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闭孔神经阻滞麻醉
- 格式:pptx
- 大小:3.77 MB
- 文档页数:19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应用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的手术类型为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两组,26例研究组和24例对照组。
研究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尝试次数、大腿内收肌阻滞前及阻滞后20min的力量。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前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阻滞尝试次数、阻滞后20min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穿刺成功率高,阻滞效果好于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
标签: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腹股沟径路闭孔闭孔神经分为两支,前支行于长收肌与短收肌之间,后支行于短收肌与大收肌之间。
临床医生闭孔神经阻滞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表标志来定位,但是有学者指出闭孔神经在不同人群中的变异度很高,导致神经阻滞术失败率达到25%~45%。
超声对血管、神经等组织显示具有良好的分辨率。
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的手术类型为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两组,26例研究组和24例对照组。
研究组平均年龄(52.2±15.6)岁,男24人,女2人;对照组平均年龄(53.6±14.9)岁,男21人,女3人。
两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排除标准1)妊娠、神经病变、下肢行动障碍、闭孔神经感染者;2)不愿参与本次研究者。
1.3 麻醉前准备患者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常规消毒、铺菌,局麻药为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
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指南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区域麻醉学组近年来,超声在区域阻滞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腋路臂丛神经、坐骨神经及股神经阻滞,对超声引导下腰丛、腹腔神经丛及星状神经节阻滞也有报道。
已经证实,使用超声引导可明显降低成人、儿童及临产孕妇神经轴阻滞的难度。
传统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没有可视化引导,主要依赖体表解剖标志来定位神经,有可能针尖或注药位置不理想而导致阻滞失败;在解剖定位困难的病人,反复穿刺和操作时间的延长导致病人不必要的疼痛,并使操作者产生挫败感。
在区域阻滞中使用超声引导,可清晰看到神经结构及神经周围的血管、肌肉、骨骼及内脏结构;进针过程中可提供穿刺针行进的实时影像,以便在进针同时随时调整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以更好地接近目标结构;注药时可以看到药液扩散,甄别无意识的血管内注射和无意识的神经内注射;此外,有证据表明,与神经刺激器相比,使用超声引导可缩短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提高阻滞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减少神经损伤。
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技术的基础是超声图像的获取和组织结构的辨识。
在日常区域阻滞工作中熟练使用超声,需要熟练掌握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超声仪器的使用方法,熟悉扫描部位的解剖结构,并能选择适宜的扫描技术获得更好的超声影像,且熟练掌握进针技术,使穿刺针能顺利到达目标结构。
一、推荐操作者需掌握的超声知识1.超声仪的基本结构2.各类超声探头成像特点3.超声仪各功能键的使用4.了解医学领域超声波的常用频率及不同超声频率与穿透性和成像质量的关系5.超声波与组织接触后发生的声学反应及生物学效应6.理解高回声、低回声及无回声的含义及人体不同组织、结构表现在超声图上的回声特点7.熟悉脂肪、肌肉、骨骼、血管、神经、肌腱等常见组织的超声影像学特点8.了解超声实时成像、血流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成像的基本原理9.常见伪像的识别10.能够对静态影像及动态视频进行存储及记录,并能将其归档二、推荐操作者需掌握的操作技能(一)超声仪器常用的参数设置1.图像深度的调节选择适宜的深度可更好地显示目标结构。
健康域影像传统神经阻滞的操作方式是根据体表标志、动脉搏动等局部解剖标志进行定位,再利用神经刺激仪探查准确部位。
此过程比较繁琐,也容易增加神经阻滞的难度。
近年来,超声引导技术逐渐成为神经阻滞的首选方法,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可以让麻醉医生清楚地看到神经、血管、穿刺针的位置、穿刺处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有效避免了穿刺针误入血管、神经损伤、周围组织损伤等情况,能够有效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了神经阻滞的准确性、安全性和患者的舒适性。
另外,麻醉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掌控麻醉药物注射的过程,确保局部麻醉药物可以均匀分布于神经附近,由此提高神经阻滞麻醉的精准性。
什么是超声技术认识超声技术下的神经阻滞麻醉,首先应该深入剖析什么是超声,围绕临床视角,第一个关键概念是穿透性、第二个关键概念是分辨率。
每一种形式波,即超声波或者声波,均涉及对应波长、对应频率以及分辨率。
实际的波长也受穿透性影响,临床多选取20兆赫兹的超声频率,准确来讲大于10兆赫兹的高频率超声便能够清晰地呈现表浅机体神经组织结构,如斜角肌间隙臂丛神经结构即在表浅的部位,用高频超声探头可显示神经的清晰图像。
在频率增加的过程中,波长会有所减小,所以穿透性和分辨率之间呈现反比关系,此时利用高频超声无法清晰化呈现机体深部神经结构。
临床领域内,若以全方位研究斜角肌间隙和腋窝臂丛神经为目的,可挑选大于8兆赫兹探头,最佳设定为12~14兆赫兹。
而探查机体锁骨下神经或者喙突区神经,调整频率为6~10兆赫兹更佳。
越低频的超声,穿透性越强,对深部神经定位就更为清晰准确。
相关人员要在应用超声引导时和神经解剖学理论加以融合,选取相应频率的超声探头,方便目标神经及目标神经周围血管组织的显示,为诊断疾病和神经阻滞操作提供参考。
超声指导神经阻滞麻醉的优势1978年,应用多普勒超声在锁骨下动静脉旁进行神经阻滞的案例被首次报道,其中指出利用超声指导可使神经阻滞麻醉成功率提高超过98%,且可避免并发症。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治疗你了解吗超声技术具有强大功能,在医疗领域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最常见的是临床超声检查,对疾病进行诊断。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治疗明显优势,是一项新的技术,有效利用超声技术,保证治疗过程顺利进行。
那么什么是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治疗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下。
以往受到技术条件限制,在开展神经阻滞时,要利用体表标志才能找到神经。
超声技术的应用改善了这种情况,改变了神经阻滞方式,医生利用超声成像技术直接观察神经及周围结构,在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到目标神经周围,保证神经阻滞的准确性。
目前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术已经被广泛运用。
超声超声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具有方向性好、反射能力强等优点,可以获得比较集中的声能,相比较于空气中传播,水中传播距离要更远,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主要包括工业、医学等,实际效果显著。
之所以被称为超声波,是因为人类听不到,已经超过了人的听觉上限。
超声技术在医学方面有着较高应用价值,超声诊断学在上世纪初开始运用,随着技术的成熟,已经成为了现代医学诊断主要手段。
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医生会采用专业技术设备,将探头放在患者身上进行移动扫查,超声检查被用于多个科室,例如心脏科、消化科等。
借助于超声检查,可以生成图像,通过分析来进行诊断。
目前使用的设备操作起来非常方便,具有很高的灵活性,例如便携式扫描仪。
相比较于其他检查方式,超声检查的价格更低,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接受,因此应用范围很广。
关于超声检查是否对人体会产生损伤,这是人们一直探讨的一个问题,但实践证明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是比较安全的,因此不必过于担心。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核心技术是超声,可以起到引导作用,清楚了解神经走向,保证神经阻滞针穿刺到准确位置上,对患者实施麻醉,阻滞冲动传导,保证局部区域处于麻醉状态。
神经阻滞只需要注射一处,就可以起到良好阵痛效果。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优势分析一是可以实现精准定位。
超声在麻醉领域的应用在医疗卫生行业麻醉医学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领域,应用在众多方面,比如:疼痛医学、重症监护医学、围手术期临床麻醉等。
在麻醉过程中超声技术的运用已经是目前比较主流的方式,而且凭借可重复、实时性、无创性、便携性等特点,比传统的MRI、CT等影像技术更受到认可。
那么,超声技术在麻醉领域具体的应用及效果如何,本文做全面讲解。
一、在椎管内麻醉中的应用在临床中椎管麻醉有着比较广的应用范围,不过在麻醉操作中存在盲目性,麻醉医生在确定导管位置时,只能根据自身的经验,依据落空感、体表标志,再结合硬膜外麻醉过程中定位的硬膜外隙,之后再实施麻醉。
操作中容易定位有偏差、解剖标志不清。
尤其是孕妇、肥胖等患者,体表标志确定困难,如果是采用这种传统的方法行椎管内麻醉,容易降低穿刺成功率。
而先进的超声技术应用到操作过程中,能弥补传统操作的不足,穿刺过程可以在超声辅助下完成,首先可以将患者体表标志快速、准确的定位到,其次在硬膜外穿刺置管时借助超声技术,能最大程度减少反复穿刺率,降低多次穿刺而诱发不良反应。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操作容易受到患者骨骼影响,一般要有两人相配合才能完成超声引导硬膜外穿刺,一人负责固定超声探头位置,另一人负责硬膜外穿刺;另外,受到操作空间的影响,也难以充分发挥超声技术的效用。
二、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1、气道管理:因为从下颚顶端开始至气管中段之间的组织可以通过超声技术显示出来,所以可以应用到全身麻醉困难评估中。
通过术前超声检查,能够对肥胖患者麻醉困难程度进行有效预测,指导后续操作,同时还能在超声中评估气管狭窄、喉部狭窄等情况。
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操作中,超声技术的应用能防止导管误入食道。
此外,超声扫描还能有效确定环甲膜和气管,给环甲膜穿剌、气管切开提供指导意见。
2、术中血容量评估:全身麻醉患者在容量复苏过程中,为了准确判断容量,呼吸和下腔静脉直径变化是重要指标,而剑突下经胸超声可以准确观察和测量下腔静脉变化,所以有助于指导容量复苏。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技术,用于手术前和术后的镇痛管理。
这种技术利用超声引导下的准确定位和精准注射,可以实现对肩部、上臂和前臂的神经阻滞,提供有效的麻醉效果。
本文将对这种麻醉技术的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背景介绍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局部麻醉技术,广泛应用于肩部、上臂和前臂手术的麻醉管理中。
传统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是依靠解剖标志和局部麻醉技术进行注射,存在定位不准确和注射不精准的缺点。
而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神经结构的位置和周围组织的情况,提高了注射的准确性和精确度,从而提高了麻醉效果和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二、麻醉效果分析1. 麻醉成功率高2. 镇痛效果显著3. 术后恢复快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可以减少全身麻醉的使用,减轻了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负担。
由于局部麻醉效果良好,手术后的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活动能力,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研究表明,采用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的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4. 减少了麻醉并发症的发生三、总结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局部麻醉技术,具有麻醉成功率高、镇痛效果显著、术后恢复快和减少了麻醉并发症发生的特点。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手术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麻醉技术,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麻醉管理服务。
希望本文对临床医生在选择和应用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时有所帮助,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为这种麻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325027 徐旭仲李挺传统上神经阻滞需要借助于局部解剖的体表标志、动脉搏动、针刺感觉异常及神经刺激器探查定位技术寻找神经。
但是,超声技术正使神经阻滞的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麻醉医师已经能够通过超声成像技术直接观察神经及周围的结构,在实时的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到目标神经周围,实施精确地神经阻滞。
还可通过超声观察局麻药的注射过程,从而保证局麻药均匀的扩散到神经周围。
一、超声技术的基础知识在进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前,我们需要了解超声的基础物理知识。
从临床观点考虑,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穿透性与分辨率。
任何形式的波,包括声波及超声波,都有特定的波长与频率。
频率与分辨率相关,波长与穿透性相关。
临床应用的超声频率在2.5-20MHz之间,高频率超声(>10MHz)可较好的显示神经结构,但只有当神经结构位于表浅的位置(如斜角肌间隙的臂丛神经)才能通过高频超声看到神经。
另外,当频率提高时,波长便降低,因此分辨率(频率)提高时,穿透性(波长)便降低,这时高频超声不能显像深部的神经。
在临床上为了能够清楚的观察斜角肌间隙、锁骨上区域及腋窝的臂丛神经,我们一般选择探头频率在8MHz以上,最好在12-14MHz。
而对于锁骨下、喙突区神经,其频率在6~10MHz之间较为适合。
这种低频可获得更好的穿透性,并能更精确的进行神经定位。
深部神经的超声引导应与神经区域的局部解剖学相结合。
超声的多普勒技术可以清楚地区分血管及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从而提高对于局部解剖的观察。
二、神经及周围结构的超声回声表现在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时,我们需了解神经及周围各组织结构的超声表现(见表1)。
表1:神经及周围结构的回声表现组织超声成像静脉无回声(黑色),可压缩性改变动脉无回声(黑色),呈搏动性改变脂肪低回声(黑色)筋膜高回声(白色)肌肉低回声及高回声条带(黑色及白色)肌腱高回声(白色)神经低回声(黑色)神经内、外膜高回声(白色)局麻药无回声(黑色)。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专家共识引言:在医疗技术的发展中,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已成为一种常见而有效的麻醉和疼痛管理方法。
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应用和研究深入,专家们对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标准和操作规范也越发重视。
本文将介绍一份超声引导区域阻滞专家共识,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一技术。
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在手术和疼痛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通过将局部麻醉药精确注射至神经或感觉分布区域,以达到麻醉和止痛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触诊或神经刺激技术,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优势1. 准确性: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可以清晰显示目标组织、神经和血管的位置,帮助医务人员准确注射麻醉药物,降低误刺和神经损伤的风险。
2. 安全性: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可以避开主要血管和神经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血肿、感染和神经损伤等。
3. 效果持久: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在术中和术后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改善患者的手术体验。
三、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适应症超声引导区域阻滞适用于以下情况:1. 手术麻醉: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可作为主要或辅助麻醉技术,适用于各类手术,包括关节置换、外科修复和矫形手术等。
2. 疼痛管理: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可用于控制急性或慢性疼痛,如神经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和癌症相关疼痛等。
3. 康复治疗: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可用于康复治疗,如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物理治疗。
四、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操作技巧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操作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选择适当的探头和频率:根据患者的体型和需要阻滞区域的深度,选择合适的超声探头和频率。
2. 定位目标神经或组织:使用超声技术清晰显示目标神经或组织的位置和形态。
3. 注射麻醉药物:在清晰显示目标区域后,将麻醉药物精确注射至目标神经或组织。
4. 动态观察:在注射麻醉药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超声指导实时观察药物的扩散情况和阻滞效果。
72博 览时尚健康Health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June 2020 Vol.20 No.11杨 戟 邛崃市中医医院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优势与短板在临床上,胸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故急性疼痛是患者术后的常见症状,其疼痛程度不一,若疼痛控制不当有可能继发肺炎、肺不张、肺栓塞等问题,甚至有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日后生活质量。
因此,术后镇痛是胸科围手术期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往,胸段硬膜外镇痛是胸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常用手段,但近年由于外周神经阻滞技术以及可视化超声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推广,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成为了胸科手术后镇痛的主要手段。
防止秋天的干燥。
秋季养生和春季养生有相同之处,春季是阳气初发,采用捂一捂的方法保证阳气初发;而秋季是阳气内敛的时期,可以采用冻一冻方法来利于阳气收敛。
由于秋季气温下降,许多家长害怕孩子受冻,及时对孩子增加衣物,在秋季增加衣物会导致孩子经常性出汗,该种情况下会出现风寒由体表入侵,引起孩子感冒。
另外,在秋冬季节人们反复出汗,容易伤及身体内的津液,久而久之导致人们身体虚弱。
因此,为保证秋季人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可以采用冻一冻方法,使身体健壮起来。
4.冬季养生中医理论中认为冬季在五行中属水,主敛藏,该种时段是肾气最旺盛时期。
冬季是万物凋零的季节,该季节气温寒冷。
冬季是阳气收藏,阴气最盛时期,冬季养生要顺应万物收藏的自然法则进行养身。
冬季养生需采用保阴潜阳,藏精御寒为主要原则。
在冬季主要养身为藏,阳气内走过程中,脾胃运化功能会增强,所以在冬季人们会感觉食欲大开,这也是人们的身体需要补的时候。
如果在冬季中身体为阳虚患者,可以采用食补的方法来弥补身体的阳虚,食物中可以使用羊肉,当归等食物。
但在冬季注意使用辣椒,该种物质容易导致人们上火。
阴虚体质的患者,可以使用老鸭汤滋补,也可以使用冬虫夏草滋补。
气虚患者在冬季养生中,可以使用黄芩童子鸡进行滋补。
麻醉科超声应用feasibility研究麻醉科超声应用可行性研究在现代医疗领域中,麻醉科的作用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超声技术在麻醉科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麻醉科超声应用的可行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麻醉科超声的基本原理超声是一种利用高频声波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图像的技术。
在麻醉科中,通过将超声探头放置在患者的体表,声波能够穿透组织并反射回来,形成实时的图像。
这些图像可以帮助麻醉医生清晰地看到神经、血管、肌肉等结构,从而为麻醉操作提供准确的引导。
二、麻醉科超声应用的主要领域1、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麻醉科常见的操作之一,用于在手术中提供局部麻醉。
传统的神经阻滞方法主要依靠解剖标志和医生的经验,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可能导致阻滞效果不佳或出现并发症。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能够让医生直接看到神经的位置和周围的组织结构,从而更精准地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目标神经周围,提高阻滞的成功率,减少药物用量和并发症的发生。
2、血管穿刺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动脉穿刺等操作时,准确找到血管的位置至关重要。
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走行、管径和深度,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角度,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并发症,如血肿、误穿动脉等。
3、围术期评估超声还可以用于围术期对患者心脏功能、肺脏情况等的评估。
例如,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手术风险;肺部超声可以帮助诊断肺水肿、肺不张等肺部疾病,为麻醉管理提供依据。
三、麻醉科超声应用的优势1、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如前所述,超声能够提供实时的可视化图像,使麻醉医生在进行各种操作时更加准确地定位目标结构,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的组织和器官。
2、减少并发症精准的操作能够降低神经损伤、血管破裂、血肿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3、缩短操作时间在超声引导下,医生能够更快地找到目标结构,完成穿刺或阻滞等操作,从而减少手术等待时间,提高手术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