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孔神经阻滞
- 格式:pdf
- 大小:8.21 MB
- 文档页数:12
▲神经阻滞的适应征1.创伤、手术后的急性痛2.各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幻肢痛等。
3.慢性退行性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骨关节病骨性关节炎等。
4.各种头痛、如颈源性头痛、偏头疼、丛集性头疼、枕神经痛等。
5.各种血管疾病如雷诺氏症、闭塞性脉管炎、心绞痛、脑血管痉挛等。
6.癌性疼痛。
7.非疼痛性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颞关节紊乱综合征、突发性耳聋、视神经炎、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呃转、自主神经紊乱症等。
▲神经阻滞的禁忌征1.未明确诊断者忌行神经阻滞以免掩盖病情。
2.不合作患者。
3.局部或全身感染。
4.有出血倾向者。
5.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6.局麻药过敏者。
▲头面部神经阻滞☞眶上神经阻滞术【适应征】1.眶上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痛者。
2.眶上神经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
【禁忌征】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上眼睑水肿:眶上神经阻滞后可出现,不需特殊处理,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眶下神经阻滞术【适应征】眶下神经分布区疼痛。
【禁忌征】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面部肿胀:注射神经毁损药后部分患者出现面部肿胀,注射曲安奈德5-10ml/0.5-1ml可预防或减轻面部肿胀。
☞上颌神经阻滞术【适应征】1.三叉神经第Ⅱ支痛。
2.上颌神经分布区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
3.上颌神经分布区损伤性疼痛。
【禁忌征】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1.局部疼痛:注射神经毁损药后可出现一过性疼痛加剧,一般不特殊处理,严重者冷敷可减轻或解除疼痛。
2.局部血肿:常由供应翼腭窝处的血管出血造成,严重者冷敷可减轻或消除血肿。
☞下颌神经阻滞术【适应征】1.下颌神经及其各分支神经分布区域疼痛。
2.下颌神经及其各分支神经分布区域癌痛,外伤、放疗后疼痛。
3.下颌神经及其各分支神经分布区域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
【禁忌征】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应用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的手术类型为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两组,26例研究组和24例对照组。
研究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尝试次数、大腿内收肌阻滞前及阻滞后20min的力量。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前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阻滞尝试次数、阻滞后20min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穿刺成功率高,阻滞效果好于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
标签: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腹股沟径路闭孔闭孔神经分为两支,前支行于长收肌与短收肌之间,后支行于短收肌与大收肌之间。
临床医生闭孔神经阻滞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表标志来定位,但是有学者指出闭孔神经在不同人群中的变异度很高,导致神经阻滞术失败率达到25%~45%。
超声对血管、神经等组织显示具有良好的分辨率。
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的手术类型为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两组,26例研究组和24例对照组。
研究组平均年龄(52.2±15.6)岁,男24人,女2人;对照组平均年龄(53.6±14.9)岁,男21人,女3人。
两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排除标准1)妊娠、神经病变、下肢行动障碍、闭孔神经感染者;2)不愿参与本次研究者。
1.3 麻醉前准备患者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常规消毒、铺菌,局麻药为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
超声引导下的闭孔神经阻滞1.解剖学闭孔神经:运动与感觉的混合性神经,发自L2-L3-L4脊神经腹侧支前股,在腰大肌内侧、真假骨盆界限上方汇合而成,于腰大肌和腰椎之间向下走行。
进入骨盆后沿外侧走行并穿过闭孔到达大腿,此后分出前支和后支。
闭孔神经(OB)从闭孔穿出后,其两条分支骑跨于短收肌(AB)上,可见股神经(FN)、股动脉(FA)、股静脉(FV)、耻骨肌(Pec)、闭孔外肌(OE)和长收肌(AL)前支向足侧走行,先是位于前面的耻骨肌和后面的闭孔外肌之间,然后在几厘米外在长收肌前侧和短收肌后侧之间,支配股薄肌、短收肌、长收肌,有时也支配耻骨肌。
它也有分布于髋关节的分支,有时还可分布于大腿内侧皮肤。
后支走行较短路径后穿过闭孔外肌,在前方的短收肌和后方的大收肌之间向足侧走行,支配闭孔外肌、大收肌和膝关节。
前感觉支常常缺如,在这种情况下,大腿内侧的感觉由股神经管理。
2.患者体位仰卧位,头部稍抬高,大腿轻微外展外旋。
3.探头类型高频线阵探头。
4.扫查方法如有可能,在扫查前先定位长收肌,它是三条内收肌中最表浅的一条。
大腿轻微外展外旋,长收肌(AL)很容易扪及闭孔神经的位置可根据两个很容易辨别的解剖结构来确定,一个是位于外侧的股血管,另一个是位于内侧的长收肌内侧缘,闭孔神经就位于这两个结构之间。
探头平行于腹股沟折痕放置于其稍上方,向内侧移动探头直至耻骨肌。
探头置于股血管短轴切面(同股神经阻滞),然后向内侧缓慢移动直至耻骨肌当探头移至耻骨肌之上时,闭孔神经显示为卵圆形高回声结构,位于耻骨肌的深面。
探头位于腹股沟折痕上方、股静脉内侧,闭孔神经(箭头示)显示为卵圆形高回声结构,位于耻骨肌(pectineus)深面若将探头向远端移动几厘米,可显示闭孔神经的两条分支。
探头位于腹股沟折痕下方,可显示闭孔神经的两条分支(箭头示)分别位于短收肌的浅面和深面,图中还显示长收肌(AL)和大收肌(AM)5.进针方法推荐平面外法,由远端向近端进针。
单次股神经、闭孔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江琦;杨进辉;张思甜;周丽华;吴宝华;辛典;陈宇【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32)011【摘要】目的:探讨单次股神经、闭孔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可行性研究。
方法:下肢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单次股神经、闭孔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A组)和股神经“3合1”联合坐骨神经阻滞(B组),以1~2μg/(kg·h)速率泵注右美托咪定。
记录两组患者阻滞成功率、止血带耐受率、地佐辛使用率和总体麻醉效果评级。
结果:A 组阻滞成功率、止血带耐受率、地佐辛使用率、麻醉效果1级均优于B组(P <0.05)。
结论:单次股神经、闭孔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操作简便,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麻醉效果优于股神经“3合1”联合坐骨神经阻滞。
【总页数】2页(P1834-1835)【作者】江琦;杨进辉;张思甜;周丽华;吴宝华;辛典;陈宇【作者单位】510045 广州市正骨医院麻醉科;510045 广州市正骨医院麻醉科;510045 广州市正骨医院麻醉科;510045 广州市正骨医院麻醉科;510045 广州市正骨医院麻醉科;510045 广州市正骨医院麻醉科;510045 广州市正骨医院麻醉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坐骨神经阻滞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单侧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J], 赵方;银瑞;尹彩星2.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单次闭孔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影响 [J], 胡焱;郑少强;刘雪冰;张伟;张文超3.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单次前路坐骨神经阻滞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J], 胡红玲;宋阳;叶振海;叶青山4.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单侧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J], 肖建英;肖晖霞5.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股神经结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单侧膝关节及以下部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J], 李树奇;王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闭孔行闭孔神经阻滞对经尿道膀胱侧壁肿瘤电切时的作用【摘要】目的探讨经闭孔行闭孔神经阻滞对经尿道膀胱侧壁肿瘤电切时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作用,及其安全性。
方法对76例膀胱侧壁肿瘤患者,采用经闭孔行闭孔神经阻滞后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患者发生闭孔神经反射及膀胱穿孔,无局麻药中毒,无耻骨后间隙血肿。
结论经闭孔行闭孔神经阻滞能有效预防膀胱侧壁肿瘤电切时闭孔神经反射,防止膀胱穿孔的发生,是安全有效的,操作是简单易行的,是值得采用的方法。
【关键词】膀胱肿瘤;闭孔神经阻滞;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我院于2009年2月——2012年12月,对76例膀胱侧壁浅表性肿瘤患者,采用经闭孔行闭孔神经阻滞后再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患者发生闭孔神经反射及膀胱穿孔,无局麻药中毒,无耻骨后间隙血肿。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76例;男58例,女18例;年龄56-82岁,平均69岁;其中单发62例,多发14例;肿瘤直径1.5-3.5cm,平均2.8cm;病程1-24月,平均12月;均有肉眼血尿。
术前b超、ct及膀胱镜检查诊断均为膀胱侧壁肿瘤。
具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适应证,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术后病理证实均为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
1.2 方法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取截石位经闭孔行闭孔神经阻滞,然后再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闭孔神经阻滞的方法:①穿刺点选定为耻骨结节下方偏外侧1.5-2cm处。
②穿刺方法:取8cm长的7号腰麻穿刺针于穿刺点处与皮肤垂直进针,针尖触及骨质后稍退针,然后针尖调整方向成向外、向上并与皮肤呈80°往内刺入,使针尖过耻骨水平支下缘,经闭孔缓慢进针约4cm,回抽无血液及尿液后,根据不同情况注入局麻药5-10ml(1%的利多卡因),若肿瘤大或数目多,考虑手术时间长,则用10ml。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方法:使用德国26f storz 电切镜,电切功率为120w,电凝功率60w,从肿瘤顶部依次切除,然后再切除基底部,深度达肌层,范围至肿瘤周围1-2cm;肿瘤若为多发,先处理小的或不易切除部位的肿瘤,再处理容易切除部位的肿瘤。
闭孔神经阻滞联合腰麻在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闭孔神经阻滞联合腰麻在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
方法:取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数字表法将这40例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依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观察组采用闭孔神经阻滞联合腰麻,对照组实施腰麻,两组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观察指标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两组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闭孔神经阻滞联合腰麻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采用腰麻的对照组(P﹤0.05);可以从数据中得出,观察组患者的电切时间和出血量明显要少于对照组患者的电切时间和出血量,两组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闭孔神经阻滞联合腰麻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好于采用腰麻的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采用闭孔神经阻滞联合腰麻中能够帮助患者提高麻醉效果,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帮助患者减少疼痛,尽早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闭孔神经阻滞;联合腰麻;前列腺电切术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见的疾病,前列腺电切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手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年来已成为治疗BPH的常见手术方法,由于前列腺患者年龄较大,早期选择简单的硬膜外麻醉,近年来,闭孔神经阻滞联合腰麻的研究和推广相结合,已逐渐应用于前列腺电切术中[1]。
本篇研究中40例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分别采用闭孔神经阻滞联合腰麻和腰麻,对这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具体将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取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数字表法将这40例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依次分成分别20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
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中的应用【摘要】目的:讨论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在2018年2月到2020年2月治疗的膀胱肿瘤的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单纯硬膜外麻醉下经尿道肿瘤电切手术,硬膜外麻醉下的闭孔神经阻滞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手术。
结果:两组的治疗效果,闭孔反射发生率,肿瘤进展,肿瘤转移,复发率,生活质量评分相比,差异较大(P<0.05)。
结论:在膀胱肿瘤患者中使用硬膜外麻醉下的闭孔神经阻滞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手术,可以提高手术效果,降低复发率,改善生活质量评分,降低闭孔反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闭孔神经阻滞;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应用膀胱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在传统手术治疗中使用开放手术,在手术后很容易复发,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手术的难度。
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在手术中使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手术,创伤较小,手术后身体恢复较快[1]。
在手术中,需要将肉眼可见的肿瘤全部切除,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分级以及分期[2]。
在切除肿瘤后需要让正常的膀胱壁肌层露出。
但是在手术过程中很容易造成闭孔神经反射,导致无法控制电切镜,从而发生膀胱穿孔等症状。
另外,闭孔反射还会影响手术效果,出现遗留的病灶,提高患者疾病复发率[3]。
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手术中,使用硬膜外麻醉下的闭孔神经阻滞,严格进行膀胱灌注,从而降低闭孔神经反射,提高手术效果。
本文中选择在2018年2月到2020年2月治疗的膀胱肿瘤的患者100例,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在2018年2月到2020年2月治疗的膀胱肿瘤的患者100例,其中实验组:男,女比例为1.3:1,年龄均值(62.32±1.71)岁。
TNM分期:有25例患者为Ta,有15例患者为T1,有8例患者为T2,有2例为T3。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1:1,年龄均值(61.29±1.38)岁。
头部1.三叉神经节阻滞麻醉从颧弓后1/3下方,口角外侧2.5cm稍上,正对第2磨牙处进针。
沿下颌支内面刺向后内方,进针至翼突基底部,到卵圆孔的前方,用X线证实针位,再退针,改向后上刺入卵圆孔,到三叉神经节内,注射麻药。
2.上颌神经阻滞麻醉稍张开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前上,经翼突外侧板前缘刺入翼腭窝,上颌神经经过此处(深度约4.5cm),注入麻药。
第第第药。
8.耳颞神经阻滞麻醉在外耳道与颞下颌关节之间或近耳部的颧弓上缘约1cm的发际处,也可在颧弓中点下1cm 处,触到颞浅动脉的搏动。
在颞浅动脉搏动点的同一水平处进针,刺入深度约0.5cm.9.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经眶外缘至上唇上缘重点做一连线,再经瞳孔中心做一垂直线,两线的交点即为进针点;进针方向应朝外上,稍偏后,穿刺针与面部中线夹角平均约为30度。
10.颏神经阻滞麻醉经瞳孔中心垂直线,与下颌骨上下缘中位线的交点为穿刺点,进针方向应向前内下,稍偏后,与该处皮肤表面的角度约45度。
颏孔的开口方向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上移和后移,在临床实施阻滞定位时应予考虑。
颈部神经阻滞途径:1.颈丛浅支阻滞途径仰卧位、去枕,头偏向对侧。
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即神经点)处穿刺进针。
2.颈丛深支阻滞途径ⅱ. C 2、C 2横。
处进 5. 星状神经节阻滞麻醉临床上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常用气管旁入路,即在胸锁关节上2.5cm 与前正中线外侧1.5cm 相交处向第7颈椎横突基部穿刺,用手指将颈总动脉推向外侧,针尖遇骨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
常可出现Horner 综合征,并要注意防止气胸、全脊麻和喉返神经阻滞等并发症。
脊柱区(3阻滞麻醉)1.硬膜外隙阻滞麻醉(1)后正中穿刺法①部位:椎骨棘突之间进针,与棘突方向一致②层次:皮肤 → 浅筋膜 → 深筋膜 → 棘上韧带 → 棘间韧带 → 黄韧带 → 硬膜外隙(2)旁正中穿刺法①部位:正中线旁1.5~2.0cm②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背阔肌腱膜→竖脊肌→椎板间隙→黄韧带→硬膜外隙(再进针→硬脊膜→硬膜下隙→蛛网膜→蛛网膜下隙)2.蛛网膜下隙穿刺和腰麻(基本同硬膜外隙阻滞)①穿刺部位:L2、3,L3、4或L4、5腰椎之间②层次:硬膜外隙→硬脊膜→硬膜下隙→蛛网膜→蛛网膜下隙(腰椎区域)3.骶管阻滞麻醉俯卧位,将示指和中指的掌面放在两个骶骨角上,以45°角在两个骶骨角之间刺入,当穿刺针碰到骶骨时,应改变针的角度(男性几乎与皮肤平行成5°角进针,女性成15°角进针),向前进针(T1~4)﹣3=Moore深度,即达四边孔附近,回抽无血,即可注药4.正中神经阻滞(1)肘部阻滞: 肘关节伸直,平肱骨内、外上髁之间切取肱动脉搏动,在其稍内侧垂直刺入3~5cm,出现异感后注入局麻药。
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应用进展闭孔神经阻滞主要用于防止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中大腿内收肌收缩,对于髋、膝关节手术也有良好的镇痛效果,甚至可以有效缓解截瘫、多发性硬化或脑性麻痹患者髋关节内收肌持续痉挛状态。
近年来,ONB技术在TURBT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应用,相继有文献报道经典入路、腹股沟血管旁入路、经耻骨上膀胱穿刺入路不同的ONB入路,但目前尚无三种ONB入路技术优缺点综合比较的研究。
不同麻醉方式联合应用ONB也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从闭孔神经的解剖学基础、不同入路的闭孔神经阻滞的优缺点、不同麻醉方式联合ONB 的效果研究三方面作一综述,阐明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进展。
Abstract:Obturator nerve block (ONB)is commonly performed to prevent thigh adduction during transurethral resectionof bladder tumor (TURBT),also provide optimal analgesia for knee surgery,and to treat chronic hip pain and to relieve persistent hip adductor spasticity in patients with paraplegia,multiple sclerosis,or cerebral palsy. In recent years,ONB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TURBT.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approachesreportedin reviews including classic approach,inguinal approach,and percutaneous suprapubic bladder puncture approach. However,there is no report to compare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m. Different anesthesia methods combined with ONB has been a hot issue recently,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anatomical basis of obturator nerve,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obturator nerve block with different approaches,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nesthesia methods combined with ONB,and clarify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search progress.Key words:Bladder neoplasms;Obturator nerve block;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Combined anesthesia經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s,TURBT)是目前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T1~T2a)的首选方法,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可反复进行等优点。
2020年闭孔神经阻滞技术及相关研究进展(全文)闭孔神经阻滞(obturator nerve block,ONB)最早由Labat于1922年报道,临床上可应用于经尿道膀胱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膝关节术后镇痛,治疗慢性髋关节疼痛以及由截瘫、多发结节性硬化症或脑瘫引起的持续内收肌痉挛等。
过去十几年,随着神经刺激仪及超声技术在外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新的操作方法相继被提出,显著提升了闭孔神经阻滞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对闭孔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及相关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阐述。
1.解剖学基础闭孔神经(obturator nerve,ON)由腰2、腰3、腰4神经根发出,既有运动神经成分,又有感觉神经成分。
闭孔神经自髂腰肌内侧缘穿出,在腰大肌后方和闭孔内肌前方向下走行,在耻骨结节外下方2 cm处自盆底穿出,在进入闭孔后分为前支和后支。
前支走行于长收肌和短收肌之间,后支走行于短收肌和大收肌之间。
前支主要支配长收肌、短收肌、股薄肌、大腿中部和膝后皮肤、髋关节分支;后支主要支配闭孔外肌、腰方肌、大收肌、膝关节分支。
2.闭孔神经阻滞的适应证2.1闭孔神经阻滞与TURBt术中充盈的膀胱会使闭孔神经紧贴膀胱后壁走行,任何一丝电流均有可能导致大腿内收肌的突然收缩,造成膀胱穿孔致肿瘤广泛播散,严重时可损伤闭孔动脉。
有研究显示在未行闭孔神经阻滞的患者中,40%会发生大腿内收肌的突然收缩,5.7%会发生膀胱穿孔。
行闭孔神经阻滞的膀胱后壁肿物切除患者预后更佳,其肿瘤复发时间较未行闭孔神经阻滞者明显延长。
2.2闭孔神经阻滞与膝髋关节手术闭孔神经阻滞可明显减轻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剥离股薄肌肌腱导致的疼痛,且联合股神经阻滞可明显增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
闭孔神经可支配髋关节囊的前内侧,虽然研究显示单独闭孔神经阻滞缓解髋关节术后疼痛的效果尚不明确,但联合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可对髋关节骨折术后的急性疼痛发挥有效的镇痛作用。
(推荐)闭孔神经闭孔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由于闭孔神经在通过闭孔的膜-骨性管道时受压而引起的一组症状和体征。
[5]1、解剖基础闭孔为坐骨、耻骨之间的大孔,边缘锐利,闭孔膜附着其上。
闭孔管是一纤维-骨性管道,长约2-3cm,闭孔管自外上向前下有内外两口,闭孔动静脉、闭孔神经由此通过,闭孔管的内口充填以脂肪组织,正常时仅能容纳指尖[5-1]。
闭孔神经是含感觉、运动的混合神经,由腰1~4脊神经前支构成,自腰丛发出后,于腰大肌内侧缘浅出,向下穿盆筋膜后入小骨盆。
循小骨盆侧壁,穿行至闭孔,穿闭孔管入股部,在闭孔管中分为前支、后支[5-2]。
前支跨过闭孔外肌上缘至其前面, 分出一支至髓关节, 而后在短收肌的前面与长收肌之间下行. 分支进人长收肌的深面并且分支供应短收肌,本干终于股薄肌的内面二前支又发出一皮支分布于股内侧中部皮肤此皮支大小不定, 可远达小腿上部.或可缺如。
前支:沿闭孔外肌前缘下行于短收肌、长收肌和耻骨肌之间,发出的肌支支配长收肌、股薄肌和内收肌;发出的皮支支配股内侧下2/3的皮肤。
后支:经闭孔外肌上部下行于短收肌和大收肌间,发出的肌支支配闭孔外肌、大收肌、短收肌。
闭孔神经尚分出分支支配髋膝关节。
[7]骨性病变、闭孔膜周围的软组织病变或闭孔管周围病变,如局部组织充血、水肿、钙化、增生、骨折移位及骨痂形成等均可造成闭孔神经的卡压。
3、诊断及鉴别诊断闭孔神经卡压综合征表现为闭孔神经所支配区域的肌肉疼痛、无力,晚期可有肌肉萎缩,相应区域的皮肤感觉减退,股内收肌肌力下降、外展受限,闭孔处有深压痛并向下肢内侧放射,腹压增高时症状加重。
随着病情的进展,以上症状逐渐加重,可有间歇性跛行。
由于闭孔神经有支配同侧髋关节的关节支,有的患者科表现为髋关节疼痛、酸沉、无力等症状。
肌电图提示闭孔神经损伤,闭孔管封闭有助于诊断性治疗。
闭孔神经卡压综合征应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股神经卡压、闭孔疝等妇科、外科疾病引起的闭孔神经受压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