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华北平原的粮食产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估计
- 格式:pdf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2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土地以外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以河北省清苑县4村为例中国农村直到土地改革以前,仍然是前资本主义的封建半封建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即地主㊁富农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凭借其垄断生产资源的优势地位,实现对缺乏生产资料因而无法独立生产的劳动农民的经济剥削,占有他们的剩余劳动产品㊂农业生产资料中最重要的是土地,农村经济关系的性质主要是由土地的所有制决定的㊂但是土地以外的生产资料如牲畜㊁农具等也在决定农村经济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㊂一个没有土地的农民如果拥有其他必要的生产资料,他就有条件去租种地主的土地,以缴纳地租的方式从事生产;但如果连其他必要的生产资料也不具备,他就不可能成为租地生产的佃农,而只能成为向地主或富农出卖劳动力的农业雇工㊂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土地分配及其变化“①一文中,笔者根据1958年河北省统计局对清苑县4个村1930年㊁1936年和1946年3个年份农户家庭经济状况的追溯调查资料,考察了当时的土地分配问题㊂本文将依据同一批资料,讨论这一时期土地以外的主要生产资料在不同农村居民间的分配状况㊂上述资料的形成背景及其简要评价,请参看笔者前文的 引言 部分㊂①参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㊂一 大牲畜这里的大牲畜指役畜㊂清苑地区农业役用大牲畜有牛(黄牛)㊁马㊁驴㊁骡4种㊂根据分村汇总的资料,3个调查年份4村各类人户拥有大牲畜的情况分别如表1㊁表2和表3所示㊂从3表不难看出,各类人户平均拥有大牲畜的多少是按其经济地位的高低排列的,即地主比富农多,富农比中农多,中农又比贫农多,雇农则基本上没有大牲畜㊂大牲畜是当时农业生产所必需,也是衡量一户贫富的重要家庭财产之一㊂在大牲畜的拥有上,各类人户的区别是鲜明的㊂表11930年4村各类人户拥有大牲畜情况单位:户;头人户类别户数大牲畜总数牛马驴骡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户均合计849401.8666.3616.555.513.817944.510125.10.47地主19331 3.01030.32 6.12060.6 1.74富农5710055.02121.02222.05252.0 1.75中农297208.8346.3322.2209.6121.558.22110.10.70贫农40059.5314.0323.6 4.57.63355.4813.40.15雇农760.50.51000.01表21936年4村各类人户拥有大牲畜情况单位:户;头人户类别户数大牲畜总数牛马驴骡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户均合计915444.989.420.14710.6214.548.294.021.10.49地主183339.1618.2412.12060.6 1.83富农6784.567.12023.71618.942.550.3 1.26中农392257.0764.0724.916.5 6.414958.027.510.70.66贫农38368.3315.3322.4 4.5 6.644.565.14 5.90.18雇农552150.0150.00.04341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土地以外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表31946年4村各类人户拥有大牲畜情况单位:户;头人户类别户数大牲畜总数牛马驴骡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户均合计1082528114.521.733 6.329956.681.515.40.49地主2637410.8616.2924.31848.6 1.42富农6864710.91 1.62640.63046.90.94中农572337.782.524.422 6.5206.761.226.57.80.59贫农39888.820.523.14 4.557.364.577.90.22雇农180.50.5100 0.03从大牲畜的种类方面分析更能看出这种区别㊂作为役畜,这4种牲畜的工作能力是不一样的,其中骡㊁马用于耕地和拉车力气最大,价值也高;牛其次;驴最小,也最便宜㊂从各年的合计总数看,4村大牲畜中数量最多的是驴,其次为骡㊁牛,马的数量最少㊂然而不同经济地位的人户拥有这几种大牲畜的情况不同:地主㊁富农拥有数量最多的是骡,其次为马和驴,牛排末位,而且总的来说地主的马比驴多,富农的驴比马多;中农和贫农则驴的拥有量最多,其次为牛㊁骡㊁马排在后面㊂为更精确地比较不同人户拥有大牲畜的情况,我们将上面3表各类人户拥有的不同种类大牲畜按工作能力折算成统一的 畜力单位 ,并计算户均拥有量,然后以各年的地主户均数为基准,分别计算各类人户户均拥有大牲畜的数量和畜力单位的指数,以进行比较㊂畜力单位的折算标准:骡㊁马为1,牛为0.8,驴为0.6①㊂折算结果如表4所示㊂户均拥有大牲畜的数量指数和畜力单位指数见表5,从表5看出:各类人户的户均畜力指数均低于数量指数,反映出按照畜力单位标准,这些人户在大牲畜的拥有上与地主的差距更大㊂在各类人户彼此之间比较,则以中农为分界线,地主与富农之间㊁富农与中农之间的畜力单位指数差距比数量指数差距更大,而中农与441史志宏集①折算标准参见张培刚‘清苑的农家经济(上)“,‘社会科学杂志“第7卷第1期,第47 48页㊂张将每头驴的畜力单位标准定为0.7,似嫌稍高,尤其当用于耕地时,驴的工作能力要比骡㊁马和牛差得多㊂出于这个考虑,我们这里将驴的畜力单位标准稍微调低㊂。
一、选择题广西钦州是南方第2大南菜北运辣椒基地,年产量在25万~26万吨,已成为钦州市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
近年来,钦州农科所为椒农探索出水稻—辣椒粮蔬轮作高效栽培模式,即当年7月播种水稻,11、12月收割水稻;11、12月栽种辣椒,次年3~6月收获辣椒,并运往北方上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水稻—辣椒粮蔬轮作模式的优越性是()①增加农民收入②保证粮食生产③减少农民劳动时间④降低生产投入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钦州四季都可以种植辣椒,选择春季在北方上市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地区购买力强,蔬菜价格贵B.北方地区的气候不能够种植辣椒C.春季北方气温尚低,当地蔬菜尚未大量上市D.冬种春收的辣椒生长快、成熟早、质量好3.夏季,南菜北运的数量和品种都会减少,气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A.南方降水太多,蔬菜不足,只能北菜南运B.各地降水太多,不利于蔬菜的采摘和运输C.南方受台风影响大,生产的蔬菜量少质低D.北方夏季高温多雨,上市的蔬菜量大质优小麦成熟时间受热量的影响。
近20年我国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增幅全球领先。
下图示意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分布及收割顺序。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影响冬小麦收割顺序由甲→乙、乙→丙的主要自然因素分别是()A.海陆、纬度B.土壤、纬度C.纬度、地形D.地形、海陆5.对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影响最大的农业技术是()A.麦种培育B.无人播种C.智能收割D.粮食储运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适宜种植油棕。
为获取大量的经济效益,东南亚的大片雨林被砍伐,导致红猩猩失去家园。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为了解决油棕种植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以下方案合理的是()A.禁止全球方便面生产B.禁止东南亚的油棕种植C.先保证经济利益,不要考虑红猩猩D.用科技提高油棕单产,减少雨林破坏7.下列四幅粮食作物产量构成的扇形示意图中,表示东南亚某国情况的是()A.A B.B C.C D.D近年来,我国粮食需求量逐年增加,因小麦、水稻等传统粮食作物增产潜力有限,而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
第一节 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1。
耕地概念:是由自然土壤发育的,一般是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3。
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1)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2)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
①随着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等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日趋凸显,尤其是土壤受污染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耕地质量的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
②在国家统筹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下,仍隐藏着优质耕地流失、劣质耕地增加,造成耕地总体质量下降的问题。
(3)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①我国耕地分布相对集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一线以东地区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耕地。
②以昆仑山—祁连山-秦岭—淮河为界,南方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4/5,耕地不到全国耕地的2/5;北方耕地以旱地为主,水热条件较差,大部分依赖灌溉.(4)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及黑龙江省,且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
是不是发展农业的土地都属于耕地呢?提示:不是.农业有大农业和小农业之分.大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而小农业仅仅指的是种植业,耕地一般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1。
粮食生产取得的成就:近年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我国仍然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2.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1)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
(2)粮食增产难度较大。
(3)粮食种植比较收益较低。
(4)粮食总体质量偏低。
(5)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②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影响了居民对粮食的基本需求。
(×)③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关键能力·素养形成能力1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1。
明末清初(1620—1720年)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地租和土地集中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低微和停滞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在明代初期有过一个时期的恢复和发展,但经过后来的苛重封建剥削的长期桎梏,到了明末,又已趋于衰滞,而在整个清代初期,未尝有所恢复。
劳动生产率的大小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综合性标志,我们现在且先对清初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作一约略的估计,以说明农业生产力的衰滞和剩余劳动量的低微。
稻米,在明、清如同在现在一样,是全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据宋应星的估计,明末倚稻为食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0%②,因此,我们可先估计稻作中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水稻种植的特点之一是生产过程的集约、精细和大量熟练劳动的消耗,这可从下面康熙末时(1716)凌介禧关于浙江湖州一带水稻生产的劳动过程的一段叙述,莸得具体生动的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原载《经济研究》1955年,第3期。
② 宋府星:《天工开物》(崇帧十七年,1644)卷上,乃粒第一,稻。
[种稻]“方春耕,尽日之力不及一亩,必再耕而土脉始和;渍种而布之为秧,移秧而种者为苗,田之不溢不涸乃可插,雨阳不时,借人以戽之,施工莫计。
插后旬日根始坚,有草蔓蔫,攒钉为板,以挠苗隙,谓之挡,亦尽日之力一亩;再旬而叶长,跨秧马以芸之,膝行泥中,以手代耜。
日熯于上,水渍于下,虫嘈其旁,夏畦之病,莫苦于此。
尽日又不及一亩,耘而粪,苗始秀;有资者再粪,亩获二石,无资者一粪,获不及焉。
粪而再耘,秀始实,不耘则糠粃焉。
天时和于上,人力尽于下.方庆有年;旱潦不时,力倍而收歉焉。
”① 因为这样的生产过程消耗着大量的农民劳动,所以根据当时的许多记载,一个壮年农民的常年劳动所能耕种的水田,最多不过10亩左右:例如在浙江桐乡,据明末清初时人张履祥在《补农书》②中所说,“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在江苏苏州、松江一带,据康熙初当地的统治官僚汤斌所说③,也是“一夫所耕,不过十亩;”至如康熙十六年(1677)靳辅所说④的“壮夫一丁,止可种稻田十二、三亩,”可能已是就江北淮、徐、凤、阳四府而言,耕作情况已较江南粗放了。
近代华北农村的农家生产条件农耕结合村落共同体华北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其农村地区的农家生产条件一直备受关注。
在近代,华北农村的农家生产条件主要以农耕为主,同时也形成了以村落共同体为核心的生产模式。
本文将从农家生产条件和村落共同体两个方面来探讨近代华北农村的特点和发展。
一、农家生产条件在近代,华北地区的农家生产条件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和人力资源的影响。
首先是自然环境的影响。
华北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农业生产。
这为农家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其次是人力资源的影响。
华北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自然和人力条件下,华北农村的农家生产主要以农耕为主。
农民们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棉花、麻等经济作物。
同时,他们还养殖牲畜,如牛、羊、猪等。
这些农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农民自己的生活需要,还可以进行交换和销售,增加家庭收入。
除了农作物的种植和牲畜的养殖,华北农村的农家生产还包括了一些手工业和副业。
比如制作土布、编织草席、制作瓦器等手工业活动,以及磨面、打柴、挑水等副业活动。
这些活动都是农民们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产物,为农家生产增加了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村落共同体在农家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华北农村形成了以村落共同体为核心的生产模式。
村落共同体是指一种以村庄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它包括了农民、土地、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等各个方面。
村落共同体在华北农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村落共同体为农民提供了相互帮助和合作的平台。
在村落共同体中,农民们可以互相借用农具、互相帮助耕种,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和疾病等问题。
这种合作精神不仅增强了农民的凝聚力和团结力,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其次,村落共同体为农民提供了社会保障和福利。
在村落共同体中,农民们可以共同出资建立公共设施,如水井、灌溉渠道、学校、医院等,为村民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教育医疗服务。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土地分配及其变化(2)——以河北省清苑县4村为例——四、地权变动的方式旧中国农村地权变动主要是通过土地的买卖、典当和分家析产来实现的。
其中土地的典当本来是以土地为抵押品的一种农业融资方式,本身并不造成地权的转移,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是土地买卖的先声,即由典当开始,最终形成买卖关系而完成地权的转移,故我们把它也看作地权变动的形式之一。
1、土地买卖清苑的土地买卖程序与其他地方大致相同,即一般都要通过中间人的说合,议定条件,订立契约,方能成交。
中间人可以是专以说中为业的“经纪人”或“牙纪人”,也可以是买卖双方都信任的普通“经中人”。
卖田契约俗称“死契”,意思是不能反悔。
契约上要清楚载明买卖双方姓名、田地亩数、位置、价格及年月日,最后由买卖双方和中间人画押。
买卖交易费用,除由买主承担酒席费外,还有一定佣钱(叫中佣费或牙钱),由买卖双方分摊。
分摊佣钱的方法有二:一种为“成三破二”,即买方出地价的3%,卖方出2%;另一种为买卖双方等摊:或各出地价3%(共出六分),或各出地价2.5%(共出五分)。
此种佣钱,据张培刚调查,并不完全由经中人独得,而是要分一部分给村中小学充教育经费:学校和经中人或各得一半,或学校得三分,经中人得二分[1] 。
此外,契约要经政府认证并缴纳6%的验契税,一般由买卖双方各出3%。
关于解放前清苑地区的土地买卖情况,本文研究的4个村庄只有固上村做过此项调查,兹将结果列下:表23 1930-1946年固上村土地买卖情况年份|土地变动户数|买进—————————————————————|卖出|—————|数量(亩)|价格(元)|平均价格(元/亩)|数量(亩)|价格(元)|平均价格(元/亩)平均数|27|126.04|3990.59|31.66|102.11|3763.61|36.861930|7|29.3|755.20|25.77 |118.8|2110.04|17.761931|12|21.4|1435.53|67.08|198.4|14278.54|71.9719 32|23|67.7|2972.07|43.90|60.0|1993.45|33.221933|14|45.04|1475.11|32.7 5|21.6|1715.00|79.401934|34|306.45|12859.81|41.96|89.75|5018.91|55.92 1935|44|375.03|18158.05|48.42|272.2|9149.09|33.611936|8|27.5|2049.43| 74.52|92.1|1638.96|17.801937|18|121.37|2071.06|17.06|169.95|9361.74|5 5.081938|33|110.30|2927.02|26.54|102.7|2431.21|23.671939|41|136.63|41 18.78|30.15|167.45|5431.79|32.441940|35|132.71|2899.52|21.85|156.4|33 99.74|21.741941|13|48.40|1581.19|32.67|20.3|755.71|37.231942|23|102.9 0|2462.01|23.93|37.0|984.84|26.621943|33|97.70|2152.09|22.03|82.8|226 5.51|27.361944|45|216.15|3907.32|18.08|59.8|1406.80|23.531945|55|220. 35|4306.32|19.54|44.5|1249.19|28.071946|22|83.69|1709.57|20.43|42.1|7 90.82|18.78从表23看出,固上村的土地买卖还是相当频繁的。
近代华北农家经济与农具配置朱洪启(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95)[摘要] 在近代的华北农村,农具资本在农业资本中的比例很低,而且分布不均。
经营规模较大之富裕农户对农具投资较多,因此拥有较多的农具及役畜;经营规模较小的贫困农户则缺乏大农具及役畜,常几户合资购买、共同使用。
贫困农户常向富裕农户借用农具及役畜,从而对富裕农户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
[关键词] 近代华北;农户;经营规模;农具配置学术界以往对近代农业生产工具所作的研究,但是多数集中于农具的构造、形制、构成部件的名称、功能和使用方法等自然科学属性以及考古发现等方面,而较少从社会经济学层面上加以关注,从人类学、民俗学的角度加以探讨的就更少。
这是因为“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犁的形状,而是耕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筑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2] 正是由于不同学科对于同一个社会事物的学术兴趣点不同,他们所观察的层面和角度也不同,常常会忽视了作为日常生产活动所必备的物质设施的经济学研究,因此就会出现某些学术空白,出现某些长期被学术“遗弃”的未垦地。
农业工具设施,是“镶嵌”于农民日常生活之中,与具体的农村社区之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经济状况等紧密联系。
本文以近代的华北农村为研究重点,以实证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就农户的农具投入及其在农户经济收支中的比重、不同经济状况农户的农具拥有差异以及农户配置自农具的社会经济要素等问题作一个探讨。
一、农具投资在农户收支中的比重近代的华北,农民生活普遍比较贫困。
据1934年初全国土地委员会对华北四省55县60万户的调查,收支有余者占28%,相抵者占34%,不敷者占38%,“农家经济困难,收不敷支,或虽平时收支勉可相抵,设遇意外势必出于借贷。
”[3] 山东潍县,一个占地14亩之家,收入158.3元,支出191.05元,亏欠32.75元。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的耕地与粮食安全练习题一、单选题1.下列现象的发生能对耕地造成直接危害的是()①气候变暖②水土流失③赤潮④沙尘暴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2.下列行为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是()①占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林和果树,以增加农民的收入②在低湿涝洼地挖鱼塘,筑台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③城市开发区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④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生物工程防护体系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3.读我国各地区水资源、人口总数、耕地资源比较表,回答问题。
地区水资源人口总数耕地资源东北 5.56%8.76%16.97%①46.44%19.55%14.44%②33.72%38.04%25.40%③ 6.14%26.01%31.19%④8.14%7.03%11.99%①、②、③、④序号所对应的地区,人均耕地资源最少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4.“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并非直接生长在海水里,而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具有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三大特性。
2017年在山东省青岛市的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试验基地,袁隆平技术团队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获得丰收。
据此完成问题。
发展海水稻种植的意义有()①增加粮食产量②缓解耕地资源不足③缓解水资源危机④保护滩涂湿地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5.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如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
读图回答问题。
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A. 华北平原B. 东北区C. 西南区D. 东南沿海区6.中山市是珠江三角洲基塘景现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
如表为1990年~2013年中山地区基塘用地的转化统计表。
据此完成问题。
年份项目建设用地林地草地其他水域耕地未利用地1990-2000转入基塘用地面积3.4716.209.2821.40221.6616.41基塘用地转出面积61.12 3.92 4.26 6.7950.357.782000-2013转入基塘用地面积35.92 6.837.1620.24127.99 6.87基塘用地转出面积119.5712.3114.029.25104.68 3.671990年-2013年,中山市基塘农业用地的变化特点是()A. 一直增加B. 一直减少C. 先增后减D. 先减后增7.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全国酸雨中心之一②大气污染日益加剧③“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④由于围湖造田,导致耕地面积增加⑤土壤肥力增高⑥水土流失日趋严重A. ①②③④⑥B. ①②③⑤⑥C. ①②③⑥D. ①②③④⑤⑥8.粮食虚拟耕地指粮食生产过程中占用的耕地资源,即将地区间进行的粮食交易看作是相应的耕地交易。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读书笔记姓名:***指导老师:***专业名称:外交学班级:二班学号:**********一、本书逻辑黄宗智先生所著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根据多种档案材料和实地考察,并结合社会学诸多方面,探讨了华北小农经济长期未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原因,并系统总结了西方和日本学者在此问题上的各种观点,内容丰富充实。
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背景介绍、近代华北农村经济社会变迁、村庄与国家政权关系的变迁。
最后一部分主要包含全书的结论。
1.背景介绍这一部分主要从探讨的问题、引用的史料与研究的村庄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来交代研究的背景。
首先是关于中国小农的有关问题的探讨。
何为小农,不同的学者根据小农的不同特点,有自己的不同见解。
西方经济学家研究其类似资本主义企业一面的代表西奥多·舒尔茨精辟地将其论述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做最适度运用的人。
而且,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因此,他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正确途径,不是苏联式的改造,而是在保存家庭式农场的生产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提供小农可以合理利用的现代生产因素。
一旦有经济利益的刺激,小农便会为追求利益而创新,从而改造传统农业。
而在波普金看来,小农的农场,最宜于用资本主义的“公司”来比拟描述。
作为政治行为者的小农,最宜于比作一个在政治市场上的投资者。
波普金分析说,小农是一个在权衡长、短期利益之后,为追求最大利益而做出合理生产抉择的人。
但是以苏联的学者蔡雅诺夫为代表的对把小农当做资本主义企业家的分析持批评态度的学者认为,小农经济不能以研究资本主义的学说来理解。
因为这种农场不是依赖于雇佣劳动,很难分计为一个个劳动单位的成本。
最重要的是:小农的家庭式农场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其家庭的消费需要,不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