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1.5 机械效率 (8)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6
教学设计第5节机械效率4.注意:对于实际机械,由于总是有额外功存在,η<1。
第二课时:四、关于机械效率概念的巩固和计算例1.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机械效率可以提高到100%B.机械效率总小于1C.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高D.机械效率越高,有用功就越多例2.如图所示,在50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 重800N的物体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与地面间滑动摩擦力为120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_______ ;若物体的速度为0.2m/s,则1min内拉力做的功为___________ J.例3.各种机械在使用时产生额外功的原因不完全相同,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具体分析右图中三种做功情况(设滑轮规格相同),产生额外功最多的应是____图。
若钩码(m=50g)在三种情况中均被提高1米,各种情况机械做的有用功均为_____,由此可判断出_______图的机械效率最大。
(g取10N/Kg)五、讨论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1)同一个滑轮或滑轮组,提起的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2)提起相同的重物,动滑轮越重,或使用动滑轮越多,机械效率越低。
六、课堂练习:1.在“测定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同一滑轮进行了两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实验次数钩码重G/N钩码上升的高度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cm答:B请同学根据公式讨论,然后小结。
h/cm F/N1 2 10 1.5 202 5 5 3.0 10⑴实验中应拉弹簧测力计.⑵第一次实验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 ;第二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一次实验时的机械效率.⑶若不计摩擦,该动滑轮的重为________________。
2.工人师傅常利用斜面把重物搬运到汽车上,如图所示,汽车车厢底板高度h=1.5m,斜面长度s=3m,现用力F沿着斜面把重力G=1800N的重物匀速拉到车上,若不计摩擦,拉力F为_____N;若实际拉力F′=1200N,则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3.如图所示,小冯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1,机械效率为ηl,用乙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A.W l=W2ηl=η2 B.W1=W2ηl<η2C. W1<W2η1>η2 D.W1>W2ηl<η24.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拉着一只木块P沿水平面以0.5m/s的速度匀速向右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4N。
机械效率一、教学目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
2.知道总功与有用功、额外功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计算公式的物理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公式η=W有/W总的物理意义。
三、学习与交流:1.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措施是()A.增大动力B.增大阻力C.增大机械重力D.在不改变机械装置的情况下增大物重2.使用斜面时,其机械效率应表示为()A.η=GS/FhB.η=GhSC.η=FS/GhD.η=Gh/FS3.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做_________,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那部分功叫做_________,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叫做_________,即W总=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与总功的_________叫做机械效率,用公式η=________×100%来表示,η是一个比值,它的大小总小于________。
5.用一动滑轮把重为50N的物体匀速竖直提升1m,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________;克服重力做功_______J;如果所用的动力为30N,则拉力做功为______J,此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___。
6.用100N的物体把重为250N的物体从斜面的底端匀速拉到顶端,已知斜面长为9m,高为3m,则该装置的有用功为_______J,额外功为_______J,机械效率为________;若用该斜面来拉动300N的物体,且机械效率保持不变,则所用的拉力应为________N。
7.某同学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简单机械,如:手钳、剪刀、镊子、扳手、钥匙等等,当把钥匙插入锁孔开锁时,就相当于________(选填“杠杆”、“轮轴”、“滑轮”、或“斜面”),它是一个________(选填“省力”或“费力”)的机械。
四、典型题列:1. 如图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20N的泥桶,动滑轮重为20N,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 若工人在5s内将绳子匀速向上拉6m,则泥桶上升_________m,手拉绳子的力为______N,拉力的功率为________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1.5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11.5节《机械效率》。
本节主要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具体内容包括:1. 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2. 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η = W有用 / W总。
3.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摩擦力、机械自重、额外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2.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滑轮组、钩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滑轮组的效率是多少?2. 概念讲解: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有用功、总功的概念。
3. 公式讲解:给出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4. 影响因素分析:讲解摩擦力、机械自重、额外功等因素如何影响机械效率。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有关机械效率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几道有关机械效率的练习题。
7.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8. 结果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六、板书设计1. 机械效率的概念。
2. 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3.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2. 题目二:分析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举例说明。
答案: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摩擦力、机械自重、额外功等。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11.5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1.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机械效率的提高方法。
3. 实例分析:生活中机械效率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能够分析生活中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2.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滑轮组、绳子、重物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机械(如电梯、自行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在使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损失。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公式及其计算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如电梯的运行原理、自行车的省力原理等。
4. 动手实验:分组进行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5. 随堂练习: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分析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6. 知识拓展:介绍其他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如节能技术、新能源利用等。
六、板书设计1.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3. 实例分析:生活中机械效率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分析如何提高其机械效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和提问。
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课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机械设备,分析其机械效率的高低,并提出改进意见。
同时,鼓励学生了解新能源技术,思考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提高机械效率。
重点和难点解析: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在上述教案中,提到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第5节机械效率
主题: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斜面拉物体时,有用功与总功的计算方法,会计算斜面的机械效率。
2.会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并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实验。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并能把它迁移到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有关知识的兴趣以及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2.亲身经历测量斜面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参与探究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因素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并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学会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实验教具】
学生用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木板斜面、带钩的方木块、一个长方体铁块、毛巾、玻璃、砝码。
老师用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斜面、带钩的方木块、一个长方体铁块、毛巾、玻璃、砝码。
软件: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Flash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探究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意义。
我设计了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这个课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利用斜面可以省力,学习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为了挖掘学生的潜力,我在教材的基础上加以了增补,不仅让学生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还让他们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粗糙程度以及所拉物体重力的关系。
把斜面的省力情况与其效率进行比较,得出要想省力就不可能有更高的效率,使学生看问题具有辩证性。
同时让学生提出他们还想知道有关斜面的问题,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最后将效率进行发散,使学生把效率迁移到诸多方面,以至于能学以致用。
本课重点在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环节,培养学生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的设计与独立完成探究过程的能力,以及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反思的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探究过程。
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实验不要用小车;
(2)选用的木块要重一些;
(3)木板的摩擦要大一些;
(4)拉动中要尽量匀速;
(5)弹簧秤的读书要仔细准确,这样试验的成功率就较高。
因为摩擦是影响机械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还可使用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进一步探究摩擦对机械效率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机械效率的认识。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通过实验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品质。
在教材的基础上,不仅让学生探究了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还探究了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粗糙程度以及所拉物体重力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交流与合作精神,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了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品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探究完斜面机械效率之后,引入斜面省力情况与其机械效率的关系,让学生能辩证的看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另外,通过学生对“你还想知道有关斜面的哪些方面的问题”,通过老师的答疑,使学生能把实验结论与理论分析结合起来,更进一步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同时,后面通过发散教学,把机械效率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比如烧水的效率,用电的效率,以及工作效率,办事效率,甚至学习效率,让学生知道无论什么都有一个效率问题,效率就是时间,效率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让学生理解提高效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