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及《存在与时间》的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01.49 KB
- 文档页数:18
《存在与时间》中的‚在世‛概念之阐释在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中,‚在世‛是一个最根本的概念,《存在与时间》第一篇就是围绕着在世来展开论述此在的各种规定性,或者说,此在正是通过对在世的种种情态的揭示而得以阐明的。
此在的性质之一就是去存在,而存在只能是‚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的各种规定,都是植根于‚在世现象‛之中。
也正是从这一着眼点出发,海德格尔毫不留情地批评传统本体论全都是无根的本体论,因为传统本体论跳过了在世现象,不是以‚在世存在‛作为出发点,所以无法抓住存在,而只是抓到了存在者。
这在海德格尔看来正是本末倒置,因为只要存在还被当作自明的现象而放在一边因而还停留在暗晦之中,对存在者的研究只能是劳而无功的,无法抓住存在的真正意义。
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海德格尔才作出了‚存在者状态的‛(Ontisch)性质与‚存在论的‛(Ontologisch)性质的区分,这一区分奠定了与传统本体论截然不同的基础本体论(FundamentalOntology)的基础。
本文首先揭示出‚在世‛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第一篇的总体结构上所处的位置。
在世不仅是海德格尔思维方法上的着眼点,是其论述方法上的着手处,更重要的是其思想体系——尤其是其基础本体论中的最根本的基础。
此在有两种根本性质,即存在(Existenz)与向来我属性(Jemeinigkeit);此在的展开有三种情态:情绪、领会和言谈;此在的存在又有三种结构:被抛、筹划和沉沦。
此在的这些性质、存在结构和展开方式,都植根于在世本身,海德格尔对它们的阐明,就揭示了此在在世本身的实际生存活动。
第二方面论述了世界之为世界如何在‚在世‛的基础上开展出来。
海德格尔批评传统本体论超越主体与超越对象世界之间的对立,指出不是先有世界然后才有主体及其对世界的概念;也不是先有一个无世界的孤立的主体,然后从主体之内投射出一个世界。
这两种看法,或者假定了实在的优先地位,或者假定了主体和内部经验的优先地位,都把世界现象给遗忘了,都从在世的实际境遇之上跳了过去,从而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
好书推荐《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马丁·海德格尔
这本书是一部哲学著作,通过对存在、时间和人类生命意义的深入探讨,展示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作者通过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反思,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困境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在《存在与时间》的尾声中,马丁·海德格尔提出了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
他认为,科技与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类的生活节奏愈发紧张,个体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从而导致一种生存的疏离感。
在这种困境中,人们很容易失去对自我价值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海德格尔认为,要摆脱这种困境,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回归生活的本质。
他提出了“向死而生”的概念,即通过思考死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勇于追求真正的幸福。
此外,马丁·海德格尔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生活的真谛。
他提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爱他人,从而实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在这本书的最后,马丁·海德格尔希望读者能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人生,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存在、时间和人类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而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总的来说,《存在与时间》这部哲学巨著不仅对马丁·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展示,还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通过对存在、时间和人类生命意义的探讨,它引导我们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存在与时间》导论第一章讲稿主讲:方将荣首先讲一讲,海德格尔为什么把书命名为存在与时间。
这个原因在该书导论的第八节有过说明,存在的意义问题是最普遍最空泛的问题,但这种普遍性,并不排斥特殊性,也就是说“存在”可以通过“此在”这种特殊存在者来突入存在概念,而“此在”这种存在者本身是历史的,简单地说,也就是时间性的。
依时间性阐释此在,进而进一步解说存在问题是全书的主题。
将其命名为《存在与时间》也就非常恰当了。
不过我给大家留的课后思考题是,空间在海德格尔哲学处于何种地位?接下来,我讲导论。
第一章: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第一节是讲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第二节是讲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
第三、四节是讲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和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性先讲第一节:存在问题重提的必要性。
海德格尔在第一节一开头,便讲述了自己对哲学史对待存在问题的不满。
第一个不满是:存在问题被人遗忘,原书中说“存在问题,却久已被遗忘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有过对存在的探讨,哲学巨匠们都有过关于存在的争论。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对存在的探讨成果曾经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有所继承,尽管这种继承是有过各种各样偏离和修正的,但这种存在讨论,在海德格尔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是零碎的、初级的,甚至在一些地方,他完全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功绩。
为区别他的存在论,他以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探讨来总结古代哲学家对存在问题的研究,认为,实际上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存在问题就已经被遗忘了。
海德格尔经常说,形而上学是存在的遗忘史。
第二个不满:海德格尔认为古希腊人对存在的最初阐释逐渐形成了教条,妨碍了对存在的探讨。
形成了哪些教条呢?一是认为追问存在的意义是多余的;二是认可了对存在问题的假象,反而把存在问题遮蔽了,各种各样的有关存在问题的成见很多,海德格尔他不可能一一详尽地说出来。
不过他作了归纳,主要是三大问题来说明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第一、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作者:朱海斌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05期摘要:关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在研究者中存在着争论。
相对于得到更多关注的以总体化与形式化的区分为进路,文章借助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提出的“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问题来澄清海德格尔的此一方法。
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虽然源于胡塞尔,但这种方法在两个方面突破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首先,通过形式显示,海德格尔将探究的视角伸展至前理论的生活领域;其次,通过“时机化意义”维度的提出,更加深化了意向行为的分析。
关键词:海德格尔;形式显示;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时机化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3)05—0017—09关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问题,在研究者中存在着争论。
争论首先表现为形式显示是否是一种胡塞尔意义上的现象学方法,主要的观点分为三派。
一派以克孜尔为代表,在他看来,海德格尔通过形式显示并不是改造了现象学,而是发展出了一种完全新颖的方法;另一派以克洛威尔为代表,他认为克孜尔夸大了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的断裂,尽管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有尖锐的批评与不满,但他仍然继承了胡塞尔的遗产,而且通过形式显示更好地调整与改造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最后一派的代表是布鲁恩,按照布鲁恩的研究,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观念,不仅仅是受胡塞尔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克尔凯郭尔的间接沟通,甚至雅斯贝尔斯的极端境况等的影响。
但即使在承认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的密切关联的情况下,对于究竟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如何从胡塞尔那里转化而来,依然也存在着不同观点。
包括孙周兴、张祥龙与尼尔森在内的不少学者都注意到,海德格尔在《全集》第60卷中将形式显示与胡塞尔的总体化与形式化进行了对比,因而,海德格尔所谓的“形式显示”主要是与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阐发的“形式对象性”(formaleGegenstandigkeit)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更确切地说,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乃是对胡塞尔的总体化与形式化的区分的深化。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一)摘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对空间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解释,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对于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重新确立和把握哲学研究的主题、对象和方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通过集中考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空间问题的探讨,凸显了其在空间问题研究上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入地揭示和剖析了这一研究所存在的理论缺陷和难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的时间观念在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时所固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空间;空间性;时间;时间性“回到实事本身”这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和精神。
当海德格尔把这种方法和精神自觉地运用和贯彻到自己的哲学思考之中时,真正的问题就转换成了“回到存在本身”,而具体到空间问题时,则又变成了“回到空间本身”。
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海德格尔为什么要回到空间本身,以及他是如何回到空间本身的。
一、问题的提出总体而言,人类的空间经验无外乎有这样几种:处所经验、虚空经验、广延经验。
围绕这些空间经验,在人类近代认识史上逐步形成了以下几种空间观念:①实体论的空间观念以牛顿为代表;②关系论的空间观念以莱布尼茨为代表;③属性论的空间观念以笛卡儿为代表;④先?验论的空间观念以康德为代表〔1〕1-3。
海德格尔把上述这些传统哲学的空间观念称之为是“流俗的空间解释”,认为这种解释一再地遗忘和遮蔽了作为现象实情的“源始而本真的空间”。
空间的源始性问题仍旧被搁置在我们的思所茫然不知的地方。
海德格尔把对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分这一其思想展开的指导性原则贯彻到了对空间问题的研究中。
传统哲学在对空间进行思考时,有一个不明言的前提,那就是:空间总存在。
但它们从来不问“空间如何存在”,而总是在问“空间是什么”。
而在海德格尔看来,空间绝对不是“什么”。
我们不能问“空间是什么”,而只能问“空间如何存在”。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历史观以及海德格尔、萨特、布迪厄时间观之比较王锺陵内容提要海德格尔视“将来”“过去”和“当前”为流俗的时间领悟。
海德格尔之阐释时间,与他阐释空间一样,贯彻的也是“在世界之中”的思路,因而他由“时间内状态”概念引出了他的时间观:“到时”成为海德格尔时间观的核心概念;而“将来”在他的时间观中处于最优先的地位;他反对“过去”这个概念,以“曾在”代替之。
海德格尔并将“将来”“曾在”“当前”视为“烦”的三个构成环节。
他反对将时间看作一种无始无终的现在序列,而强调时间性在本质上是绽出的,他并由此引出了“此在式空间性的时间性”的概念,这一概念也体现在海德格尔对“历史性”与“历史”的阐述中。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与历史观,在时间性与时间、空间与时间的转化、历史性与历史这三个方面,都存在着错误与不足。
萨特的时间观也重视将来,并受到海德格尔“到时”概念的明显影响,但他承认“过去”的确定性,他论述的两个角度:存在与虚无、自在与自为,是海德格尔所没有的。
萨特的时间观,为他关于自由选择及承担责任的人的生存论哲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布迪厄的时间观受到萨特的影响,虽重视将来,但他的“惯习时间化”的理论阐述所显示的,则是将未来蕴于心智结构的历史性亦即惯习之中,这就将过去提到了首位,从而显示了与海德格尔、与萨特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海德格尔时间观历史观萨特布迪厄王锺陵,苏州大学东吴国学研究院教授215000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研究已经有了大量的成果,但对于海德格尔的时间观的梳理及其错误与不足的论述,却甚为少见,而对海德格尔、萨特、布迪厄时间观的比较研究,则仍属学术空白。
然而,弄清上述问题,对于深入、细致地理解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中,海德格尔说:“作为我们称为此在的这种存在者的存在之意义,时间性将被展示出来。
”[1]由此,《存在与时间》就有了第二篇“此在与时间性”。
海德格尔认为:“‘将来’、‘过去’和‘当前’这些概念首先是从非本真的时间领会中生出的。
Writer Maga zi n e 2008No.9作家杂志思考与言说作原则,是不能容忍的。
(2)就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意即从文体学角度而言,写作主体一般从体裁、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展示其受体意识。
就体裁而言,若是写给大学新生看的,选择散文体裁是顺应读者的一种体现。
刚离家独立生活的新生,对环境不熟悉而普遍地有种莫名的忧虑。
散文文体可以随意地对无头绪的心境进行片段式的“轻描淡写”,散文文体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审美特征容易被新生接受并模仿。
就语体的创造而言,面对通俗类型的受体,用纯朴的语言“言尽意尽”地记录真情实感最好。
当然,写作主体主观内情的“白描”不能太“白”,适宜直中有婉,否则就流于单调、肤浅和平直了。
文体的第三个层次是风格的追求,语体发展到极致转化为风格。
业余读者不满足于“言尽意尽”的平实境界,更期待那种注重文饰,能用颇有文采的语言圆满地表达情志的“言尽意圆”的语体境界。
专业读者更期待写作主体能用平淡的语言,含蓄地传达不尽的文意,这是语言运用中“言外有意”的浑成境界。
这种语体境界不是回到“言尽意尽”的纯朴,而是渐熟乃造的平淡。
它不像“言圆意圆”那样缜密细致,而韵味绵长,一如贾平凹的散文文字,“大巧若拙”。
写作主体只有在长期积累中才能偶然得之,且不是必然得到,不可力强而致。
综上,无论受体归属哪类,更偏向于什么样的受体心理,写作主体切不能把受体当作无知者,要在智慧、知识上尊重受体,给受体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和话语可能。
5、迎合、征服、提升所谓“迎合”,指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与不同受体类型(已经认定某类受体就是潜在的能与主体进行文化与思想沟通的人)的不同的审美心理结构类型合拍,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的倾向与程度。
写作主体不能一味为了“迎合”而丧失自己的文化品格,在文章中吹捧、献媚、人身攻击和骂街等。
写作主体也不能忘却社会责任,要力求用高品位的文章影响、陶冶和“征服”受体。
解读《存在与时间》二|“在世界中存在”在海德格尔对Dasein的生存论分析中,“在世界中存在”简称“在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概念,虽然它并不像Sein、Dasein、生存等概念出现频率那样高,但却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我们由此可以了解海德格尔的基本观念,以及解决存在问题的基本思路。
我们经常说“人生在世”,所谓“人生在世”中的“人生”与“在世”其实是一回事:人生就是在世,在世就是人生。
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立场看,“在世界中存在”并不是Dasein展开其生存活动的“空间”、“场所”、“条件”、“背景”……,好像Dasein为一方,世界为一方,Dasein活动于世界之中。
不是这样。
“在世界中存在”就是Dasein的生存活动本身。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没有无Dasein的世界,也没有无世界的Dasein,两者原本水乳交融。
我们之所以说这个概念重要,就在于它体现了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的基本观念:深入到主客尚未分化的源始境域。
“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是海德格尔自造的一个词,它是由连字符将in(在……之中)、derWelt(世界)和sein(是、存在)联结起来的一个短语。
这个概念一方面表明“在世”乃是一个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性”――即一个“统一的现象”或“整体现象”,而不是一个拼凑起来的集合。
同时又表明它毕竟是由诸环节组建的整体,其中包含有诸种因素在内,因而亦具有“多重性”。
(在世:统一性与多重性)。
海德格尔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在世”这一整体现象:1、in derWelt(世界之中)。
从这个环节看,如果说“in-der -Welt-sein”是Dasein的存在机制,那么可以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追问“世界”的存在论结构和规定世界之为世界这一观念。
Dasein无论如何总是“在世界中存在”,总是“在世界之中”开展它的生存活动,他成就着自己也成就着世界。
因而,这个“世界”并不是与Dasein无关的、有没有Dasein都客观存在的世界或自然,世界之为世界,乃是Dasein生存于其中而成就着的世界。
ManandWorld30:413–430,1997.413c1997KluwerAcademicPublishers.PrintedintheNetherlands.
Heidegger’sformalindication:AquestionofmethodinBeingandTime
RYANSTREETERDepartmentofPhilosophy,EmoryUniversity,Atlanta,GA30322,USA
Abstract.ForHeidegger,phenomenologicalinvestigationiscarriedoutby“formalindica-tion,”thenamegiventothemethodicalapproachheassumesinBeingandTime.ThispaperattemptstodrawattentiontothenatureofformalindicationinlightofthefactthatithasbeenlargelylostuponAmericanscholarship(mainlyduetoitsinconsistenttranslation).Therootsoftheconceptof“formalindication”areshownintwoways.First,itsthematictreatmentinHeidegger’s1921/22WinterSemestercourse,“PhenomenologicalInvestigationsintoAristo-tle,”isexaminedtomakeclearwhatHeideggersilentlyassumesinBeingandTime.Second,Heidegger’sadaptationofHusserl’suseoftheterm,“indication,”isoutlinedtoclarifytheconceptevenmore.TheenhancedunderstandingofformalindicationgrantedbythesetwopointsleadstoabettergraspofHeidegger’sconceptoftruth,forformalindicationandtrutharemutuallyimpliedforHeidegger.Finally,itissuggestedthatthereaderofBeingandTime,onthebasisofwhatformalindicationdemands,approachtheworknotasadoctrinetobelearnedbutasataskalwaysrequiringfurthercompletion.
Wemustbecontent,then,inspeakingofsuchsubjectsandwithsuchpremissestoindicatethetruthroughlyandinoutline.Aristotle,NicomacheanEthics,1094b19–211
1.ItisbynowwellknownthatforHeideggerthemainproblemwiththeoccidentalphilosophicaltraditionisthatithasforgottenBeingitselfandevenhowtoaskaboutBeing.InthesenseoftheGreeks’usageoftheword,lethe,forgetfulnessisthevicethathasboundustoconstantmisappropriationsofthephilosophicalproject.ForinourinabilityorunwillingnesstotakeupthequestionofBeing,wecontaminatetheprojectofthinkingfromthestartifwedonotclarifywhat“tobe”means.Thus,gettingatthequestionofBeingrequiresanuncoveringandadestructionofthoseaccruedlayersofphilosophicmisappropriation:letheneedstobedeprivedofitshegemony.Andinthisverydeprivation,thereistheprivativea-letheia,theactionofgettingtothetruthofthematteraboutBeingbyuncoveringwhathasbeenforgotten.2414RYANSTREETER
Therefore,rightattheoutset,Heideggerisolateshiddennessasthepre-conditionforhisinvestigationintothemeaningofBeing,aninvestigationthatmustbephenomenologicalifitistobeontological(SZ35).Morethanthat,thisphenomenologicalinvestigationthatgoesbacktothematter(Sache)ofBeingitself,inobediencetoHusserl’sbattlecry,mustalsobe,asPaulRicoeurnotes,hermeneuticalincharacter.BecausethematterofBeinghasbeencoveredup,phenomenologydoesnothavesimpleocularaccesstoitandthus“becomespartofthestruggleagainstdissimulation.”3Inanattemptto
successfullyuncoverwhathasbeencoveredup,HeideggersituateshimselfclosertotheoriginalsourcesofWesternthought,approachingontologicalcluesina“hermeneuticofthelogos”afterthefashionofAristotle’sdisman-tlingofthePlatonicdialectic(SZ25).Ahermeneuticalphenomenologyiswaryofthesolidificationoforiginalexperiencesoffacticlifeintoassertionsthatcanbehandeddown(¨uberliefert)assomethingpresent-at-hand,suchthataccesstothoseexperiencesgetsblurredorevencompletelyshroudedinobliquity.4ThustheproblemoftryingtoraiseBeingtothelevelofaphenom-
enon,giventhat‘covered-up-ness’isthecounter-conceptto‘phenomenon’(SZ36):howdoesonegainaccesstothequestionofthemeaningofBeingwithoutalsoengaginginthecorruptionofcoveringitup,especiallysinceonemustputintowords–andthusflirtwiththepossiblecorruptionthatattendsthemererecitationofassertions–theveryinvestigationthatseekstodotheuncovering?Anyhow-questionisaquestionofmethod.Heideggerhasneverbeenlaudedforanexplicitandclearusageofmethod,andrightfullyso.For,ashismostillustriouspupil,Hans-GeorgGadamer–takingcuesfromHeidegger–hasevinced,methodiscontraposedtoanysuccessfulapproachtothetruth.5
Nevertheless,Heideggerisacutelyaware,ontheonehand,thatheneedsamethod–atleastforawaytostructuretheapproachtohisproblematic–but,ontheotherhand,thathisprojectrequires,intheveryemploymentofmethod,thatoureyesnotbedivertedawayfromourfundamentaltopictomethodicalconclusions–inshort,thatwedonotcoverupwhatwearetryingtouncover.Hedevelopedamethodtosuitthisdualcomplexity.Thismethodhasaname:formalindication(formaleAnzeige).IncomingtotermswithHeidegger’suseofformalindication(SectionII),weshallseeitsrelationtohisnotionoftruth(bywayoftheassertion)aswellastheimplicationsthatitconveystothereaderofBeingandTime(SectionIII).
2.InrecentAmericanscholarshipthenotionofformalindicationhasbeguntoreceiveattention,thereasonbeingthatitshedssignificantlightonjust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