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诊治
- 格式:ppt
- 大小:35.07 MB
- 文档页数:65
小儿室性早搏的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室性早搏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02月~2014年02月我院收治的52例室性早搏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我院收治的52例室性早搏的患儿中有38例无需抗心律失常治疗,14例经抗心律失常治疗后,9例患儿早搏减少,1例早搏增加,4例早搏消失,未发现心脏扩大病例,心功能均正常。
结论小儿室性早搏可发生于心脏正常的儿童,也可无症状,故对于是否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结合临床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做出一个客观的、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减少患儿、家长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关键词】小儿室性早搏临床诊治分析【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7-0009-02小儿室性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诊治方面存在着很多误区,而这些误区会直接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并且经常困扰着临床儿科医生。
但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让我们对小儿室性早搏在诊治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
现对我院6年来52例小儿室性早搏的诊治进行分析,以期做出一个客观的、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2008年02月~2014年02月我院收治的52例小儿室性早搏进行资料分析,其中男性有23例,女性有29例,患儿年龄为1月~10.8岁,随访至今。
52例室性早搏患儿中,18例无自觉症状,均在体检时被发现,22例有自觉症状,常见自觉症状有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心脏漏跳感、乏力、头晕。
12例因呕吐、腹痛、腹泻、发热、面色苍白、咳嗽就诊而被发现。
1.2 临床诊断室性早搏按其临床表现及基础疾病分为良性早搏及器质性早搏[1,2]。
在52例室性早搏中,良性早搏18例,器质性早搏34例,其中心肌炎14例,急性胃肠炎10例,上呼吸道感染5例,肺炎5例。
1.3 检查方法每例患儿在初诊时均进行心肌钙蛋白、心肌酶谱、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全胸片等检查,33例合作患儿行蹲立运动试验方法[3]。
.综述.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治进展马妍(综述)程佶(审校)天津市儿童医院心脏内科300074通信作者:程佶,Email:chengji3788547@ 【摘要】儿茶酣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离子通道病,主要影响儿童和年轻人,以多态和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为特征,症状包括头晕、心悸,严重者可出现晕厥发作,甚至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
临床已证实青少年CPVT的致病基因主要为RYR2、CASQ2、TRDN、CALM1、TRD。
目前,p受体阻滞剂仍是CPVT的一线治疗药物,适度的运动训练是一种有效针对CPVT患者的潜在协同治疗方法。
植人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常用于CPVT的治疗,但在植入之前,需要仔细考虑可能导致死亡的不恰当的电击,以及由于这些电击和其设备相关并发症而导致患者严重焦虑和抑郁的发生。
氟卡尼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特别是对于P受体阻滞剂治疗抵抗的CPVT病例。
左心交感神经切断术在预防CPVT症状和心脏事件方面也显示出很高的疗效,联合使用P受体阻滞剂可先于植人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人治疗。
【关键词】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离子通道病;心源性猝死DOI:10.3760/cma.j.issn.1673-4408. 2021.02.003Diagnosis and treatm ent of 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Ma Yan, Cheng Ji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ianjin Children Hospital, Tianjin 300074,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Cheng Ji, Email:chengji3788547@sina. com【A bstract】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s a rare hereditary ion channel dis-ease, which mainly affects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Clinically, the pathogenic genes of CPVT in adolescentsare mainly RYR2, CASQ2, TRDN, CALM1 and TRD. Currently, beta blockers remain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CPVT, and moderate exercise training is considered as an effective potential synergism for CPVT patients.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 are common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CPVT, but inappropriateshocks and device-related complications need to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before implantation. Flecainide has beenshown to be effective therapeutic agent, especially for the treatment of resistant CPVT cases with beta blockers.Left cardiac sympathetic denervation has also shown to be highly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CPVT symtoms and cardiac events, and a combination of beta blockers can precede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mplantation.[Key words ] 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hannelpathies ;Suddencardiac deathDOI:10. 3760/cma. j. issn. 1673-4408.2021.02.003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PVT)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多发生于 无器质性心脏病、Q T间期正常的青少年,以运动或 情绪激动诱发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多形性室性心动 过速,可自行恢复抑或恶化为室颤导致应激性晕厥和 猝死为特征。
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进展
曾锐(综述);易岂建(审校)
【期刊名称】《儿科药学杂志》
【年(卷),期】2022(28)4
【摘要】室上性心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SVT)是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疾病人群,但也可继发于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肌病等基础疾病患者^([1]),为儿童最常见心律失常,发病率约为1.03‰~4.00‰^([2])。
新生儿SVT临床表现不容易发现,年长儿发作时则可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增快、恶心及头晕等表现,反复发作或发作持续时间长以后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等风险,如不及时诊治可能危及患儿生命,因此,应尽早识别以终止发作,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总页数】5页(P58-62)
【作者】曾锐(综述);易岂建(审校)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4
【相关文献】
1.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7例临床及治疗分析
2.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3.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3例临床治疗分析
4.儿童阵发
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进展5.胺碘酮结合稳心颗粒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律失常诊治流程一、快速性心律失常(一)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1、狭义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2、广义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二)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二、缓慢性心律失常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以及各种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2、房室传导阻滞:Ⅱ度Ⅱ型、Ⅲ度房室阻滞3、心脏骤停、室性自主心律三、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1频率:心脏代偿范围:40bpm ~150bpm心脏代偿机制障碍:<40bpm,>150bpm2 有无器质性心脏病3 心律失常整齐与否4 持续时间长短5 房室同步性房室同步心房辅助泵:20%~45%双室同步QRS波群宽度室内激动顺序是否正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诊处理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类:(1)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①多见于老年人;②多有器质性心脏病,如肺心病、冠心病;③异位起源点位于心房,可分为自律性房速和折返性房速;又可分为单形性房速和多形性房速;④房速的频率150bpm~250bpm;⑤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⑥当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时提示危重,如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心绞痛及晕厥;发作时室率>200bpm;老年患者或有心脑血管器质性疾病者。
(2)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①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青年;②心电图特点是,突发突止,QRS波群形态正常(隐匿型预激)或宽大畸形(显性预激或合并有束支阻滞;心率范围多在150bpm~250bpm;③刺激迷走神经常可终止。
④当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时提示危重,此外发作时室率>200bpm时也提示危重。
(3)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①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青年;②心电图特点是,突发突止,QRS波群形态正常,除非有束支阻滞,心率范围多在150bpm~250bpm,平均180bpm;③迷走神经刺激常可终止心动过速;④当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时提示危重。
室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室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一、概述一)定义与分类1.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指心电图上连续出现3个及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频率一般100~200次/min,在30秒内自行终止。
2.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SMVT):同一心电图导联中QRS波形态一致,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秒,或虽然少于30秒,但伴随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
分为结构性心脏病的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和不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3.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QRS波形态可以清楚识别但连续发生变化,频率超过100次/min的室性心律失常。
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蜕变为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
发生在QT间期延长患者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QRS波常围绕心电图等电位线扭转,被称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
TdP常与药物和电解质紊乱所致的延迟复极密切相关,因此,发生TdP时应积极寻找并纠正相关诱因。
4.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心脏骤停的常见形式。
5.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暴:指24小时内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超过3次,并需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
二)流行病学1.NSVT:临床上常见的无症状性心律失常。
在结构性心脏病与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都较常见,也可见于表面健康的人群。
在伴有心悸症状的所有患者中,约有6%为NSVT。
由于大多数NSVT患者无症状,仅有50%左右的NSVT患者可重复记录,所以难以得到可靠的NSVT流行病学资料。
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中,约有3%的健康、无症状的个体发现有NSVT,男性和女性没有显著差别。
有报道显示11%的表面健康的老年人有NSVT。
多数情况下,NSVT发生短暂,无临床症状。
因此,临床上对NSVT患者的主要问题是甄别这些看似正常而实际上有潜在疾病的人群,并对合并有NSVT的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在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NSVT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脏性猝死(SCD)危险性增加的信号,所以对于NSVT患者,治疗患者的基础心脏病比治疗心律失常更重要。
室性心动过速临床分析及诊治【摘要】目的:探讨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
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室性心动过速18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室性心动过速在2小时内消失5例(27.78%),12小时内得到控制3例(16.67%),24小时内得到控制4例(22.22%),48小时内得到控制3例(16.67%),72小时内得到控制2例(11.11%),其中1例(5.55%)扩张性心肌病因全心衰、心源性休克死亡。
结论:室性心动过速虽然是致命性的心律失常,但是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室性心动过速;临床分析;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335-02室性心动过速是致命性的心律失常,抢救治疗棘手,成功率低,是临床几乎每一个医生都会遇到的。
心律失常可引起心悸、头昏、血流动力学改变、心力衰竭、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发生心源性休克,易致室颤、室扑。
有效控制室性心动过速,降低患者死亡率非常重要,现将获得很好治疗效果的室性心动过速18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8例,时间从2005年1月-2010年12月,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在35岁-70岁,平均52岁。
其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6例、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3例、风湿性心瓣膜病5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重症心肌炎2例。
入选病例为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vt)持续时间≥30秒,排除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引起室性心动过速,排除原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的肺部疾病和严重的肝脏疾病。
1.2 给药的方法:入院后给予鼻饲给氧,静脉推注“10%gs20ml+利多卡因50mg”,继续给予“5%gs500ml+利多卡因500mg”按0.5mg/min速度维持静滴3天,配合使用抗生素和“10%gs250ml+黄芪40ml+10%kcl5ml+25%mgso4ml”等治疗原发病及营养心肌,心率降至80-100次/分,恢复为窦性心律,偶发室早,无束支及室内传导阻滞。
小儿心律失常诊治指南疾病简介: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即希氏束)、左、右束支及蒲肯野氏纤维。
心律失常 (arrhythmia)系指心脏激动来自窦房结以外的起搏点,或激动传导不按正常顺序进行,或传导时间较正常延长或缩短。
严重心律失常可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
小儿心律失常不论从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等各方面都与成人差异较大。
小儿心律失常病因心律失常的病因及诱因心律失常多发生于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中如三尖瓣下移常易并发室上性心律失常,如房性过早搏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大血管错位常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房间隔缺损常发生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可后遗严重心律失常,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后天性心脏病中以风湿性心脏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肌炎最多见,长Q-T综合征及二尖瓣脱垂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由于心律失常对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可导致心力衰竭,休克,晕厥以及脑栓塞等而使原有心脏病加重,心脏以外的原因引起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有电解质紊乱。
药物反应或中毒,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自主神经失调及情绪激动等,在电解质紊乱中以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及高钾血症最常见;在药物反应所引起的心律失常中以洋地黄类制剂中毒最为重要,在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时更易诱发洋地黄类药物中毒的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多有致心律失常副作用,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出血也可发生心律失常,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及麻醉过程中常有心律失常,新生儿及婴儿早期心律失常可与母妊娠期疾病,用药及分娩合并症有关,患有全身性红斑狼疮病的母亲,其新生儿多有房室传导阻滞,婴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因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有些心律失常,尤其是期前收缩常找不到明显的原因,新生儿心脏传导系统未发育成熟,至2岁时始完善,新生儿期窦房结的起搏细胞结构原始,窦房结动脉搏动弱不能调节窦房结激动的发放,故窦性心律波动范围大,另外,房室结区在塑形过程中,自律性增高,传导功能不均一,以及残留的束室副束(Mahaim束),均易导致室上性期前收缩及心动过速,可随年龄增长而自愈。
32例儿童心肌炎伴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分析作者:郑静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2期【摘要】目的对我院收治的32例心肌炎伴心律失常的儿童的心电图进行分析。
方法对心肌炎伴心律失常患儿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测,并观察变化。
结果儿童心肌炎伴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传导阻滞、ST-T压低、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电图阳性率为75.0%。
结论心电图检查对儿童心肌炎伴心律失常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能够提高患儿的诊治率,是临床治疗的理想手段。
【关键词】儿童心肌炎;心律失常;心电图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14-02儿童心肌炎(myocarditis)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心肌肌层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性病变[1]。
其病因可以是各种感染、自身免疫反应及理化因素,在我国的儿童心肌炎病症中以病毒性心肌炎较常见。
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3个月以内)心肌炎、亚急性(3-6个月)心肌炎和慢性(半年以上)心肌炎。
在儿童心肌炎中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在众多的治疗手段中,心电图检查成为了临床诊断儿童心肌炎中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
我院在2010年12月——2012年6月间共收治32例心肌炎伴有心律失常患儿,进行了常规心电图检查,具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在2010年12月——2012年6月间共收治32例心肌炎伴有心律失常患儿,均符合小儿心肌炎诊断标准[2]。
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气短、发热乏力、面色苍白等病症。
32例患者中,年龄2岁-12岁,男性20例,女性12例,男女比例为1.67:1。
1.2 方法入院后在保持室内安静和室温控制的情况下,用酒精擦拭皮肤,采用同步自动诊断心电图仪器,进行常规心电图ECG检查。
2 结果2.1 常规心电图ECG检查结果室性早搏17例、室上性早搏8例、窦房结传导阻滞6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Ⅲ房室传导阻滞4例、ST-T压低7例、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详见表1。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分析发表时间:2012-10-18T11:13:45.7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吴立群武小红[导读] 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总结其处理经验。
吴立群武小红(1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 528000;2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528000)【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总结其处理经验。
方法 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本院新生儿病房通过心电图或心电监护检出心律失常者同时取静脉血检测心肌酶谱。
结果心律失常98例,其中室上性心律失常占总数72.4%;各种类型的传导阻滞占14.3%;室性心律失常占总数9.2%。
病因感染因素居首位41.8%,缺氧25.5%,电解质紊乱13.3%,先天性心脏病8.2%,其他11.2%。
心肌酶谱测定,其中38例正常,60例升高。
结论避免孕期感染,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宫内缺氧,防止低血糖及电解质紊乱,可降低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率。
新生儿心律失常大多数症状不典型,往往被原发病所掩盖,因此加强心电监护,及时发现,从而及早干预和对因治疗,预后大部分良好。
【关键词】心律失常新生儿新生儿心律失常有其自身特点,但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病因与年长儿及成人不同。
由于新生儿心律失常大多缺乏相应临床表现或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和误诊,必须给予重视。
现将本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新生儿科收治的98心律失常新生儿患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检出心律失常98例中,其中男59例,女39例,男女比例为:1.5:1,胎龄:足月儿37例,早产儿56例,过期产儿5例。
最小胎龄29周,发生时间生后一天内发病19例(胎监发现10例),~7天30例,~28天49例,新生儿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标准及分类参照《小儿心律失常诊疗学》,并进一步行病因诊断,疾病诊断标准根据《实用新生儿学》[1] 。
1.2 临床表现:36例无明显临床症状,由心脏听诊或心电监护时发现;有临床症状者62例,吃奶差21例,拒奶10例,烦躁、气促15例,面色苍白7例,唇周发绀3例,发热3例,惊厥3例。
小儿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及治疗近年来随着小儿电生理学的开展、介入治疗的增加及对小儿心律失常诊断水平的提高,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现率及发病率均较前升高。
本文主要就小儿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与诊治进行讨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在小儿快速心律失常中常见,多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突然发作、突然终止。
发作持续数分钟、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如发作>24 h,易合并心力衰竭和(或)心源性休克。
婴儿可表现为拒食、气促、不安、多汗、苍白等。
儿童可表现为头晕、心慌、心悸、心前区不适等。
发作时心率突然增快,心率160~300次/min,快而整齐,心电图QRS波时限正常,伴逆传型房室折返、室内差异性传导、原有束支阻滞时可增宽。
QRS波后可见逆行P′波,或融于QRS波中。
治疗刺激迷走神经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可延缓房室传导,从而终止发作。
兴奋迷走神经应在心电图持续监护下进行,可用于症状较轻或无症状的、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儿。
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可用冰袋或冰水浸湿的毛巾敷脸15~30 s。
婴儿亦可用温度计刺激直肠以终止发作。
对于年长儿,可嘱患儿吸气后屏气15~20 s。
颈动脉窦按摩不可用于儿童。
药物治疗如刺激迷走神经无法转复心率,可在监测心电图情况下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转复后静脉滴注或口服药物维持疗效。
①普罗帕酮:每次1mg/k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10 mL缓慢静脉推注,如首剂无效,间隔15~20 min可予第2剂,总剂量<5mg/kg。
如有效可予4~7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
有传导阻滞及明显心功能不全者禁忌使用。
②腺苷:三磷腺苷首剂40~50μg/kg,于2 s内快速静脉注射,如首剂无效,可隔3~5 min加倍递增剂量再次使用,最大剂量不超过250μg/kg。
不宜用于房室阻滞、窦房结功能不全及哮喘患者。
③维拉帕米:每次0.1 mg/kg静脉注射,加入10mL葡萄糖注射液缓慢注射,每次最大剂量不宜超过5 mg。
25例小儿心律失常的护理及临床分析李雪梅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心律失常患儿的治疗并总结其护理经验。
[方法]对25例小儿心律失常患儿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给予对症治疗,同时为患儿创造适宜的病房环境,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基础护理、恢复期护理及预后护理。
[结果]25例患儿在出院时心律失常消失18例,减轻5例,无效2例。
[结论]小儿心律失常的治疗首先要做好原发疾病的治疗,同时做好心律失常的对症治疗,并且要加强护理。
关键词:心律失常;小儿;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32.015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1B-2999-02 小儿心律失常是儿科急诊原因之一,其心电图表现虽与成人相似,但其病因与成人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治疗方案不尽相同[1]。
目前,小儿心律失常已成为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发现率、就诊率日益提高,因此,临床上应该对小儿心律失常给予足够重视、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2]。
现将25例小儿心律失常的护理及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0月收治25例小儿心律失常患儿,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为4个月至12岁(8.22岁±3.65岁),6岁及以下的16例,6岁以上9例。
患儿入院时均进行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检查,经过严格的检查后确诊为心律失常。
1.2 临床表现 相对于成人心律失常来说,小儿心律失常的症状一般较轻,一些年幼的患儿由于年龄原因导致无法主诉,一些年长的患儿向医生主诉有心悸、胸闷、不适。
患儿期前收缩次数情况呈现多样化,即使是同一患儿在不同时间也相差较大。
部分患儿在运动后心率增快时期前收缩增多,但也有的患儿反而减少。
1.3 治疗方法 首先针对病因治疗原发病。
对期前收缩次数不多、无自觉症状或期前收缩虽频发呈联律性,但药物治疗形态一致、活动后减少或消失的患儿不用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