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人的性别
- 格式:ppt
- 大小:524.00 KB
- 文档页数:17
人的性别遗传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标及中学生物学科实施指导纲要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为“解释人的性别决定”,德育实施纲指出希望探究生男生女的奥秘,抵制生育问题上的偏见,宣传生育的科学道理。
综合分析,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以图解或其他形式自主“解释”人的性别决定过程,并结合生活中的“重男轻女”等情况,二、教材分析:
性别是一种性状,在初中学生中会存在一种神秘感,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本节为了落实课标要求“解释人的性别决定”,安排了“男女染色体的差别”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两部分内容。
内容的编排落实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的观察或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二对《人的由来》一章的学习,结合自身情况,学生已经对男女性别的差别有了感性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好奇尚未出生的婴儿性别。
此外,通过影视剧作或者学生的亲身经历,或多或少的会接触到一些重男轻女的现象,或者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或责备等现象。
但是学生解释不清生男生女是由什么决定的,因此通过观察男女染色体图以及亲自模拟人类的性别过程,探究出生男神女的比例。
经过学习,使学生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认同男女性别比例合理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情况分析,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解释人的性别决定
2.模拟人类的性别决定过程,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
3.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认同男女性别比例合理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初中生物《人的性别遗传》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于此,我们需要了解男女染色体的差别,以及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这两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观察男女染色体图以及亲自模拟人类的性别过程,探究出生男生女的比例,从而能够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认同男女性别比例合理的重要性。
环节三:模拟实验。
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在此环节中,我们将进行模拟实验,通过掷硬币的方式来模拟人类的性别决定过程。
学生们需要记录每次掷硬币的结果,并统计出生男生女的比例。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男生女的比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生男生女的机会是相等的。
环节四:讨论总结。
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在此环节中,我们将结合实验数据,讨论生男生女的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如何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通过讨论,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男生女的比例是合理的,并认识到男女性别比例的重要性。
同时,也能够减少对生育问题上的偏见,宣传生育的科学道理。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们能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解释人的性别决定,模拟人类的性别决定过程,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以及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认同男女性别比例合理的重要性。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研究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位于染色体上,男女的差别从染色体开始研究。
我们可以观察到染色体,因此下面我们跟随科学家的步伐来研究男性和女性染色体的差别。
在自主梳理和组内分享后,我们通过图解和文字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不同精单位的分享研究成果,再全班生判断男女并说出子与卵细胞的结合交流。
男性染色体(23对)=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染色体(23对)=22对常染色体+XX。
生男生女是由中携带的X染色体或Y染色体决定的。
我们进行了模拟探究,使用黑白棋子来验证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否均等。
每组抓取10次,记录男女次数,并用电脑处理汇总数据的平均值。
最终得出结论:生男生女是随机的,取决于哪种类型的与卵细胞结合,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初中生物《人的性别遗传》说课稿
初中生物《人的性别遗传》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安排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
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精神。
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编入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能力目标: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情感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
《人的性别遗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能力目标:通过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模拟实验,说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教学难点通过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模拟实验,说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准备黑色棋子、白色棋子,教师自制的红色布袋、蓝色布袋。
2、学生分组及分配工作,准备好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各种材料、用具。
3、教学通,在电子课本中导入本章节的多媒体课件,QQ,网络,导学案四、教学过程2、上面两图中,哪幅图显示的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幅图显示的是女性的染色体?3、图中哪条染色体是 Y 染色体?它与 X 染色 体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4、想一想,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 应该有几条性染色体?以性染色体为判断依 据,男性有几种精子?女性有几种卵细胞? 【想一想】提示: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常染色 体(数目)+1 对性染色体,那么以下表格应如何填写?小组合作研讨教师提出的思考题,达成共识。
了解男女的性染色体及染色体组成。
男体细胞中染 色体组成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女生完成导学案的自主探究一任务一【及时巩固】二、生男 过渡:那生男生女的几率是不是相同呢?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生男生女生 女 机 会均等三、模拟实 验 : 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40---42 页,完成“导学案”自主探究二。
过渡:我们通过模拟实验: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来更深入的体会一下,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实验前】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 自主探究二。
小组合作,讨论并理解本次实验各个操作目的。
机会均等实验中,一、男女 过渡:生男生女到底是由什么决定?指导生学生查阅教材第 38 染 色 体 阅读教材第 39 页,完成导学案的自主探究 页。
初一生物人的性别遗传试题1.能正确表示男性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的是A.22条+X B.22条+Y C.22条+XY D.22条+X 或22条+Y【答案】D【解析】人类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因此能正确表示男性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的是22条+X 或22条+Y.故选:D.【考点】人的性别遗传.2.某女性生了一男一女的双胞胎,其原因是A.二个卵细胞和一个精子受精B.一个卵细胞和二个精子受精C.一个受精卵分裂成为独立的个体D.二个卵细胞和二个精子受精【答案】D【解析】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两条性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这说明男女的性别在受精卵形成时就已确定,一位母亲生了一儿一女双胞胎,是性别不同,因此最有可能来自于两个受精卵,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人的性别遗传,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的性别遗传过程。
3.某班学生用围棋子模拟生殖细胞来探究生男生妇的几率问题。
探究的方法是:甲袋中装入100粒白色围棋子,乙袋混合装入白色、黑色围棋子各50粒。
每次从甲、乙两袋分别随机摸出1粒围子进行组合(每完成1次组合后,需要将摸出的围棋子放回袋内)。
1粒黑子1粒白子的组合用A表示,2粒白子的组合用B表示。
每个小组组合20次,全班5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____ ___(2)用来装围棋子的袋子应该是透明的?还是不透明的?______________(3)为使实验结果更为可靠,应对各个小组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该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
【答案】(1)精子,Y (2)不透明(3)求和(或取平均)(4)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解析】分析:解题从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男性产生的精子含X和Y两种染色体的,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X的染色体。
2021年初中生物人的性别遗传知识点本考点考查了对人的性别遗传的认识,基础知识,题型多样,常结合染色体传递图出题。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2021年初中生物人的性别遗传知识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2021年初中生物人的性别遗传知识点【知识点的认识】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两条性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X 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这说明男女的性别在受精卵形成时就已确定.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加之它们与卵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命题的方向】本考点考查了对人的性别遗传的认识,基础知识,题型多样,常结合染色体传递图出题.例:假如一种性状总是从父亲直接传给儿子,由儿子直接传给孙子.那么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最可能的位置是()A.位于常染色体上B.位于Y染色体上C.位于X染色体上D.位于性染色体上分析: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解答:男性性染色体中的Y染色体只会传给儿子,而不会传给女儿;这是因为: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22+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22+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22+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22+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可见,如果一个性状总是从父亲直接传给儿子,由儿子直接传给孙子,那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Y染色体上.故选:B点评:位于Y染色体的基因一定不会传给女儿,只会传给儿子.【解题思路点拔】熟记人的性别遗传的概念是解题关键.决定人的性别取决于男性的性染色体,若男性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即发育为女孩;若男性含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即发育为男孩.(6分)观察如图两幅人体体细胞染色体图谱,请据图回答:(1)你的体细胞内有46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1条DNA分子.(2)决定图甲性别的染色体组成为XY,图乙产生的生殖细胞性染色体为X.(3)一对夫妇已经生了两个女孩,第三胎生男孩的几率是50%.(4)“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遗传.【考点】人的性别遗传.【分析】(1)观察图示可知: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其中第23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称为染色体,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2)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解答】解:(1)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人的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2)分析图示可知:甲图中的第23对染色体一条大、一条小,为XY染色体,因此甲图表示男性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的组成;乙图中的第23对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是染色体,即乙图表示的是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的组成,乙产生的生殖细胞性染色体为X.所以人的性别决定与性染色体有关:女性的表示方式是22常染色体对+.根据染色体组成可以判断,甲为男性的染色体组成.(3)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各是50%.因此一对夫妇已经生了两个女孩,第三胎生男孩的几率是50%.(4)由分析可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谚语说明了生物的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故答案为:(1)46;1(2)XY;X(3)50%(4)遗传【点评】该题考查了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以及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的性染色体,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图解.学会运用观察方法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过程。
初中生物人的性别决定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并了解性别决定的原理。
教学内容:1. 介绍人的性别是怎么确定的,即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
2. 讲解性染色体决定了人的性别,男性是XY染色体,女性是XX染色体。
3. 介绍性别决定的过程,即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过程,决定了胚胎的性别。
4. 探讨性别和性别角色的区别,性别是生物学上的区分,性别角色是社会文化上的期望。
5. 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性别的人,避免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
教学步骤: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性染色体的作用和决定性别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基因对性别的影响。
3. 分组讨论,学生讨论性别角色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和影响。
4. 观看相关纪录片或影片,让学生了解不同性别认同的多样性。
5. 总结性别不同于性别角色的概念,并强调尊重和包容每个人的性别身份。
教学评估:1. 口头提问:让学生回答关于性别决定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性别角色对个体的影响,并展示不同观点。
3.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性别歧视的文章,表达对不同性别的理解和尊重。
扩展活动:1. 邀请性别研究专家或相关人士来校做讲座,开展更深入的了解和讨论。
2. 组织学生进行性别平等教育活动,提倡性别平等和尊重。
3. 鼓励学生参与性别相关的课外阅读和研究,培养对性别议题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反思:1. 注意引导学生避免性别偏见和歧视,促进性别平等和尊重。
2. 尊重每位学生的性别认同,保持包容和理解的态度。
3.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现实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