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语言特色
- 格式:ppt
- 大小:143.00 KB
- 文档页数:55
小说考题探究(14):语言类题(语言特色)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①赏析文章划线段落语言风格。
②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是本文语言的重要特色,请举例简析。
2.答题方略(1)相关知识语言特点特点的角度特点的具体内容用词之美(1)动词、形容词: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
(2)叠词: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②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③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3)反复: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4)化用成语:富有文采;使用文言词语,典雅优美。
句式之美(音韵之美)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使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修辞之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描写之美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
语言风格风格类型具体表现豪放与婉约豪放:所表现的主题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抒情方式激越昂扬;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婉约:所表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腻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
直露与含蓄直露:比较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
含蓄:不直接表达情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
质朴与华丽质朴(平实):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用描绘性语言。
华丽(典雅):讲究节奏和韵律,多用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表现)手法。
小说考题探究(14):语言类题(语言特色)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①赏析文章划线段落语言风格。
②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是本文语言的重要特色,请举例简析。
2.答题方略(1)相关知识语言特点语言风格(2)答题角度赏析小说的语言风格与特色①从修辞看语言:运用了比喻、拟人等,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②从语体看语言:文白夹杂,既灵活又端庄,既通俗又内蕴。
③从长短看语言:长短句交错,句式灵活,语句铿锵,简洁明了。
④从人物看语言:富有人物个性,语言符合人物身份特征。
⑤从雅俗看语言:明白如话,乡语俚语;典雅厚重,富有内蕴。
⑥从风格看语言:通畅自然,清丽隽永,浓墨重彩,诙谐讽刺,亦庄亦谐。
⑦从效果看语言:富有想象,令人回味,字字玑珠,含英咀华。
二、真题实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红梅川端康成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一边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
父亲说:“这颗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桠开始绽开的。
自从你嫁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
”“我没有这种感觉。
”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
“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
”“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
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
父亲说他正月初二,在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
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
“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我的确在这两家铺子买糕点了嘛。
”“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什么东西。
”“言过其实了吧。
”“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
”“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
”“唉,真讨厌。
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咦?难道是我——”女儿在厨房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她全听见了。
她是了解真情的。
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上。
“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以承认似的,可她又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小说语言特色考题解读(思维导图)
考题演练:
1、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①用词精炼准确、新颖形象。
“扎进”“飞舞”“出动”“录取”“高扬”“呼啸”“嘹亮”等动词、形容词的选用既表意精准,又新颖形象,表现力极强。
②句式上长短结合,整散结合,错落有致。
本文句式上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穿插运用,既整齐和谐,富有气势,又不乏变化,舒卷自如。
③修辞上大量运用比喻、排比修辞手法。
大量比喻的运用使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大量排比的运用使本文文采斐然、气势充沛。
④整体语言风格激越而富有诗意。
本文语言奔放炽烈,激情洋溢,不少表达新颖别致,感受独特,充满诗意,韵味悠长。
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作家群被称为“山药蛋派”,请概括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
①叙述语言完全口语化:无论讲述故事或评论人物、事件,都使人觉得是一个农民在说话。
通
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
②语言诙谐风趣,轻松幽默:如对“小腿疼”外号由来的描写等,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
③使用方言进行创作,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血盘儿”“过来过去”等。
人物语言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充分表现了人物性格。
思维导图分析:。
高考小说语言特色教学设计引言:高考小说是高中阶段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和分析高考小说,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升对语言特色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因此,本文将围绕高考小说的语言特色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考小说的语言特色。
一、高考小说的语言特色概述高考小说是指在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目中出现的文学作品,它们的选材广泛,涵盖了不同文学流派,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高考小说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动形象的描写:高考小说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得人物、事件和环境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独特的叙事结构:高考小说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将故事情节串联起来,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阅读体验。
3.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高考小说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作品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高考小说语言特色教学设计1.了解高考小说的背景和作者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高考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背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语言特色。
学生可以通过文献检索和网络搜索等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
2.分析高考小说的语言特色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分析一些经典高考小说的语言特色。
可以从描写、叙事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入手,对文本进行深入剖析。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提升学生对语言特色的敏感度。
3.模仿高考小说的语言特色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高考小说片段,并要求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仿创作。
通过模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高考小说的语言特色,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4.撰写高考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文章学生可以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高考小说,撰写一篇语言特色分析文章。
在文章中,学生可以结合具体的文本细节,分析小说所采用的语言特色,并对其在表达方式和作用上进行深入探讨。
5.开展讨论和分享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活动,以加深学生对高考小说语言特色的理解和体会。
高考小说语言风格总结第1篇(1)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有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蕴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绚丽华美等。
(2)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词语的使用特点,包括叠字、叠词、精练的动词和形容词、准确的副词和形容词的选用,文言词、口头语、书面语(语体色彩)和方言(地域色彩)的选用等;句式的使用特点,包括整句与散句搭配,长句与短句的选用、排比句、对偶句和反复句的选用等。
(3)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包括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通感、设问、反问、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的选用。
(4)从丰富内涵的角度,赏析语言在描摹人物时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等方面的艺术魅力。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能表现人物独特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高考小说语言风格总结第2篇1.(2007年高考湖北卷)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
2.(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3.(2019年高考浙江卷)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分析语言风格试题主要有两类:(1)分析小说中人物语言的风格,如第1题。
(2)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如第2、3题。
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试题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给出语言特点的,如第2题已给出语言风格幽默;一种没有给出语言特点的,如第3题。
从分析范围上分类,又可分为全文和语段两类试题。
第1、2题是针对全文分析语言特点,第3题分析语段的语言特点。
高考小说语言风格总结第3篇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高考小说阅读之鉴赏语言特色作者:李霞来源:《高中生学习》2023年第12期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主题的表达都是通过语言去实现的。
因此,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语言的鉴赏,要深入挖掘其艺术魅力。
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人物语言,如文中人物的独白、对话等。
人物语言应该是个性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二是叙述人语言,如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鉴赏小说语言艺术包括两方面:一是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二是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如有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等的描写技巧,有遣词造句的技巧,还有修辞方面的技巧等。
在复习备考时,学生要多关注课本中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通过落实单元学习任务把相关知识点转化到写作实践中去,从而在赏析之余体会语言运用之奇妙。
把脉考情近年来,高考信息类文本逐渐开始考查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相关内容,2023年尤为明显。
比如,今年高考“甲卷”“乙卷”和“新课标Ⅱ卷”专设客观题,考查考生对原文论证方法的分析,选项内容涉及文章谋篇布局的整体思路和论证的具体方法。
此外,命题开始关注信息类文本的语言特色。
高考新课标Ⅱ卷就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一文设置简答题,请学生分析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其学术语言的生动形象和通俗易懂。
这些带有赏析语言色彩的命题拓宽了信息类文本的考查范围,对我们复习关于文学类文本“鉴赏语言特色”的相关内容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选取《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巴金)、《长出一地的好荞麦》(曹多勇)、《给儿子》(陈村)和《社戏(节选)》(沈从文)等作为材料考查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这些作品情感真挚、文风朴实、语言各具特色,为审美鉴赏奠定了基础。
总体来说,高考对小说语言鉴赏的考查有两个角度: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