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
- 格式:ppt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35
华北平原(又名:黄淮海平原)一、绘制轮廓西起太行山,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依燕山,南至大别山区一线与长江流域分界,跨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北京、天津等省市,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
二、自然条件1.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大多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区(山东半岛东南部为湿润区),属暖温带。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雨热同期。
1月均温小于0℃,降水变率大,年降水量在400㎜~800㎜之间。
2.地形:主要位于第三阶梯,我国第二大平原,是冲积平原,是由于黄河、海河、淮河、滦河等所带的大量泥沙沉积所致,海拔多在50m以下,平坦宽阔,有零星低矮山地,地形完整。
3.水文:夏季为丰水期(夏汛),冬季为枯水期,径流季节变化明显。
黄河流经该地含沙量大,黄河有凌汛。
易春旱,纬度高有结冰期。
河流补给形式为大气降水,地下水。
4.土壤:黄土,土质疏松,利于根系生长,但盐碱化严重。
5.生物:温带落叶阔叶林。
但农作物取代森林占地较多。
三、社会经济条件1.农业:①利: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农作物两年三熟,无霜期较长200~220天;土地平坦肥沃,有河流水提供灌溉;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高;耕作历史悠久,耕作经验丰富;市场广阔。
该地有全国商品棉基地冀鲁豫平原。
②弊:春旱,夏涝,风沙,盐碱对农业生产威胁较大;春季和秋季的寒潮不利于农作物越冬。
③粮食作物:冬小麦,谷子。
经济作物:花生,棉花,芝麻,大豆,甜菜④冀鲁豫平原成为商品棉基地的原因分析:(1)自然: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降水少晴天多,对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有利。
水源: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地形:平原地形,地势平坦。
土壤:土壤土层厚,土质疏松,适宜棉花根系生长。
(2)社会经济:市场:市场广阔,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交通便利政策:有国家政策扶持2.工业:①自然:能源:有丰富的煤,石油及铁铝土铜金等矿产(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中原)。
原料:是中国小麦、棉花、花生、芝蔴、烤烟等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业区,也是温带果品苹果、梨、柿和核桃、板栗、红枣等的主要产区。
华北平原环境温度范围(最新版)目录1.华北平原环境温度范围的概述2.华北平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3.华北平原在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4.华北平原环境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结论正文一、华北平原环境温度范围的概述华北平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西起太行山,东至渤海,北靠燕山,南接淮河,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市的部分地区。
这个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温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工业基地。
本文将介绍华北平原的环境温度范围。
二、华北平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华北平原地处中纬度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这种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秋短暂,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受季风影响,华北平原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
三、华北平原在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1.春季:春季是华北平原气温逐渐回升的时期,平均气温在 10-20 摄氏度之间,但昼夜温差较大,早晚较凉。
2.夏季:夏季是华北平原气温最高的时期,平均气温在 25-30 摄氏度之间,高温天气较多,最高温度可达 35 摄氏度以上。
3.秋季:秋季是华北平原气温逐渐降低的时期,平均气温在 15-25 摄氏度之间,白天气温适中,但夜晚气温较低。
4.冬季:冬季是华北平原气温最低的时期,平均气温在 -5 至 10 摄氏度之间,寒冷天气较多,最低温度可达 -10 摄氏度以下。
四、华北平原环境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华北平原的环境温度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夏季高温天气容易导致人们中暑,同时对农业生产和水资源供应也带来一定压力。
冬季低温天气对人们的户外活动和交通出行造成不便,同时可能对农业生产和城市基础设施造成影响。
因此,了解华北平原的环境温度范围,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安排生活和工作,防范气候风险。
五、结论华北平原的环境温度范围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影响,呈现出四季分明、干湿季节变化的特点。
在不同季节,华北平原的气温有所差异,对人类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华北平原概况华北平原西起太行山山脉,东至黄海和渤海地区,北抵燕山山脉,南达桐柏山和大别山,介于北纬32°到40°、东经114°到121°之间,总面积约为31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大平原。
华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和滦河所携带的大量泥沙冲积而成,是典型的冲积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
华北平原主要位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等省市,所在地区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人口密集,约占全国人口的1/5,自古便为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
华北平原地质成因华北平原属于华北陆台的新生代断陷区,最初的基底形成于太古代到元古代,此时段的燕山运动给予了华北平原坚硬的基础地层。
中生代时,华北平原成为了隆起区,局部地区逐渐发育成了断陷盆地。
自新生代开始,该地区的断块作用开始活跃,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断裂后,华北平原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断陷盆地,并且逐渐开始形成堆积。
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华北平原上的堆积范围逐渐扩大,彼此相连形成了茫茫的大草原。
新生代后,华北平原地区逐渐下降,导致了更厚的沉积物在表面覆盖,最厚处超过1000米。
地形地貌华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击形成,因为黄河填海造陆的能力非常强,使得百年来共造陆2300平方千米,并且目前黄河三角洲还以每年2千米到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
平原内洼地和湖沼较多,黄河的河床比两岸地面还高,有些地方甚至高出将近10米,这使得华北平原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并且发生后将会产生严重后果。
华北平原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或温带湿润气候区,春季旱情较重,夏季高温多雨,常有洪涝灾害,冬季干燥寒冷。
华北平原年均气温在13℃到15℃之间,其中黄淮地区年均温度为14℃,京津地区年均温度为11℃,南北相差约为3℃。
华北平原年降水量在500mm到1000mm之间,由北到南逐渐增加,夏季降水约占到全年的50%到75%,并且多为暴雨形式,因此更加增添了洪涝灾害的几率和危害性。
华北平原中文名称华北平原别名黄淮海平原所属地区中国面积约31万平方公里方言中原官话冀鲁方言北京话等著名景点长城故宫天坛天安门黄帝故里少林寺嵩山趵突泉孔府等外文名称North China Plain行政区类别地理分区地理位置黄河下游,中国中东部偏北人口约3.5亿人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机场首都国际机场新郑国际机场等1地理情况地貌特征华北平原(North China Plain ;Hua-pei P'ing-yuan;Huabei Pingyuan),是中国第二大平原,地势低平,多在海拔50米以下,是典型的冲积平原,是由于黄河、海河、淮河、滦河等所带的大量泥沙沉积所致,多数地方的沉积厚达七八百米,最厚的开封、商丘、徐州一带达5000米。
华北平原的面积还在扩大。
华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积而成。
黄河下游天然地横贯中部,分南北两部分:南面为黄淮平原,北面为海河平原。
百年来,黄河在这里填海造陆面积2300平方公里。
平原还不断地向海洋延伸,最迅速地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每年2~3千米。
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东部沿海平原海拔10米以下。
自西向东微斜。
主要属于新生代的巨大坳陷,沉积厚度1500~5000米左右。
平原多低洼地、湖沼。
集中分布在黄河冲积扇北面保定与天津大沽之间。
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以致黄河决溢、泛滥、改道频繁。
1949年后进行了改造治理。
由于春季蒸发量上升,降水量较少,河流径流量较少,加之以人为原因,华北平原常会出现春旱的问题。
形成过程华北平原景色华北平原在中生代为隆起区,局部发育了断陷盆地;新生代断块活跃,古近纪形成一系列次级断陷盆地;新近纪、第四纪堆积范围扩大,形成连片的大平原;同时边缘断块山隆起;新生代相对下沉,形成较厚的沉积。
黄河在孟津下形成巨大的冲积扇;冲积扇中轴淤积较高,成为分水脊,将淮、海河分隔南北。
黄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冲积扇,扇缘向东直逼鲁西南山地丘陵的西侧。
华北平原知识点总结一、地理位置与范围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位于中国东部偏北。
它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抵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两省北部,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
华北平原跨越京、津、冀、鲁、豫、皖、苏七省市,面积广阔。
二、地形地貌华北平原的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自西向东微倾。
它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等河流冲积而成,是典型的冲积平原。
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黄河下游天然地横贯华北平原中部,分南北两部分:南面为黄淮平原,北面为海河平原。
平原内多低洼地、湖沼,东部沿海平原海拔10米以下。
三、气候特征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年降水量在600~9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春季蒸发量上升,降水量较少,河流径流量较少,常会出现春旱的问题。
四、土壤与农业华北平原的土壤肥沃,以潮土、褐土和盐渍土为主。
这里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
但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河床逐年淤高,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以致黄河决溢、泛滥、改道频繁,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五、经济与交通华北平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势平坦、河湖众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这里分布着许多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干线,如北京、天津、石家庄等。
六、地质构造与形成过程华北平原是华北地台上的新生代断陷区,基底形成于太古宙和元古宙,盖层构造主要受燕山运动影响。
在新生代时期,断块作用导致平原内地貌的多样性和变化。
黄河、淮河、海河、滦河等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也对华北平原的地貌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七、资源与环境问题华北平原的主要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然而,由于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华北平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土壤盐碱化、风沙、旱涝等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华北平原是中国的重要地理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土壤与农业、经济与交通以及地质构造与形成过程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