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18
荆轲刺秦王一等奖教案教案标题:《荆轲刺秦王一等奖》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客荆轲及其刺杀秦王的故事;2. 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动机;3. 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影响和历史意义;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2. 学生能够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动机和背景;3. 学生能够评价荆轲刺秦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历史分析和评价。
教学重点:1.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2. 荆轲刺秦王的动机和背景;3. 荆轲刺秦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动机和背景的理解;2. 学生对荆轲刺秦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评价。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或白板和马克笔;2. 荆轲刺秦王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故事版本;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片段引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了解他们对此故事的了解程度。
探究:1. 分组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 学生小组分享并总结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讨论:1. 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的动机和背景,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 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b. 荆轲的刺杀动机有哪些?c. 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是什么?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并参与指导。
扩展:1.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或互联网搜索,了解荆轲刺秦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展示,分享他们对荆轲刺秦王影响的理解和观点。
总结:1.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文章,包括故事情节、荆轲的动机和背景,以及对其影响的评价。
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 教师评阅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荆轲刺秦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主要涵盖文章的阅读理解与鉴赏。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修辞手法鉴赏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文章结构,领会文章主题思想。
3. 鉴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的把握,修辞手法的鉴赏。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文章结构的分析,爱国情怀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3. 生字词学习:讲解文章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 阅读理解:指导学生阅读文章,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主要内容。
5.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6.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探讨文章主题思想。
7. 修辞手法鉴赏: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8.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荆轲刺秦王》2. 生字词:略3.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4. 主题思想:爱国情怀、英勇无畏5. 修辞手法:对比、衬托、夸张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少于100字。
(2)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不少于150字。
(3)鉴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不少于100字。
2. 答案:见课后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等奖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李白的《侠客行》是一首描写和歌颂侠客的诗歌。
其中,李白是这样来刻画侠客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侠客来无影去无踪,杀人是一招毙命。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几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就算我死了,我的侠义风骨,也香泽后世,不输于世上的英雄豪杰。
浪漫诗人笔下的侠客潇洒自由,快意恩仇,轻生死,重承诺。
可是史学家笔下的真实的侠客,能否这样潇洒浪漫呢?下面让我们走进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去领略著名侠客荆轲的英雄形象。
(板书课题)问: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荆轲刺秦王》,文中荆轲的形象与《侠客行》中的哪些内容比较吻合?学生答: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问:同学们为何不选择“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学生答:荆轲刺秦失败师:看来荆轲是一个悲剧英雄。
下面让我们研读文本,看看荆轲为什么是一个悲剧英雄。
二、整体感知,概括情节。
1、标题中哪个字是关键呢?对,“刺”字。
整个故事以“刺”为核心而展开,请同学们抓住这个关键词,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概括情节。
行刺的缘由——刺前准备——易水送别——廷刺秦王(学生概括的过程中追问缘由是什么,做了哪些准备)2、提问:既然荆轲做了这么多的准备,那他为何会失败呢?(学生发言)同学们的解答很有道理,是否全面呢?让我们一同来看一段课本剧。
(鼓掌,感谢同学们精彩的表演)(学生表演)5分钟,同学再发言。
明确:失败的原因:1、准备不够充分2、荆轲想生擒秦王,所以刺秦时没有拼命。
(读书一定要仔细,并且多思考。
)3、提问:如果刺杀成功,能否保住燕国?明确: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不能挽回燕国的危亡,仅凭个人的拼杀想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
三、精读“易水送别”《战国策》“长于记事,善于写人”,擅长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在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刻画人物。
荆轲刺秦王一等奖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荆轲刺秦王一等奖教案【篇一:《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二: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2、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3、情感与态度: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三课时第3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多种方式诵读课文2.鉴赏评价荆轲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3.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一般在学习文言文按照哪几步进行【板书】朗读读准点读读懂(圈点重要词语,解决掉)美读读出个性析读读出深度(品味鉴赏)(1)朗读(2)点读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
说见:高兴地接见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
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
困,困窘。
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
私:自己的(事情)。
意:情意。
全句意为。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③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
教:指教。
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函,盒子。
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
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荆轲刺秦王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教材第四章《战国烽烟》第二节《荆轲刺秦王》。
详细内容包括: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该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掌握事件的基本经过。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重点: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及其精神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相关资料、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2. 讲解:详细讲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荆轲,如何制定刺杀秦王的计划。
4. 例题讲解: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成败原因,评价荆轲的精神品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复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并分析其背景及影响。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背景:战国时期,秦王嬴政野心勃勃,六国纷争。
b. 经过:荆轲献地图,刺杀秦王,失败被杀。
c. 结果:荆轲英勇就义,秦王加强中央集权。
d. 影响:激发后世爱国主义精神。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给你留下了哪些启示?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启示我们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了解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进一步了解古代刺客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制定刺杀秦王的计划。
2. 例题讲解中,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成败原因及评价荆轲的精神品质。
2024年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精彩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及历史意义。
2.分析荆轲的形象特点及其英勇事迹。
3.领悟文章的叙事结构、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荆轲的形象特点及其英勇事迹,文章的叙事结构、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及审美价值。
三、教学准备1.教材:《荆轲刺秦王》2.课件:荆轲刺秦王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图、重点字词解释等3.教学参考资料:相关历史资料、学术论文、网络资源等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背景及人物形象。
2.故事梗概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字词解析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如“荆轲”、“秦王”、“易水歌”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
4.第一段解读对第一段进行详细解读,分析荆轲的形象特点及英勇事迹。
5.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荆轲的形象特点及其英勇事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荆轲形象的认识。
2.第二段解读对第二段进行详细解读,分析文章的叙事结构、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
3.重点句子解析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等,引导学生领悟文言文的魅力。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文章的叙事结构、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第三段解读对第三段进行详细解读,分析荆轲的英勇事迹及其历史意义。
3.比较阅读将《荆轲刺秦王》与《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其他刺客故事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荆轲的独特之处。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荆轲的英勇事迹及其历史意义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课时2.课后作业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等奖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该课文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段著名的历史故事,讲述了荆轲为了拯救国家,舍生忘死刺杀秦王的英雄事迹。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荆轲的英勇事迹,感受到他的忠诚和牺牲精神,同时也能学习到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荆轲刺秦王》的内容,把握荆轲的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能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荆轲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
重点:通过分析课文,把握荆轲的形象和故事情节,培养对荆轲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荆轲刺秦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荆轲的形象和故事情节。
二、讲解(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课文《荆轲刺秦王》的内容,包括荆轲的背景、刺杀秦王的过程以及课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三、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荆轲的形象和故事情节,分享对荆轲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四、练习(10分钟)学生回答随堂练习题目,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荆轲刺秦王背景过程文学手法修辞技巧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介绍荆轲的背景和刺杀秦王的过程。
2. 请分析并欣赏课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举例说明其效果和意义。
3. 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段关于荆轲精神的感悟和体会。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荆轲的英勇事迹,感受到他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分析和讨论,提高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进一步拓展对荆轲刺秦王故事的理解和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文内容理解:1. 荆轲的背景:荆轲是战国末期的燕国人,生活在战国时期的乱世之中。
2024年荆轲刺秦王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史》第九章“战国时期”的第三节“荆轲刺秦王”。
详细内容为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掌握事件的基本经过。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及影响。
教学重点: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教材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穿插讲解荆轲的英勇事迹。
3. 例题讲解: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成败原因,评价荆轲的历史地位。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以及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1)背景:战国时期,秦国崛起,六国纷争(2)经过:荆轲刺杀秦王,失败被杀(3)影响:激发爱国精神,影响后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论述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
2. 答案要求:内容完整、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刺客列传》等相关史料,深入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战国时期的文物,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1. 历史背景:详细阐述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秦国崛起的外交环境,以及荆轲刺秦王的国内背景。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精品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主要包括课文阅读、词句解析、文章结构分析等内容。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第六课。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能够分析文章结构,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文章结构的分析。
教学重点: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文章主题的把握,古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短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教师巡回指导。
3. 词句解析: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古文。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一道阅读理解题,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古文阅读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2. 板书内容:(1)背景:战国时期,秦国崛起,六国争霸。
(2)过程:荆轲刺杀秦王,失败被杀。
(3)结果:秦王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4)主题:英雄悲壮,忠诚勇敢。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谈谈你对荆轲的认识。
2. 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秦国崛起,六国争霸。
荆轲作为燕国人,为了国家利益,刺杀秦王。
(2)过程:荆轲在刺杀过程中,表现出勇敢、智慧和忠诚,但最终失败被杀。
(3)结果:荆轲的牺牲为秦王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秦王建立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4)认识:荆轲是一位英勇、忠诚、勇敢的爱国者,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024年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精彩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解析、文章主要内容梳理、主题思想探讨及艺术特色分析。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第五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掌握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探讨文章主题思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文章主要内容的梳理;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的分析;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
3. 生字词解析:讲解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 内容梳理:带领学生共同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6.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主题思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7.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荆轲或荆轲母亲,如何为国家付出。
8.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荆轲、荆轲母亲3. 重点词语:生僻字词、句式、修辞手法4. 主题思想: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的荆轲和荆轲母亲形象,谈谈你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2. 答案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史记》中关于荆轲的记载,深入了解荆轲的形象,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5荆轲刺秦王》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学情分析
文言现象是教学重难点
3重点难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荆轲刺秦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2课时)
明确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等奖《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
是一篇文言文,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进行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一起看看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振、图、室、诏、穷、阵”等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注意文言知识的积累2、学习和欣赏文言文叙事简洁的艺术3、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教学重难点]1、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2、学习、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教学过程][预习要求]: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点读2、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3、画出有关刻画荆轲的句子,概括人物性格[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XX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