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的经典之作。
- 格式:docx
- 大小:29.80 KB
- 文档页数:10
十本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哲学类书籍推荐哲学作为一门广泛而深奥的学科,对于中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读取哲学类书籍,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下面是我为中学生推荐的十本适合阅读的哲学类书籍,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1.《苍白的人》- 荷尔德林这是一本德国浪漫主义哲学家荷尔德林的作品。
通过描述人类对存在的追求和挣扎,给出了关于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这本书以其诗意的语言和哲学的思辨,引领读者进入哲学的探索之旅。
2.《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强调通过自我觉察和意志的坚持来达到心灵的自由。
这本书集中了他的重要思想,并以独特的智慧和幽默风格引导读者思考生活的真谛。
3.《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这本书是法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作,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和时间的概念。
他的思想深入浅出地引导我们思考人类的存在方式以及个人与世界的关系。
4.《弗洛伊德心理学输入丛书》-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这本书是他的经典之作。
它涵盖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包括潜意识、梦境解析等,通过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向读者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5.《存在主义主义是人类的绝望》- 萨特这本书是法国哲学家萨特的一部重要著作,深入解释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
它通过人类对自由、责任和意义的探索,挑战了传统意义上对于人类存在的看法。
6.《形而上学导论》- 亚里士多德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经典作品之一,详细探讨了形而上学的概念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思考方式。
7.《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卢梭这本书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之一,他在书中分析了人类社会和不平等的根源。
通过阅读这本书,中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问题和公平正义的哲学思考。
8.《理性动物》- 康德康德是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强调道德和伦理的普遍原则。
《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内容和叙事[摘要]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最重要的经典。
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既需要对这本著作有一种整体的眼光,也需要对海德格尔的思想渊源加以考察。
从海德格尔的思想渊源来看,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的方法是来自于胡塞尔和狄尔泰的“解释学的现象学”,而《存在与时间》的实质内容就是来自于克尔凯郭尔的“生存主义”。
从《存在与时间》整体的叙事结构来看,整个著作分为层层递进的三个部分:从日常生活的解释学,到清醒的畏的意志论及其对日常状态的否定,最后到本真的生存的时间性和历史性及其对前两个部分的重新解释。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奠定了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和方向。
海德格尔为胡塞尔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第七卷所写的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十页手稿就是《存在与时间》的前身,致使李凯尔特、那托普、胡塞尔一致看好这位德国的哲学天才。
由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之前并没有出版什么著作和论文,因此这本著作的思想起源就成为了海德格尔研究中的一个谜。
直到九十年代海德格尔全集的出版和基本重要的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研究著作问世,人们对《存在与时间》的思想起源有了一个更为清楚的把握。
从这一思想起源来看《存在与时间》,这本经典的方法、内容和叙事结构就更加清晰了。
阐释《存在与时间》的方法渊源、内容渊源及其叙事结构的安排,这就是本文的目标。
海德格尔的哲学的根基在于现象学,这毫无疑问。
没有胡塞尔的现象学所开辟的道路,就绝对不会有海德格尔的哲学。
胡塞尔常对海德格尔青梅煮酒论英雄说,“现象学,你我而已”。
在胡塞尔的指导下,海德格尔从事“宗教生活现象学”的研究。
1928年,他作为继承人接替了胡塞尔在弗赖堡大学的教席。
到了1930年,胡塞尔已经十分确定地认为海德格尔背离了现象学精神,倒向了象舍勒那种哲学人类学和历史相对主义的东西了。
胡塞尔在一本《存在与时间》的扉页上苦涩地写道:“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amicus plato, magis amica veritas)。
关于形而上学的书籍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实体和现象。
形而上学的概念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后来在哲学史上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以下是几本关于形而上学的经典著作,它们深入探讨了形而上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理解这一领域的思想和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1. 《形而上学导论》——亚里士多德这本书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奠基之作,亚里士多德在书中系统地讨论了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他将形而上学定义为“研究存在的第一原理和本体的科学”,并深入探讨了实体、形式、本质等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世的形而上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是20世纪哲学家中最重要的形而上学思想家之一,他的这本著作被誉为现代形而上学的经典之作。
书中,海德格尔探讨了人的存在与存在本身的关系,提出了“存在前提”的概念,并对存在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思想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3. 《逻辑学》——黑格尔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这本著作是形而上学和逻辑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书中,黑格尔探讨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并提出了“绝对精神”的概念。
黑格尔的逻辑学对后来的形而上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许多哲学流派的重要理论基础。
4. 《存在与虚无》——苏禄特苏禄特是20世纪形而上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这本著作对于理解现代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书中,苏禄特探讨了存在和虚无的关系,提出了“虚无即存在”的观点,并对存在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苏禄特的形而上学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形而上学研究》——康德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这本著作是形而上学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
书中,康德提出了“纯粹理性”的概念,对形而上学的范畴和方法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现代形而上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存在与时间的主要观点嘿,你有没有想过,咱们每天活得那么匆忙,究竟是在活着,还是只是在“过日子”呢?说实话,这个问题可不简单。
要是你有机会去深挖一下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你会发现这本书看似复杂,其实有很多直击心灵的真理。
海德格尔在书里不是告诉你“怎么活”或者“应该做什么”,他更想让你搞清楚:咱们到底在“存在”着,还是只是一个“活着的躯壳”而已。
海德格尔说,人类的存在是有限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死。
这个话听起来有点沉重吧,但他要表达的其实挺有意思的。
他说,死亡是我们最真实的体验,因为只有知道自己会死,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活着”。
你想,死掉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那你现在的每一分钟、每一天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如果我们一直活在“活得太久”的幻想里,可能就错过了生活的真实意义。
要是把《存在与时间》里的核心思想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海德格尔想告诉我们:人是一个“有时间的存在”,也就是说,人活着的每一刻都是有限的。
所以,你的时间永远在流逝,不可能停下,也不可能倒流。
你说,这不就像我们玩儿的游戏,一不小心时间就过去了,回头一看,啥也没干。
是不是感觉自己像个迷路的小孩?他还讲到,我们总是喜欢逃避死亡这个话题,尤其是当它看起来离我们还很远的时候。
可是海德格尔提醒你,要真正活得有意义,得面对死亡,正视它。
等你把死亡看作是不可避免的,可能你才会真正开始珍惜眼前的每一天。
所以啊,活在当下不是个口号,而是一种哲学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在为“有时间的存在”这件事而挣扎,每一秒钟都在跟时间赛跑,不能浪费。
有趣的是,海德格尔还说,我们人类喜欢“逃避”自己。
他用一个词儿叫“世俗化”,就是咱们总是忙着去做一些和“自己”无关的事情,拼命追求外在的东西,比如金钱、名声,结果弄得自己迷失了方向。
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是谁”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认真思考,反而盲目地去追逐社会给的标准和定义。
这个时候,咱们就成了海德格尔说的“被抛入世界”的人,完全没意识到自己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又该如何生活。
海德格尔关于时间问题的探讨——基于《存在与时间》和《现象学之基本问题》的考察第一篇范文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和《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他对时间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基于这两部作品,对海德格尔关于时间问题的观点进行考察。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
他认为,存在是首要的,是先于事物的本质的。
而时间则是存在的方式,是我们理解存在的方式。
他说:“存在就是时间,时间是存在的方式。
”他认为,时间是开放的,是我们通过时间来理解世界和自身的。
我们的存在是不断流逝的,我们不能回到过去,也不能预知未来,我们只能活在当下。
因此,我们的存在是不断超越自身的,是我们通过时间来不断地创造和重构的。
在《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海德格尔对时间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时间是现象学的核心问题。
他说:“时间是最根本的现象,是所有现象的可能性。
”他认为,时间是我们理解事物和现象的基础,是我们理解存在的的基础。
他提出了“时间性”的概念,认为时间性是我们存在的最基本的特征。
我们的存在是时间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是通过时间来理解和体验的。
第二篇范文海德格尔作为20世纪哲学巨匠,其思想犹如一颗颗深埋的珍珠,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品味。
今天,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海德格尔关于时间问题的探讨,感受其著作《存在与时间》和《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的智慧火花。
首先,让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理解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感慨时间飞逝,岁月如梭。
然而,海德格尔却告诉我们:“存在就是时间,时间是存在的方式。
”这句话仿佛一语道破天机,让我们意识到,时间并非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我们存在的基础。
我们的生命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流转的,每一刻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能回到过去,也无法预知未来,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活出精彩。
其次,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来探讨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念。
智库时代 ·257·智库案例一、存在概念的提出对于海德格尔所处的境况,面对以往的哲学,其问题究竟是什么,由此展开了思索,海德格尔通过对古希腊词源的考察,最初的存在一词,指的是存在物,隐藏了去存在的意思,而人们未能关注以往哲学的存在者、存在,不能单一的从存在的概念入手,以存在物为基础来找出存在。
而海德格尔对这种观点持反对意见,他的目的就是探索存在与存在者的内涵。
海德格尔的青年时期,就已经开始研究存在的概念,直到后来出现了现象学的方法,这让海德格尔看到了指引的灯塔,追溯到事情的本身,那么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也就是现象学的方法论,海德格尔通过研究来探讨存在的概念。
并且根据存在者提出存在,认为存在者是必然客观存在的,同样对于不存在者是定然不复存在的,存在者,由于存在的存在,而得以存在,这也是存在者之所以能够存在的根基。
二、存在、此在的内涵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大体分为两部分,其问题主要是存在概念引发的,这不属于一个单一的理论问题,他认为,对存在的探索就决定了我们的存在方式。
对于前期和后期,海德格尔的前期主要表现为他发表的著作即《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核心是其意义所在,海德格尔用生命追寻关于存在的概念,必须要追问存在是如何存在的。
(一)存在就是存在者的“去存在”存在就是存在者的“去存在”,是无法把握的,如果把它对象化,就变成了另一概念“存在者”,存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在”,是一个“有”。
存在与存在者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动词,海德格尔发挥现象学作用,运用其方法,始终探索存在是什么。
而追问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存在者的内涵,而存在者作为存在的起点,以此为出发点,就可以得出存在者[1]。
(二)此在就是场本身此在就是场本身,此在的必然性、可能性、现实性,这三个特性表明,此在,是一种可能、是被现实所遮蔽沉沦于俗世的。
认为存在,是关于“场”的,是一种存在者的存在,就是存在者的一种在场。
英文哲学书籍(一)英文哲学相关书籍推荐作为一名资深的创作者,我十分了解英文哲学的重要性和深度。
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本英文哲学相关书籍,它们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领域,既适合初学者入门,也能满足资深读者的需求。
以下是书籍的简介和推荐理由:1.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by Bertrand Russell这本由伯特兰·罗素撰写的巨著,是一部对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综合性概述。
书中详细讲述了从古希腊哲学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的现代哲学思潮。
罗素通过简明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哲学概念和思想带给读者。
推荐理由:这本书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部很好的入门读物,它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哲学的发展历程,使读者能够对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潮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2. “Meditations” by Marcus Aurelius马库斯·奥列里乌斯的《沉思录》是一本古希腊哲学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记录了马库斯·奥列里乌斯作为罗马帝国皇帝的哲学思考和反思。
推荐理由:这本书适合那些对道德哲学和个人发展感兴趣的读者。
马库斯·奥列里乌斯通过深入思考人生、美德以及自我完善等主题,给出了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观点。
3. “Being and Time” by Martin Heidegger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是哲学史上的重要之作。
这本书探讨了存在的本质以及人类如何通过时间来理解自己和世界。
推荐理由: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是现象学的经典之作,它对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是一部思想密集型的作品,适合对哲学有一定基础和思辨能力的读者。
4.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by Michael J. Sandel迈克尔·桑德尔的《正义:做正确的事》是一本探讨伦理学和社会政治哲学的畅销书。
《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内容和叙事《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927年。
该书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和时间的意义,被视为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基石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想方法,以及对于存在、时间、人性和真理的独特见解。
《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存在与时间》的方法被称为"存在分析",这是一种反思传统哲学的方式,通过解构传统哲学范畴和观念,揭示它们的隐含意义和背后的假设。
海德格尔的方法不是从一开始就提出一系列先验的概念和原则,而是通过对人的存在的直接观察和体验展开分析,从而建立一个更为综合和开放的理解存在的世界。
《存在与时间》的内容:《存在与时间》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存在的问题、时间的问题和存在与时间的统一。
1. 存在的问题:海德格尔从人类存在的现实出发,将人的存在划分为存在性(Dasein)和事物性(das Man)。
存在性指的是人的独特存在方式,包括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理解。
而事物性则指人的一般性和无个体特征的存在,是一种社会化的存在方式。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忽略了存在性这一独特的存在方式,致使对人的本质和意义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2. 时间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核心特征。
时间不仅意味着时钟的流逝和历史上的事件,更是指存在的运动和变化。
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时间概念——时间性(temporality),时间性是人类存在的关键特征,它包括过去(past)、现在(present)和将来(future)三个方面。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通过对时间性的理解,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
3. 存在与时间的统一:在《存在与时间》的第三部分,海德格尔试图将存在和时间统一起来。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向前的运动,一种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
存在是向未来的开放,是对将来的拓展。
时间性贯穿了存在的始终,是存在的核心特征。
如何了解人?当然要就人的基本情况来了解人。
人的基本情况就是——“人生在世”。
人同世界不能一刻分离,离开世界就谈不上人生。
同时,“人生在世”所指并非把一个独立于世界的人放进一个世界容器中去。
“人生在世”指的是人同世界完全浑然一体的情状。
“人生在世”就是烦忙着同形形色色的存在者打交道,人消融到一团烦忙之中,寓于他所烦忙的存在者之中,随所遇而安身,安身于“外”,而这就如同住进了自己的家。
人并不在他所烦忙的事情之外生存,人就是他所从事的事业。
我们在烦忙活动中与之亲身交往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知识所描绘的世界则是智性化了的世界残骸。
人不在“主体”中,而在世界中,在他所从事的事情中,人于何处对自己的存在有所作为、有所领悟,他就于何处实际生存。
为了避免把人误解为一个主体物,海德格尔把人称作“存在于此”,或“此在”。
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者,特殊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人的存在是生存,二是人的生存是“向来我属”的生存和现成存在相对立,即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是什么”,而是他“如何去是”。
海德格尔说认为,我们讨论问题,所有的思路都不应该是be 这个词,而是becoming,说一个人是(be)什么,本身就是错的。
“向来我属”指的是人作为存在者的存在,无论什么时候这个存在都是属于他自己的、无关他人的。
海德格尔接着讨论到,这种“向来我属”的存在,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可能性之中,不是说可能性是存在的属性,而是人本身就是它的可能性。
这就意味着人可能获得自身,也可能失去自身。
为了能更好的解释清楚人的本质的问题,海德格尔此时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本真”和“非本真”的问题。
本真就意味着选择自身和获得自身,这种人的存在可能性和存在方式就是本真;相应的,失去自身和放弃自身,就是存在和生活的非本真状态。
就概念本身而言,本真和非本真是否存在价值的高低呢?事实并非如此。
非本真的状态并不代表着更少或者更低存在。
相反,人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处于非本真的状态,并且受非本真状态的规定,并且,人们首先和通常所处的“非本真的状态”不是消极、欠批判的,相反,这种非本真的状态往往是积极的。
南 开 大 学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题目:追问历史性--论《存在与时间》的历史哲学 学 号: 0812374 姓 名: 詹瑜松 年 级: 2008级 专 业: 历史学 院 系: 历史学院 指导教师: 宋斌 完成日期:2011年4月17日
追问历史性 --论《存在与时间》的历史哲学
【摘要】:历史哲学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重要部分。海德格尔力图证明"此在是具有历史性的"这一生存论存在论的基础命题。海德格尔从此在的出生与死亡的生命联系引出了此在的演历,进而导出此在的历史性。通过结合先行的决心和源始的时间性,海德格尔分析出此在的历史性就是一种生存的曾在状态。历史学以此在的曾在的生存的可能性为课题,正是这种可能性规定了历史学之为历史学。 【关键词】:此在;历史性;决心;时间性;历史学 历史是人的历史,只有人才有所谓的历史。对历史的兴趣和惊异,诞生了历史学。在中国和西方,历史学都渊远流长,各自有对历史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形成自己的历史哲学。中国古代的司马迁认为,对历史的思考在于"述往事,思来者",历史学为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近代的黑格尔则认为历史是世界历史,以绝对精神为源头和基础,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世界历史就是世界精神的自我体现。这两种历史哲学的差异不仅仅是具体内容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思考方式都迥然不同的。而到了现代,海德格尔更是以现象学为旗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哲学。本文立足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关于历史性的讨论,试图结合此书中关于决心和时间性的分析,并在存在问题与时间问题的框架里,对海德格尔的历史哲学作初步的解读。 一、 历史性之于此在和存在 《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的经典之作。如书名所示,海德格尔所探讨的仍是西方哲学千百年来的永恒主题,即存在问题和时间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自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存在问题就被遗忘了,被当作是最空洞最普遍的自明的概念,于是,存在的意义问题就变得晦暗不明了。但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作为此在,"我们总已经活动在对存在的某种领会中了①。"此在总要与之发生交涉的那个存在,就是生存。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就成了探索存在问题时首要关心的。而"诸种科学都是人的活动,因而都包含这种存在者(人)的存在方式②。"这就是说在科学活动中,此在也有着对存在的某种领会。那么历史作为一门以人为主体的人文学科,其所关注的就是此在的生存,更能体现了此在对存在的领会。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历史学更能在生存上③对此在作出源始性的解释。这种生存上的解释是否就在生存论上同样源始,则要求从哲学上对历史学作进一步的生存论分析,即要对历史学进行生存论分析。 海德格尔自认为他对此在的分析仅仅是把此在的存在提出来,还未曾阐释存在的意义;只是做好准备工作,以便打开那个能够解释存在的视野。这个视野就是时间性,作为此在的存在之意义。"一切存在论问题的中心提法都植根于正确看出了的和正确解说了的时间现象以及它如何植根于这种时间现象④。"时间性有其独特的源始性意义,只有着眼于时间,才能把握存在。然而最关注时间的莫过于历史了,"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这样的词总是用来描述历史的变迁;历史与时间显然是密不可分的。时间性也正是历史性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反过来,历史性则是此在本身的时间性的存在方式。此在自身的历史性,使得此在能够揭示传统、保持并跟随传统。这种揭示就演变为对历史的追问,如前所述,历史学也就成为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此在的历史性是之所以可能从历史学角度进行领会的根据;而进一步又只有依靠这种领会才可能使历史学成形为科学。历史学要成其为历史学,就要对此在的历史性进行追问。对此在的分析是通往探索存在的意义之路,于是对此在的历史性的分析也构成了追问存在的意义的一部分。 因此,在海德格尔这里,历史哲学的问题不只是历史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与存在问题和时间问题紧密相关的问题。因此,海德格尔要把"此在是历史性的"作为一个生存论存在论的基础命题来证明。这样,看似在讨论与存在无多少关联的历史哲学,最终却又回到了存在的意义问题上。 二、 历史性的引入以及对历史的流俗领会 我们首先要问,历史性具体如何进入生存论的视野?对此,海德格尔从此在本身开始分析。 此在的此在是一种存在者,但与众不同:"它的存在是随着它的存在而对它本身开展出来的⑤。"此在不是可以预先规定好的存在者,也不是现成摆着的存在者。相反,此在从它本身的可能性来领会自身,可能性就意味着非现成;此的存在总是有待于它去存在,其存在是先行于自身的。此在在根本上是为其本己存在而存在的能在,而不像在手事物是现成的存在。因此,此在在它的存在结束之前,不能够对自己的整体存在有完整的把握,而一直处于一种持续的"不完整性"之中。但是,此在同时又是有终性的存在,此在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是生存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此在的能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向死存在。死亡在这里并不是单纯指日常意义上肉体的死亡,更重要的是指此在生存可能性的完结。死亡宣告了此在的"不完整性"的终结,由此死亡组建着此在的整体性。 不过,死亡"从形式上来看,只是囊括此在整体性的一个'终端'。"⑥另一个终端则是"出生"。这个生死"之间"构成了此在整体存在的"生命联系"。此在的非现成性,注定了其生命之旅不能够由诸多阶段的瞬间现实的拼接来完成,也就不能以此来联系起生死之间,实现其整体存在。相反,"此在的本己存在先就把自己组建为途程,而它便是以这种方式伸展自己的。在此在的存在中已经有着与出生和死亡相关的'之间'。"⑦此在是一种向死而生的能在,只要此在生存着,生与死就通过此在而相互联系着。这是此在所特有的生存的行运,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的演历"。演历原本就是意指"发生",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就是"历史"⑧。"真正的历史是一种演历。历史的追问是追问仍在演历的东西,即使这种东西表面上已经过去了。"⑨由此,历史性构成了此在的特征,追问演历的结构就不能不追问历史性。历史性也就进入了对此在进行生存论分析的视野里。 当然,这种历史明显不同于历史学家眼里的历史。历史学家对历史进行专题化研究,但是,历史如何能够成为历史学的可能对象,则"只有从历史事物的存在方式,从历史性以及这种历史性植根在时间性中的情况才能得到回答⑩。"历史学在存在论上也根源于此在的历史性。海德格尔关于这些的分析,将在后面得到详细地论述。 海德格尔在导论中曾说明,自己处理存在的意义这一问题的方式是现象学方式。那么要阐述历史性的生存论存在论建构,就还得采用现象学方法。现象学方法就要求去除遮蔽,首先就要把对此在历史的流俗解释揭开掉。于是,海德格尔概括了四种流俗的历史领会。 第一种含义是把历史领会为过去之事,这算得上是一种具有优先地位的解释,其经典话语为"这事或那事已经属于历史了"。这就是说,存在者不再现成,即使还在,也对当前毫无意义。第二种含义则相反,强调人们不能脱离历史,过去之事仍对当前产生着影响。这两种含义虽然对立,但却有其共通之处:这两种含义里的历史意指"未必对象化了的这个存在者本身"11。在其中,历史是以"当前"为参照的,通过与"当前"有无效用关联而被领会。这里,历史的主要内涵不是"过去",而是作为"当前"的一种过去的渊源,意味着一种贯穿"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事件联系和"作用联系"。"过去"并没有特别的优先地位。 第三种含义则是把历史作为"在时间中"演变的存在者整体。这里指的不是历史作为演历这一存在方式,而强调与自然相区别的人、社会及其本质规定性--"精神"和"文化"等。第四种含义则把流传下来的事物本身也当作"历史的",不管是否以历史眼光来认识它。这两种含义则都有其对象化了的存在者,不管是人还是精神抑或流传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者。 那么这四种含义还可以进一步概括为:"历史是生存着的此在所特有的发生在时间中的演历;在格外强调的意义上被当作历史的则是:在共处中'过去了的'而却又'流传下来的'和继续起作用的演历。"12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关系到作为主体的"人",即此在。 那么过去之事在什么意义上成为"过去"呢?在这里,海德格尔试图从历史事物具有的时间性意义的性质出发来分析何谓历史性。海德格尔认为,过去之事成为"过去",是因为它们曾经属于的那个世界不再存在了。在那个世界中,它们曾在其内作为上手事物来照面,并为有所操劳地在那个世界中存在着的此在所使用。而那个世界之所以不再存在,又与生存着的此在有关,因为"世界只有以这种生存着的此在的方式存在。"13当世界已经过去,那些在其内照面的存在者也就不再是它们所曾是的东西了。例如博物馆里的古董,它们为当时人所使用,这种使用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其本身包含着当时整个的思想文化和社会观念,既为当时人所持有,也为当时整体社会所接纳;而当那个时代不再存在后,古董原本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成了文物。这也就是说,当它们所属的那个世界过去了,存在者即使在当前还现成存在,甚至还可以使用,就不可避免地要已经成为历史。 如果要说此在和此在的世界"过去"了,那么这种"过去"也不是前面所述第一种含义中的"不再现成"的意思。因为此在本质上不是现成的,如果此在存在,那么它就生存着,不可能"过去"。在存在论意义上,此在不再存在不是指流俗意义上的"过去了",而是指曾在此。与其说过去了,不如说将来的生存可能性来到了。过去之物的过去性质就根据于曾在此的此在的一个曾在世界。曾在此的此在便是那原本具有历史性的东西。 可是这与流俗的历史领会有何差别,海德格尔并未明说。但可以看出,流俗的历史领会,是一种现成化的领会。它所着眼的不是此在的曾在状态,而是现成事物的不再现成或不再上手状态。 通过对历史事物具有的时间性意义的性质的分析,海德格尔得出:只由于它属于世界,因而这种虽还现成、却已经以某种方式"过去了"的存在者才能是历史的。并且初步知道了,曾在此的此在就是具有历史性的东西,规定了世界及属于它的存在者的过去性质。 但是,此在的历史性只是因去除流俗的领会而有所呈现,它还尚未得到生存论存在论上的正面分析。如果此在要获得对历史的本真性领会,那么就必须保证自身的本真状态;而此在的本真状态按照海德格尔的分析,又是由此在的先行的决心所规定的。因此,下面将结合决心这一生存论上此在的本真状态来探究,海德格尔是如何奠定此在本真的历史性的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