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21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民间风俗、传统节日等。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如诗词、书画、戏曲、民间故事等。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 体验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民间风俗体验等。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
四、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1. 讲解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2. 介绍民间风俗和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第二课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1. 讲解诗词的基本格律和创作方法。
2. 介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历史和发展。
第三课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1. 讲解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第四课时:民间故事欣赏1. 讲解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类型和特点。
2. 欣赏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五课时:传统节日庆祝活动1. 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庆祝方式。
2.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体验民间风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和民间风俗体验的表现。
3. 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欣赏讲解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弟子规》、《三字经》等。
2. 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哲理探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如孝道、礼仪、诚信等,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节日1. 春节2. 清明节3. 端午节4. 中秋节5. 重阳节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美食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动手制作传统节日的美食、手工等,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美食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感悟。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动手制作传统节日的美食、手工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实践活动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创作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二单元:中国传统艺术1. 书法2. 绘画3. 剪纸4. 陶瓷5. 京剧七、教学方法1. 演示法:展示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
2.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传统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动手进行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
4. 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剪纸、陶瓷等艺术作品。
八、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演示:展示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
3. 欣赏:引导学生欣赏传统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动手进行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文化。
2.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习俗、传统道德等。
3. 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灵魂,具有凝聚力和传承力,对个人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表现形式和价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2. 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表现形式和价值。
3. 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等。
4.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5. 总结和回顾: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传统节日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春节:介绍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2. 清明节:介绍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3.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4.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2. 图片展示法:展示每个节日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看法和体验。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和特点。
2. 讲解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3. 展示每个节日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4.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技艺。
二、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3.传统文化的内容,诗词、画画、音乐、戏曲、剪纸等;4.传统文化的技艺,书法、绘画、剪纸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1.课堂导入: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
2.探究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巩固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反思,学生就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传统文化进行总结和记录。
4.课堂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展示,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文化。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2.探究指导:教师呈现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并分组讨论学生对这些特点和价值的理解和感受。
3.巩固练习:学生写下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认识,并互相交流和分享。
4.课堂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海报,展示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
第三课时:传统文化的内容,诗词、画画、音乐、戏曲、剪纸等1.复习导入:通过观看视频和听音乐,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传统文化的内容。
2.探究指导:教师展示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以图文的形式进行讲解和说明。
3.巩固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和小竞赛,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传统文化的内容。
4.课堂活动:学生自由选择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制作,展示自己的成果。
第四课时:传统文化的技艺,书法、绘画、剪纸等1.复习导入:通过观看视频和展示艺术品,引导学生再次了解传统文化的技艺。
2.探究指导:教师展示传统文化的技艺,并以示范的形式进行指导和示范。
3.巩固练习: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进行传统文化技艺的实际练习,如书写、绘画、剪纸等。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国传统节日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第二节:中国民间艺术教学重点:认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第三节:中国传统习俗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习俗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4.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学重点: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5. 第五节:中国传统美德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美德的内涵和表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践行传统美德的习惯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4.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2. 参考书籍: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和资料。
3. 网络资源: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站和在线资料。
4. 实物资源:传统文化相关的实物,如节日礼品、民间艺术作品等。
六、教学计划1. 第六周:中国传统节日课时:2课时内容: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
2. 第七周:中国民间艺术课时:2课时内容:介绍剪纸、泥塑、中国画、京剧等中国民间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例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经历。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传统文化的特点。
2. 学生能够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介绍各个节日的习俗和活动。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和讲解向学生介绍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学生分享自己过传统节日的经历和感受。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氛围。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学生能够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第三章:传统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剪纸、陶艺等。
2. 介绍各个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介绍传统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2. 学生进行传统艺术的创作活动,如剪纸、陶艺等。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传统艺术创作能力。
第四章:传统美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的传统美德,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
2. 举例说明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体现。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讲解传统美德的定义和重要性。
第1课生而有涯学学习目标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记诵课文内容。
2.借助“说字解词”“诗文今译”“诗文点评”理解课文含义,明白时间的重要性,懂得珍惜时间。
3.能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谈谈时间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结合课文内容,明白时间的重要性。
★联系生活经验,谈谈如何珍惜时间教材内容解读“吾生有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更是宝贵的。
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我们才会珍惜时间本课主要摘取了《增广贤文》《庄子》中的两组经典名言,从中可以感受汉语文字的魅力,懂得时间一去不复返,从而珍惜时间,绝不懈怠。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进而理解课文的含义。
教师要用积极的评价语言和多样的评价方式进行有效评价,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实现熟练记诵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鼓励学生自己借助“说字解词”“诗文今译”“诗文点评”三个版块扫除学习障碍,理解文本。
学生一方面掌握了“借助辅助工具进行学习”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掌握了课文重、难点。
课文通过将千年之树与百岁之人相对比,把惜时的道理深入浅出地做了讲解。
教学时,建议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并通过课堂上学生讲故事、教师补充故事的形式,让珍惜时间的道理根植于学生内心,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珍惜时间的视频,体会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认识汉字”版块选取了“山”字的演变的过程。
“山”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山峰并立的样子。
它的本义是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可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了解“山”的字体演变过程。
教学时可向学生简单介绍古人造字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同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写一写,感受古文字的形体美。
“学而时习”版块选取课文原文,让学生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日积月累”版块列举的惜时名言,是对课文的补充,学生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朗读。
此外,还可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名言警句,课堂上进行交流,用“名句说唱会”的形式说时间警句,唱惜时之歌,结合生活实例谈谈如何珍惜时间,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如诗词、成语、书法、绘画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2. 第二章:中国古代诗词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格律、词的格式等。
教学难点: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3. 第三章:中国成语故事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能够正确运用成语。
教学难点:对成语故事背后道理的理解和把握。
4. 第四章:中国书法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如字体、笔法等。
教学难点: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把握。
5. 第五章:中国绘画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绘画的基本知识,如画派、技法等。
教学难点: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成语故事、诗词等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如写书法、绘画等,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核。
3. 实践作品:学生的书法、绘画等实践作品。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相关教材、诗词、成语故事等。
2. 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传统文化内容。
3. 实践材料:书法、绘画等实践材料。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六、教学计划:1.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古诗等;(2)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阅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1)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2)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3)成语“掩耳盗铃”的故事。
2. 第二单元:古诗欣赏(1)李白的《静夜思》;(2)杜甫的《春望》;(3)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学习成语故事和古诗,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和古诗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成语故事和古诗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和诗歌意境。
2.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成语故事和古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成语和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成语故事和古诗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单元测试:对学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成语和古诗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计划1. 第一周:成语故事教学,讲解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
2. 第二周:成语故事教学,讲解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
3. 第三周:成语故事教学,讲解成语“掩耳盗铃”的故事。
4. 第四周:古诗欣赏教学,讲解李白的《静夜思》。
5. 第五周:古诗欣赏教学,讲解杜甫的《春望》。
6. 第六周:古诗欣赏教学,讲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7. 第七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题的手工制作或表演。
七、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书籍;2. 古诗文选集;3. 多媒体教学设备;4. 手工制作材料;5. 表演道具。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第一章:走近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及作者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三、教学活动1. 观看传统文化纪录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分组讨论:介绍自己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
3. 老师讲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四、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如诗词、书法、国画等)。
2.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第二章:传统节日习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2. 传统节日的习俗及意义。
三、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及习俗。
2. 学生分享:自己过传统节日的经历和感受。
3. 观看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视频,感受节日氛围。
四、课后作业1. 调查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
2. 结合传统节日,创作一幅绘画或手工作品。
第三章:传统艺术欣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传统艺术形式(如诗词、书法、国画、戏曲等)。
2. 欣赏著名传统艺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三、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介绍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及其代表作品。
2. 学生欣赏:观看传统艺术作品视频,感受艺术魅力。
3. 小组讨论:分析传统艺术作品的艺术特点,谈谈自己的欣赏体会。
四、课后作业1. 选择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深入了解其基本知识。
2. 尝试创作一幅传统艺术作品,如诗词、书法、国画等。
第四章:传统美德教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观念。
2. 培养学生践行传统美德,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观念(如孝道、忠诚、诚信、友善等)。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二年级传统文化计划一、指导思想《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
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当然要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需要好好的学习这一道理。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经典驿站》和《艺术乐园》,共有十八课。
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
在“经典驿站”里,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在“艺术乐园”里,你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当你知道了这一切,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发出一声感叹:做一个中国人,真好!三、教学目标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教学进度(二年级每周一课时)周次课题第一周《声律启蒙》(节选一)第二周《声律启蒙》(节选二)第三周《续小儿语》(节选)第四周《增广贤文》(节选一)第五周《增广贤文》(节选二)第六周《弟子规》(节选一)第七周《弟子规》(节选二)第八周《幼学杂字》(节选)第九周《中华改良杂字》(节选)第十周《千家诗》(一)第十一周《千家诗》(二)第十二周《千家诗》(三)第十三周《千家诗》(四)第十四周《神童诗?卷首诗》(一)第十五周《神童诗?卷首诗》(二)第十六周《随园诗话》(读书)第十七周《世说新语》(王戎识李)第十八周《格言警句》经典驿站经典驿站总第1课时授课时间 9月9号第1课:《声律启蒙》(节选一)教材分析:本课讲了两组反义词,1. 体会在一个句子里恰当运用反义词的效果。
2. 能主动地积累《声律启蒙》中的对偶句,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音韵格律美。
3. 能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围绕主题大胆发表意见。
4. 用心感受身边的凡人小事,体会蕴涵的真情,写一篇记叙文。
学情分析:引导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词句意思,进行背诵。
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背诵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要点分析:课外阅读、了解《声律启蒙》。
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1. 课外阅读、了解《声律启蒙》。
2. 留心观察身边的凡人小事,感受身边的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温故知新1.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2. 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读句子,深入体会句子中反义词的表达效果。
3. 再读句子,进一步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语海拾贝1. 自由读一读这两组对偶句。
2. 在字数等方面感受对偶的规律,感受句子的节奏、声律美,鼓励学生积累。
3. 教师介绍《声律启蒙》,展示这本书中的其他对偶句,激励学生课外阅读。
三、互动平台1. 默读互动平台中的对话,也可以分角色朗读。
2. 集体讨论:从三位同学和老师的对话中,你了解了什么?3. 勾画并再读老师的话:“很多小事都可以成为我们习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多留意、细思考,就不会为习作时找不到材料而犯愁了。
”结合平时的写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总第2课时授课时间 9月16号第二课时一、口语交际:应该录取谁1. 活动目标。
(1)能围绕中心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并有条理地讲述理由。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用语文明。
(3)能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的意见能与人交流商讨。
2. 教学准备。
(1)课前了解职场应聘的一些故事,为这次的口语交际做好准备。
(2)课前让学生准备口语交际中招聘故事的情境表演。
3. 情境表演,引出课题。
(1)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口语交际中的应聘故事。
4. 合作学习,辩论交流。
(1)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2)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找观点相同的同学,丰富自己的认识。
5. 集体学习,开展辩论。
(1)以“召开董事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辩论兴趣。
(2)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方,双方辩论。
要求:大胆发言,声音响亮,有自己的观点,辩驳有理有据,用语文明。
(3)看看谁的支持者比较多。
学生推举出的“董事长”进行总结,老师根据学情以“人力资源部顾问”的身份进行总结,总结时以幽默的语言肯定学生在辩论中的突出表现,指出不足之处。
要将学生的注意点引向辩论的态度、语言的组织等方面。
对辩论双方都要有客观的评价。
6. 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
二、习作百花园与单元学习阅读教学重点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转变成习作实践。
1. 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2. 小组交流,介绍自己身边最感人的真实故事。
3. 由小组推荐学生全班集体交流。
4. 独立思考,自由表达。
5. 完成作文草稿,自己修改或相互修改。
三、自主阅读园地1. 自读短文,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2. 同桌或小组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解决疑难的问题。
3. 再读短文,体会文章情感。
4. 能将这篇短文讲给别人听。
总第3课时授课时间 9月23号第2 课:《声律启蒙》(节选二)教学目标:诵读《声律启蒙》(节选二),达到熟读成诵。
同时让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感受为民着想,为民谋利的高尚品德。
教学准备:收集历史故事,配乐《高山流水》教学模式:故事导入、情境激趣——配乐诵读、品读解意——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故事导入、情境激趣:1、这节课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公仪休拔葵去织》。
2、你觉得公仪休做的对吗?为什么?二、配乐诵读、品读解意1、师配乐范读、领读出示《声律启蒙》(节选二)原文: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
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
山岌岌,水淙淙,故国对他邦。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3、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出前句,对后句,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注释】①泽:水聚集的地方。
②岌岌:形容山又高又陡。
③淙淙:流水的声音。
5、在出前句,对后句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篇,进行背诵比赛。
三、联系实际、感悟升华1、你还知道哪些居官不与民争利,为民着想,为民谋利的人?2、一边拍手,一边对对子。
3、学习了今天《声律启蒙“四支”》的内容,你有什么体会?总第4课时授课时间 9月30号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针对上一节课所学及体会,拓展学生理解与背诵能力。
2、理解词语对仗。
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背诵,小组比赛,同学间比赛。
教学流程:1、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并初步理解了《声律启蒙》(节选二)的内容,这一节课,我们来一次背诵比赛好不好?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上来。
2、过程:教师领读,引导诵读。
学生之间以竞赛形式背诵,比一比,看谁能先背诵上来。
以小组形式比赛,小组优胜者参与班级比赛。
小组代表比赛,争获班级优胜者。
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之间进行词语对仗比赛。
如多对少、易对难、横对竖、好对坏等词语游戏,让学生加深词语对仗的理解与运用。
3、小结:这一节课,同学表现十分优秀,每个同学都可以以评价记录上画一张笑脸。
总第5课时授课时间 10月14号第3课:《续小儿语》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三课《读小儿语》(节选)第9页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明白课文的意思,让学生从中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且明白其中的道理,难点是从中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小朋友们,大家好,谁来说一说自己在家里应该怎么做?在学校应该怎么做?生:在家里听爸爸妈妈的话,认真完成作业,帮家长做家务,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守纪律……师:小朋友说的很好,这样做了就学会了做人,这样的人大家都喜欢。
今天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第三课就是教给我们小朋友怎么做人的。
板书3续小儿语(节选)二、朗读课文,感悟文中意思1教师简介《读小儿语》师:《读小儿语》是明朝吕坤编写的,它是一本书,里面内容都是交给我们小朋友怎样做人的道理,今天这篇课文是从这本书节选的一节2朗读课文,理解文意采用自由度,老师范读,分组读,学生领读等形式师:你能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吗?(学生回答可能不尽人意,不完整,教师给与点拨提示)师:其实呢,书上早已把意思写出来了,请同学翻开第10页,你们赶快读一读吧!师:这里共有几个自然段?生:四个师:你知道第一自然段是前面课文中哪一句话的意思吗?谁来读一读?教师接着按第二三四自然段依次提问下去。
3分组分自然段把意思读一读三、小组合作,探究其中道理师:课文告诉我们哪些做人的道理呢?请大家分合作,一起讨论。
(每组选一人代表发言,评评哪组最棒)生1:学习了一天,晚上要认真想一想,自己有什么不好地方。
有什么好地方………生2:别人夸自己时要虚心,自己学习骄傲,学习就会落后。
生3:对人有礼貌,吃穿要节约,不要乱花钱。
师:小朋友们说的好极了。
这些都是一些做人的道理。
因此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就要这样去做,从小有良好的品德,长大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你们说好吗?生(齐):好。
4、教师小结:我们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关键在于要去做,看表现。
老师希望小朋友在今后学习,生活中处处学会做人。
总第6课时授课时间 10月21号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课本11—12页,《读小儿语》“活动广角”和“成长袋”。
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内容,并且简单说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2、教育学生当别人提出好建议或批评时要虚心接受,你看到别人不足和缺点时,要细心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