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川崎病有什么并发症一、并发病症1、心脏血管系统侵犯这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导致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
2、冠状动脉病变日本1009例川崎病观察结果显示,一过性冠状动脉扩张占46%,冠状动脉瘤占21%。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在发病第3天即可出现,多数于3~6月内消退。
发病第6天即可测得冠状动脉瘤,第2~3周检出率最高,第4周之后很少出现新的病变。
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5~30%,临床心肌炎的存在并不预示冠状动脉受累。
大多数冠状动脉瘤呈自限性经过,多数于1~2年内自行消退,特别是常见的直径小于8mm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
至于直径超过8mm以上的巨大冠状动脉瘤,日后追踪经常无法完全消失,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两者皆可能引起猝死。
与冠状动脉瘤有明确相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在1岁以内、男孩、持续发热超过14天、贫血、白细胞总数在30×109/L以上、血沉超过100mm/h、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血浆白蛋白减低和发生体动脉瘤者。
本病的冠状动脉病变以累及其主干近端,左前降支最多见,其次为左回旋支少见。
罕见孤立的远端动脉瘤。
一般将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的程度分为四度:①正常(0度):冠状动脉无扩张。
②轻度(Ⅰ度):瘤样扩张明显而局限,内径4mm。
③中度(Ⅱ度):可为单发、多发或广泛性,内径为4~7mm。
④重度(Ⅲ度):巨瘤内径≥8mm,多为广泛性,累及1支以上。
发生率约为5%,愈后不良。
故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应密切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
通常在发病4周内每周检查1次,以后2月、半年复查,然后根据病变程度至少每年复查一次。
对有症状的病人及冠状动脉严重受累者应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造影检查可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程度及远端病变。
因导致端堵塞血管腔可发生一过性心肌缺血,心室颤动等严重并发症。
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为:①有心肌缺血症状。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高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以及口腔、咽喉等黏膜病变。
虽然川崎病多数情况下可以自行恢复,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脏瓣膜病变、心肌炎、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儿童冠状动脉疾病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机体免疫反应异常有关。
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病理改变是血管内膜的充血、渗液和炎性细胞浸润,随后逐渐出现管壁层次明显增大,内膜下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浸润、纤维增生和动脉壁增厚。
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可以导致心肌梗死、冠心病、甚至猝死。
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超声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超声检查可以通过可靠地观察心脏和冠状动脉的形态和结构,评估冠状动脉是否受累,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超声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和径向大小,以及动脉壁的厚度。
正常情况下,儿童的冠状动脉应该是光滑、无明显扩张或狭窄的。
如果超声检查显示冠状动脉有异常表现,如管腔扩张或狭窄,动脉壁增厚等,那么就需要高度怀疑冠状动脉病变的存在。
超声还可以帮助评估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
通过超声多普勒技术,医生可以测量冠状动脉流速和流量,进一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如果发现冠状动脉血流异常,如减速、阻塞等,那么就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分级及高危因素研究一、综述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发热、结膜炎、唇龈炎和手足红肿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川崎病不仅可导致多系统损害,而且还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
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因此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分级和高危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关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分级尚无统一标准,早期研究主要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级,将冠状动脉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病变。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难以准确评估病变范围、不能动态观察病变进展等。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影像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采用超声心动图等无创检查手段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评估。
这些研究发现,超声心动图可以更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除了临床分级外,研究还发现一些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相关的高危因素。
这些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年龄越小,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越高;性别: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发热时间:持续性发热超过5天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血白细胞计数异常:白细胞总数升高或降低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血小板计数异常:血小板计数过高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C反应蛋白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
随着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这一疾病的认识逐渐加深。
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A. 川崎病的概述近年来随着对川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医生对于该病的认识逐渐提高,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和日本小儿科学会(Japanese Pediatric Society,JPS)共同制定的标准。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临床表现为高热、结膜炎、唇口腔黏膜炎、皮疹和手足红肿等症状。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冠状动脉病变可以导致心肌梗死、猝死等危险情况发生,对患儿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早期发现和及时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对川崎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超声诊断在川崎病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超声能够实时观察和评估冠状动脉的形态和功能,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病变。
超声诊断的相关指标主要包括冠状动脉内径、血流速度和心脏功能等。
超声诊断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指标:
1. 冠状动脉内径:通过测量冠状动脉的内径,可以判断动脉是否存在异常扩张或狭窄。
通常来说,直径增大超过1.5倍,或者大于5mm的冠状动脉内径被认为是异常的。
2. 冠状动脉血流速度:超声可以观察和测量冠状动脉内的血流速度。
冠状动脉病变时,血流速度常常增快,提示动脉狭窄或堵塞。
3. 冠状动脉壁结构:超声可以观察到冠状动脉壁的结构和形态变化。
冠状动脉病变时,壁厚度常常增加,壁形变和钙化也会出现。
超声还可以对心脏功能进行评估,包括心室收缩功能、瓣膜运动等。
由于川崎病可引起心肌炎和心包炎等心脏并发症,超声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评估心脏损害的程度。
超声诊断在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从而降低患儿的并发症和病情恶化的风险。
对于川崎病的患儿来说,定期进行超声检查非常重要。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小动脉和中等动脉,尤其容易发生心脏问题。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病程呈慢性、复发性,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给儿童带来了较大的威胁。
对川崎病的超声诊断显得尤为关键。
让我们了解一下川崎病和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
川崎病是由一些未知的病因引起的全身性炎性血管病变,主要累及小型和中型动脉。
其主要特点是全身性微血管及小动脉炎性变化,炎症状态持续时间较长。
而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15%-25%,是已知唯一的主要危险因素。
患者最常见的冠状动脉病变是冠状动脉扩张、瘤形成和狭窄,其中又以狭窄和闭塞最为严重。
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导致严重的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
对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早期、准确的超声诊断至关重要。
针对川崎病儿童的特殊情况,超声诊断技术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生长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超声检查手段,从而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比如通过M型、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等技术手段对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判断心内膜和心外膜的增厚、瓣膜功能和腔室功能等,以及对心脏多普勒进行分析,评估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和灌注情况等。
这些都对于川崎病儿童的病情评估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超声诊断技术在对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如CT扫描、MRI等,进行多模式影像对比分析,提高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超声诊断技术还能够及时发现和评估患儿心脏功能的改变,对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测预后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而超声诊断则是对川崎病进行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核心技术。
在川崎病的治疗过程中,应更加重视超声诊断在诊断和评估方面的重要性,及时规划治疗方案。
也应重视对超声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其对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川崎病的治疗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案。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1. 引言1.1 川崎病的概述川崎病,又称混合性血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疾病,以全身性微血管炎和中型和小型血管炎为特征。
该病首次由日本医师川崎清于1967年报道,至今仍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
川崎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幼童期,多见于1-5岁男孩。
在中国,川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给儿童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高热持续不退、皮疹、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炎、手足红肿等,但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病变。
由于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避免冠状动脉病变至关重要。
面对川崎病患儿的患病风险,及时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对川崎病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防范和治疗该疾病,避免其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而超声诊断在川崎病中的应用无疑也将发挥关键的作用,为医生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非侵入性的诊断手段,有助于早期发现并治疗冠状动脉病变,降低川崎病患儿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1.2 冠状动脉病变的危害冠状动脉病变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危害不可小觑。
冠状动脉是心脏供血的主要血管,一旦发生病变,会造成心脏供血不足甚至缺血,进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心肌梗死是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病的主要死因之一,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除了心脏供血不足,冠状动脉病变还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果冠状动脉病变持续发展,还可能导致心肌进行性损伤,发展为心肌病变,甚至出现猝死的危险。
及早发现和及时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是至关重要的。
超声诊断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评估病变程度,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川崎病患者中,尤其需要重视冠状动脉病变的危害,以便及时干预,保护患者的心脏健康。
1.3 超声诊断在川崎病中的重要性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超声诊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川畸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阳明玉;张明
【期刊名称】《华夏医学》
【年(卷),期】1999(0)1
【摘要】@@ 川畸病是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好发于婴幼儿,75%在4岁以下发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血管炎,主要侵犯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形成冠状动脉瘤,引起血栓性梗塞狭窄导致心肌梗塞、猝死.冠状动脉瘤发生率20%~30%,约1%~2%患儿于发病头3个月内死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塞或动脉瘤破裂.为探索分析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有关因素,笔者总结我院1988年7月至1998年4月52例川畸病住院患儿的各种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87-88)
【作者】阳明玉;张明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广西桂林市,5410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广西桂林市,54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及高危因素分析 [J], 李岩;常凤玲;冯俊;翟慧萍;秦金霞;卢芙蓉
2.慢性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分
析 [J], 张丽婷;崔连群;闫静;孙巧玲
3.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及其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J], 张勇
4.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及其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J], 张勇
5.川畸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J], 阳明玉;张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周丽玲【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方法将本院儿科收治的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分为观察组(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和对照组(不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
检测2组患儿的心功能指标、心肌酶谱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 /A 比值、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射血分数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 AST、LDH、CK、CK-MB、cTnI 含量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 IgG、IgM、IgA 水平低于对照组。
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导致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心功能损害,心肌酶谱增高,免疫功能低下,需要在临床治疗中加以重视,并注意补充免疫球蛋白。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mycoplasma pneumonia infection on Kawasaki disease children with coronary artery lesions.Methods Kawasaki disease children com-plic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were enroll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complicated with pneumonia mycoplasma infection)and control group (not complicated with pneumonia my-coplasma infection).Heart function index,myocardial enzymes index and immune function index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E peak,E /A ratio,LVEDD,LVEF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LDH,AST,CK,CK-MB,cTnI content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IgG,IgM,IgA level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Mycoplasma pneumonia infection can cause heart function damage,increase cardiac enzyme elevation and impair immune function in Kawasaki disease chil-drencomplic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lesions.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upplement of immunoglobulin.【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3页(P149-151)【关键词】川崎病;肺炎支原体;心肌酶谱【作者】周丽玲【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广西桂林,5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5川崎病是导致后天性心脏病的常见原因,由于患儿机体功能仍处于发育阶段,容易遭受病原体的感染,当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可加重心脏和冠脉的病变程度[1]。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探讨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
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
冠状动脉损害(cal)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是否发生cal及其严重程度是影响kd预后的关键因素。
收治川崎病患儿62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4月~2011年5月收治kd患儿62例,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新修订的kd诊断标准。
其中男43例,女19例。
年龄0.5~11岁,其中≤1岁16例(258%),2~3岁31例(50%),>3岁15例(241%),平均年龄2岁7个月。
根据急性期彩超结果及冠状动脉诊断扩张标准分为两组[1],冠状动脉扩张组(cal)22例(355%),男13例,女9例,年龄0.5~7岁,平均17个月;发热时间3~15天,平均695天。
无冠状动脉扩张组(ncal)40例(645%),男30例,女10例,年龄7个月~11岁,平均22个月;发热时间2~14天,平均552天。
所有患儿均处于急性期。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总结分析kd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常规及测定c-反应蛋白、血沉、白蛋白、血清钠离子浓度。
心脏彩超测量冠状动脉内径。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3岁2例(1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p005)。
两组患儿血钠的比较:cal组血钠浓度<135mmol/l 14例(636%);ncal组血钠<135mmol/l 12例(3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659,p<005)。
两组患儿plt、crp、esr的比较,见表1。
讨论
川崎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
根据以往数次小流行中,曾有家庭发病情况,临床上又有许多表现酷似急性感染,提示似有病原体存在。
男婴较多,至今未找到直接致病病原体的现状,感染的说法不能完全确立。
在所有病原菌中最受关注的是链球菌,但至今从未由患儿体内分离到链球菌。
kd是以cal为主的中小血管炎症性疾病,cal是kd最主要而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或猝死[2]。
因而,探讨发生cal的影响因素,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是减少cal的关键。
近年来,已有许多学者探讨了实验室检查结果与kd严重程度、冠脉并发症发生率的相互关系。
crp被认为是cal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与血管炎症、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有关,常反映了kd的严重程度及病情转归情况。
honkanen ve等研究认为crp强阳性者冠脉瘤发生率可明显升高[3]。
本资料显示,crp升高明显者中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也较高,提示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扩张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血沉被认为是反映机体炎症的敏感指标之一,kd患儿血沉明显增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本资料显示cal组
的血沉明显高于ncal组,提示血沉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kd患儿白蛋白普遍下降,cal组下降更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资料显示,cal组血钠浓度<135mmol/l 14例(636%);ncal组血钠<135mmol/l 12例(3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国内外有研究认为血钠<135mmol/l为kd并发心血管系统后遗症的危险因素[4],与本组结果相符。
本组病例显示,年龄是kd合并cal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cal的危险性降低,年龄越小,并发cal的风险越大,可能与小龄患儿的冠脉确实较易受损有关;另外,年龄越小,语言表达能力越差,部分患儿临床症状隐匿,不能明确诊断,延误治疗,造成并发cal率升高。
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瘤,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瘤破裂及导致心肌梗死,是kd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早期预测kd 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有重大临床意义。
本文提示cal组plt为461±121×109/l,esr为721±292mm/小时,crp为329±68mg/l,白蛋白291±35g/l;ncal组plt为362±129×109/l,esr为492±245mm/小时,crp为154±56mg/l,白蛋白351±51g/l。
3岁以下男孩c-反应蛋白、血沉、血小板的明显增高,白蛋白明显降低及血钠浓度低是cal的高危因素,临床医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698-704.
2kato h,sugimur t,akagi t,et al.longterm consequenuces of kawasaki disease:a 10 to 28year followup stady of 598.patients[j].circulation,1996,94(6):1379-1385.
3honkanen ve,mccrindle bw,laxer rm,et al.clinical
re-levance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artery inflammationin kawasaki disease[j].pediatr cardiol,2003,24(2):122-126.
4muta h,ishii m,egami k,et al.serum sodium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j].pediatr cardiol,2005,26(4):40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