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华北平原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3
[最新考纲]1.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界线。
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区域差[思维导图]异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考纲解读]1.掌握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
2.了解我国的区域差异,认识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考点一北方地区1.概况(1)位置范围: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2)地形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c黄土高原.图中a三江平原、b松嫩平原。
(3)气候: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从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三江平原和长白山地区属于湿润区,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4)农业: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5)资源:煤、铁、石油资源丰富。
图中d鞍山铁矿,e大同煤矿,f胜利油田,g大庆油田。
(6)工业: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重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主体工业--g石油工业、h机械制造工业.(7)交通:经过济南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沪线,经过石家庄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广线。
(8)城市:图中的h长春,i太原。
2.自然地理特征自然地理特征区域定位地形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河流水量小、季节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东北地区有春汛和夏汛资源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天然林区水资源不足煤、石油、天然气常规能源充足,铁矿丰富3.人文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农业旱地农业,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棉花、花生、谷子及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地工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与京津唐综合业性工业基地形成了环渤海工业带;山西能源基地居民生活主食为面食,房屋墙厚防寒保暖,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冬季溜冰生态问题华北旱涝、盐碱、风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平原黑土流失和湿地破坏考情速查命题揭秘2015·北京文综,362015·天津文综,12 2015·广东文综,7~8 2013·重庆文综,1~3 2013·北京文以区域图呈现信息,对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进行考查。
华北地区⾼⼆地理班级姓名组稿:曹春晓华北平原中低产⽥的治理学习⽬标:1.华北平原的地理位置、范围.2.分析华北地区中低产⽥的成因、治理与开发华北平原的概况1.范围:2.地形:主要位于第三阶梯,我国第()⼤平原,是冲积平原,是由于(、、、)等所带的⼤量泥沙沉积所致,海拔多在50m 以下,平坦宽阔,地形完整。
3.华北平原农业⽣产的主要弊端(,,,)对农业⽣产威胁较⼤;春季和秋季的寒潮不利于农作物越冬。
华北平原中低产⽥的原因及治理(读课本117页——118页)1.中低产⽥的分布范围2.低湿地形成的原因及其治理与开发3.盐碱地形成的原因及其治理与开发关于华北地区⽔资源问题,回答下列各题:1.下列引起我国华北地区⽤⽔紧张的原因中,正确的是:①⽔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②河流径流量⼩,且⽔污染严重③⼈⼝多,经济发达,⽤⽔量⼤④开发历史悠久,⽔资源渐趋枯竭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2.华北平原地⾯⼤⾯积下沉的主要原因是A.植被遭破坏,⽔⼟流失严重 B.过度抽取地下⽔C.全球⽓候变暖,海平⾯上升 D.污染⽓体形成酸⾬侵蚀地表3.⽬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季⽤⽔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A.⼤量开采地下⽔ B.直接利⽤⼯业和⽣活污⽔灌溉C.减少农⽥种植⾯积以降低农业⽤⽔量 D.推⼴喷灌、滴灌,发展节⽔农业4.为缓和并解决华北地区供⽔紧张局⾯,我国启动的“南⽔北调”东线⼯程是A.引黄⼊津、引黄济青 B.引滦⼊津、引滦⼊唐C.兴建⼩浪底⽔利枢纽 D.利⽤京杭运河故道把长江⽔引⼊华北地区5.从去年⼊冬到今年春节之后,华北多省⽆有效降⽔,⼭东旱情已达60年⼀遇之状况。
据此回答问题:造成华北地区本次旱灾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黄河为地上河,灌溉引⽔不便B.华北平原⼤部分河流因结冰⽽断流C.锋⾯⽓旋活动异常活跃D.反⽓旋中⼼位置偏南6.下图表⽰我国华北平原,图中实线是地形等⾼线,虚线是潜⽔⾯等⾼线,等⾼距均为5⽶,甲处为⼀⼝⽔井。
中国地理——华北地区一、区域特征和知识梳理(1)位置:32°N~40°N, 114°E~120°E Array(2)范围: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濒临渤海和黄海。
地跨冀、鲁、豫、苏、皖、京、津五省二市。
(3)地形:①我国第二大平原;②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面平坦地势:西高东低(4)地貌及成因: 西部——缓斜平原;缓斜平原以东——冲积低平原(主体部分);滨海平原,外力作用以流水堆积为主。
(5)河流及水文特征:海河、黄河、淮河。
外流河,水量较小,汛期较短,河流含沙量大,结冰期较短。
黄河上游河套河段和下游山东河段发生凌汛现象。
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6)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属暖温带地区,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集中于7、8月之间。
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7)资源: 矿产:河北:华北油田,开滦、峰峰煤田,迁安、武安的铁矿,长芦盐场山东:胜利油田,兖州的煤,招远的黄金河南:中原油田,平顶山煤田江苏:徐州煤田,安徽:淮北煤田旅游:泰山,故宫,颐和园,天坛,十三陵,龙门石窟、承德避暑山庄.(8)农业生产: 优势:雨热同期,地势低平,光照充足,温差大制约因素:旱涝,风沙,盐碱主要农作物:冬小麦(秋播夏收),棉花。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暖温带水果:苹果、梨、桃、柿(11)自然灾害:气象:旱涝、风沙、寒潮;地质:地震、滑坡、泥石流(12)国土整治方向——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1.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旱涝,盐碱,风沙。
3.盐碱地的治理开发(北丘洼)土壤水盐运动的特征: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
核心:以治水为中心,完善排灌系统。
改造盐碱地的关键:使土体脱盐。
二、试题分析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月、7月等温线图”。
读下图,回答1~3题。
1.造成甲、乙两地1月等温线闭合且数值低于周边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B .地形C .人为因素D .距海远近2.影响7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地形B .地形、海陆差异C .人为因素、海陆差异D .纬度位置、人为因素3.下列四组地方,气温年较差相差最大的是 ( )A .甲地、黄河口附近B .石家庄附近、黄海沿岸C .丙地、乙地D .甲地、丁地4.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专项练习23北方地区一、单选题降水影响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植被状况,而植被生长状况由于还受人类活动影响,并未与降水保持完全同步。
生长季植被生长状况与地下水呈正相关,非生长季植被生长状况与地下水呈负相关。
植被指数是利用卫星不同波段探测数据组合而成的,能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指数,生物量越多,植被指数越大。
上图表示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多年平均植被指数、降水量和地下水水位的时间分布折线图。
其中③为降水量折线。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②曲线在6月出现低谷值的主要原因是华北平原()A.植被落叶B.正值农忙C.出现伏旱D.遭受台风2.②曲线在7月后折线向上的主要原因是华北平原()A.农作物生长迅速B.蒸发减弱C.工业用水减少D.降水补充增加【答案】1.B2.D【解析】1.由材料“植被指数能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指数,生物量越多,植被指数越大”和“②为降水量折线”以及结合夏季植物生长相对较好,生物量较大,可判断②曲线为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多年平均植被指数,②曲线在6月出现低谷值的主要原因是华北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冬小麦,在6月份迎来了冬小麦的收割,因此原因是正值农忙,农作物被收割,B正确;6月份植被落叶量较小,6月不会因为落叶出现大幅度生物量下降,A错误;伏旱出现的时间是7月-8月,C错误;华北平原地处北温带,6月不会遭受台风或可能性很小,D错误;故选B。
2.由上一问分析可知②曲线为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多年平均植被指数,则②曲线为华北平原地区多年平均地下水水位的时间分布折线。
由材料可知生长季植被生长状况与地下水呈正相关,非生长季植被生长状况与地下水呈负相关。
7月份地下水水位上升是由于此时曲线②表示的降水量较高,降水通过下渗形成了地下水,D正确;由第一小问的分析可知6月份农作物收获,因此7月份农作物生长并不迅速,A错误;7月份气温高,蒸发强烈,B错误;工业用水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C错误;故选D。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地处陕北高原,正常年均降水量只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水量的一半,传统耕作的谷子出苗不齐、病虫害较多,亩产较低。
北方地区1.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2.地形:(1)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2)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3.气候:(1)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2)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4.水湖:(1)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
水量北丰南小,汛期北长南短(东北地区有明显融雪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小南大,结冰期北长南短。
(2)主要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3)主要湖泊:白头山天池、兴凯湖。
5.植被:东北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长白山地区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落叶阔叶林。
6.土壤:东北地区黑土分布广泛,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为钙质土。
主导因素: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大。
7.农业生产条件:(1)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
高二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讲解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国土和多样地理特征的国家,而了解中国的区域地理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国家发展和解决地区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高二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进行讲解。
一、中国地理位置及自然特征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东北与俄罗斯接壤,南邻越南、老挝等国。
总体而言,中国地貌多样,分为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河流和湖泊等几个主要地理特征。
1. 高原山地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其多山地形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中国西部区域的特点。
2. 盆地丘陵中国境内有许多广阔的盆地和丘陵地带,如四川盆地、华北平原和云贵高原等。
这些地区对于农业和人口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3. 平原中国的平原地区分布广泛,其中最主要的是长江中下游平原、辽河平原和华北平原等。
平原地区多河流穿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4. 河流和湖泊中国的河流众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长江和黄河。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经重要的农业产区和城市,对于交通运输和水资源的利用至关重要。
黄河则是中国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国古代文明。
此外,中国还拥有众多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等。
二、中国的区域划分根据自然和人文特征,中国可以进行不同的区域划分。
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区域划分方式。
1. 自然区划中国的自然区划可分为五大自然区,分别是东北平原区、黄河冲积区、黄淮海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以及西南山地区。
这种区划方式便于理解中国自然环境的不同特点。
2. 经济区划中国的经济区划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特点进行划分。
主要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省区、西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等。
通过对经济区划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和区域差异。
3. 管理区划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和资源配置,中国划分了一级行政区和二级行政区。
一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份、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二级行政区则是在一级行政区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如城市和县级行政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