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 格式:ppt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21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以及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掌握文化的含义及其结构与功能。
【重点难点】了解什么是社会,并掌握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方式】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概念“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古籍中。
《旧唐书·玄宗本记》有“村闾社会”的说法,意为村民集会。
1、“社”指用来祭祀神灵的一块地方,“会”指集会。
2、指志趣相同者结成的团体。
3、古代社区单位。
二、对社会的理论解释:1、唯名论。
对社会本质的看法之一是把社会看成为仅仅是一个由真实的个人形成的空洞的概念,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才是最终的实体”。
故社会就是人的集合体(共同体),仅仅是代表了许多人的总和。
韦伯(德)、吉丁斯(美)、塔尔德(法)等。
2、唯实论。
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塑造了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即规定了个别人的存在”。
齐美尔(德)、迪尔凯姆(法)等。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社会是人们的有机结合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三、社会的要素、两要素:人、自然界:物质的或无机的环境、生物的或有机的环境三要素:人口、自然环境、文化五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四、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大群体。
2、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五、社会的类型马克思主义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依据,把社会基本形态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按生存方式分:狩猎和采集社会、游牧社会、园艺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第 2 章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第二节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类型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一、社会及其特征我国,“社会”最早出现在于唐代的古籍中。
《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中就有记载:“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意指村民集会。
由“社”和“会”演进而来。
“社”,指祭神的地方,“会”,为聚集之意。
西方,英语“Society”源于拉丁语“Socius”一词,意为伙伴。
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最早将英语“Society”译为“社会”。
近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者著作时,袭用此词。
●如何理解社会?●西方学者的两大派别:社会唯实派;社会唯名派●社会唯实派(实体派)●代表人物:乔治.齐美尔,(Simmel Georg ,1858~1918)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
齐美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反对社会是脱离个体心灵的精神产物的看法,认为社会不是个人的总和,而是由互动结合在一起的若干个人的总称。
●法国涂尔干,全名埃米尔·杜尔克姆(Emile Durkheim,代表作:《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他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和方法,即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的决定因素。
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
社会唯名派代表人物:F.H.吉丁斯,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派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用归纳法研究社会现象,认为每个个体会因共同的刺激、联想、暗示、模仿等发生相同的情感,即“同类意识”。
同类意识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互动,社会是由同类意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群。
同类意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它使一切社会组织、社会团结和合作、社会适应和进步成为可能。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个人,通过个人来透视社会,通过同类意识来透视“社会心”和社会协调的行动。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涵义
1、我国典籍中的社会的社会
2、社会学中的“社会’:指由有意志的个体通
过社会互动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有机结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体系。
二、社会的类型
1、社会的性质
社会实在论
社会唯名论
2、社会的类型
宏观社会的类型
具体社会的类型
三、社会的特点
1、多样性
2、复杂性
3、变动性
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
一、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
二、社会关系
三、社会行动
第三节文化
一、文化的涵义与分类
1、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2、文化的分类
二、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有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
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
3、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
三、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1、文化的结构
文化元素
文化丛
文化模式
2、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整合功能
文化的导向功能
文化的维持秩序的功能
文化的传续功能
四、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变迁
1、文化的多样性
2、文化的相对差异
主文化与亚文化
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中国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3、文化变迁。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一、什么是社会二、社会的构成要素三、社会文化一、什么是社会1.1社会的涵义A、语源学中的涵义• 中国:社,一指祭神处;二指古代乡村基层组织;三指志趣相投者结成的团体。
会,集会、聚会。
社会:民间志同道合者的聚会或结合成的团体。
• 西文:Society一指人类的共同体;二指人与人结合的存在关系;三是与国家相对立之概念。
B、社会学中的涵义:• 孔德,社会学研究对象;斯宾塞,超级有机体;• 基本共识:社会指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个人的有机整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系。
• 社会关系是社会的组成要素之一。
马克思:“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
”• 在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中社会也是个与政府相对应的人类生活存在形式,如公民社会。
C、社会的三层内涵: 1)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2)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存在的,社会是一个互动体系;共同兴趣与共同利益的结合是社会存在的深层原因 3)社会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社会是社会的关系体系,关系又成为人们共同活动规范。
1.2 社会的类型1.21 社会的性质:唯实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由种种规范和制度所构成,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对个人有强制性。
唯名论:认为个人及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先在于社会而存在,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认识社会是以认识个人为基础,认识社会的根本目的在于认识个人。
1.22 社会的类型;宏观类型(从演变形态看):如孔德的神学、形而上学和科学三阶段说;马克思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四阶段说;具体类型(从联结纽带看):血缘共同体,如家庭家族;地缘共同体,如邻里村落;业缘共同体,如经济、政治、教育组织;还有兴趣共同体。
1.3 社会的特点:• 多样性:• 复杂性:• 变动性:1.4 社会的功能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与发展功能二、社会的构成要素• 构成要素:行动者、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