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_昆仑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15
《毛泽东诗词:念奴娇·昆仑》诗词鉴赏这首词通过对雨中北戴河景象的描绘和对魏武帝的追忆,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进步,赞颂了新中国万象更新的大好形势。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毛泽东诗词:念奴娇昆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原文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注释1、昆仑:昆仑,即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
地理观念上的昆仑山,指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
古代神话的西方昆仑,是汉以前地理上的昆仑一名与传说中昆仑的结合。
作者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
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
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
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别的解释不合实际。
2、横空出世:横空,横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
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
3、莽:莽莽,状高大。
《小尔雅》:莽,大也。
后世引申有鲁莽、莽撞、猛健诸义。
4、阅尽人间春色:阅尽,看足、看尽、看遍。
人间春色,不止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衰盛。
5、飞起玉龙三百万:玉龙,白色的龙;三百万是形容其多。
这里是说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
(按:作者原注中的前人指北宋张元。
张元句,始见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原作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
以后有关记载渐有出入。
南宋魏庆之辑《诗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条作战退《旧时通行本作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似为作者原注所据。
当年孙行者过此,是当地居民传说《西游记》里的故事。
)作者自注:宋人咏雪诗云: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登高远望,白龙万千,纵横飞舞,并非败鳞残甲。
念奴娇昆仑诗词鉴赏哇塞,那可真是一首超级厉害的诗词啊!“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你想想看,这昆仑山脉就这么横在天地之间,多霸气啊!就好像一个巨人,默默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这写得也太绝了吧!把那山上的冰雪比作玉龙,还说它们飞舞起来让整个天空都变得寒冷彻骨,这想象力简直无敌了呀!就好比一场超级大雪暴,把整个世界都笼罩在寒冷之中,你能感受到那种震撼吗?“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哎呀呀,这夏天一到,冰雪消融,那江水河水都泛滥啦,人们都可能变成鱼鳖呢!这多吓人啊,但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我们在它面前是多么渺小啊!就好像我们在大海面前,一不小心就会被淹没一样。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一句可太有意思了,这昆仑存在了千秋万代,它的功过谁来评判呢?这就像是在问我们,人生的功过又有谁能真正说清楚呢?这不是让人深思吗?“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哈哈,作者好有气魄啊,直接对昆仑说话呢!就好像在跟一个老朋友聊天一样,说不要这么高,不要这么多雪。
这多有趣啊,这就是诗人的大胆和独特之处啊!“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哇哦,想要抽出倚天的宝剑把昆仑裁成三截,这是何等的豪情壮志啊!就像我们有时候也会幻想自己有超能力,能做一些特别厉害的事情一样。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把裁下来的昆仑分给欧洲、美国和东国,这想法也太新奇了吧!这体现了作者的胸怀天下啊,不只是想着自己,还想着其他地方的人呢!“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最后这句,真的是太有格局了!希望整个世界都能太平,大家都能享受同样的温度,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我觉得这首词真的是太精彩了!它既有对大自然的描写,又有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充满了豪情和壮志。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伟大胸怀和独特的想象力。
真的是一首让人忍不住反复品味的好词啊!。
《念奴娇·昆仑》原文以及翻译《念奴娇·昆仑》原文以及翻译《念奴娇·昆仑》毛泽东作于1935年冬天。
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这首诗毛泽东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念奴娇·昆仑》原文以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需要这高,不需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词语注释⑴横空出世:横空,横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
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
⑵莽:莽莽,状高大。
《小尔雅》:莽,大也。
后世引申有鲁莽、莽撞、猛健诸义。
⑶昆仑:即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
⑷阅尽人间春色:阅尽,看足、看尽、看遍。
人间春色,不止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衰盛。
⑸飞起玉龙三百万:玉龙,白色的龙;三百万是形容其多。
⑹搅得:闹得、搞得。
今语的“搞”,早期白话作品中都作“搅”。
周天寒彻:满天冷透。
⑺消熔:积雪消融、融化。
⑻江河横溢:长江黄河都发源于昆仑山脉,所以昆仑山积雪消融,江河水量大增,都会泛滥起来。
横溢:就是横流,即泛滥。
⑼人或为鱼鳖:江河横滥,洪水成灾,人也许为鱼鳖所食。
《左传·昭公元年》:“微(没有)禹,吾其鱼乎!”⑽千秋:千年。
功罪:昆仑山给长江黄河输送的水源给人民带来了许多好处,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是功;造成洪水泛滥,因而给人民带来灾祸,这是罪。
在这里,罪是实写,功是虚写。
⑾谁人:何人。
曾与:曾给、曾为。
《诗词曲语词汇释》:“与,为也,给也。
”⑿安得:怎得、哪得。
倚天抽宝剑:传楚宋玉作《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
长剑耿介,倚天之外。
原文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注释1、昆仑:昆仑,即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
地理观念上的昆仑山,指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
古代神话的西方昆仑,是汉以前地理上的昆仑一名与传说中昆仑的结合。
作者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
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
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
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别的解释不合实际。
”2、横空出世:横空,横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
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
3、莽:莽莽,状高大。
《小尔雅》:莽,大也。
后世引申有鲁莽、莽撞、猛健诸义。
4、阅尽人间春色:阅尽,看足、看尽、看遍。
人间春色,不止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衰盛。
5、飞起玉龙三百万:玉龙,白色的龙;三百万是形容其多。
这里是说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
(按:作者原注中的“前人”指北宋张元。
张元句,始见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原作“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
以后有关记载渐有出入。
南宋魏庆之辑《诗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条作“战退《旧时通行本作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似为作者原注所据。
“当年孙行者过此”,是当地居民传说《西游记》里的故事。
)作者自注:“宋人咏雪诗云:“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登高远望,白龙万千,纵横飞舞,并非败鳞残甲。
夏日部分消溶,危害中国,好看不好吃,试为评之。
”6、搅得:闹得、搞得。
今语的“搞”,早期白话作品中都作“搅”。
7、周天寒彻:满天冷透。
8、消熔:积雪消融、融化。
9、江河横溢:长江黄河都发源于昆仑山脉,所以昆仑山积雪消融,江河水量大增,都会泛滥起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念奴娇·昆仑》教案北京版选修2一九三五年十月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
笺释[念奴娇]:借用唐玄宗天宝年间著名歌妓念奴娇之名而为词牌。
因词恰百字,故又名《百字令》、《百字谣》等。
双调,一百字,前后段各十句,四仄韵。
[昆仑]:昆仑山西起帕米尔之东,横贯新疆、西藏,多冰峰雪山。
1935年9月18日,毛泽东率领中央主力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越过岷山,进入甘南。
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取得了红一方面军长征的决定性胜利。
[飞起玉龙三百万]:雪山相连就像无数的玉龙飞起。
作者原注:“前人(按:前人指宋人张元。
)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
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
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
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人或为鱼鳖]:江河泛滥,人可能像鱼鳖一样被淹没。
《左传·昭公元年》载刘定公语:“微禹,吾其鱼乎。
”杜甫《潼关吏》:“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千秋功罪]:千年的功勋罪过。
作者后来自注:“宋人咏雪诗:‘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登高远望,白龙万千,纵横飞舞,并非败鳞残甲。
夏日部分消融,危害中国,好看不好吃,试为评之。
”[倚天抽宝剑]:倚靠青天抽出宝剑。
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
长剑耿介,倚天之外。
”宋代辛弃疾《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作者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
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
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1935年10月【译诗】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仑山,你已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
你雪山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满天被你搅得寒入骨髓。
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有些人或许葬于鱼腹。
你的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今天我要来谈一谈昆仑: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这么多的雪花。
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片呢?一片送给欧洲,一片赠予美洲,一片留在东方。
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
【赏析】《念奴娇·昆仑》的主题是什么?它的丰富性可能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
严格地说这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诗,•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
那么我们在此再追问一句,•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中向我们揭开了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
”接着作者继续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
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我想读者在读到“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时,一定要问毛主席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向前,就会豁然开朗了。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从来都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输得起也赢得起。
他胸怀世界的抱负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的,•他读过世界上众多英雄的传记并以此激励自己的壮志。
•他在长沙还是一英俊书生时就指点祖国江山,创办新民学会及稍后的《湘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