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姆库哈斯《苏维埃宫》
- 格式:docx
- 大小:222.61 KB
- 文档页数:2
《悲惨世界》世界名著内容梗概篇一:名著梗概:名著梗概:(法国)雨果著[故事梗概]米里哀先生是法国南部的地区狄涅的主教。
他是个七十五岁的老人,原出身于贵族,法国大革命后破落了。
他学问渊博,生活俭朴,好善乐施。
他把每年从政府那里领得的一万五千法郎薪俸,都捐献给当地的慈善事业。
被人们称为卞福汝(意为“欢迎”)主教。
米里哀先生认为自己活在世上“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是来保护世人心灵的”。
当时一些村镇受到强盗的搔扰,他亲自去感化他们。
为了不踩死一只蚂蚁,他扭伤了筋骨。
他宣扬人们解除痛苦最妥善的办法是“彼此相爱”。
一八一五年十月初,一个刚出狱的犯人冉阿让路过狄涅城,谁也不肯收留他过夜。
主教米里哀先生却收留了他,并称他为兄弟。
冉阿让是个中等身材的汉子,体格粗壮,长须,身背布袋,约莫四十来岁,正在盛年。
当他走进主教家时,他直接告诉米里哀先生,他是个苦役犯,在牢里度过了十九年。
同时,他谈起在狄涅城里借宿的困难:“好多个人家都不要我。
我又到了监狱,看门的人也不肯开门。
我也到过狗窝里。
那狗咬了我,也把我撵了出来,好象它也是人似的,仿佛它也知道我是谁似的。
我就跑到田里,打算露天过一宵。
可是天上没有星星。
我想天要下雨了,又没有好天主阻挡下雨,我再回到城里??”主教邀请冉阿让和他一同用晚餐,并为他铺了一张洁白的床过夜。
这是冉阿让十九年来第一次有床睡。
冉阿让原来是个修树枝的工人,出生在一个贫农的家里。
他从小失去了父母。
为养活孀居的姐姐的七个子女,他整天不停地工作着,但仍得不到温饱。
在修树枝的季节里,他每天可以赚二十五个铜元,过后他就替人家割麦、放牛、做苦工。
有一年冬季,冉阿让找不到工作,家里的七个外甥正在挨饿。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砸破了面包店的玻璃,拿了一块面包。
于是他被控告为盗贼,被法院判处五年徒刑。
后来他曾几次越狱逃跑,结果都被捉回。
刑罚由五年增加到十九年。
为此,他感到自己对别人造成的损失,和别人对他造成的损失,两相比较,太不平衡了。
新东方大学俄语3课文翻译及课后答案Урок 1课文译文不期而遇伊万坐在船上。
离他不远坐着一位年轻可爱的姑娘。
“多漂亮的姑娘啊!应该和她认识一下。
”伊万想。
他非常喜欢长着淡黄头发、蓝眼睛的姑娘。
这时有人叫这个姑娘:“阿尼娅,坐到这边来!”伊万看见一个年轻的、有着运动员身材的男子。
姑娘冲着自己的朋友甜蜜地笑了笑,然后坐在他旁边。
“总是这样!”伊万边想边开始打量坐在船舱里的人。
突然,他看见一个高个子、上唇长着小胡子、下巴上留着黑色大胡子的黑发男子。
他旁边站着一个漂亮女子和两个小孩儿。
“难道这是奥列格?”伊万想。
奥列格是他的大学同年级同学。
他们已经差不多十年没见了。
伊万开始仔细观察这一家。
“太像奥列格了!但奥列格从不留大胡子。
要是他不带墨镜,我就能知道是不是他。
”孩子们在座位上坐不住,开始在船舱里四处跑。
这是对双胞胎——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
他们简直一模一样,都是卷发、皮肤黝黑、长着一对深棕色的眼睛。
年轻女子个子不高,身材匀称,长着漂亮的脸庞,深色的头发和她的孩子们一样卷曲着。
“看起来,他们更像妈妈。
”伊万想。
游览开始了。
船沿着丰坦卡河缓缓行驶。
“他到底是不是奥列格呢?这个人有点胖。
但奥列格也没瘦过。
鹰钩鼻子,和奥列格的一样。
脸圆圆的。
”伊万冥思苦想。
这时“奥列格”转身摘下了眼镜。
现在伊万不再怀疑了,这就是奥列格。
他迅速站起来,走向自己的朋友并说道……你们认为,伊万会说什么呢?神奇的黑色假发“同事们,”公司经理开始说,“这是我们新任的商务经理。
”一位男士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脸上洋溢着好莱坞式的微笑。
“这位是安德烈•格奥尔吉耶维奇•捷斯托夫,经济学副博士,”经理继续介绍到,“他在外贸银行工作过,然后又去法国进修……希望各位能够多多关照他。
”卓娅•瓦西里耶夫娜,公司的主管会计,看着捷斯托夫。
运动员身材、短发、绿眼睛、漂亮的脸庞……他真帅!和同事们认识之后,捷斯托夫和卓娅走进她的办公室。
他坐在电脑旁熟悉文件。
他向卓娅提出一些文件的问题。
俄罗斯忒亞主要內容《俄瑞斯忒亚》为古希腊作家埃斯库罗斯根据神话故事改编的戏剧。
戏剧共三部,被称为《俄瑞斯忒亚》三部曲,三部分别为《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
戏剧大概首演于公元前458年,讲述的是一个可怕的血亲之间冤仇相报的悲剧。
古希腊的统帅阿伽门农在率领大军进攻特洛伊时,为平息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带来的风浪,将女儿伊菲吉妮娅杀死,献祭给了阿尔忒弥斯(阿尔忒弥斯用一只鹿代替了伊菲吉妮娅,并让她做了自己的女祭司)。
阿伽门农的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为了给女儿复仇,与人通奸,并在10年后阿伽门农凯旋时,在家里暗杀了阿伽门农。
她的情人掌握了政权。
阿伽门农的幼子俄瑞斯忒斯当时只有12岁,逃亡他乡,发誓长大后一定要为父报仇。
多年后俄瑞斯忒斯果然回到家乡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和她的情人。
报了仇但又陷入弑母重罪的俄瑞斯忒斯发了疯,被复仇女神反复纠缠,不得安宁,只得到处逃亡。
最后是阿波罗指引他到雅典,寻求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公正裁判。
雅典娜女神挑选了雅典最正直最睿智的市民担任法官,自任首席审判官,在阿瑞斯山开庭审理。
俄瑞斯忒斯为自己辩护说,他杀死母亲时只是把她看做杀害父亲的凶手。
阿波罗极力为他辩护,声称父亲才是真正的播种者,一个人可以只有父亲没有母亲,正如雅典娜是从宙斯的头中生出来的,而一直纠缠俄瑞斯忒斯的复仇女神则指出弑母是十恶不赦的犯罪,俄瑞斯忒斯只有一死。
雅典娜请求法官们投票表决,结果却是有罪与无罪的票数相同。
于是雅典娜投出决定性的一票:俄瑞斯忒斯应该无罪。
于是俄瑞斯忒斯重获自由,回到迈锡尼当了首领。
雅典娜为了平息复仇女神的怨气,又建议雅典为复仇女神建立神庙,改为仁慈女神。
从金泽21世纪美术馆分析妹岛和世的白色建筑观1.白色派建筑1969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一个建筑展览,在这次展览上出现了5位当时不是很有名气的建筑师,后来被称为“纽约5”的建筑创作组织,他们分别是彼得?艾森曼,迈克尔?格雷夫斯,理查德?迈耶,迈克尔?格雷夫斯和约翰?海杜克。
他们的建筑作品以白色为主,因此他们的建筑也被成为白色派建筑。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白色派作为一个组织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但是他们后继者仍然在白色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与发展。
2.妹岛和世的白色建筑观1981年妹岛和世进入伊东丰雄的建筑事务所,并在1987年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
所以说妹岛和世的创作手法多少受到伊东丰雄影响。
伊东丰雄常常表现为一种轻盈飘逸,无重量感,他倾向于使用创新的技术,创作出延展透明的建筑。
[1]妹岛和世的作品也深受雷姆?库哈斯的影响,它的导师曾经将他的风格归之为“平面图建筑”。
[2]库哈斯的作品往往看似是编码好的程序一样,然后它自己能够运作完成建设施工。
妹岛和世对白色派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以森林住宅为例,这栋住宅位于一片森林中,由于林木的茂密,在这里很难辨别方向和精确的测量地形,因此妹岛在这里选择圆形的平面化处理,以此希望圆形的造型特点去顺应其复杂的地形环境,配以白色的外墙处理,使得这栋住宅与环境达到了和谐共处的效果。
通过这栋住宅,妹岛和世无意中附和了白色派代表格雷夫斯的建筑观点,也就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处理。
要说对白色派建筑的发展上面的创新,伊东丰雄对她的影响,更多的是在平面和空间的处理,还有构造方面的创新。
3美术馆的平面处理美术馆的场地,从宏观上看美术馆包裹在周围矩形体块中间,三面环路为了体现此美术馆走下美术馆类建筑的前沿,首先要和周围的环境形成一定的对比。
就像赖特在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一样,虽然说赖特的博物馆与周围的环境很不协调,但或许就是因为它强烈的对比,彰显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圆形还自身具有很强的向心性,民众可以在这个圆形的建筑外围从事各种户外活动,形成一个最为原始的交流活动。
雷姆库哈斯及其主要作品介绍雷姆库哈斯,1967年出生于德国,是现代最具代表性的德国文化人。
他的作品涵盖了许多领域,如绘画、摄影、电影、装置艺术等,尤以后现代主义和后工业主义的艺术风格而著名。
主要作品介绍1. 《电影》这是雷姆库哈斯导演的首部电影作品,于1995年完成,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该电影带有一种后工业风格,深受现代年轻人的喜爱。
这部电影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更多的是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来诠释人生、社会和爱情等主题。
2. 《烟》这是雷姆库哈斯的另一部电影作品,于2009年首次亮相。
这部电影的主题围绕着烟草,从烟草的历史和文化到现代的烟草工业,再到吸烟的社会现象,都被深入地探讨过。
这部电影吸引了许多现代年轻人的关注,以一种前卫的方式诠释了对烟草文化的态度。
3. 《装置艺术》雷姆库哈斯也涉足了装置艺术领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的装置艺术作品常常回应社会议题,如城市化、环境问题、科技进步等。
其中,以《熊猫》这件作品最为著名。
这是一种大型的装置艺术品,高达五米,坐落在柏林市中心的公园里。
4. 《绘画》雷姆库哈斯的绘画作品也十分具有代表性。
他的作品受到德国后现代主义和后工业主义风格的影响,具有浓郁的艺术氛围和思想内涵。
他的作品往往通过色彩和线条的组合来展现出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
其中,《土耳其女人》是一幅特别著名的作品,这幅画描绘了一个戴着黑色头巾的土耳其女人,主要表现了对伊斯兰文化的尊敬和探讨。
雷姆库哈斯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人,他的作品深入人心,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不同于一些艺术家为了迎合商业而妥协的态度,雷姆库哈斯在不同领域的作品呈现出对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探讨。
他自己的生活习性也非常特别,比如他不住在家里,而是在世界各地的旅馆寄宿,时间用来思考和创作。
可以说,这位德国艺术家的作品颇有思想内涵和独特性,是当代艺术中的佼佼者之一。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简介: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
1968-1972年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
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
1972年,Harkness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
1972至1979年间,他曾在当时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务所以及Peter Eiserman的纽约城市规划/建筑研究室工作过,同时也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
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试图通过理论及实践,探讨当今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建筑作品:法国图书馆(1981年)拉维莱特公园(1982年)波尔多住宅(1994年)荷兰驻德国大使馆(1997年)纽约现代美术馆加建(1997年)西雅图图书馆(1999年)中央电视台新楼(2002年)广州歌剧院(2002年)等。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建筑作品选:西雅图公共图书馆这座新落成的建筑对“图书馆”进行重新定义或重新使用,让它不再仅仅围绕着书本,而是作为一个信息仓库,在这里一切媒体(新的和老的)在一个新的平等机制下予以呈现。
在一个信息可以随处获得的时代里,只有让一切媒体同时展现,并使其展现和交互性实现专业化,才能使图书馆焕然一新。
它构建出这样一种建筑概念:将现实世界的空间刺激和虚拟空间的图式清晰合二为一。
(艺术中国/art)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总部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总部将电视制作的全过程,包括行政管理办公、新闻广播、节目制作和服务等,纳入一个互相关联的活动的立体环形结构之中,是一座对员工和技术来说都非常可靠的建筑。
关于苏维埃的书-回复
以下是一些关于苏维埃的书籍推荐:
1. 《苏联史》:由俄罗斯历史学家尼古拉·涅克拉索夫编写,是一部全面介绍苏联历史的权威著作。
2. 《苏维埃政权下的俄罗斯》:作者是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派普斯,这本书详细描述了苏联时期的俄罗斯社会和政治情况。
3. 《红色帝国:苏维埃俄国的历史》:作者是英国历史学家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这本书讲述了苏联从建立到解体的整个历史过程。
4. 《苏联共产的兴衰》:作者是中国学者吴敬琏,这本书分析了苏联共产从崛起到垮台的原因和过程。
5. 《苏维埃文化政策与文化革命》:作者是俄罗斯学者弗拉基米尔·布尔米斯特罗夫,这本书探讨了苏联时期的文化政策和文化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苏维埃宫[1]
虚拟建筑:一个睡前故事
瑞姆·库哈斯
朱涛译
(译文首发于“世相”微信公众账号)
这是个巴别塔(Babel)故事,但没有圣经(Bible);一个不着调的童话;没有教义,没有寓言,只有领会。
三十年代,苏维埃组织了一场第三国际纪念碑竞赛。
一个怪异的方案胜出。
它部分是美国摩天楼,部分是空心巴别塔。
它看起来像一个古典结婚蛋糕的疯狂放大。
在顶部,新郎和新娘合二为一,形成一个巨型列宁,指向——一如既往地——前方。
表面上,这似乎是个斯大林主义错误,一个玩世不恭的会议室堆积物,为着根本不存在的集体,被囊括在一个美国摩天楼仿作里面。
其实,这怪物是个政治诱饵,一个莫斯科建筑师们设下的野蛮谋略。
要实现该建筑将耗掉全苏联七年的混凝土产量;也就是说,三十年代将是个盛世。
建设开始了;建筑逐年“进步”。
它首先向下:巨型基础。
然后混凝土浇下去。
基地成了沼泽地:水不停地从基础中漏出,顽固地淹没这人类最大的地下室。
钢梁装上了,暂时向上指着。
工程每增加一点都只会使余下的距离更显得惊悚。
五年后,战争爆发了。
建造慢下来,停下,然后逆转。
钢架——刚刚立起——便被拆下,用去造武器。
然后战争结束了;斯大林依旧当权;国家精疲力尽。
那宫殿成了城市中心一个奇怪的“肚脐”,一个熄灭了的意识形态火山;即使对最极端的斯大林主义者来说,重新开工都是超乎想象的。
有了另一个解决方式。
与其建造一个实体,不如让它成为一个空隙:一个缺失。
基础,反正已被不停的漏水淹没,干脆变成一个游泳池。
它够大,足以容下整个莫斯科人口。
它的周边被改造成连续的更衣室,男女部分交替。
在两方的等候室中,高大的俄罗斯女人们身穿实验室大衣,挥舞湿毛巾,不分青红皂白地拍打着游泳者的光屁股,驱赶着他们移向满是青苔、滑溜溜、臭烘烘的淋浴间。
各淋浴隔间都有狭窄的河道通向泳池。
一块玻璃板——边缘常呈锯齿状——深入水表面下,隔开内外。
像是残酷地模拟出生过程,游泳者不得不潜到玻璃板下部,才能浮出外面的水面。
等待他们的并不总是温暖的欢迎:泳池常年开放。
在一些天,头发会瞬间凝成冰头盔。
但水是暖的,太暖了以至于蒸汽使整个泳池的轮廓和内容都不可知。
尺度令人不安:大部分泳池会强加一个政权——限定具体的运动,可这一个却像草原,宽广开放。
向哪儿去?为什么?和谁?为驱赶这些形而上的焦虑,设有大声的音乐——溜冰场式的鼓励平庸。
你绊倒在一对正在做爱的青年伴侣身上——没其它地方可去——没其它活动可做。
这泳池就真的变成了罗马浴场:竞技场、吸收器、社会加密器[2]、伟大的解放器、连接器——无可否认的社区制造器……实体建筑在人间蒸发,反而无限加大了它的可能性。
一些无风的夜晚,这蒸汽大厦像是克里姆林宫另一边的圣巴西尔教堂的巨型放大,甚至比它所取代的那个荒谬结构还要大。
这是虚拟建筑的报到?
库哈斯的《苏维埃宫》
比利时摄影家Carl de Keyzer的作品《泳池“莫斯科”》(1988)
译注[1] 此文写于1994,收录在SMLXL(Monacelli, 1995)一书中。
译注[2]“社会加密器”(Social Condenser)是苏联构成主义建筑师发展出的重要理论,其核心思想认为建筑可以积极地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当时的建筑师们相信通过将公共建筑、住房,甚至城市设计为“社会加密器”,就可以协助公众打破旧有的社会等级和惯例,创造出新型、平等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