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_洛丽塔_的语言风格研究_韩玲
- 格式:pdf
- 大小:1018.45 KB
- 文档页数:2
《洛丽塔》:禁忌与激情的离奇故事1. 引言1.1 概述《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创作的一部具有争议性的小说。
它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胡伯特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禁忌关系。
这个故事以其大胆、挑战传统道德底线的情节和描写,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洛丽塔》这部小说。
首先,我们会对整个故事进行概括,重点描述其中的情节发展和主要人物形象;随后,我们会进行对相关人物的分析,并探索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在整个故事中所起到的作用;然后,我们将涉及禁忌与道德边界讨论,探讨小说如何挑战了社会接受度和道德伦理观念;最后,在结论部分呈现对该小说内容及影响力的总结。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洛丽塔》这部充满争议性和矛盾情感描绘的小说进行深入分析,呈现其中的禁忌与激情的离奇故事。
我们将通过对人物、情节以及道德边界的探讨,试图揭示小说所带来的社会反思,并对小说的普世主题和其在文学领域中的重要性进行评估。
2. 正文《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出版的一部小说,以禁忌和激情为主题,讲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与少女洛丽塔之间离奇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从情节发展、叙事手法和主题意义三个方面对《洛丽塔》进行分析。
首先,在情节发展方面,《洛丽塔》采用了回忆录的方式展开,通过主人公亨伯特回顾过往的故事来叙述。
故事开始时,亨伯特刻画了自己对少女的深入迷恋,并计划将她带走。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被逼离散,并在多年后再次相遇。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其次,在叙事手法方面,《洛丽塔》采用了一种独特并具有挑战性的写作风格。
纳博科夫通过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表达出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深情厚意,并试图使读者产生共鸣。
同时,作者运用了精细、细腻的描写手法,着重刻画了亨伯特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使读者在对其行为和动机进行审视时体会到禁忌和道德的冲突。
最后,在主题意义方面,《洛丽塔》关注了人性中更深层次的欲望和禁忌。
论《洛丽塔》的语言特征摘要: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此书不但有颇具争议的内容和后现代主义的种种形式特征,在语言表述方面也极富个性,本文试从《洛丽塔》语言风格的角度,通过对其语言的色彩及语言的修辞特征两方面的分析,以求归纳出《洛丽塔》的语言文本价值。
关键词:洛丽塔语言特征纳博科夫1955年由巴黎奥林匹亚书局出版的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这部描写中年男子亨伯特与12岁少女洛丽塔的畸形爱恋的小说,在充满情感纠葛与伦理纷争的事件里,纳博科夫不惜用重重叠叠的华丽词汇和另类多情的夸张比喻来表达他的纯文学理念,营造着他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精致富丽,从而使小说处处弥漫着诗一般的幻觉氛围和梦一般的情乱神迷。
高尔基指出:“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切著作、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
”由此观之,《洛丽塔》不仅在主题上和叙述手法上有着重大突破,更在其语言风格上有着独特的文本价值。
本文试从《洛丽塔》语言风格的角度,通过对其语言的色彩及语言的修辞特征两方面来分析,以求归纳出《洛丽塔》的语言文本价值。
一、语言的色彩语言的色彩是由作者使用的语句和语词的类别来决定的,作者在叙述中大量使用描写句式、大量使用表现形光色声味的形容词时,语言的色彩就显得浓烈而耀眼,而制造这种色彩明艳的语言正是纳博科夫的擅长。
超级精美的诗化语言纳博科夫除了是著名的小说家之外,同时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鳞翅类昆虫学家,他在世界蝴蝶学方面所建树的成就使他能够在哈佛大学的“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拥有研究员的位置。
于是对这种美丽炫目的昆虫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在他的创作中产生暗示作用,或者说正是长时期审视蝴蝶所带来的心灵感受转化成了纳博科夫的内部语言,从而使纳博科夫的小说里充满了诗一般的华丽语句。
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不时地用诗一般的句子让叙述如蝴蝶翅膀般异彩纷呈,比初他用这样的语句描写享伯特的童年时光:“我在一个有着图画书、干净的沙滩、桔树、友好的狗、海景和笑嘻嘻的人脸的欢快天地中长大,成了一个幸福健康的孩子。
简论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审美特征作者:柴艳霞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2期摘要: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是一部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的天才之作,本文试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就其美学特征进行简单论述。
《洛丽塔》以其艺术创新被称作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之作,它在审美上具有后现代的特征,这和纳博科夫的艺术观“审美狂喜”是有一致性的;而这种审美特征是由小说的语言特点和元小说、反体裁等艺术手法构成的。
关键词:审美快感;后现代小说;游戏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083-02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俄裔美籍重要的作家,作为一个用第二语言写作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多以英语写就),他用丰富的创作成果向世人展现了他高湛的艺术才华。
而他的小说《洛丽塔》则是他的作品中艺术实验性最大,艺术特点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部。
《洛丽塔》发表之初曾备受垢责,但是,这部小说最终以其艺术魅力稳居文学青史。
随着读者接受视野的变化,《洛丽塔》逐渐成为许多读者的珍爱之作。
《洛丽塔》具有多层后现代审美特征,在这部小说中,作家以迥异前人的艺术方式创造了典范的后现代小说。
本文将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小说《洛丽塔》的艺术特征。
一、《洛丽塔》的审美快感阅读《洛丽塔》,初觉语词之径不顺坦,但愈继则愈发现小说无论在语词方面还是在故事内容方面,以及渗透于内容与语词之中的色彩、物象,还是小说中人物感受的描写,都给读者带来一种狂喜的体验,使读者在作者所创造的语言和物象中体会到审美的快感。
纳博科夫在其《文学书稿》中谈及了他的文学观,他反对先验的中心思想,这在《洛丽塔》中有明显的体现。
在《洛丽塔》的序文中,作者假托一个叫雷博士的小说专家对人们将小说理解为道德说教工具的观念进行了讽刺。
纳博科夫视文学创作为游戏,提倡快乐阅读,即他所讲的,要用“脊椎骨”去领略作品带来的快感。
这是在提倡一种轻松:放松负担的(认识世界、揭示真理)轻松和沉溺游戏自得其乐的轻松。
《洛丽塔》第一部分剖析刘彦博【摘要】<洛丽塔>被称为后现代美文,是美国后现代文学的经典.该文用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对小说第一部分的语音、词汇、句子等进行文本细读,以期能一斑窥豹,深刻展现这部小说的美文风格.【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03【总页数】3页(P34-36)【关键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语音;选词;句法;修辞【作者】刘彦博【作者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4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洛丽塔》出版于1955年,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mir Nabokov)的扛鼎之作。
它描写了在美国物质丰裕的社会里,一个精神失落的中年欧洲人亨伯特对12岁的女孩洛丽塔的畸恋。
作者以病例的形式着力描绘了这一畸恋与追求的诱惑性,所以在出版后曾遭查禁。
然而时至今日,它已经被纳入学校的教材,不断地被介绍评价,经常出现在文化群体的话语之中,成了文学的经典(Canon)。
读过《洛丽塔》的读者,无不惊叹于其措辞之璀璨、文笔之流畅、诗意之醉人,小说的第一部分尤其脍炙人口,为人津津乐道。
下面文中每一句结束用序号标明,以便引用。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1). My sin, my soul (2). Lo-lee-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3). Lo. Lee. Ta(4).She was Lo, plain Lo, in the morning, standing four feet ten in one sock(5). She was Lola in slacks(6). She was Dolly at school(7). She was Dolores on the dotted line(8). But in my arms she always Lolita(9).Did she have a precursor(10)? She did, indeed she did(11). In point of fact, there might have been no Lolita at all had I not loved, one summer, a certain initial girl-child(12). In a princedom by the sea(13). Oh when(14)?! About as many years before Lolita was born as my age was that summer(15). You can always count on a murderer for a fancy prosestyle(16).Ladies and gentlemen of the jury, exhibit number one is what the seraphs, the misinformed, simple, noble-w ingedseraphs, envied(17). Look at this tangle of throns(18).[1]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
第9卷第3期Vol.9,No.3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2018年5月May. , 2018译本语言与原文的意境比较----以《洛丽塔》为例孙瑶瑶(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19)摘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研究的兴起,《洛丽塔》也引起了众多讨论与研究,本 文主要从语言方面探讨作品《洛丽塔》。
《洛丽塔》由前言、回忆录和后记组成,其中作为主要部分的回忆 录——《洛丽塔,或一个白人鲤夫的自白》—以第一人称叙述口吻,记录了一名流亡欧洲的中年文学教授 亨伯特因谋杀罪在狱中候审时写下的忏悔。
文中他叙述了自己因未遂的少年懵懂之爱而对一位14岁美国 少女产生无法克制的迷恋,以及这种病态的爱情最终带给双方的痛苦和灾难。
最初小说曾因其“不道德”的主题而受人垢病,然而小说展现出炫目的语言技巧和高超的叙事手段最终超越了对其主题的探讨,得到了 评论者一致认可。
时至今日,《洛丽塔》已经进入了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作品的行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经典地位。
本文将讨论其语言特色在中国翻译中的处理。
关键词:语言审美;翻译;意境文章编号:978 - 7 -80736 - 771 - 0(2018)03 - 089_、《洛丽塔》的语言美感约翰•斯塔克认为,“在纳博科夫的作品中,《洛丽 塔》、《微暗的火》和《爱达》当之无愧地属于枯竭的文学 之列。
”而布莱恩•麦克黑尔在《现代主义文学向后现代 主义文学的主旨擅变》一文中也指出,纳博科夫在写作 生涯中期经历了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变,这一转变尤其 表现在《洛丽塔》、《微暗的火》、和《爱达》系列中。
在这 部作品中,纳博科夫有意识地向人们展现了他那令人炫 目的英语语言能力虽然英语并非他的母语,但对于“在 会写俄文之前就先学会了写英文”的他而言,《洛丽塔》堪称作者和英语的“一次恋爱记录”。
《洛丽塔》的语言 既有通过传统文体特征体现出的美感,又有通过后现代 主义的形式手段带来的新奇色彩。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从《洛丽塔》中看见的世界]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从《洛丽塔》中看见的世界论文摘要:通过对《洛丽塔》小说的品读及电影的欣赏,从不同的层面对小说给予了自己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包括理性对爱情及自由的束缚,人性本无罪,《洛丽塔》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和纳博科夫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等。
以此,阐述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对艺术的坚定不移的不懈追求。
论文关键词:洛丽塔;理性;艺术所谓的缘分,说来也是一件特别蹊跷的事情。
第一次听到“洛丽塔”这个名字还是从一首歌中,“和我跳舞吧洛丽塔,白色的,海边的沙;爱情还是要继续吧,十七岁,漫长,夏”。
一直觉得洛丽塔是一个轻舞飞扬的名词,直到两年前朋友送给我一本《洛丽塔》作为生日礼物的时候,我才感觉到它的沉重。
而现在,我又看了电影“洛丽塔”,也许在看前面的时候还可以带着轻快的安静的甚至带着微微笑意甚至轻蔑的不屑的眼光。
最后一个镜头却给了我一串沉重的省略号。
随着亨伯特对自由世界的最后一瞥,镜头在慢慢趋向于山下小村庄的时候渐渐消失,彩色化为了黑白,耳边回响着他饱含希望却又有些沉重的声音“我还在回想着当时的村庄和孩子们的笑声,可是在那些笑声里,没有我的洛丽塔”。
过了一会,漆黑的屏幕上出现了几行字:“1950年11月16日,亨伯特因急病猝死在狱中;同年圣诞节,洛丽塔死于难产。
”如果说这是一个在常人看来很“正常”的故事,那么不知道又有多少人会把它奉为经典,“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而在《洛丽塔》一书全文的最后,亨伯特写道:“我正在想欧洲的野牛和天使,在想颜料持久的秘密,预言家的十四行诗,艺术的避难所,这便是你与我能共享的唯一的永恒,我的洛丽塔。
”“预言家的十四行诗,艺术的避难所”自然而然让人想起了莎士比亚著名的十四行诗:“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
”在这里其实亨伯特·亨伯特已与纳博科夫合二为一,亨伯特对自己艺术使命的追求酿成了他自己的悲剧,但他却相信他。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转变与《洛丽塔》的创作背景一、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特点在20世纪初期,现代主义文学崛起并对传统文学风格进行了颠覆。
以下是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几个重要特点: 1. 内心流意识:小说中采用意识流技巧,展现人物内心复杂的思想和感受。
2. 多元视角:以多种视角来呈现故事,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
3. 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以非线性方式表达时间和空间,并采用错综复杂的叙述结构。
4. 碎片化描写:使用碎片化手法呈现故事情节,强调感知上的不连贯性。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特点在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成为文学界新兴潮流,对现代主义进行了进一步拓展。
以下是后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几个重要特点: 1. 反叙事性:通过混乱和难以捉摸的叙述方式挑战读者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2. 历史断裂感:对历史观念的怀疑和拒斥,强调现实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
3. 超现实主义:运用幻想、夸张和荒诞等手法来揭示社会的虚假与矛盾。
4. 媒体文化反思:关注大众媒体对社会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塑造。
三、《洛丽塔》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创作背景:《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2.文学风格:《洛丽塔》在形式上融合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元素。
它以第一人称叙述结构展示了内心流意识,采用碎片化叙事方式表达故事情节,并通过特殊语言技巧创造出多重视角。
3.主题探讨:小说中涉及到多个复杂而敏感的主题,如性、权力、道德、爱与依赖等。
《洛丽塔》以非传统的方式探讨着这些主题,并挑战读者对道德观念和文学审美的界限。
4.文学意义:《洛丽塔》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大胆的主题处理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它对后世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重要里程碑。
总结起来,《洛丽塔》作为一部融合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元素的小说,在其创作背景、文学风格和影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价值。
寻找迷失的自我——《洛丽塔》成长小说解读段红【摘要】《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经典之作,记录了主人公洛丽塔成长过程中的生存困境和短暂的生命历程。
本文运用成长小说理论,对《洛丽塔》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洛丽塔寻找迷失自我的过程和洛丽塔从自我认知缺失到成为成熟女性的艰难成长历程,揭示小说的成长主题,以彰显纳博科夫小说的现实意义。
【期刊名称】《信阳农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5)004【总页数】4页(P63-65,68)【关键词】纳博科夫;洛丽塔;成长主题【作者】段红【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作为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生命个体的重要体验,成长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施展想象力的无限空间,成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
《洛丽塔》正是一部彰显这一主题的成长小说。
《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1899-1977)的代表作,被誉为可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竞相争辉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洛丽塔》讲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与未成年继女洛丽塔之间的不伦之恋。
自1955年出版以来,《洛丽塔》就备受文学界的关注,众多学者运用丰富的文学理论从诸如作品主题、伦理问题、语言风格、写作技巧、叙事特点等多角度对这部惊世骇俗的小说进行剖析和解读,从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从成长小说这一独特视角对该部作品的成长主题进行深入探究的学者、评论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英国小说家、评论家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Amis)认为该作品最为成功之处就在于对主人公洛丽塔的人物刻画[1]。
洛丽塔的形象深入人心,洛丽塔的悲剧令人同情,在从12岁到17岁短短5年的生命历程中,洛丽塔体验了宝贵的人生成长经历,完成了从自我认知缺失、幼稚无知的女孩到心智成熟女性的寻找迷失自我的不断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