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不同阶段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369.26 KB
- 文档页数:2
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川崎病有什么并发症一、并发病症1、心脏血管系统侵犯这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导致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
2、冠状动脉病变日本1009例川崎病观察结果显示,一过性冠状动脉扩张占46%,冠状动脉瘤占21%。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在发病第3天即可出现,多数于3~6月内消退。
发病第6天即可测得冠状动脉瘤,第2~3周检出率最高,第4周之后很少出现新的病变。
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5~30%,临床心肌炎的存在并不预示冠状动脉受累。
大多数冠状动脉瘤呈自限性经过,多数于1~2年内自行消退,特别是常见的直径小于8mm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
至于直径超过8mm以上的巨大冠状动脉瘤,日后追踪经常无法完全消失,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两者皆可能引起猝死。
与冠状动脉瘤有明确相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在1岁以内、男孩、持续发热超过14天、贫血、白细胞总数在30×109/L以上、血沉超过100mm/h、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血浆白蛋白减低和发生体动脉瘤者。
本病的冠状动脉病变以累及其主干近端,左前降支最多见,其次为左回旋支少见。
罕见孤立的远端动脉瘤。
一般将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的程度分为四度:①正常(0度):冠状动脉无扩张。
②轻度(Ⅰ度):瘤样扩张明显而局限,内径4mm。
③中度(Ⅱ度):可为单发、多发或广泛性,内径为4~7mm。
④重度(Ⅲ度):巨瘤内径≥8mm,多为广泛性,累及1支以上。
发生率约为5%,愈后不良。
故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应密切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
通常在发病4周内每周检查1次,以后2月、半年复查,然后根据病变程度至少每年复查一次。
对有症状的病人及冠状动脉严重受累者应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造影检查可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程度及远端病变。
因导致端堵塞血管腔可发生一过性心肌缺血,心室颤动等严重并发症。
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为:①有心肌缺血症状。
1192河北医药2021年4月第4卷第8期Hedei MedOO1-0002021,Vd43Apr No.8 doi:10・3969/j・issn・1002-7396.2021.06016-论著-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诊治分析张英谦张翰墨曹亚丽王文露刘倩齐焕军王华【摘要】目的分析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指导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发生。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3年4月694例KD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KD合并CAL的高危因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应用时间对ITIG抵抗及CAL发生的影响。
结果KD患儿年龄分布为1个月~11岁,<6岁患儿占92.6%;男:女=409:1;6种主要临床表现中,发热最常见,指端脱皮发生率最低,不完全川崎(iKD)与完全川崎(cKD)比较皮疹、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改变及肢端肿胀脱皮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K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室化验指标中中性粒细胞比例(N%)、血红蛋白(Hb)、血沉(ESR)与KD合并CAL的发生独立相关,为CA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ITIG无反应型KD发生率为7.05%,发热5d内给予IVIG,产生IVIG抵抗的发生率较6~10d及>14d以上应用组明显升高(P<0.01)。
发热5d内与2~14d给予ITIG组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CAL发生率与>14d应用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KD发病性别无明显差异,主要临床表现中,发热最常见,指端脱皮发生率最低3RD组较cKD组表现除发热外,其他主要表现均明显少于cKD组。
化验检查中Hb减低、N%及ESR升高可作为CAL的独立危险因素。
5d内应用IVIG发生抵抗率增高,且不能降低CAL发生,5~14d应用ITIG CAL发生率最低。
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TA表现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川崎病的心脏损害及冠状动脉的CT表现。
方法:选择3例9月至16月龄发病期婴幼儿,临床考虑川崎病,行心脏CTA检查,观察冠状动脉各支的走向、形态。
结果:心脏冠状动脉CTA显示,3例婴幼儿均见冠状动脉异常改变,均见受累冠状动脉呈不同程度扩张,其中1例为右侧冠状动脉全程明显扩张、腊肠样改变,另2例冠状动脉局部见瘤样扩张。
结论:冠状动脉CTA能发现早期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对评估川崎病心脏损害具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川崎病;心脏损害;冠状动脉病变;CT表现【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5-0280-021.资料选取3例9月—16月龄婴幼儿,均为男性,临床均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其中2例有皮肤粘膜改变,1例未发现,查白细胞均有增高,心脏彩超均提示冠状动脉异常。
3例均行心脏冠状动脉成像(CTA)检查,使用西门子双源CT摄影及其后处理系统。
如下图:2.讨论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曾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的发热出疹性疾病,具有自限性,主要发病年龄在5岁以下的婴幼儿[1],约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主要为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最终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梗死甚至猝死[2]。
2.1 川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不明。
2.2 川崎病的病理改变:全身性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表现为显著的血管壁渗透性增加,内膜下CD8+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分泌IgA的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继而中膜水肿变性,内弹力板及平滑肌细胞被破坏,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动脉瘤形成,而平滑肌细胞在内膜浸润并增殖导致内膜增厚,逐渐形成纤维化瘢痕及钙化。
可分为四期:I期:约1~9天,小动脉周围炎症,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壁上的小营养动脉和静脉受到侵犯。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分级及高危因素研究一、综述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发热、结膜炎、唇龈炎和手足红肿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川崎病不仅可导致多系统损害,而且还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
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因此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分级和高危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关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分级尚无统一标准,早期研究主要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级,将冠状动脉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病变。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难以准确评估病变范围、不能动态观察病变进展等。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影像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采用超声心动图等无创检查手段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评估。
这些研究发现,超声心动图可以更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除了临床分级外,研究还发现一些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相关的高危因素。
这些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年龄越小,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越高;性别: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发热时间:持续性发热超过5天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血白细胞计数异常:白细胞总数升高或降低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血小板计数异常:血小板计数过高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C反应蛋白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
随着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这一疾病的认识逐渐加深。
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A. 川崎病的概述近年来随着对川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医生对于该病的认识逐渐提高,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和日本小儿科学会(Japanese Pediatric Society,JPS)共同制定的标准。
论著文章编号:1005-2224(2014)09-0681-06DOI :10.7504/ek2014090610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分级及高危因素研究时艳艳,刘芳,吴琳,马晓静,梁雪村,黄国英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临床分级的川崎病(KD )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级特点及不同危险等级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住院且病史资料完整的1253例KD 患儿,依据《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提出的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级方法,分析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级及病变部位特点,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生不同临床分级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结果(1)KD 患儿急性期冠脉病变发生率为24.3%(304/1253)。
根据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级进行分类,冠脉正常的Ⅰ级病例949例,占75.7%;Ⅱ级32例,发生率2.6%;Ⅲ级251例,发生率20.0%;Ⅳ级13例,发生率1.0%;Ⅴ级8例,发生率0.6%。
(2)累及单支、双支、三支、四支冠状动脉者分别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42.4%、29.3%、16.1%和12.2%;发生病变的冠状动脉分支中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病变分别占43.5%、18.6%、6.8%、31.1%。
(3)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不完全型KD 、CRP >100mg/L 是Ⅱ级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年龄≤1岁、发热持续时间>10d 、不完全型KD 、ALB <30g/L 是发生Ⅲ~Ⅴ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1)KD 冠状动脉病变以Ⅲ级为最多见,占82.6%;V 级最少见,占2.6%。
(2)57.6%的冠状动脉病变累及二支或二支以上的冠状动脉。
(3)KD 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以左冠状动脉主干最常见,其后依次为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
(4)男性、年龄≤1岁、发热持续时间>10d 、不完全型KD 、ALB <30g/L 是Ⅲ~Ⅴ级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1. 引言1.1 川崎病的概述川崎病,又称混合性血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疾病,以全身性微血管炎和中型和小型血管炎为特征。
该病首次由日本医师川崎清于1967年报道,至今仍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
川崎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幼童期,多见于1-5岁男孩。
在中国,川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给儿童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高热持续不退、皮疹、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炎、手足红肿等,但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病变。
由于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避免冠状动脉病变至关重要。
面对川崎病患儿的患病风险,及时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对川崎病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防范和治疗该疾病,避免其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而超声诊断在川崎病中的应用无疑也将发挥关键的作用,为医生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非侵入性的诊断手段,有助于早期发现并治疗冠状动脉病变,降低川崎病患儿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1.2 冠状动脉病变的危害冠状动脉病变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危害不可小觑。
冠状动脉是心脏供血的主要血管,一旦发生病变,会造成心脏供血不足甚至缺血,进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心肌梗死是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病的主要死因之一,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除了心脏供血不足,冠状动脉病变还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果冠状动脉病变持续发展,还可能导致心肌进行性损伤,发展为心肌病变,甚至出现猝死的危险。
及早发现和及时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是至关重要的。
超声诊断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评估病变程度,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川崎病患者中,尤其需要重视冠状动脉病变的危害,以便及时干预,保护患者的心脏健康。
1.3 超声诊断在川崎病中的重要性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超声诊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022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研究进展(全文)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通常发生在婴幼儿童的、未知病因的血管炎症,尽管病因不明,但普遍认为自身免疫、感染及遗传易感性是该病的重要参与因素[1]。
KD很少发生于成人,病程以自限性为主,发热和急性炎症表现多见,病程平均持续12 d而无须特殊治疗[2]。
然而,患有KD的儿童有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患者的预后与冠状动脉瘤(coranary artery aneurysm,CAA)瘤体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等均密切相关,病变严重的患者管腔内可见血栓形成或内膜增厚,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造成心肌缺血、梗死,甚至猝死[3]。
日本循环学会(JCS)联合日本心脏外科学会(JSCS)2020年共同发布了《川崎病心血管后遗症的诊断和管理指南(JCS/JSCS 2020)》,系统介绍了KD心血管后遗症的诊疗和管理新进展[4]。
本文总结性回顾了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damage,CAD)的评估、诊断、治疗和远期管理及随访等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更多资料。
1 定义和流行病学早期KD主要表现为无动脉粥样硬化性的坏死性全动脉炎,炎性细胞的浸润冠状动脉可导致动脉中膜和内膜弹性层的破裂及坏死[5]。
尽管目前静脉应用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KD已经较为广泛,但我国KD急性期发生CAD的发生率仍较高。
近期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纳入2013—2017年上海地区的50家医院确诊的4 452例KD患儿,结果提示IVIG的应用率高达97.0%,8.4%患者表现为IVIG抵抗,9.1%患者表现为CAD,2.7%表现为CAA,0.7%表现为巨大冠状动脉瘤(giant CAA,GCAA)[6]。
2 CAD表现研究发现,CAD多位于心外膜冠状动脉中,最常见于左前降支近端和右冠状近端,其次为左主干冠状动脉、回旋支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远端[7]。
川崎病冠脉扩张标准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冠脉扩张。
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冠脉扩张是其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
冠脉扩张是指冠状动脉的管腔扩大,导致血管壁变薄,血管弹性降低,容易形成动脉瘤,从而增加了冠脉破裂的风险。
因此,对于川崎病患儿的冠脉扩张标准十分重要。
首先,对于川崎病患儿的冠脉扩张标准,我们需要明确其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川崎病研究会的标准,冠脉扩张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冠脉扩张是指冠状动脉内径Z评分达到2.5-2.9倍标准差,中度冠脉扩张是指Z评分达到3.0-3.9倍标准差,而重度冠脉扩张则是指Z评分达到4.0倍标准差以上。
通过对冠脉扩张的等级进行准确的划分,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工作。
其次,对于川崎病患儿的冠脉扩张标准,我们需要关注其影响因素。
川崎病患儿的冠脉扩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治疗措施等。
一般来说,年龄越小、男性、发病时间越短、未接受足够治疗的患儿,其冠脉扩张的风险越大。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及时进行评估和干预。
此外,对于川崎病患儿的冠脉扩张标准,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其临床意义。
冠脉扩张不仅增加了冠脉破裂的风险,还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时发现和评估冠脉扩张,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心血管状况,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冠脉扩张带来的风险。
综上所述,川崎病患儿的冠脉扩张标准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准确的诊断标准、全面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深入的临床意义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患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希望本文能够对相关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促进川崎病患儿的全面管理和治疗。
2 讨论
丁胺卡那霉素和洁霉素联用不管是混和组,先后即时组还是有时间间隔组,出现的严重毒性反应均明显大于两药的各自单用组(P<0.01或P< 0.05);间隔3小时先后给药,先注洁霉素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先注丁胺卡那霉素组,提示两药联用的毒性反应似与两药的半衰期有关,丁胺卡那霉素的半衰期为2.2小时左右,而洁霉素的半衰期为4~6小时[3]。
由此可见,丁胺卡那霉素和洁霉素联用出现增毒和给药间隔时间无明显相关性,只要在体内存在的一定药物浓度范围内,两药联用均有一定危险性。
3 参考文献
1 朱新波,郑利献.洁霉素与丁胺卡那联用致死三例.温州医学院学
报,1998,28(4) 287
2 朱新波,胡国新,林丹.丁胺卡那和洁霉素联用对大鼠诱发肌缩、
呼吸和血压的影响.温州医学院学报,1998,28(4) 295
3 杨藻宸.医用药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836~
870
(收稿:1998-11-03,修回:1999-03-22)
川崎病不同阶段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探讨何时军
川崎病主要危及冠状动脉,在发病的不同阶段冠状动脉的扩张程度不一,目前尚无文献探讨。
为此,笔者对41例确诊的患儿作了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41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均于1994年6月至1998年7月在本院住院,诊断标准均符合文献要求[1]。
其中男18例,女23例,年龄6个月至7岁,3岁以下儿童占63%。
1.2 方法 41例随机分成早检组22例和迟检组19例。
前者于发病第一周(5.80 0.91天),后者于发病第二周(9.10 0.62天)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冠状动脉(LCA)和主动脉根部内径(AO),同时计算LC A/AO比值。
两组患儿检测彩超前均未应用阿斯匹林和静脉丙球。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病情比较 包括患儿年龄、入院前最高体温、入院时白细胞计数(WB C)、血红蛋白(HB)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意义(表1),可见两组具有可比性,血小板计数(PLT)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的病程检测有关。
2.2 两组患儿心超检测结果分析 (见表2),早检组LCA值和LCA/AO比值均显著低于迟检组(P< 0.01)。
提示川崎发病的不同阶段,左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有差异。
表1 41例川崎病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x s)
组 别n年龄(月)入院前最高
体温( )
入院时
WBC( 109/L)HB(g/L)PLT( 109/L)
早检组2235.31 5.5039.46 0.7916.76 2.49106.37 15.06252.42 54.02迟检组1937.73 4.2239.82 0.9115.51 3.97104.73 7.29302.09 87.40* 与早检组比:*P<0.05
表2 两组的多普勒彩超测定值比较(x s)组别n LCA(mm)AO(mm)LCA/AO 早检组22 2.52 0.3616.08 0.920.16 0.02迟检组19 3.46 0.40**17.30 1.99*0.19 0.03** 与早检组比:*P<0.05,**P<0.01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325027)3 讨论
患川崎病时,冠状动脉常呈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发病第3天即可出现冠状动脉扩张,发病第6天可检得冠状动脉瘤,第2~3周检出率最高,第4周之后很少出现新的病变[2]。
Kamiya等研究发病一周至十天冠状动脉扩张率为48%[3]。
可见川崎病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
研究结果表
220
J Wenzhou M ed Coll.Septe mber,1999.Vol29.No3
明,川崎病发病第一周(5.80 0.91天)LC A值和LC A/AO比值均显著低于发病第二周(9.10 0.62天),提示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扩张具有阶段性。
川崎病不同阶段的冠状动脉扩张机制尚无文献探讨。
川崎病发病3至5周内,由于免疫功能失调,特别是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调[4],使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释放的炎症介质参与损害冠状动脉。
结合川崎病血管炎病理分期,临床上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病一周内(第一阶段),功能性因素参与冠状动脉扩张。
川崎病免疫病理初期,循环中的炎症介质导致冠状动脉壁中性粒细胞聚集,病灶区释放的前列腺素等引起冠状动脉舒张。
川崎病发病的第二周,正处于免疫病理的进展期(第二阶段),这时病灶区中性粒细胞逐渐被巨噬细胞替代并进一步产生一氧化氮等参与冠状动脉功能性扩张,各种炎症性损伤开始导致冠状动脉壁纤维组织坏死的解剖性因素参与扩张。
第三阶段是病变的极期,多发生于发病后第三周,循环中炎症介质开始减弱,但病灶区内巨噬细胞持续存在,参与免疫病理损伤引起组织坏死性改变,释放的扩血管性介质仍参与冠状动脉功能性扩张。
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
4 参考文献
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Kawas aki disease-New York.MMWR,1980,
29(6):61~63
2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1997.689
3 Kenshi F,Tets uro K,Hiroyuki N,et al.High-dose intravenous ga mma-
globulin for ka wksaki ncet,1984,10:1055~1058
4 Lee HK,Ki m OS,Noh G W,et al.Effects of i 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
on the peripheral lymphocyte phenotypes in ka was aki di seas e.Yonsei M ed J,1996,37:357~363
(收稿:1999-04-07)
氯化钙对丁胺卡那霉素联用洁霉素急性中毒的解救作用
胡爱萍 胡国新 林丹
有关丁胺卡那霉素和洁霉素联用的临床中毒致死病例[1]和联用时明显增毒的动物实验[2]已有报道,但对中毒后的解救一直没有较好的方法。
氯化钙对庆大霉素等氨基甙类抗生素联用氯霉素引起的急性中毒有良好的解毒作用[3、4],本组实验选择氯化钙,研究其对丁胺卡那霉素联用洁霉素引起的急性中毒是否同样具有解毒效果及可能的解毒机理。
1 材料、方法和结果
1.1 材料
硫酸丁胺卡那注射液,含丁胺卡那霉素0.2g/2ml,上海第九制药厂生产;盐酸洁霉素注射液,含洁霉素0.6g/2ml,苏州第六制药厂生产;氯化钙注射液1g/20ml,上海第七制药厂生产。
以上药物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昆明种小鼠120只,体重20 2g,雌雄兼用;SD 大鼠7只,236 17g,雌雄兼用。
以上动物均由本院动物室提供,12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12组,禁食24h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药理教研室(325027)后实验。
1.2 方法
分别给6组小鼠(对照组)腹腔注射(ip)不同浓度的丁胺卡那霉素和洁霉素混和液(以下简称丁-洁混合液),丁胺卡那霉素和洁霉素的比例为2 1(W W),另6组小鼠(实验组)先ip0.5%CaCl250mg/ kg,6~8min后ip不同浓度的丁-洁混和液,清点72h内死亡鼠数,按最大或然性法(Bliss法)计算LD50[5]并用u检验区别两者差异的显著性。
大鼠ip3%戊巴比妥钠30mg/kg麻醉后,进行左颈总动脉插管,动脉导管通过压力换能器记录血压;于剑突处游离膈肌以膈肌电图作为呼吸指标[6]。
以上指标均记录于LMS-2B型二道生理记录仪上。
待记录正常值后,采用微型泵以0.055ml/min的速度恒速由股静脉输入丁-洁混和液,并由股静脉恒速静注5%CaCl250mg/kg解救,观察10min后膈肌电图和血压的变化。
统计学方法:t检验。
1.3 结果
丁胺卡那霉素和洁霉素联用急性中毒小鼠LD50
221
温州医学院学报1999年9月第29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