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蕈中毒抢救护理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CRRT治疗重度毒蕈中毒患者护理体会CRRT(连续性肾替代疗法)是采用每天连续24小时或接近24小时的一种血液净化疗法,以代替受损的肾功能。
通过近20年的医疗实践和研究,CRRT技术日渐成熟和规范,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远远超过了肾脏替代治疗领域,已经扩展到临床各种常见的危重症患者尤其是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救治[1]。
我院自2010年7月至9月共收治重度毒蕈中毒合并肝衰竭患者5例,经过CRRT、应用药物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综合治疗手段,患者的各项化验指标均正常,痊愈出院。
现将治疗期间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毒蕈中毒5例,其中男2例、女3例,均为成人,年龄最大60岁,最小35岁。
中毒原因:进食不明种类蘑菇史,具有家庭群发特征。
中毒表现:患者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伴神经精神症状,多脏器损伤2例,占40%。
入院时间:5名患者均为中毒48-72 h后入院。
1.2治疗方法双腔静脉穿刺针股静脉穿刺,使用专用过滤器,模式CVVH—DF。
采用前置换方式,血流量为180—260ml/min,根据化验结果决定透析液电解质加入情况。
采用全身抗凝的方法,根据病情调整肝素剂量。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5-7d后,在线血滤每日1次。
1.3结果 5例病人均痊愈,化验指标正常,神志清楚,饮食及排泄正常。
2 护理2.1 CRRT前的准备及护理对病情作全面了解,监测生命体征,参与治疗方案制定,正确执行医嘱;接受CRRT病人在床边进行,要精心布置治疗环境,备足抢救药品及器械。
由于患者病情危重、治疗时间长、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所以应做好口腔、皮肤等基础护理,动作应轻柔、仔细,防止各种管路的脱落、扭曲;注意牙龈有无出血;保持床单整洁、干燥,使用气垫床。
2.2 CRRT治疗时的护理2.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CRRT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异常情况并观察疗效。
食入毒蘑菇中毒治疗体会我曾经经历过食入毒蘑菇中毒的悲惨经历,这段经历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健康的重要性。
下面是我对这次中毒治疗的体会。
事情发生在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野外采摘蘑菇。
当时我们对蘑菇并没有太多了解,只是听说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判断其是否有毒。
我们的判断方式并不可靠,结果我们不幸食用了有毒的蘑菇。
食用后不久,我开始感到身体不适,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经过了解,我们才意识到自己中毒了,根据网上的教程,我们立即采取了紧急措施。
我们首先洗胃,将胃中残留的毒物冲洗掉,然后立即去医院就诊。
在医院里,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治疗,医生告诉我们由于我们及时采取了措施,所以中毒的情况并不严重,只需要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就可以完全康复。
医生给我们开了一些药物,通过药物的清除作用,帮助我们排出体内的毒素。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健康的重要性。
毒蘑菇中的毒素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不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中毒的过程非常痛苦,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让人无法正常生活。
这次中毒经历让我更加明白了保护自己健康的重要性,不应该掉以轻心。
在治疗期间,我还遇到了其他中毒的患者,他们中有些人的情况比我们更加严重,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才能康复。
这让我意识到,预防中毒非常重要,平时我们应该加强对食物安全的了解和关注,避免食用不明食物或者不安全的食物。
治疗期间的护理也让我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
他们时时刻刻关注着患者的生命体征,耐心地解答我们的疑问,给予我们温暖的关怀。
他们的专业和责任让我非常敬佩,也让我更加明白了医者的职责,促使我更加珍惜生命,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逐渐康复了。
这段中毒经历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健康的重要性。
我将继续加强自己对食物安全的了解,增强自己的健康意识,不再轻易地冒险尝试不明食物。
我也愿意用自己的经历提醒他人,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健康的重要性,避免重复我曾经犯下的错误。
护理园地·35·舒适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李晓燕天津市和平区小白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天津 和平 300040【摘要】目的:主要对舒适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
方法:随机对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神经内科治疗的72例患者,对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一组随机分为36例患者,对于对照组按照常规的神经内科标准实施护理,对于观察组选择舒适护理方案实施干预,对这两组的患者临床干预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对实施舒适护理之后,观察组的满意度达到了97.2%,和对照组的80.6%相比较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同时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对照组相比较也有效缩短,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 <0.05)。
在实施护理之后的两组的Barthel 指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在医院神经内科当中实施舒适护理进行应用当中,能够有效的加强患者的胜利康复,能够实现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临床的满意度,因此这种方法适合推广。
【关键词】舒适护理;神经内科护理;应用效果神经内科是临床治疗脑血管疾病、脑部炎性疾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科室。
该科室收治的患者具有病情危重、治疗周期长等临床特点。
临床观察发现神经内科患者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机体舒适度和心理舒适度也会逐渐降低,继而对疾病康复治疗效果产生影响,不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针对上述现状,我院本次对舒适护理在神经内科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旨在寻找能够提高神经内科患者舒适度,促进患者病情早日康复的优质护理模式。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神经内科治疗的72例患者,患者均于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龄23~75岁。
全体患者在入组前均已签署研究知情文件,无患者存在精神障碍、肝肾重症等情况。
随机将全体对象等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0.05)。
食入毒蘑菇中毒治疗体会曾经听说过许多有关食入毒蘑菇中毒的可怕故事,但直到最近,我才真正体会到了这种中毒的恐怖和危险。
在一次户外郊游活动中,我不慎食入了毒蘑菇,幸好及时得到了急救治疗,才避免了更大的危险。
在这次事件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对毒蘑菇中毒的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性,特此在此分享我的治疗体会。
我意识到了毒蘑菇中毒的危险性。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毒蘑菇的危险性,甚至有人会抱有侥幸心理而尝试食用未经鉴定的野生蘑菇。
我亲身经历了毒蘑菇中毒的恐怖后果,深深意识到了这种中毒的危险性。
毒蘑菇中毒可能导致中毒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我认为对于野生蘑菇的鉴定和食用一定要慎之又慎,以免发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我对毒蘑菇中毒的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得知,一旦发现有人食入毒蘑菇中毒,应立即将中毒者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在急救过程中,及时采取洗胃、排毒、输液等措施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减轻中毒者的症状并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在我的个人经历中,我很幸运地得到了及时的急救,医护人员的专业和敬业精神让我深感感激。
我深信只有及时的治疗才能挽救中毒者的生命。
我还意识到了预防毒蘑菇中毒的重要性。
在野外郊游或采摘蘑菇时,一定要慎重选择食用的蘑菇品种,切勿贪小便宜而食用未经鉴定的野生蘑菇。
对于未知蘑菇的鉴别,最好是向具有相关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士咨询,以免食入毒蘑菇而遭受不必要的伤害。
也要警惕小孩子在户外玩耍时食用未知的蘑菇,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对于预防毒蘑菇中毒至关重要。
在这次食入毒蘑菇中毒的经历中,我对毒蘑菇中毒的危险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性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我希望通过我的亲身体会,能够提醒更多的人重视毒蘑菇中毒的危险性,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宣传,以免引发更多不必要的伤害和悲剧。
毒蘑菇中毒虽然危险,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相关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就能有效避免这种可怕的中毒事件的发生。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远离毒蘑菇的危害。
急性毒蕈中毒的抢救与护理误食毒蕈后中毒事件偶有发生。
毒蕈种类繁多,所含毒素随种类不同而异,每种毒素和毒理作用各不相同。
主要有毒蕈碱、类阿托品样毒素、溶血毒素、肝毒素、神经毒素等,这些有毒物质不仅能引起胃肠反应,还能损伤内脏,有的还会破坏红细胞,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
由于毒蕈种类不同,食入量各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如不及时抢救和护理可危及生命。
在20XX年6月份收治一家三口毒蕈中毒的患者,现将其急救治疗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例1:患者,男,37岁,入院时神志清楚,精神差,恶心、呕吐数次,无腹泻,全身酸痛,出汗,乏力,追问病史,入院前4小时全家进食野蘑菇,在吃蘑菇时,一边喝酒,最后又把汤喝下。
查体:T36.0℃,P 76次/分,R 18次/分,BP 125/85mmHg,双侧瞳孔3.0mm,对光反射灵敏,心音有力,两肺呼吸音清,腹平软,全身皮肤湿冷,未见出血点。
立即进行洗胃、输液,急查血胆碱脂酶、肝肾功能、尿等。
检验结果:心肌损害明显,AST 286U/L、CPK 12747U/L、LDH 432U/L;血常规:RBCH 和BPC下降,WBC1.39×109/L,N0.94,尿镜检红细胞2~4/HP、尿蛋白(++)。
肝功能:总胆红素25.3μmol/L,间接胆红素19.7μmol/L,AST268U/L,LDH 432U/L。
肾功能:BUN3.7mmol/L,Cr86.7mmol/L。
例2:患者,女,40岁,入院前4小时与病例1一起进晚餐,餐后1个多小时出现频繁恶心、呕吐20余次,伴腹泻4次及头昏、胸闷,在当地予以补液、保肝等治疗,在入院3个小时前用阿托品10mg。
查体: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差,T 35.80℃,P 64次/分,R 18次/分,BP 140/85mmHg,双侧瞳孔5.0mm,对光反射灵敏,第1心音低钝,两肺呼吸音清,腹平软,全身皮肤干燥,未见出血点。
立即进行洗胃、输液,急查血胆碱脂酶、肝肾功能、尿等。
急性重度毒蕈中毒的救治体会摘要:目的:观察并总结急性重度毒蕈中毒的救治方法。
结果:将本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10例急性重度蕈中毒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调查对象,采取回顾式分析法对如上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所有病患均实施了综合治疗以及血液净化,未有死亡病例,均顺利完成治疗,并痊愈出院。
结论:对急性重度毒蕈中毒进行救治关键在于早期处理,患者入院后应尽快确诊并实施综合治疗以及血液净化,以便提高该病症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减轻患者患病痛苦。
关键词:急性重度毒蕈中毒;救治方法;血液净化毒蕈是毒蘑菇的一种称呼,目前全球已经发现的毒蕈有200余种,其中中国有150多种。
毒蕈重度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植物中毒性疾病,高发于夏秋季节。
患者误食后可能会导致其出现中毒症状,患者毒蕈中毒后往往无特效解毒药,因此临床病死率相对较高,且该种中毒多会表现为群体性发病,严重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安全[1-2]。
毒蕈的种类不同其毒性也会存在较大差异,轻者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症状,重者可能会出现多脏器损害,甚至死亡。
为提高急性重度毒蕈中毒的临床救治效果,此次研究将以本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10例急性重度蕈中毒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总结急性重度毒蕈中毒的救治方法,现将结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1.1病例资料将本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10例急性重度毒蕈中毒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所有病患均在食用过采自山中的野生蘑菇后产生中毒症状,其经过洗胃处理后症状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均存在多脏器受损表现,具体食用毒蕈种类不详。
其中男性病患6例,女性病患4例。
患者年龄:17-63岁,平均年龄为(35.4±4.2)岁。
1.2方法对患者临床就诊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发现10例病患在误食毒蕈后24h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症状,随着中毒事件的延长患者逐渐出现黄疸、肝脏增大、肝区叩痛等症状,其中3例患者出现少尿、无尿表现,2例出现胡言乱语以及四肢麻木症状,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关于毒蕈中毒的急救及预见性护理毒蕈中毒的概述毒蕈中毒是由于误食了含有毒素的蕈类产生的中毒症状。
蕈类中的毒素属于神经毒素和肝毒素两类。
神经毒素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造成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
肝毒素则会对肝功能产生损害,导致肝脏衰竭和死亡。
毒蕈中毒的症状具有潜伏期和暴发期的特点,潜伏期一般为6-24小时,暴发期则为数小时到数天不等。
如果发现自己或他人误食了有毒蕈类,则需要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和预见性护理。
毒蕈中毒的急救1. 立即就医如果发现误食有毒蕈类,应立即就医。
在前往医院的路上,应告知医生误食的蕈类种类、食用量和时间,以便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2. 活命水在就医之前,应尽量喝下足量的清水,以帮助尽快排出体内的毒素。
也可以采用不膳食、多饮水的方法进行胃肠道洗涤。
在急救的过程中,可以将活性炭或泥土等吸附剂混合清水搅拌后饮用,以帮助吸附体内毒素。
4. 氧气治疗严重中毒的患者需要进行氧气治疗,以帮助维持呼吸道通畅和心肺功能正常,防止患者窒息或心脏骤停。
5. 其他治疗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其他治疗,如口服或注射解毒剂、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毒蕈中毒的预见性护理在急救过程中,也需要进行预见性护理,以避免中毒症状的恶化。
1. 息息相关体征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心跳、体温和意识水平等体征。
如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2. 观察尿量中毒后容易出现肾功能损害,导致尿量减少,出现水肿等症状。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如出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中毒患者应尽量休息,保持安静,避免过度活动造成身体不适,并且需要提供足够的营养供给。
4. 定期检查医生应随时进行定期检查,帮助分类处理患者、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避免病情恶化。
结论毒蕈中毒是一种需要高度警惕的疾病,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和预见性护理,可以避免患者病情的恶化。
但更重要的是,预防毒蕈中毒的发生,要警惕不明来源的野生蕈类、合规饮食,不随便采摘和食用蕈类等。
毒蕈中毒抢救护理体会目的:总结毒蕈中毒的护理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区急救中心2011年10月5日收治确诊的一起因误食毒蕈导致集体食物中毒病例的临床资料,从护理方面总结体会。
结果:6例患者全部好转出院。
结论:早期明确诊断,良好的护理是治疗的保障,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以及死亡病例的发生。
毒蕈俗称毒蘑菇,夏秋时节自然界分布极广,其主要有毒成分为毒蕈碱、类阿托品样毒素、溶血毒素、肝毒素、神经毒素[1]。
重庆地区多山,气候湿润,适宜蕈类生长,常年均有误食毒蕈引起中毒的病例,多为家庭或者亲友集体中毒。
毒蕈中毒目前尚无特效的解毒剂,早期使用催吐、洗胃、保肝及综合治疗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本区于2011年10月5日收治确诊一起因食用毒蕈而引发集体食物中毒6例,由于诊断明确,抢救及时,无死亡病例,现将抢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6例,为本地同一地区居民,均为男性,年龄29~40岁,于当日进餐后1~3 h,因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症状就诊。
根据其症状以及毒蕈食用史,诊断为毒蕈中毒,其中重度中毒2例,轻度中毒4例。
6例患者均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呕吐,无咖啡色物质;大便为黄色稀水样便;其中1例出现皮肤湿冷、阵发性烦躁症状;1例出现畏寒、乏力、冷汗症状;1例患者肾功能检查显示轻度异常;所有患者血常规均提示白细胞高于正常值,中性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心电图以及其它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2病程及治疗因中毒者病情轻重不同,根据病情轻重,立即将患者进行分散治疗;2例重症者给予心电监护、吸氧、护胃、护肝、营养心肌、抗炎、抗休克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轻症者予以护胃、补液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次日,6例患者症状缓解,要求签字出院,平均住院时间21 h。
3抢救护理3.1组织分工根据病史结合症状体征诊断为毒蕈中毒,按病情轻重分别予以相应处理,各例患者均予以分配主管护士,责任到人。
严格遵医嘱,对患者的治疗及时到位,严格“三查七对”,防止出现差错。
毒蕈中毒抢救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总结毒蕈中毒的护理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区急救中心2011年10月5日收治确诊的一起因误食毒蕈导致集体食物中毒病例的临床资料,从护理方面总结体会。
结果:6例患者全部好转出院。
结论:早期明确诊断,良好的护理是治疗的保障,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以及死亡病例的发生。
【关键词】毒蕈中毒;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1.038
毒蕈俗称毒蘑菇,夏秋时节自然界分布极广,其主要有毒成分为毒蕈碱、类阿托品样毒素、溶血毒素、肝毒素、神经毒素[1]。
重庆地区多山,气候湿润,适宜蕈类生长,常年均有误食毒蕈引起中毒的病例,多为家庭或者亲友集体中毒。
毒蕈中毒目前尚无特效的解毒剂,早期使用催吐、洗胃、保肝及综合治疗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本区于2011年10月5日收治确诊一起因食用毒蕈而引发集体食物中毒6例,由于诊断明确,抢救及时,无死亡病例,现将抢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6例,为本地同一地区居民,均为男性,年龄29~40岁,于当日进餐后1~3 h,因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症状就诊。
根据其症状以及毒蕈食用史,诊断为毒蕈中毒,其中重度中毒2例,轻度中毒4例。
6例患者均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呕吐,无咖啡色物质;大便为黄色稀水样便;
其中1例出现皮肤湿冷、阵发性烦躁症状;1例出现畏寒、乏力、冷汗症状;1例患者肾功能检查显示轻度异常;所有患者血常规均提示白细胞高于正常值,中性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心电图以及其它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2病程及治疗
因中毒者病情轻重不同,根据病情轻重,立即将患者进行分散治疗;2例重症者给予心电监护、吸氧、护胃、护肝、营养心肌、抗炎、抗休克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轻症者予以护胃、补液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次日,6例患者症状缓解,要求签字出院,平均住院时间21 h。
3抢救护理
3.1组织分工根据病史结合症状体征诊断为毒蕈中毒,按病情轻重分别予以相应处理,各例患者均予以分配主管护士,责任到人。
严格遵医嘱,对患者的治疗及时到位,严格“三查七对”,防止出现差错。
3.2病情观察及护理观察患者呕吐物、排泄物颜色性状及量,及时查电解质及肾功能情况,并根据化验结果调整静脉输液的种类、输液量及速度。
饮食方面予以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保证营养供给、补充液体,同时注意电解质平衡。
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特别要警惕“假愈期”,应定期复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学等指标,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生命体征及各项辅助检查指标,做好护理记录,有助于判断病情进展,便于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3.3及早彻底清除污物,减少毒物吸收毒蕈中毒属于食物中毒的一种,具有食物中毒的一般特征,即患者的病情和食用量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尽早清除毒物是治疗的关键。
在本起毒蕈中毒案例中,由于患者入院时间距其食用毒蕈时间已超过4 h,同时考虑到毒蕈中毒对胃肠道的损害以及洗胃处理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所以未予以催吐或者洗胃处理。
密切观察病情、及时通知医生是治疗的关键。
3.4支持治疗护理是毒蕈中毒治疗的重要环节,观察周密、护理精心,可使许多患者转危为安。
由于毒蕈中毒系生物碱中毒,可累及心脏、肾脏、肝脏、消化系统、神经和血液系统,引发多器官损害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对毒蕈中毒患者,建立补液双通道,予以营养心肌、护肝、保护胃肠道以及补充水电解质等治疗。
护理过程中,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及精神状况,发现患者有呼吸变化及精神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同时做好急救护理。
另外,局部的护理也非常重要。
对呕吐严重、乏力、冷汗患者,每天用盐水漱口,及时擦洗皮肤,保持病床的清洁,及时更换被呕吐物污染的被单、衣裤,减轻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3.5心理疏导毒蕈中毒患者常常是几人同时误食,有时是亲友聚会或家庭聚餐,多为群体性,常有家庭成员同时中毒,病情危重,很容易在人群中造成抑郁、恐惧、焦虑等情绪,在病员中尤其明显。
所以做好心理疏导尤其重要,医护人员在抢救治疗过程中态度要镇静,动作要敏捷,操作要熟练,并耐心细致地进行心理护理,增加患者安全感。
同时应针对每一位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不同的解释、
安慰和鼓励,多疏导,多沟通,及时向患者提供治疗的进展和效果,予以心理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3.6随访在本起中毒事件中,2例患者症状比较重,4例患者症状略轻,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病情稳定。
患者症状好转后立即要求出院。
由于毒蕈中毒的多系统损害以及易引发精神症状,患者出院后定期对其进行了随访。
一周内随访未出现明显异常,建议患者1个月后来院复查。
患者不配合随访,终止随访。
4讨论
食物中毒系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同于传染病)
的急性、亚急性疾病[2],是食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
蕈种类繁多,其中无毒蕈类可供食用,毒蕈约有百余种,各种毒蕈所含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的临床表现也各异[3]。
急性毒蕈中毒是常见的生物类中毒,食用后发生的症状和年龄、身体素质等有关[4-5]。
本起中毒事件中,患者食用的为自采不知名野生白色大蘑菇(直径约16 cm),食用后均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症状。
因蕈类食用史明确,结合临床症状,诊断为毒蕈中毒。
早期明确的诊断以及良好的护理是治疗的保障,此类患者病情严重,通常需要长时间地严密监测。
高质量、有责任心、专业的针对性护理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本起毒蕈中毒,笔者积极予以随访,但由于患者配合欠佳,随访效果甚微。
由于毒蕈种类繁多,且部分很难与可食用蘑菇区分,人们对此认
识不够,医务工作者要加强对毒蕈中毒的宣传,严格区分有毒和无毒蕈类,在不能辨认可食蕈类和毒蕈之前,应禁食野生蕈类,同时应尽量避免食用野生蕈类。
当发生毒蕈中毒时,应及时就诊,对同食但未发病者应密切观察,应作相应的排毒、解毒处理。
参考文献
[1] 王庸晋.急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215.
[2] 吴坤,孙秀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9.
[3]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49-851.
[4] 胡学琼,胡映.急性红牛菌中毒86例治疗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4:4(7):548.
[5] 王志梅,汤丽华.毒蕈中毒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5(34):84+87.
(收稿日期:2012-01-09)(本文编辑:李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