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内功养生二十五个简易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二十四式太极拳健身内功之法一、预备式:舌抵上齿跟松静站,任督二脉通在先,气沉丹田排杂念,无极状态现自然,虚领顶颈时时要,百会尾闾一根线。
(下颌微收百会上顶,命门后撑吸神阙,尾闾内敛。
)二、起势:脚踩五行九宫,手推阴阳八卦,分出虚实阴阳,练功开始。
三、野马分鬃:劳宫涌泉二穴相交,心脑血管病可消。
四、白鹤亮翅:呼吸深匀细长胸怀扩,右手上撑左手下按身拉长,脾气上升胃气下降中焦和。
五、拦雀尾:双手翻转调三焦,气血畅通百病消。
六、云手:左右云手似开弓,腰带脚手行自如,强肾壮腰显神通。
七、下势独立:左右仆步下势功,挤压脏腑胃肠蠕动增,有助消化两便通。
八、左右穿梭:双手绕动似揉球,阴阳平衡五行和,天地之间人安详。
九、收势:手採天阳脚吸地阴之气(吸气双手从两侧边外旋边向上抬起过头后手心相对),阴阳二气顺十四条经脉纳入下丹田(呼气,双手边内旋边下按),归于气海,以外气养内气。
十、整理式:用双手的二个食指腹分别按揉承浆、廉泉二穴顺逆时针各九次,然后做赤龙搅海(舌在口腔内先沿内齿龈)顺逆时针各九次,再沿齿外唇腮顺逆时针各九次,之后将口内津液分三次咽下(咽出咕咚之声),做腹式呼吸三次。
此法是把24式太极拳的有关几式,在中医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将人的五脏(附心包)六腑、经脉气血、穴位等在意念的引导下,与动功结合起来,进行内外兼修,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健身生活理念习武之人德为先,不争高低与人善,养生为主不能变;取人之长补己短,提高悟性细体验;虚实转换见真功,气血阴阳经脉通,舒展大方全身松,持之以恒始无终,百岁健康不是梦。
* 生克吉凶阴阳转,五行八卦太极功。
太极拳好。
*。
太极养生功帮你强身健体太极养生功帮你强身健体1、野马分鬃初式成右半马步,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抱球。
左脚蹬,右脚弓,右手向右上侧掤出去,左手往左下侧松开。
转为左半马步,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抱球。
右脚蹬,左脚弓,左手向左上侧掤出去,右手往右下侧松开。
左式、右式各练18遍。
2、拳搓腰眼身体自然站立,两脚相距同肩宽。
两手握拳,拳背轻轻贴在左右腰眼处。
身体稍微下蹲地上下抖动,让拳背自然搓揉腰眼。
练36遍。
3、捧球托上身体自然站立,两脚相距同肩宽。
身体下蹲,两手在下抱球。
两脚蹬地而起,两手捧球上托到胸前,掌心向上。
身体再次下蹲,掌心翻转向下下落。
身体蹲到合适高度,掌心翻转向上在下抱球。
练18遍。
4、沉提借力初式成左丁虚步,八分重心在右实脚,两分重心在左虚脚,心静体松地站桩1~2分钟。
左脚由虚变实下落,脚底贴地,左手往下落;右脚由实变虚提起,脚尖点地,右手往上举,转为右丁虚步,心静体松地站桩1~2分钟。
右脚由虚变实下落,脚底贴地,右手往下落;左脚由实变虚提起,脚尖点地,左手往上举。
左式、右式各练18遍。
5、狮子摇头马步站立,两手分别在左右的软肋部位,松腰往右下、左上旋转,放松颈部,向右调头。
转为松腰往左下、右上旋转,放松颈部,向左调头。
左式、右式各练8遍。
6、开阔胸怀初式成右半马步,左手在外、右手在内,两手交叉于腹前。
左脚蹬,右脚弓,两手分别向左前方、右前方挥出去。
转为左半马步,右手在外、左手在内,两手交叉于腹前。
右脚蹬,左脚弓,两手分别向左前方、右前方挥出去。
左式、右式各练18遍。
7、大雁飞翔身体自然站立,两脚相距同肩宽。
身体下蹲。
两脚蹬起,两手分别往上抬到与肩平,掌心向下。
滚动手臂,翻转掌心向上,两手慢慢往头顶上方相合。
松腕,手指下垂,两臂屈肘放松下落,身体下蹲。
练18遍。
8、饿虎扑食身体自然站立,两脚相距宽于肩。
弯腰,两膝微屈,两手向裆下后面甩去;起身伸腰,两手往上交叉于胸前之后向左右两边分开,两手握拳向下变掌撒开手指,马步下蹲。
陈式太极拳养生24式拳谱及动作分解指导《陈式太极拳养生24式》是在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和新、老架一、二路中,取其精华,结合太极功法,组合而成的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动作简单又不失传统风格的养生气功。
练拳时注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使身体进行整体性的自我调整,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功效。
适合各种年龄层次、不同体质状况的人锻炼。
1、起势:左脚向左慢慢分开半步(脚跟抬起,脚尖先着地,两脚尖地,两脚尖向前),与肩同宽,两手稍移至大腿前外侧,两臂前举与肩同高同宽,两手下按,落至腹前,两腿屈膝。
2、金刚捣碓:身体微左转,两手翻转,右脚外摆,重心左移,两手平捋至身体侧前方。
重心右移,左脚提起,以脚跟内侧贴地面向左前方铲出,两手向右后方平推,左手臂屈肘横于胸前,右手划弧于右膝旁,身体左转,左脚外摆,右脚上步成右虚步。
右手划弧前撩,左手划弧回收,合于右前臂丰,右掌变拳上举,左掌落至腹前,右腿屈膝提起,右拳下落砸至左掌心,右脚于左脚内侧踏地震脚。
3、揽扎衣:左手手右拳,微右转再左转,右拳变掌划弧至右肩前上方,左手划弧至左胯旁,重心左移,右脚提起以脚跟内侧贴地向右铲出,两手臂在胸前相合交叉,重心右移成偏马步,上体微左再向右转,右手划弧至右前方,旋臂塌腕立掌。
左手叉于腰侧,目视右手方向。
4、六封似闭:重心微左后右移,两手下捋,身体左转,两臂分摆,两手合于耳侧,左脚提起收至右脚内侧,脚前掌点地成虚步,随转体两手向下按至右胯旁。
5、单鞭:左手向前微微外旋翻转,右手收于左前臂内侧,向右前方出勾上提,左手收于腹前手心向上,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提起贴地向左铲出,重心微左转再向右移,身体微右转,左掌上托旋转,划弧至左前方,立掌推按。
6、白鹤亮翅:两手划弧翻转,左脚外摆,右脚提起出腿,两手相合,身体微右转再向左转,右手云掌,收左步虚步亮展,虚步斜分掌。
7、斜形:上体左转,左手划弧置于左胯旁,右手外旋,划弧绕至右前上方。
身体右转,左掌拨拦,左脚提起,贴地铲出。
太極內功養生法通俗易懂,簡單易學,不出偏差,用於健身防病、康復養生確有獨特功效。
一、十指梳頭:雙手相貼快速搓擦36次,使手心發熱,然後以十指尖從前髮際向上梳至百會穴,再下行梳至後頸部,向上梳時吸氣,向下梳時呼氣,連梳36次。
有醒腦提神、防神經衰弱及抗腦動脈硬化之功效。
二、掌心擦額:以雙手掌心及掌根向上擦前額部36次。
三、指叩百會:雙手十指尖從前髮際正中適度叩擊頭頂至後頸部,叩擊36次。
四、搖頭晃腦:頭頸部低垂,緩緩向左右兩側搖擺至最大限度,盡量抻拉脖筋,左右共做36次。
五、面部擦抹:雙手貼於臉頰,食指靠在鼻翼旁,然後由下而上,由裡而外劃圓弧旋抹面部36次,雙手上行吸氣,下行呼氣。
六、旋眼轉睛:兩眼微閉,眼球先由左向右呈圓形旋轉36次,再反方向旋轉36次。
此法極具健目及鍛煉雙眼靈活性之功效。
七、敷眼貫氣:兩掌心勞宮穴相對,距胸約一尺,如抱球狀,意念收天地之精華,聚於雙掌之中,然後兩掌緩緩做開合拉氣旋轉揉氣之動作,待體會到兩手間有拉不開合不進之太極混元氣感時,緩緩靠近眼部擠壓或旋轉貫氣。
八、指揉太陽:雙手食中二指伸出,大拇指壓住無名指及小指指甲,將此劍指分別按於頭部兩側太陽穴上,按順逆時針各揉36次。
九、魚際擦鼻:雙手拇指根下魚際肌搓熱之後,從鼻翼旁迎香穴向上擦至眉心,再向下擦回迎香穴,擦36次。
此法對防治流感或鼻炎有一定療效。
十、天鼓齊鳴:雙手掌心捂住耳孔,大拇指放於後頸部,其餘四指放於後腦部,然後食指從中指上滑下叩擊後腦部。
此時耳中即有鳴鼓之音,做36次後雙手猛然向兩邊鬆開,並猛睜雙眼,立時有耳聰目明之感。
之後再以中指塞住耳孔,向前及向後各旋轉6圈,然後鬆手閃耳。
此法經常習練對耳鳴耳聾均有良效。
十一、調理頸肌:先以十指交叉後放於後頸部,以掌根夾住頸部肌肉,向上提拉36次,再以雙手十指掐住後頸部兩條大筋(斜方肌),從上而下依次掐捏36次。
十二、赤龍攪海:以舌頭在口中先由左向右攪動36次,再反方向攪36次,口中產生之唾液,稱之為"金律玉液",分三口(意念分別代表精、氣、神)緩緩咽入腹中,謂之"玉液還丹"。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太极内功修炼方法,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投入和坚持的过程。
李经梧太极内功修为方法的核心目标是健康强身、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内力、调节气血、平衡心理和提升精神意识。
下面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太极内功修为方法:第一步:调整呼吸太极内功修炼的第一步是调整呼吸。
在一个放松舒适的姿势中,将注意力集中在低腹,深吸一口气,慢慢吐出。
吸气时,腹部膨胀;呼气时,腹部收缩。
通过练习深呼吸,可以有效地调整身体的能量和气血流动,增加气体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提高身体的整体机能。
第二步:静坐冥想静坐冥想是太极内功修炼的重要环节。
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尽量放松身体和心理。
通过冥想的练习,可以调节呼吸和平衡体内的能量。
冥想中可以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或将注意力放到丹田(脐部),或想象自己练习太极拳的场景。
冥想的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决定,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第三步:身体调理太极内功修炼还需要进行身体调理,包括柔软身体、增强肌肉和韧带的弹性。
可以通过进行柔软体操、拉伸运动、传统的太极拳基本功练习等来实现。
柔软身体有助于提高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减少受伤的风险。
第四步:站桩功站桩功是太极内功修炼的核心练习。
站立于一个舒适的姿势中,脚距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腰部放松,身体重心下沉。
双手下垂,手掌略微向外张开。
保持这个姿势一段时间(可以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感受身体的能量流动和内力的积聚。
站桩功可以增强肌肉和韧带、改进身体的姿势和对重心的掌握,培养内力和提高能量的运转效果。
第五步:太极推手太极推手是太极内功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找一个太极拳的伙伴,面对面站立,互相用手臂、肩膀、胸部等部位进行轻微的接触,并模拟拳击动作。
通过推手的练习,可以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增加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性,调整呼吸,调节内力和提高精神意识。
推手的难度可以逐渐增加,从慢慢的推手到快速的推手,并逐渐增加对手的力量和技巧。
补气血的太极养生法保持身体健康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的养生方式,以其独特的身体训练和调理功效备受推崇。
在太极拳的实践过程中,注重调理气血的方法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补气血的太极养生法,帮助读者保持身体健康。
一、深呼吸调气血太极拳强调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通过深呼吸调理气血。
在练习太极拳时,尽量做到自然舒展的呼吸,使气血更好地循环。
同时,要注意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让呼吸与动作协调有序,从而发挥出最大的调理作用。
二、松紧有度补充气血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松紧有度,这也适用于调理气血。
身体的松紧恰到好处有助于气血的流通和补充。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要做到身体放松、肌肉柔软,但不应呈现过度松弛的状态。
通过正确的松紧技巧,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达到补充气血的效果。
三、舒缓运动平衡气血太极拳的动作以缓慢舒缓为主,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平衡气血,避免气血的过度消耗或积聚。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注意动作的平衡和舒缓度,避免动作过于急促或过于用力,这样能更好地保持气血的平衡和流畅。
四、注重太极精神调气血太极拳注重内外的统一,强调修身养性,通过调理心态和情绪状态来调整气血。
减轻压力、舒缓情绪、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气血的运行和补充。
在太极拳的实践中,要注重太极精神的培养,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衡,这样能更好地调理气血,促进健康。
五、饮食调养补充气血除了太极拳的练习,饮食的调养也是补充气血的重要手段。
根据中医的理论,一些食物具有补气血的功效,如红枣、黑豆、黑芝麻等。
搭配合理的饮食,有助于补充气血,增强身体的健康状况。
结语: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太极拳作为一种独特的养生方式,注重调理气血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深呼吸、松紧有度、舒缓运动、太极精神的培养以及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有效地补气血,保持身体健康。
因此,不妨通过太极拳来养生,享受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陈氏太极养生功
基本功训练
第一节关节活动操
1. 活动腕关节
2. 活动肘关节
3. 活动肩关节
4. 活动颈部
5. 扩胸振臂
6. 架臂转腰
7. 抡臂拍打
8. 活动髋关节
9. 活动膝关节
10.俯腰下蹲
11.活动踝关节
12.弓步压腿
13.仆步压腿
14.引体向上
15.弹抖放松
第二节缠丝劲训练
1.单手正面缠丝(单云手)
2.双手正面缠丝(双云手)
3.单手侧面缠丝
4.后履缠丝
5.前棚后履缠丝
第三节步法训练
1.前进步
2.前趟拗步
3.野马分鬃上步法
4.后退步
5.左右开步
6.并步云手
7.插步云手
8.插步转身
太极培元养气法
第一节静坐养气法第二节桩功聚气法
1.采气法
2.抓气法
3.丹田内转运气法
4.浑元桩
5.收功。
太极养生法与锻炼方法
太极养生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健身养生方法,它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性和气血的循环,通过动静结合、舒缓柔和的动作来增强身体的健康和内在的能量。
以下是太极养生法的一些基本锻炼方法:
1. 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系列模仿鸟、兽等动物运动的太极养生方法,包括鹿、虎、熊、猿和鸟五种动物的动作。
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姿势来做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柔韧性,也可以增强肌肉力量。
2. 太极拳:太极拳是太极养生法的核心部分,通过舒展的动作和慢节奏的呼吸来调和身体的内外能量。
太极拳的动作流畅连贯,可以增强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同时也能够提高气血的循环和调整呼吸。
3. 太极剑:太极剑是太极养生法的一种武术形式,通过剑身的挥舞和身体的灵活动作,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和肌肉协调性,增强身体的力量和柔韧性。
4. 太极气功:太极气功是太极养生法中的一种调气调息的方法,通过深呼吸和放松身体,调整身体的能量和平衡。
太极气功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抵抗力,调节压力和维持身心健康。
总的来说,太极养生法通过柔和的运动和调整气息来改善身体的健康和平衡,同时也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它适
合不同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人群,可以在室内或室外进行,是一种轻松又有效的养生方法。
李经梧太极内功(完整版)(2006-10-28 22:40:37)转载分类:太极拳一太极内功气功疗法是祖国宝贵医学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种却病延年的养生方法。
古代许多医书中都有记载,如在两千多年前总结上古医学的医经《黄帝内经》中《素问》就是讲养生道理和方法的,例如在《素问》右天真论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瞻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遗篇刺法论中提到: “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饵舌下津无数”。
中古时代的名医扁鹊在他著的“难经”中曾专门计算过人的呼吸次数,并把“呼吸太阳”作为一种锻炼方法(“千金方”养性序第一)。
汉末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道:“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适中经络。
未经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糜,勿令九窍闭塞”。
华陀的“五禽戏”是一套著名的古代医疗体育方法。
魏晋名医葛洪所著“抱朴子”中“别旨” 一篇专论吐纳导引的理论和方法。
陶弘景著的“养性延命录”也讲养生之道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著的“千金方”上记载:“心无烦,形无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乙,亦可长年,凡人不可无思,尚以渐遗除之”。
又说“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宝,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中,以鸣毛著鼻而不为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
宋朝医书中,圣济总录中也可以找到许多养生方法。
元朝王中阳的“秦定养生论”中,明朝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中,清朝“沈氏尊生书”中都有练功方法的记载。
此外,在宗教界、武术界,修持方法和练功形式上也有不少和养生有关的内容。
祖国医学遗产中有关养生部分,其内容确实是丰富多采的。
尤其是解放以来,武术界已经把拳术从技击转到养生这方面来。
无论外家拳和内家拳对于锻炼身体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气功疗法的外功,如太极拳更是和气功有密切的关系。
我所要介绍的太极内功,就是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的一种却病、保健、益寿、延年并增强鼓荡气能力的一种功法。
混元太极内功十八种特别训练法分享一.降气洗脏降气洗脏功是调节三焦,去浊留清,滋养五脏,松身松气的功法。
【意念】1.练习时应身心松静,用三性归一法内想丹田、内视丹田、内听丹田、逐渐达到身心虚静,物我两忘的无极之境。
2.静站片刻后,眼神心意领两手缓缓引气上行,引大自然混元气从头顶性宫进入体内,自上而下的缓缓下降,顺两腿一直下降到两脚涌泉。
【要点】1.无极站桩时,要虚领顶劲,下颌内收,头正项竖,舌抵上腭,,闭口合齿。
胸空腹实,松腰敛臀,松胯,圆裆,沉肩坠肘。
松腕舒指,周身放松,中正不偏,神行虚静,忘却呼吸。
动作时要舒展放松,节奏要和缓连绵,只用心意不用力。
2.身形姿势须随心神意念的上升而渐渐伸展,随心神意念的下降而微微下沉,上下相随,周身一家。
3.降气路线以体内为主,体表为辅,两手配合导引,内外合一,绵绵不断的逐渐降气。
同时,内外协调一致的松气松身,一直松降到脚底涌泉。
4.呼吸应顺其自然,降气时要意想大自然混元之气与体内混元之气合二为一。
似雾露一般自上而下的涓涓流淌,如水气一般由里及表的沭浴全身。
有通体透明、极其舒泰的惬意感觉。
若某脏腑器官有病,则降气时,意念到达该部位处稍停一停,然后再随意念引导从涌泉穴(从脚梢、头梢)排出体外。
降气洗脏功是以大自然混元气冲洗三焦,去浊留清的功法,在做本功法之前先做正反混元圈各三次后,开始行功.行功时以两手代臂自体侧两旁缓缓举上头顶,双手掌心向内,经脸前胸腑前下行到双膝前上方,象洗淋浴一样冲洗三焦,五脏六腑,把体内的浊气通过涌泉排出体外,有通体透明及其舒泰的感觉。
本功法主要作用:清洗脏腑,疏通经络,洗骨益髓,去浊留清,滋养五脏,调节三焦,固本培元.本功法做九次或十八次收功,降收功法外表动作与降气洗脏功有所相似,不同之处是眼神心意引气降到中丹田而不是降到涌泉,降气收功法每次做三次.降气洗脏功是调解三焦,去浊留清,滋养五脏,松气松身的功法。
练习时,应身心虚静,用三性归一法内想丹田,内视丹田,逐渐达到身心虚静,物我两忘的无极之境。
太极拳内功修练方法太极拳被誉为中国武术之宝,内功修炼是太极拳的核心。
内功修炼包括身体力量的培养、呼吸调整以及心境的修炼。
下面将介绍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方法。
首先,身体力量的培养是太极拳内功修炼的重要环节。
太极拳强调从内而外的力量,所以要先从内部调养身体。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修炼。
1.站桩:站立直立,双脚与肩同宽,保持身体放松,感受身体的重力。
用意识沉入丹田,腰部自然下垂,推动腿部肌肉用力,稳定身体。
2.蹲马步:挺直背部,略微前倾,眼睛平视前方。
分开双腿,与肩同宽,脚尖稍微外展,膝盖微微弯曲。
保持这个姿势,练习身体的稳固性和力量。
3.缠丝功:双脚微微张开,双手抬起,一字形伸展至头顶。
同时蹲下,将手臂缠绕到身体后方,再伸直手臂回到头顶。
这个动作既能锻炼上肢力量,也能调整呼吸。
接着,呼吸调整是太极拳内功修炼中的重要一环。
太极拳注重以气贯通全身,通过正确的呼吸方法,能帮助调整体内能量。
1.腹式呼吸:放松身体,站直站桩。
慢慢吸气,使腹部慢慢鼓起;然后慢慢呼气,收腹。
练习时尽量深呼吸,使气息通过腹部的力量运动而不是上呼吸道。
2.定神观气:闭目静坐,呼吸平稳。
用意识感受气息在身体内部的运行轨迹,培养观察气息的能力。
通过观察和调整呼吸,达到调节身心状态的目的。
最后,心境的修炼是太极拳内功修炼中的关键。
太极拳注重内外一致,对于心境的修炼要求和身体动作同样重要。
1.内观:呼吸调整后,静坐放松身体。
闭目专注于内心,观察自己的思维和情绪,以及身体的感受。
通过逐渐调整观察的焦点和深度,提升心境修炼的效果。
2.内觉:练习太极拳时,内觉是一种重要的修炼方式。
通过观察自身动作和力量的流动,培养对身体感觉的敏锐度。
同时,随着练习的深入,逐渐扩大内觉的感知范围,体验和调整内外力的流动。
以上是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方法。
通过身体力量、呼吸调整和心境修炼的综合训练,可以提高内力的积聚,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进而更好地领会和练习太极拳的内在奥妙。
太极内功修炼方法
太极内功修炼方法是指通过练习太极拳的动作、呼吸和意念的方法来培养身体的气血和神志,达到强身健体、提升精神意识的目的。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太极内功修炼方法:
1. 五禽戏:五禽戏是太极内功修炼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模仿猿猴、鹿、熊、虎和鸟的动作和呼吸,来调节身体的气血循环,增强身体的柔软和灵活性。
2. 柔软体操:太极内功讲究柔软而流动的动作,所以练习柔软体操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柔软体操包括各种伸展、扭转和放松的动作,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气血循环和促进关节灵活性。
3. 手推式练习:太极拳的手推式是太极内功修炼的重要内容,通过练习手推式可以锻炼身体的力量、平衡和意志力。
手推式可以按照一定的动作序列练习,也可以进行对练,以增加修炼的难度和效果。
4. 意念调节:太极内功修炼强调身心合一,所以意念的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集中注意力、调整呼吸和思维,引导身体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提升内功修炼的效果。
5. 静心冥想:静心冥想是太极内功修炼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静坐冥想可以提升修炼者的意识和内观能力,增加身心平衡和内外沟通的能力。
总之,太极内功修炼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并配合正确的呼吸和意念调节,才能达到有效的效果。
坚持长期的修炼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也是太极内功修炼的关键。
简单太极内功!每天洗一遍你的五脏六腑!最近小编开始在地坛公园和老爷爷们学太极拳,拳架子虽然都没练好,但接触了太极拳的世界,觉得非常幸运。
太极拳关键在于放松,身心的放松。
段师父说「太极拳和做人一样,要深沉内敛。
做人做事,要沉下去,说心要放到肚子里,不要紧着,人轻松,做事才做的好。
这个松,就是成熟」。
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放空脑袋,放松身心,是非常好的休息。
对事对人,都以松弛的态度去包容和接纳,身与心,都是修行。
小编学习的是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内功里的第一节,就是「降气洗脏功」。
这个功法,能令人吐故纳新,清洗脏腑,祛浊留清,洗骨易髓,滋养五脏,平和六腑,疏通经络,调理三焦。
坚持练习,还可以伸筋拔骨,增加肢体弹性和柔韧性。
练习方法:1.两脚平步站立与肩同宽,脚尖朝前,立身中正,周身放松,两眼向前平视,收心求静。
2.意领两手,外边旋边自体侧两旁缓缓上举至头顶上方,两目微上视。
3.上动不停,意领两手心向内,经脸前、胸前、腹前、大腿前降至膝前的同时,坐胯下沉,引气降达脚心涌泉。
4.如此反复36次后,收气归至中丹田(两乳头连线中间,膻中穴),静守片刻。
引气大家不要想得很复杂,就想象和感受身体内气血的运行即可,自然为主,不拘泥。
视频党强推这个冯志强先生的视频,小编下载剪裁很用心的,请务必要看啊!大道至简,练着个不要想太多,一定要放松,放松下来,周身气血自行,再加上动作导引,可以轻松排毒呢!注:本文部分配图来源网络。
- 终 -Oi~要来修炼一下么?梳头:最简单的导引术口水:补肾的无价之宝来,通一通你的任督二脉如何证明你打通了「奇经八脉」?。
太极养生法太极拳养生招式太极养生法太极拳养生招式,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太极养生法太极拳养生招式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太极养生法一、无极静桩站稳左脚,右脚横向迈出。
平衡两脚重心,两脚相距肩宽。
头顶放松,身体下蹲一点;脸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颈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两肩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
胸膛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小肚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臀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大腿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小腿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脚底放松,身体再下蹲一点。
心静体松的站桩1至2分钟。
练习太极拳要静,练习之前要排空内心的杂念,静下心来慢慢练习,这样能提高大脑神经系统。
二、太极起势身体慢慢下蹲,两脚相距与肩宽。
两脚慢慢蹬起来,两手往上抬。
手臂环状收回。
松肩,两手分别向外分开。
身体慢慢下蹲,两手往下落。
练12遍。
三、推波助浪初式左或右半马步,后脚蹬,转成弓步,膝盖不能突出脚尖,两手向前推。
接着前脚蹬,后坐半马步,臀部不能突出脚跟,两手松臂舒指往外侧划开收回在肋旁。
左式、右式各练12遍。
太极拳养生招式四、左右云手马步站立,左手抱圆。
腰胯左转完了,右手抱圆。
腰胯右转完了,左手抱圆。
左式、右式各练12遍。
太极拳讲究的是松,很多初学者练习太极拳顾虑的太多,导致什么都没练好,所以练习时先从放松练起。
五、易筋甩手身体站直,两脚相距肩宽,两臂同方向前后摇甩,向后用点气力,向前不用力,脚跟抬起离地,脚趾用力抓住地下。
练36遍。
六、左右撵猴初式左半马步,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的抱球。
滚球,重心向前一点。
后坐,左手推出去。
转为右半马步,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的抱球。
滚球,重心向前一点。
后坐,右手推出去。
左式、右式各练12遍。
太极养生法太极拳养生招式。
太极内功养生的方法姿势:太极内功的姿势很重要,与功法要求、意守部位、呼吸方法密切相关。
大致可分爲三类,静练式、动练式、活练式。
按练功者的需要选择。
静练式:-练功初级阶段时应用,适于治疗疾病。
可分爲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种。
仰卧式:平身仰卧床上,头颈部端正,枕高 25厘米左右,肩下垫高 5厘米左右。
两臂自然舒伸,十指轻展,掌心向下,放于身侧,两腿自然伸直并拢,两足相靠,足尖向上。
靠式:分爲靠卧式和靠坐式两种。
靠卧式:即采取平时休息的半卧姿势,半卧床上,枕头要高,背上垫起35~45厘米,上身成坡形,余同仰卧式。
另一种靠卧姿势爲左脚置于右脚上,压住解溪穴、或右脚在上,以舒适爲宜。
靠坐式:即平时在躺椅上的姿势,要求与靠卧式相同。
本式坡度适宜,运用方便,感觉舒适,临床上多采用。
本式也分压解溪与不压解溪两种。
坐式:身体端正稳坐凳上,头微前俯,躯体端正,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十指舒展,掌心向下,轻放于大腿膝部,两腿自然分开,与肩等宽,两膝关节弯曲成90度,两小腿平行而垂直于地面,两脚底踏实地面如凳的高低不合适,可在凳上垫毛毯或脚下放踏板。
如凳腿有调节装备,则可调节之。
两肘关节自然弯曲、放松。
1.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
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
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
如何做到周身一家呢?太极拳老前辈们留下了许多方法。
第一,身如钟鼎。
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采,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
第二,内外相合。
传统的养生法要求周身一动无不动,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
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
意念这样一连,百会再一提,感觉就不一样了。
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
第三,千身备五弓。
“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
正宗·太极内功(全)武宗的愿景是“以武学打开世界”,使命是“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价值观是“爱国、强身、正义、修己、互助、和平”。
真正的中华武学是具有中华民族根本文化的核心内涵之道的,包括易学、中医、兵法、儒释道之学等高深而普世的民族文化。
武学诞生于这些优秀的文化中,历代无数武林先辈倾尽毕生心血,寒暑不易,血火交融,忍常人无法忍之痛楚,立常人无法坚持之志向,于无路处开山立派,开枝散叶,始有武术之百花争艳。
当今世界,也只有真正的中华武学可以科学而合理地阐释、修补、延长人的生命。
武有大小,大者卫国,小者卫民。
武学不仅是道学、哲学,训练人的智、仁、勇、能,提高人整个生命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更是术学,掌握真正的武术技击能力是武术之魂。
太极内功为北戴河气功疗养院李经梧所创,是太极拳木达到高深阶段的一种锻炼方法。
它不夂可以提高拳术的鼓荡气和技击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如对高血玉、种经衰弱、溃疡病、阻痿等均有很好的疗效。
太极内功以意守命门为主,运用吐纳导引等运气方法,练功强身保健,具有动静相兼、内外合一的特点。
此功既适用于强壮者,也适用于虚弱人,既可用于病患者,也有益于健康人,且都不会出现任何副作用。
一、姿式太极内功可分为静式、动练式和活练式三类,毎一类又有不同的姿势,可依据患者需要和练功目的,任意选择和按步分段锻炼。
(一)静练式是练功初级阶段应用的形式,适于治疗疾病,它可分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种姿势进行锻练。
1.仰卧式釆取平时睡觉时的仰卧姿势,头部端正,枕头略高(约25厘米),肩下垫高8~6厘米,以舒适为直。
两腿并拢伸直,两足跟相靠,或自然伸直,足头分开,成倒八字形。
两上肢自然伸直,手放于身体两侧,手心向下(或向上),平贴于床上。
全身关节、肌肉放松。
可根据情况适当加盖衣物(图1)。
2.靠式分靠卧式和靠坐式两种。
①靠卧式。
即采取平时休息的半卧姿势,半卧床上,枕头要高(约35~45厘米),背下垫起,成坡形。
太极内功养生二十五个简易方法
1.十指梳头:双手相贴快速搓擦36次,使手心发热,然后以十指尖从前发际向上梳至百会穴,再下行梳至后颈部,向上梳时吸气,向下梳时呼气,连梳36次。
有醒脑提神、防神经衰弱及抗脑动脉硬化之功效。
2.掌心擦额:以双手掌心及掌根向上擦前额部36次。
3.指叩百会:双手十指尖从前发际正中适度叩击头顶至后颈部,叩击36次。
4.摇头晃脑:头颈部低垂,缓缓向左右两侧摇摆至最大限度,尽量抻拉脖筋,左右共做36次。
5.面部擦抹:双手贴于脸颊,食指靠在鼻翼旁,然后由下而上,由里而外划圆弧旋抹面部36次,双手上行吸气,下行呼气。
6.旋眼转睛:两眼微闭,眼球先由左向右呈圆形旋转36次,再反方向旋转36次。
此法极具健目及锻炼双眼灵活性之功效。
7.敷眼贯气:两掌心劳宫穴相对,距胸约一尺,如抱球状,意念收天地之精华,聚于双掌之中,然后两掌缓缓做开合拉气旋转揉气之动作,待体会到两手间有拉不开合不进之太极混元气感时,缓缓靠近眼部挤压或旋转贯气。
8.指揉太阳:双手食中二指伸出,大拇指压住无名指及小指指甲,将此剑指分别按于头部两侧太阳穴上,按顺逆时针各揉36次。
9.鱼际擦鼻:双手拇指根下鱼际肌搓热之后,从鼻翼旁迎香穴向上擦至眉心,再向下擦回迎香穴,擦36次。
此法对防治流感或鼻炎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