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及其当代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5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摘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对空间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解释,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对于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重新确立和把握哲学研究的主题、对象和方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通过集中考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空间问题的探讨,凸显了其在空间问题研究上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入地揭示和剖析了这一研究所存在的理论缺陷和难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的时间观念在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时所固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空间;空间性;时间;时间性“回到实事本身”这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和精神。
当海德格尔把这种方法和精神自觉地运用和贯彻到自己的哲学思考之中时,真正的问题就转换成了“回到存在本身”,而具体到空间问题时,则又变成了“回到空间本身”。
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海德格尔为什么要回到空间本身,以及他是如何回到空间本身的。
一、问题的提出总体而言,人类的空间经验无外乎有这样几种:处所经验、虚空经验、广延经验。
围绕这些空间经验,在人类近代认识史上逐步形成了以下几种空间观念:①实体论的空间观念以牛顿为代表;②关系论的空间观念以莱布尼茨为代表;③属性论的空间观念以笛卡儿为代表;④先?验论的空间观念以康德为代表[1]1-3。
海德格尔把上述这些传统哲学的空间观念称之为是“流俗的空间解释”,认为这种解释一再地遗忘和遮蔽了作为现象实情的“源始而本真的空间”。
空间的源始性问题仍旧被搁置在我们的思所茫然不知的地方。
海德格尔把对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分这一其思想展开的指导性原则贯彻到了对空间问题的研究中。
传统哲学在对空间进行思考时,有一个不明言的前提,那就是:空间总存在。
但它们从来不问“空间如何存在”,而总是在问“空间是什么”。
而在海德格尔看来,空间绝对不是“什么”。
我们不能问“空间是什么”,而只能问“空间如何存在”。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此在的建构和它去存在的方式在存在论上只有根据时间性才是可能的,无论这一存在者是否摆在时空中。
于是,此在特有的空间性也就必定奠基于时间性。
此在的空间性必须以其时间性为前提条件吗?诚如此言,空间性之于此在究竟有何意义?此在的空间}h}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究竟又有何意义?海德格尔认为要追问存在的意义,就是对此在的存在刨根问底,而时间性是此在生存建构和存在方式的前提,此在整体性的生存论存在论建构根据于时间性。
因此,必定是绽出的时间本身的一种源始到时方式使对一般存在的绽出的筹划成为可能。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也主要是通过阐释此在的时间性来谈论存在问题,所以,时间性概念历来为海德格尔思想研究者所重视,并得到广泛的阐释。
相比之下,空间性在海德格尔前期思想的研究中则常常失去它应有的地位。
海德格尔在其后期对存在问题的阐释越来越多提出与前期处于不同地位的空间性概念,学者往往重视并积极探讨的也是这一时期海德格尔著作,比如《筑居思》、《艺术与空间》中所阐释的空间性。
其实,在《存在与时间》中,空间性己然显示出自身对于此在的意义,非但不能只将其简单归结为只有根据时间性才有可能,反而是与时间性有着同等地位:空间性和时间性同时规定着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并且此在具备空间性使此在本真存在成为可能。
本文将对此作出阐明及论证。
一、提出问题对笛卡尔空间观的补救20世纪社会空间理论兴起,对我们这个时代影响深远。
这不舍是人类对空间性理解的巨大进步。
空间问题作为哲学重大问题之一,从古希腊时期就为许多哲学经典作家所讨论,亚里士多德就说:须知大家都不过是在说明确有空间这东西,只有柏拉图己经在力图说明空间是什么了。
同时,亚里士多德也是第一个对空间进行系统阐释的哲学大家,从而开启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空间观。
所以,在我们根据海德格尔的视角提出问题之前,有必要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空间观作简要的回顾,以免我们对本文产生错误的理解,那就是海德格尔竟完全处在传统存在论之外而对其横加指责认为传统存在论没有解决他要提出的问题,尤其是以笛卡尔对世界的分析作为其提出问题的参照。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历史观以及海德格尔、萨特、布迪厄时间观之比较王锺陵内容提要海德格尔视“将来”“过去”和“当前”为流俗的时间领悟。
海德格尔之阐释时间,与他阐释空间一样,贯彻的也是“在世界之中”的思路,因而他由“时间内状态”概念引出了他的时间观:“到时”成为海德格尔时间观的核心概念;而“将来”在他的时间观中处于最优先的地位;他反对“过去”这个概念,以“曾在”代替之。
海德格尔并将“将来”“曾在”“当前”视为“烦”的三个构成环节。
他反对将时间看作一种无始无终的现在序列,而强调时间性在本质上是绽出的,他并由此引出了“此在式空间性的时间性”的概念,这一概念也体现在海德格尔对“历史性”与“历史”的阐述中。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与历史观,在时间性与时间、空间与时间的转化、历史性与历史这三个方面,都存在着错误与不足。
萨特的时间观也重视将来,并受到海德格尔“到时”概念的明显影响,但他承认“过去”的确定性,他论述的两个角度:存在与虚无、自在与自为,是海德格尔所没有的。
萨特的时间观,为他关于自由选择及承担责任的人的生存论哲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布迪厄的时间观受到萨特的影响,虽重视将来,但他的“惯习时间化”的理论阐述所显示的,则是将未来蕴于心智结构的历史性亦即惯习之中,这就将过去提到了首位,从而显示了与海德格尔、与萨特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海德格尔时间观历史观萨特布迪厄王锺陵,苏州大学东吴国学研究院教授215000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研究已经有了大量的成果,但对于海德格尔的时间观的梳理及其错误与不足的论述,却甚为少见,而对海德格尔、萨特、布迪厄时间观的比较研究,则仍属学术空白。
然而,弄清上述问题,对于深入、细致地理解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中,海德格尔说:“作为我们称为此在的这种存在者的存在之意义,时间性将被展示出来。
”[1]由此,《存在与时间》就有了第二篇“此在与时间性”。
海德格尔认为:“‘将来’、‘过去’和‘当前’这些概念首先是从非本真的时间领会中生出的。
Writer Maga zi n e 2008No.9作家杂志思考与言说作原则,是不能容忍的。
(2)就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意即从文体学角度而言,写作主体一般从体裁、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展示其受体意识。
就体裁而言,若是写给大学新生看的,选择散文体裁是顺应读者的一种体现。
刚离家独立生活的新生,对环境不熟悉而普遍地有种莫名的忧虑。
散文文体可以随意地对无头绪的心境进行片段式的“轻描淡写”,散文文体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审美特征容易被新生接受并模仿。
就语体的创造而言,面对通俗类型的受体,用纯朴的语言“言尽意尽”地记录真情实感最好。
当然,写作主体主观内情的“白描”不能太“白”,适宜直中有婉,否则就流于单调、肤浅和平直了。
文体的第三个层次是风格的追求,语体发展到极致转化为风格。
业余读者不满足于“言尽意尽”的平实境界,更期待那种注重文饰,能用颇有文采的语言圆满地表达情志的“言尽意圆”的语体境界。
专业读者更期待写作主体能用平淡的语言,含蓄地传达不尽的文意,这是语言运用中“言外有意”的浑成境界。
这种语体境界不是回到“言尽意尽”的纯朴,而是渐熟乃造的平淡。
它不像“言圆意圆”那样缜密细致,而韵味绵长,一如贾平凹的散文文字,“大巧若拙”。
写作主体只有在长期积累中才能偶然得之,且不是必然得到,不可力强而致。
综上,无论受体归属哪类,更偏向于什么样的受体心理,写作主体切不能把受体当作无知者,要在智慧、知识上尊重受体,给受体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和话语可能。
5、迎合、征服、提升所谓“迎合”,指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与不同受体类型(已经认定某类受体就是潜在的能与主体进行文化与思想沟通的人)的不同的审美心理结构类型合拍,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的倾向与程度。
写作主体不能一味为了“迎合”而丧失自己的文化品格,在文章中吹捧、献媚、人身攻击和骂街等。
写作主体也不能忘却社会责任,要力求用高品位的文章影响、陶冶和“征服”受体。
存在与时间的主要观点嘿,你有没有想过,咱们每天活得那么匆忙,究竟是在活着,还是只是在“过日子”呢?说实话,这个问题可不简单。
要是你有机会去深挖一下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你会发现这本书看似复杂,其实有很多直击心灵的真理。
海德格尔在书里不是告诉你“怎么活”或者“应该做什么”,他更想让你搞清楚:咱们到底在“存在”着,还是只是一个“活着的躯壳”而已。
海德格尔说,人类的存在是有限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死。
这个话听起来有点沉重吧,但他要表达的其实挺有意思的。
他说,死亡是我们最真实的体验,因为只有知道自己会死,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活着”。
你想,死掉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那你现在的每一分钟、每一天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如果我们一直活在“活得太久”的幻想里,可能就错过了生活的真实意义。
要是把《存在与时间》里的核心思想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海德格尔想告诉我们:人是一个“有时间的存在”,也就是说,人活着的每一刻都是有限的。
所以,你的时间永远在流逝,不可能停下,也不可能倒流。
你说,这不就像我们玩儿的游戏,一不小心时间就过去了,回头一看,啥也没干。
是不是感觉自己像个迷路的小孩?他还讲到,我们总是喜欢逃避死亡这个话题,尤其是当它看起来离我们还很远的时候。
可是海德格尔提醒你,要真正活得有意义,得面对死亡,正视它。
等你把死亡看作是不可避免的,可能你才会真正开始珍惜眼前的每一天。
所以啊,活在当下不是个口号,而是一种哲学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在为“有时间的存在”这件事而挣扎,每一秒钟都在跟时间赛跑,不能浪费。
有趣的是,海德格尔还说,我们人类喜欢“逃避”自己。
他用一个词儿叫“世俗化”,就是咱们总是忙着去做一些和“自己”无关的事情,拼命追求外在的东西,比如金钱、名声,结果弄得自己迷失了方向。
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是谁”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认真思考,反而盲目地去追逐社会给的标准和定义。
这个时候,咱们就成了海德格尔说的“被抛入世界”的人,完全没意识到自己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又该如何生活。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基本概念与主要观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基本概念与主要观点》1. 引言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是20世纪哲学中的经典之作,其思想深刻影响了现代西方哲学。
智库时代 ·257·智库案例一、存在概念的提出对于海德格尔所处的境况,面对以往的哲学,其问题究竟是什么,由此展开了思索,海德格尔通过对古希腊词源的考察,最初的存在一词,指的是存在物,隐藏了去存在的意思,而人们未能关注以往哲学的存在者、存在,不能单一的从存在的概念入手,以存在物为基础来找出存在。
而海德格尔对这种观点持反对意见,他的目的就是探索存在与存在者的内涵。
海德格尔的青年时期,就已经开始研究存在的概念,直到后来出现了现象学的方法,这让海德格尔看到了指引的灯塔,追溯到事情的本身,那么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也就是现象学的方法论,海德格尔通过研究来探讨存在的概念。
并且根据存在者提出存在,认为存在者是必然客观存在的,同样对于不存在者是定然不复存在的,存在者,由于存在的存在,而得以存在,这也是存在者之所以能够存在的根基。
二、存在、此在的内涵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大体分为两部分,其问题主要是存在概念引发的,这不属于一个单一的理论问题,他认为,对存在的探索就决定了我们的存在方式。
对于前期和后期,海德格尔的前期主要表现为他发表的著作即《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核心是其意义所在,海德格尔用生命追寻关于存在的概念,必须要追问存在是如何存在的。
(一)存在就是存在者的“去存在”存在就是存在者的“去存在”,是无法把握的,如果把它对象化,就变成了另一概念“存在者”,存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在”,是一个“有”。
存在与存在者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动词,海德格尔发挥现象学作用,运用其方法,始终探索存在是什么。
而追问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存在者的内涵,而存在者作为存在的起点,以此为出发点,就可以得出存在者[1]。
(二)此在就是场本身此在就是场本身,此在的必然性、可能性、现实性,这三个特性表明,此在,是一种可能、是被现实所遮蔽沉沦于俗世的。
认为存在,是关于“场”的,是一种存在者的存在,就是存在者的一种在场。
时间是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论黑格尔的时间概念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他的主要著作即以此为书名。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规定性是有限而非无限。
这种观点与黑格尔的思想大相径庭。
黑格尔认为,存在与精神同一,精神是普遍的、无限的,因此存在也是普遍的,无限的。
美国学者史密特指出:“如果说形而上学历来都在颂扬无限者,那么海德格尔对它的袤渎也许只有尼采可与之匹敌。
因为,自《存在与时间》问世以来,海德格尔的目的始终是摧毁并消除传统形而上学的偶像,重新获得他所谓的对存在之有限的源始体验”[(1)]。
如果说黑格尔的存在论是“无限存在论”,那么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实际上就是“有限存在论”。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有限性来自此在(人)的有限性。
而此在的有限性是一个有关时间的问题。
人终有一死。
死是人生存于世的界限。
死使人领悟到,时间是有终的(有限的),而非无终的(无限的)。
黑格尔与海德格尔是如何对待存在与时间的关系问题的?海德格尔是如何对待黑格尔的时间概念的?海德格尔声称,他提出的时间概念才是真正的源始时间,而黑格尔的时间概念则是流俗时间领悟的最极端形态。
他与黑格尔是根本对立的。
海德格尔的这种观点能否成立?本文的讨论将围绕以上问题展开。
一、存在是时间的本质如海德格尔所言,在黑格尔那里,时间问题的确没有受到充分重视。
黑格尔是在《哲学全书》第二部分--自然哲学中专题讨论时间概念的。
因此首须弄清的是,黑格尔的“自然”指什么。
黑格尔认为,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外化。
绝对理念是逻辑学的最高范畴,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
黑格尔的逻辑学以存在为开端,以绝对理念为终端。
存在是潜在的绝对理念,绝对理念则是全面展开了的、内容丰富的具体存在。
这个具体的存在,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因此它是主体-客体。
这就是自然。
可见,黑格尔所说的“自然”不是外在于主体的自在存在,而是自在自为的存在。
作为主客统一,绝对理念是无限的。
在它的对立面,除了它自己,别无其他。
一、评析《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时间观海德格尔时间观的独具匠心之处就在于,第一,明确区分了时间与时间性,时间性是本真时间的到时样式,这一区分的理论基础就是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存在论差异,追问存在者的存在与澄清本真时间的时间性是其开展工作的旨归;实际上,他将时间性揭示为与Dasein内在关联的结构,作为Dasein之存在领会的可能性源泉,而在他的设想中,本真时间与存在的意义相关联。
第二,基于这种区分,他建立了与传统线性时间观迥异的生存论时间观,其特征包括I,传统时间观或者否认研究时间-流变的必要性,或者将时间空间化-现成化为物理、心理现象发生于其中的框架和形式结构;海德格尔则重新赋予时间研究以实际内容,他受到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方法的启示,悬置了将时间与运动和计量活动联系起来的成见,回到时间本身,从时间的现象和自身显现方面进行追问。
而这就意味着,II,将时间把握为经验着世界的自我生活的统一形式,即在世界之中存在的Dasein之生存论整体结构。
现象学地形式化了的时间就是die Zeitigung der Zeitlichkeit ,也就是时间性自身现象以及成就自身为经验世界中的时间之方式。
对于海德格尔,这首先指示出时间的统一性,进而指示出基于时间现象的Dasein生存现象的整体性,即获得了Dasein的存在论意义,并为一般存在论赢得了基础。
由此可见,III,作为Dasein这一存在者的存在之意义——作为领会着存在的Dasein的存在——的时间性与作为存在之领会的源始、超越视野的时间始终是境域式的现象学构成(Konstitution)。
因而,具有构成性的“时间”和“时间性”与一维的、均质的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完全不同,前者是后者在存在论上的根据,后者在知性领域中遮蔽了前者。
两者的具体差异就表现在,IV,本真时间是有终的,正因为其有终性,有限与无限之间才充满张力,Dasein之筹划和领会才获得了必要性,它以“将来”为核心,曾在着的将来朝向存在而释放出眼下,Dasein同时赢获了将来、曾在和眼下,时间三态同时绽出而成其为本真时间。
论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及其当代意义作者:牛小侠陆杰荣来源:《江汉论坛》2013年第08期摘要:海德格尔在追问什么是时间时,对永恒意义上的时间观和流俗时间观进行了批判,指出了二者是一种“无人”的时间观。
在对时间的维度进行沉思时,道出了时间的基本现象是将来和本真时间的四维性,即曾在、当前、将来和规定三者相互送达的达到,这种达到意味着时间是归属人的,没有人就没有时间。
海德格尔“思”时间的维度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關键词:海德格尔;时间观;当代意义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8-0071-04时间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经常遭遇着时间和计算着时间,但是,我们很少追问何谓时间及其存在方式,即使追问,给出的答案也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或物理学上的时间,依据这个答案时间被区分为先和后、早和晚等这样的线性分段,而对于与人以及人的生活意义的關系来说,时间只是一个衡量人的历史延续的工具。
但究竟什么是本真的时问?考察它的维度应是什么?它归属谁以及以何种方式归属?这是海德格尔沉思“时间”所要尝试回答的问题。
一、海德格尔对传统“时间观”的批判在日常生活中,“时间”这个概念是我们熟知而非真知的一个概念,一说到“时间”我们总是要依赖一个计算时间的“工具”,比如“钟表”、“计时器”等。
海德格尔把这种时间视为是一种“流俗的时间观”,这也是其所要反对的时间观,除此之外,他还反对永恒意义上的时间观。
针对这两种时间观的關系,海德格尔认为传统流俗的时间观是从永恒意义上的时间观获得意义的,明确地说时间起源于“永恒”。
象征永恒的是古代的“本体”和中世纪的“上帝”以及近代的“绝对理性”。
“本体”不仅仅是古代哲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而且对它的实现是通过消除流俗时间达到永恒的过程,它本身是反时间的,所以,整个西方哲学都在不断地摆脱以流俗时间作为尺度的现实世界,以便获得永恒的“本体世界”作为其最终的价值目标。
以什么方式把握永恒的时间以消除现实的流俗时间呢?回顾整个西方形而上学演进历程则知,是通过概念的方式、逻辑学方法,并用这一永恒的“时间”關照现实的“时间”,其结果“时间”已不是时间本身,它已演变成了概念的“时间”。
虽然“上帝”作为一种永恒时间的象征,但它本身并不需要时间的计算,这样一来。
不具有时间的永恒给出了有时间的现实,即“无”给出了“有”。
中世纪神学意义上的时间观倒转了古希腊“有时间”原初意义的时间,时间成为被创造出来的。
而且由于永恒在世俗生活中是依靠信仰得到确证的,所以“在何时”的时间追问也是靠信仰得到保证的,进而神学家成为了时间问题的专家,他们讨论与永恒相關的人类此在的时间性存在,但是由于这种时间源于永恒的“上帝”,因而是一种“无人”的时间。
海德格尔指出:哲学家不是神学家,他不信仰,因此他探讨时间就是根据时间自身来理解时间。
为了真实地理解和把握时间,海德格尔考察了比较典型的物理时间观。
物理时间源于亚里士多德把“时间”归于物理学领域,它是一种關于物的测量活动的时间。
海德格尔认为自从亚里士多德把时间界定为“物理时间”以来整个西方哲学几乎都沿袭了这一界定,从而遮蔽了本源时间的呈现。
本源时间作为一种真正的时间,它是存在者整体(存在)的涌现。
而亚里士多德的时间却不是存在者整体的时间,因为物理时间力图把时间客观化,所以,物理时间以被测量的方式与物理学家照面,测量给出时间的长短、何时。
时间是作为一个物被看待,测量它的工具是一个时钟或怀表等,“时钟是一个物理系统,假如这个物理系统不受外在影响而发生变化,那么在这个系统上就始终重复着相同的时间序列。
这种重复是一种循环。
每一周期都具有相同的时间延续。
时钟给出一种不断重复的相同的延续,人们总是能够回头抓住这些延续”。
物理时间是以时间的可均质化特征为前提,只有这样,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才是可规定的;更重要的是为“时间”确立一个“现在”这个点,使得不同的时间点总是一个在先一个在后,这又造就了物理时间第二个特征即不可回逆性。
可均质化和不可回逆性构成物理时间一个前后的滚动过程。
滚动的起点是“现在”,从“现在”出发来理解时间,把当前理解为现在,以区别于曾是的现在和尚未的现在,实际上是确立了时间的“现在”的优先性。
所以“时间”就是把“现在”作为一个“界点”的“现在一过去一将来”的组合体。
黑格尔也是在此意义上来使用时间的,海德格尔在对黑格尔时间概念分析时,认为其时间概念是建立“现在”优先的理解之上的,“现在”是一种表象的时间,它仍然是以概念的方式把握:“时间,这种时间随着现代社会技术性越强,就越不能对时间的本己因素进行沉思,所以,我们总是处在忙碌于“现在时间”又感叹我们没有时间的困惑之中。
二、海德格尔“思”时间的维度海德格尔在对传统时间观进行批判之中转向了对“本源时间”的沉思,“像存在一样,时间以同样的方式通过日常的观念为我们所熟知。
但是一旦我们开始去阐释时间的本性,它也会以同样的方式为我们所不熟知”。
在康德之前的奥古斯丁已把时间引向了一个精神的内在性,并认为对时间的测量就是对自己处身的测量,他就把时间作为人的内在特质,但这种时间观并没有坚持下来。
海德格尔认为康德是第一个和仅有的一个在时间维度的道路上进行了一段距离的人,并对康德时间观给予高度的评价。
康德从先验论出发对时间给予先验的规定,时间并不是外在于人的一个独立存在的客体,它是“先验自我”的直观形式,所以它是内在于人的心灵的直观形式,也是经验客体存在的前提条件,因此,它是一切现象世界事物存在的先决条件,比如它和先验的空间构成了数学知识的先决条件,这是康德时间观革新之处所在。
但在海德格尔的视域中,康德的时间观革新是不彻底的,因为他只是寻找到了现象世界的“本源时间”而对物自体世界的“本源时间”是“无知”的,所以也就无法把握物自体的存在时间和存在方式,这就把“本源时间二分化”,没有把握到存在者整体。
在康德“时间观”的基础上,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基本结构展开了“时间”分析。
此在领会着存在以及一般存在的意义的境域是“时间”。
此在“在世之中”的基本结构决定着此在的生存状态是领会、现身、沉沦和话语,“一切领会都是有其情绪。
一切现身情绪都是有所领会的。
现身领会具有沉沦的性质。
沉沦着的、有情绪的领会就其可理解性而在话语中勾连自己”。
与此相应的是此在的一般展开状态的时间性:领会的时间性、现身的时间性、沉沦的时间性和话语的时间性。
领会是此在有所筹划地向自己将来的可能性存在而存在,是此在立足于将来维度来理解自己当前的存在和曾是的存在的现实性,它是此在生存论的最基本的环节,所以“将来则本真地作为先行到时,从而,与在操劳活动中对死的预期相比,在先行中有一种更加原始的向死存在”,也是此在一种最极端的可能性的存在方式,它是一种有别于把“当下即是”的“当前”理解为“现在”并从“现在”出发预期将来的非本真的此在的存在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领会原本是在将来之中到时的,且并不是任意的漂游无据的,领会总是有所现身的领会,现身又总是带有情绪的。
在海德格尔的视域中,哲学开端于古代人惊讶的情绪,古代哲学的终结和近代哲学开端于笛卡尔怀疑的情绪,即对我思确定性的肯定的承认,近代哲学终结或现代哲学开端于什么情绪,现在还是悬而未决的,实际上,这是在探讨哲学的未来本质问题。
哲学的未来本质存在于此在的情绪状态——怕与畏中。
怕总是指向具体怕的对象,所以,怕的时间性是一种期待着当前化的遗忘;而畏之基本情绪则不同,它启迪着“无”,此在就嵌入“无”的境界,所以畏之何畏就在于此在自身,此在作为终有一死者是最极端的将来存在方式,即从死而观生的当前和过去。
由此可见,怕与畏的源头是不同的,前者发源于失落的当前,后者发源于决心的将来。
被抛在“在世界之中”的此在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要是闲谈和好奇)沉沦着,沉沦的时间性具有当前的生存论的意义。
由领会、现身和沉沦组建而成的整体性的此在之展开状态是通过话语得到勾连的。
话语本身就是时间性的,这可从话语的语法的时间状态(过去时态、现在时态和将来时态)得到证实。
作为时间展开的话语不同于语言学研究的话语,语言学研究话语的时间性仍然是派生于流俗时间观念。
话语应当服务于此在的言谈,言谈具有澄明一遮蔽的性质,因为当我们以语言的形式去把握当下在场状态本身时,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把它描述为某种在场者了,在澄明当下的同时又遮蔽了对当下的澄明。
言谈的这种性质源于此在的当下的生成性,或者更切近说是源于此在的决心的将来。
对于此在的把握。
困难不在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不可靠性和不完满性,而在于认识此在本身的基本可能性中,因为只要此在存在,他就是一种欠缺的存在,就是一种尚未的存在,死亡对于此在欠缺或尚未的存在是一种“虚无”,但它又是此在最极端的存在方式,从走向死亡的将来反观此在,此在是在消逝中完成了自身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可能性高于现实性”。
此在的当下瞬间的生成是时间消逝最有力的见证,此在是通过时间规定的。
此在的消逝就是时间消逝,就是此在地地道道的“如何”,也表明此在能向消逝先行,“只要向着消逝的先行把这种消逝保持在当下性的…如何‟中,此在本身的…如何‟就变得清晰可见。
向消逝的先行就是此在面向它的最极端的可能性的前行:”海德格尔改变了传统流俗的时间观,从“将来”的维度来把握存在,这样存在作为一个整体在时间中能够到达,每一种到达都展现了存在的所有可能性,概而言之,海德格尔从时间的基本现象即“将来”维度来把握此在的生存意义。
海德格尔在立足时间的“将来”维度的同时,还认为本真的时间应是四维的。
在他看来,“存在”虽然被时间规定为在场状态。
却不是一个“时间性的东西”,进而它也不是一个存在者,同样,“时间”虽然被“存在”规定着但不是存在的东西,所以它也不是一个存在者,很显然由于时间和存在都不是一个存在者,我们不能说时间存在或存在存在,只能回归到它们的最初的含义说“有时间”或“有存在”,从这个意义说,“有”给出了“时间”和“存在”,而“有”又是什么呢?它也不是一个像物那样的存在者,它是“给出”、“赠礼”和“遣送”,存在是在场状态,在场状态就是“当前”。
当命名在场状态是“当前”时,它就把过去和未来勾连起来,以区别于现在的早先和晚后。
由于先行的洞察区别了在场状态意义上的当前和现在意义上的“当前”,所以,在场意义上的当前不能从现在意义上的当前获得规定,而是反之。
在场意义上的当前与此在相關涉,“当前”就是“走向我们”,曾在的当前和尚未的当前以某种方式与此在關涉着,这样一来,当前、曾在和将来以自身的方式在自身中通达此在。
“到来,作为尚未当前,同时达到和产生不再当前,即曾在,反过来,曾在又把自己递给将来。
曾在和将来二者的交替關系不仅达到同时也产生了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