5,)(3)按计划开展减速器轴上零件的装拆工作。
(30,)要求工艺规范,零件摆放整齐;拆卸完成后由教师检查,然后进行安装、调试、质量检查。
4、成果展示和成果评价(30,)每个小组推荐1-2人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根据小组学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成果展示进行评价。
《机械基础》整体教学设计一、课程概述《机械基础》是一门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涵盖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传动、机械工程材料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机械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设计方法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机械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
(2)理解常见机械传动(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等)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熟悉常用机械零件(如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的结构和设计方法。
(4)了解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和选用原则。
2、能力目标(1)能够对简单的机械系统进行分析和计算。
(2)具备初步的机械零件设计能力。
(3)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机械传动和机械零件。
(4)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质量意识。
(3)激发学生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其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教学内容1、机械概述(1)机械的定义、组成和分类。
(2)机械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2、机械传动(1)带传动:类型、特点、工作原理和设计计算。
(2)链传动:特点、结构和应用。
(3)齿轮传动:类型、特点、参数计算和设计。
(4)蜗杆传动:特点、传动比计算和应用。
3、机械零件(1)轴:类型、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
(2)轴承:类型、特点和选用。
(3)联轴器和离合器:工作原理和选用。
4、机械工程材料(1)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和牌号。
(2)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和应用。
5、机械系统的分析与设计(1)简单机械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
(2)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和优化。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验教学安排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