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2
《我们有精神》教案一、教学目标1.懂得良好的精神面貌很重要,愿意养成良好的习惯。
2.掌握正确的坐、立、走姿势,保持言行举止得当,注重自己良好的精神面貌。
二、教学重点知道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很重要。
掌握正确坐、立、走姿势,保持言行举止得当。
三、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来自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
四、教学过程(一)环节一:看一看,说一说1.谈话: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有精神”。
到底什么是有精神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吧。
2.学生交流。
发现1:这是我的同学李红,她是我的同桌。
我发现她每天上课时腰板都是挺得特别直,两眼看着前面老师,认真听讲。
我觉得她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的样子就很精神。
发现2:老师曾夸我上操时站姿挺拔,用力做操的样子很精神。
你们看,这是老师给我拍的照片!发现3:我在学校舞蹈教室外的展墙上被这张照片深深地吸引了。
同学们在舞蹈训练时,穿着整齐的练功服,头发高高地盘起,每一个人抬头挺胸,身姿挺拔,神情专注。
我觉得她们的样子很精神!很漂亮!发现4:我每天晚上都和家长一起收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内外发生的事情。
你们注意了吗?在收看新闻联播时,我注意到播音的叔叔阿姨最有精神,们穿着整齐大方,坐姿端正,吐字清晰,声音特别好听。
我觉得,播音员的样子最有精神!3.小结过渡:端正的姿态,优雅的举止会显现出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是有精神的表现。
(板书:我们有精神姿态端正优雅美)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同学的发现。
4.学生交流发现发现1:我在电脑上查阅资料时,看到了钟南山爷爷锻炼身体的照片。
通过了解,我才知道钟南山爷爷已经80多岁了。
他老当益壮,看,他工作时,锻炼时多有精神。
发现2:在电视上我看到很多医护工作者,穿着防护服,带着口罩,紧握拳头。
他们振奋精神,勇往直前的样子最有精神。
发现3:我觉得解放军叔叔特别帅!记得2019年,我国70年国庆阅兵时,我从电视上看到他们特别精神!他们每个人都身姿挺拔,声音洪亮,精神饱满,特别神气!看着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来,我特别激动,都不由自主的给他们鼓掌喝彩呢。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一下《我们有精神》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有精神》是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一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们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要有勇气和信心去克服。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个人品质、人际关系和规则意识等内容。
他们对于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精神力量来克服困难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体验和感受,引导他们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精神力量的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精神力量的含义,认识到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精神力量的含义和作用,认识到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精神力量来克服困难,培养积极的面对挑战的态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小组讨论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成功人士克服困难、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的案例,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和关注。
2.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是如何运用精神力量来克服困难的,让学生认识到精神力量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运用精神力量来克服的体验和感受。
4.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精神力量的作用和如何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精神力量来克服困难。
我们有精神-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精神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我们有精神”这一主题的相关知识。
3.培养学生的精神气质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1.精神的概念和作用。
2.如何以“我们有精神”的主题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精神气质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教学准备1.课程教材: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2.教学工具:黑板、白板、彩笔、教案、课件、视频等。
3.学生用品:笔、作业本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活动:带着学生做一个小游戏,了解自己有哪些优良的品质和精神气质。
学生自愿上来,告诉大家他们觉得自己有哪些优点。
要求学生说完之后,班里的同学用掌声鼓励他们,让同学们感受到自己的优点是多么美好可贵。
最后,老师总结出学生们所说的优点,并引出新知识:精神的概念和作用。
2.学习:老师用幻灯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精神的概念和作用。
让学生对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步:引入主题1.学习:老师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的主题:“我们有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有哪些精神?”“我们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质能让我们更加优秀?”“我们需要通过哪些行为培养这些精神气质?”等问题,通过让学生讨论,梳理出本次学习的知识点。
2.活动:带着学生做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主题。
老师随机出一个学生,要求该学生举起一面旗子,其他学生要根据旗子的颜色说出一种精神气质。
例如,红旗代表勤奋,黄旗代表友爱等。
其他学生说出的精神气质越多,该学生就越厉害。
第三步:知识传递1.学习:老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我们身边的一些优秀的人物,以及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优秀精神品质,如雷锋的无私、曾国藩的忠诚等。
让学生通过这些案例了解不同精神品质的含义和作用。
2.活动:带着学生一起进行“我是优秀的小市民”活动。
让学生列举出一些符合社会价值观的行为,并在班级内加以推广,让同学们一起遵守这些行为准则。
同时,让学生在自己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践行这些道德准则。
我们有精神教学反思简短《我们有精神》教学反思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们上了一堂特别有趣的课,叫做“我们有精神”。
这堂课可真是让我感触良多呀!一开始,老师就给我们展示了好多图片和视频。
有昂首挺胸走路的小朋友,有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的同学,还有精神抖擞做运动的小伙伴。
老师问我们:“你们觉得他们看起来怎么样?”大家都抢着说:“他们看起来好有精神!” 这时候我就在想,那到底什么是有精神呢?后来呀,老师让我们自己来表演有精神的样子。
有的同学站得笔直,像小松树一样;有的同学大声朗读课文,声音洪亮又好听。
我也试着挺直了腰板,抬起了头,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变得更自信、更有力量了!难道这就是有精神的魔力?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可热闹啦!小明说:“有精神就是要把衣服穿整齐,头发梳好。
”小红摇摇头说:“不对不对,有精神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小刚也凑过来大声说:“我觉得有精神是在跑步的时候不放弃,坚持到底!” 哎呀,大家说的好像都有道理,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有精神呢?这堂课上,老师还讲了一个小故事。
说有两个小朋友,一个总是懒洋洋的,做什么都没劲儿;另一个每天都精神饱满,开开心心的。
结果呢,那个有精神的小朋友交了好多朋友,学习也越来越好,而那个懒洋洋的小朋友却总是不开心。
这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有精神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吗?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有精神不仅仅是外表看起来好看,更是一种内心的态度。
就像一颗明亮的星星,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有精神能让我们更自信地面对困难,更快乐地和朋友们玩耍,更认真地学习知识。
你们说,有精神是不是特别重要呢?反正我觉得呀,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做一个时时刻刻都有精神的小朋友!。
小学综合实践我们有精神教案引言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了一份名为“我们有精神”的综合实践教案。
通过该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品德,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任务一:了解什么是精神1.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精神”的概念和内涵。
2. 通过案例和故事介绍,以及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精神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3.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你认为什么是精神?精神对你的人生有何重要意义?任务二:珍爱生命,培养乐观态度1. 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呈现小组成员间的友善互助,并着重强调珍爱生命。
2. 鼓励学生积极面对挫折和困难,教授应对失败的正确态度和技巧。
3. 分析名人成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培养乐观态度的几个要素。
任务三:培养学习兴趣和学术追求1. 分析小学阶段学习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学习的态度和动力。
2. 介绍各种与学校学科内容相关的活动,例如参观实地、开展实验、阅读课外书籍等。
3. 鼓励学生制定个人学术目标,并制定奖励制度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任务四:培养公民意识和责任感1. 通过讨论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参与,引导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 分析公民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实施一项社区服务计划。
3. 引导学生总结所参与的社区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教训,反思自己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任务五:实践中的团队合作1. 组织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技能,促进彼此激励。
2. 通过角色扮演和对话练习,让学生学会相互倾听和接纳不同意见。
3. 鼓励学生总结团队合作的好处和必要性,并设计小组项目以锻炼学生的合作技能。
任务六:关爱他人,培养同理心1. 通过观看短片、聆听故事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鼓励他们发现并解决身边同学或朋友的困难。
3. 定期进行同学之间的互相表扬,激发学生间的友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