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电解质溶液(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97.00 KB
- 文档页数:14
考点五十五电解池及电解原理聚焦与凝萃1.理解电解原理,会推断电解池、电极产物、电极四周溶液pH值及整个溶液pH值的变化;2.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解读与打通常规考点一、电解池:把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二、电解原理以电解氯化铜溶液为例,装置如下图。
原理分析: CuCl2是强电解质且易溶于水,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Cu2+和Cl-:CuCl2=Cu2++2Cl-。
通电前后溶液里离子移动示意图通电前,Cu2+和Cl-在水里自由地移动着(如图Ⅰ所示);通电后,这些自由移动着的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改做定向移动。
依据异性相吸的原理,带负电的氯离子向阳极移动,带正电的铜离子向阴极移动(如图Ⅱ所示)。
在阳极,氯离子失去电子而被氧化成氯原子,并两两结合成氯分子,从阳极放出。
在阴极,铜离子获得电子而还原成铜原子,就掩盖在阴极上。
他们的反应可分别表示如下:阳极:2Cl--2e-=Cl2↑ (氧化反应)阴极:Cu2++2e-=Cu (还原反应)电解CuCl2溶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Cl 2电解Cu+Cl2↑三、电解池构成:1.电极且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1)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在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2)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在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2.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3.闭合回路4.直流电源隐性考点1.放电挨次(1)阴极放电挨次(即氧化性挨次)Ag+>Hg2+>Fe3+>Cu2+>(H+)>Pb2+>Sn2+>Fe2+>Zn2+>Al3+>Mg2+>Na+>Ca2+>K+(2)阳极放电挨次(即还原性挨次)金属单质(除Pt、Au外)>S2->I->Br->Cl->OH->含氧酸根>F-用石墨、金、铂等还原性很弱的材料制作的电极又叫做惰性电极,理由是它们在一般的通电条件下不发生化学反应。
解读3 电解质溶液图像【考点过关】(1)(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常温下将NaOH 溶液滴加到己二酸(H 2X )溶液中,混合溶液的pH 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K a2(H 2X )的数量级为10-6B.曲线N 表示pH 与2(HX )lg (H X)c c -的变化关系C.NaHX 溶液中(H )(OH)c c +->D.当混合溶液呈中性时,2(Na )(HX )(X )(OH )(H )c c c c c +---+>>>=(2)(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改变0.11mol L -⋅二元弱酸2H A 溶液的pH ,溶液中的2H A 、HA -、2A -的物质的量分数(X)δ随pH 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22(X)(X)(H A)(HA )(A )c c c c 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pH=1.2时,2(H A)(HA )c c -=B .22lg[(H A)] 4.2K =-C .Ph=2.7时,22(HA )(H A)(A )c c c -->=D .pH=4.2时,2(HA )(A )(H )c c c --+==(3)(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298K 时,在20.0mL 0.10mol 1L -⋅氨水中滴入0.10 mol 1L -⋅的盐酸,溶液的pH 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0.10 mol 1L -⋅氨水的电离度为1.3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滴定过程应该选择酚酞作为指示剂B .M 点对应的盐酸体积为20.0 mLC .M 点处的溶液中c (NH 4+)=c (Cl -)=c (H +)=c (OH -)D .N 点处的溶液中pH<12(4)(2016年高考天津卷)室温下,用相同浓度的NaOH 溶液,分别滴定浓度均为0.1mol·L -1的三种酸(HA 、HB 和HD)溶液,滴定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三种酸的电离常数关系:K HA >K HB >K HDB .滴定至P 点时,溶液中:c(B -)>c(Na +)>c(HB)>c(H +)>c(OH -)C .pH=7时,三种溶液中:c(A -)=c(B -)=c(D -)D .当中和百分数达100%时,将三种溶液混合后:c(HA)+c(HB)+c(HD)=c(OH -)-c(H +)(5)(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浓度均为0.10mol/L 、体积均为V 0的MOH 和ROH 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V ,pH 随0lg V V 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MOH 的碱性强于ROH 的碱性B .ROH 的电离程度:b 点大于a 点C .若两溶液无限稀释,则它们的c(OH -)相等 D .当0lg V V =2时,若两溶液同时升高温度,则)()(++R c M c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了解溶液pH 的定义。
了解测定溶液pH 的方法,能进行pH 的简单计算。
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考点一 水的电离1.水的电离水是极弱的电解质,其电离方程式为: H 2O +H 2OH 3O ++OH -或H 2OH ++OH -。
2.水的离子积常数K w =c(H +)·c(OH -)。
(1)室温下:K w =1×10-14。
(2)影响因素:只与温度有关,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K w 增大。
(3)适用范围:K w 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稀的电解质水溶液。
在任何水溶液中均存在H +和OH -,只要温度不变,K w 不变。
3.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1)升高温度,水的电离程度增大,K w 增大。
(2)加入酸或碱,水的电离程度减小,K w 不变。
(3)加入可水解的盐(如FeCl 3、Na 2CO 3),水的电离程度增大,K w 不变。
[深化拓展] (1)酸、碱、盐虽然影响水的电离平衡(不水解的盐除外),造成水电离出的H +或OH -的浓度发生变化,但在25 ℃时K w 仍然不变,因为K w 只与温度有关。
(2)水的离子积常数K w =c(H +)·c(OH -)中H +和OH -不一定是水电离出来的。
c(H +)和c(OH -)均指溶液中的H +或OH -的总浓度。
这一关系适用于任何水溶液。
(3)在pH =2的盐酸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H +)与c(OH -)之间的关系是相等的。
因为外界条件改变,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但任何时候水电离出来的c(H +)和c(OH -)总是相等的。
(4)室温下,由水电离出的c(H +)=1×10-13 mol/L 的溶液可能呈强酸性或强碱性,故该溶液中HCO -3、HSO -3均不能大量共存。
1.完成表格。
解析:水溶液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H2O H++OH-,加入酸、碱均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加入可水解的盐,由于水解能促进水的电离,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加热能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只要温度不变,K w不变,升高温度,K w增大;加Na2O2反应掉水电离出的H+。
高中化学复习要点基本理论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胶体一、胶体的性质1、区别其它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定义):分散质粒径1-100nm。
2、鉴别胶体最简单的方法:丁达尔现象。
3、电泳:Fe(OH)3胶体,Al(OH)3胶体带正电;硅酸胶体,土壤胶体带负电。
、应用:电泳电镀就是利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微粒均匀的沉积在镀件之上。
4、聚沉:加热;加电解质;加电性相反的胶体【例题】向Fe(OH)3胶体中逐渐加入稀H2SO4的现象:先聚沉,后沉淀消失形成淡黄色溶液。
解释:硫酸是电解质,使胶体聚沉,过量的硫酸和氢氧化铁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铁溶液。
5、提纯胶体最好的方法:渗析半透膜:牛皮纸、羊皮纸、鸡蛋壳膜、胶棉薄膜、动物肠衣、玻璃纸应用: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海水淡化二、常见的胶体气溶胶:烟、云、雾液溶胶:Fe(OH)3胶体、Al(OH)3胶体、硅酸胶体、血液、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肥皂水、豆浆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三、与胶体性质相关的现象1、三角洲的形成(聚沉)2、FeCl3止血(聚沉)3、卤水点豆腐(聚沉)4、不同牌子的墨水不能混用(聚沉)5、高压除尘(电泳)6、土壤的保肥作用7、水泥的硬化8、净水(表面积大)【巩固练习】(1)Fe(OH)3胶体中滴入少量H2SO4有红褐色沉淀生成(2)白色胶体氢氧化铝可用于吸附色素(3)使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4)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5) 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6)江河入海口易形成三角洲(7)在豆浆中加入盐卤做豆腐(8)一束平行光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光亮的通道(9)在Fe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10)用明矾净水;(11)一支钢笔使用不同牌号的蓝黑墨水易出现堵塞四、胶体制备【Fe(OH)3胶体的制备】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继续加热至整个体系呈现均匀的红褐色为止。
电解质溶液李仕才姓名:成绩知识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电离平衡的概念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达到平衡状态。
()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特征①开始时,(电离) ,而(结合)为。
②平衡的建立过程中,(电离) (结合)。
③当(电离) (结合)时,电离过程达到平衡状态。
.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内因: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决定因素()外因①温度:温度升高,电离平衡移动,电离程度。
②浓度:稀释溶液,电离平衡移动,电离程度。
③同离子效应: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电离平衡移动,电离程度。
④加入能反应的物质:电离平衡移动,电离程度。
【注意】()稀醋酸加水稀释时,溶液中不一定所有的离子浓度都减小。
因为温度不变,=(+)·(-)是定值,稀醋酸加水稀释时,溶液中的(+)减小,故(-)增大。
()电离平衡右移,电解质分子的浓度不一定减小,离子的浓度不一定增大,电离程度也不一定增大。
()对于浓的弱电解质溶液加稀释的过程,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但离子浓度可能先增大后减小。
典例精析【例】常温下,加水稀释二元弱酸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溶液中(+)·(-)保持不变.溶液中水电离的(+)·(-)保持不变.溶液中保持不变.()与2c()之和不断减小【例】一定温度下,将一定质量的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三点溶液的:<<.、、三点的电离程度:<<.用湿润的试纸测量处溶液的,测量结果偏小.、、三点溶液用·-溶液中和,消耗溶液体积:<<知识点电离平衡常数及其应用.表达式()一元弱酸的电离常数:根据++-,可表示为=。
()一元弱碱的电离常数:根据++-,可表示为=。
.意义:相同条件下,值越大,表示该弱电解质 电离,所对应的酸性或碱性相对 。
.特点:电离常数只与 有关,与电解质的浓度、酸碱性无关,由于电离过程是 热的,故温度升高, 。
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各级电离常数的大小关系是≫……,所以其酸性主要决定于第 步电离。
典例精析【例】已知室温时, ·-某一元酸在水中有发生电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该溶液的=.升高温度,溶液的增大 .此酸的电离常数约为×-.由电离出的(+)约为水电离出的(+)的倍【例】在 ℃下,将 ·-的氨水与 ·-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平衡时溶液中()=(-),则溶液显性(填“酸”“碱”或“中”);用含的代数式表示·的电离常数=。
知识点 一元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的比较1. 强酸与弱酸的比较()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的一元强酸(如盐酸)与一元弱酸(如醋酸)的比较()相同、相同体积的一元强酸与一元弱酸的比较比较项目说明:一元强碱与一元弱碱的比较规律与以上类似。
2.弱电解质的判断方法方法一:根据弱酸的定义判断,弱酸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如测·-的溶液的>。
方法二:根据弱酸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判断,条件改变,平衡发生移动,如=的加水稀释倍后,<<。
方法三:根据弱酸的正盐能发生水解判断,如判断为弱酸可用以下现象判断:()向一定浓度的醋酸钠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为浅红色。
()用玻璃棒蘸取一定浓度的醋酸钠溶液滴在试纸上,测其>。
方法四:根据等体积、等的酸中和碱的量判断。
如消耗的碱越多,酸越弱。
典例精析【例】℃下,在①=的溶液、②=的溶液、③=的氨水、④=的溶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等体积的①、②分别与足量铝粉反应,生成的量:②>①.将等体积①②加水稀释至=,加水较多的是②.若将②、③溶液混合后,=,则消耗溶液的体积:②>③.将四种溶液分别稀释倍后,溶液的:③>④>②>①.将等体积的③、④加稀释倍,较大的为③.将等体积的③④加等浓度盐酸中和,所需盐酸的体积相同【例】向浓度均为.、体积均为的、溶液中,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为,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都是弱酸,且的酸性比的弱.常温下,由水电离出的(+)·(-):<.相同温度下,电离常数():>.=时,若同时微热两种液体(不考虑、和的挥发),则减小知识点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水的电离()电离方程式:++-或++-。
()℃时,纯水中(+)=(-)=,任何水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 (-)。
.水的离子积常数()表达式:=。
℃时,=,℃时,=-。
()影响因素:只与有关,升高温度,。
()适用范围:适用于纯水、酸、碱、盐的稀溶液。
()意义:揭示了在任何水溶液中均存在+和-,只要不变,不变。
.外界因素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温度:温度升高,水的电离,;温度降低,水的电离,。
()酸、碱:水的电离。
()能水解的盐:水的电离。
()能与水反应的活泼金属:水的电离。
. 正确理解水的电离平衡曲线()曲线上的任意点的都相同,即(+)·(-)相同,温度相同;()曲线外的任意点与曲线上任意点的不同,温度不同;()实现曲线上点之间的转化需保持温度不变,改变酸碱性;实现曲线上点与曲线外点之间的转化一定改变温度。
. 水的离子积的理解①水的离子积常数说明在任何水溶液中均存在水的电离平衡,都有+和-存在。
②在不同溶液中,(+)、(-)可能不同,但任何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总是相等的。
在的表达式中,(+)、(-)均表示整个溶液中+、-总的物质的量浓度而不是单指由水电离出的(+)、(-)。
()(+)=(-)的有关计算( ℃)①酸溶液:(+)=(-)=(-)②碱溶液:(-)=(+)=(+)③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④水解呈碱性的盐溶液:(-)=(+)=(-)典例精析【例】(·石家庄质检)在不同温度下,水溶液中(+)与(-)有如图所示关系。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图中>.点溶液中的(+)一定比点溶液中的(+)大.欲实现点到点,可以加入固体.线上任一点对应的溶液均呈中性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的计算和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和(-)的相对大小。
()酸性溶液:(+) (-),常温下,。
()中性溶液:(+) (-),常温下,。
()碱性溶液:(+) (-),常温下,。
.()定义式:=- (+)。
()溶液的酸碱性与的关系(室温下)①由图示关系知,越小,溶液的酸性。
②一般表示(+)≤的酸溶液或(-)≤的碱溶液。
.的测定方法()试纸法试纸的使用方法:把小片试纸放在或上,用干燥的蘸取待测液点在试纸中央,试纸变色后,与对比即可确定溶液的。
但应注意:①试纸不能伸入待测液中。
②试纸不能事先润湿,用试纸粗略测定。
③用广泛试纸测出溶液的是~的整数,读数不会出现小数。
()计法常用计精确测量溶液的,读数时应保留两位小数。
4.溶液酸碱性的判断()等浓度等体积一元酸与一元碱混合的溶液——“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时,之和等于时,一元强酸和一元弱碱等体积混合呈碱性;一元弱酸和一元强碱等体积混合呈酸性。
即谁弱谁过量,显谁性。
()强酸、强碱等体积混合( ℃时)①之和等于呈中性;②之和小于呈酸性;③之和大于呈碱性。
5.溶液(强酸、强碱)混合的的计算思路()同性混合①若为酸的溶液混合,则先求(+)混=[(+)+(+)](+),再直接求。
②若为碱的溶液混合,则先求(-)混=[(-)+(-)](+),再求(+)=(-)混,最后求。
()异性混合①若酸过量,则先求(+)混=[(+)酸酸-(-)碱碱](酸+碱),再直接求。
②若碱过量,则先求(-)混=[(-)碱碱-(+)酸酸](酸+碱),再求(+)=(-)混,最后求。
典例精析【例】判断下列溶液在常温下的酸、碱性(在括号中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相同浓度的和溶液等体积混合。
()()相同浓度的和溶液等体积混合。
()()相同浓度的·和溶液等体积混合。
()()℃时,=的和=的溶液等体积混合。
()()℃时,=的和=的溶液等体积混合。
()()℃时,=的和=的溶液等体积混合。
()()℃时,=的和=的溶液等体积混合。
()()℃时,=的和=的·等体积混合。
()()℃时,=的盐酸和=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
()()℃时,=的硫酸溶液和=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例】已知温度时水的离子积常数为,该温度下,将浓度为·-的一元酸与·-的一元碱等体积混合,可判定该溶液呈中性的依据是().=.混合溶液的=.混合溶液中,(+)=·-.混合溶液中,(+)+(+)=(-)+(-)【例】求下列常温条件下溶液的(已知=,=,混合溶液忽略体积的变化)。
()·-的溶液。
(已知的电离常数=×-)()将=的与=的溶液等体积混合。
()将=的盐酸与=的溶液以体积比∶混合。
()将=的与=的等体积混合。
知识点酸碱中和滴定及其应用.实验原理利用酸碱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
以标准盐酸溶液滴定待测的溶液,待测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准确测定与的体积。
()准确判断。
.实验用品()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滴定管夹、铁架台和。
()试剂: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蒸馏水。
()滴定管①构造:“”刻度线在上方,尖嘴部分无刻度。
②精确度:读数可估计到。
③洗涤: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润洗。
④排泡:酸、碱式滴定管中的液体在滴定前均要排出尖嘴中的气泡。
⑤使用注意事项:.()滴定前的准备滴定操作:检漏—洗涤—调零—滴定②锥形瓶:洗涤→装液→加指示剂(变色不明显)。
()滴定()终点判断等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指示剂变色,且,视为滴定终点并记录消耗标准液的体积。
【注意】滴定终点的判断答题模板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溶液后,溶液由×××××色变成×××××色,或溶液×××××色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数据处理按上述操作重复二至三次,求出用去标准盐酸体积的平均值及待测碱液体积的平均值,根据()=计算。
4.指示剂选择的基本原则()常用酸碱指示剂及变色范围()不能用石蕊作指示剂(颜色深变色不明显)。
()滴定终点为碱性时,用酚酞作指示剂。
()滴定终点为酸性时,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强酸滴定强碱一般用甲基橙,但用酚酞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