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小石潭记》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7)doc初中语文 (1)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2
《小石潭记》备课内容执教人备课【课题】《小石潭记》【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佁然、明灭、邃、清、隶等;积累常见文言虚词:以、其等。
2.学习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手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学习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手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第一课时时间:年月日课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不必说那滚滚的长江、黄河,也不必说那波光粼粼的秀美西湖,单是那水清境幽的永州小石潭,就激发了柳宗元多少的情思与惆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小石潭,和柳宗元一起去感受他那特有的情怀。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1.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2.分组展示预习内容一组:走近作者柳宗元及本文写作背景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祖籍山西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人称“柳河东”。
他生长在长安,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
柳宗元文学上的成就比较突出,是杰出的散文家,对当时古文运动的发展影响很大,与韩愈并称“韩柳”。
他的寓言小品,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讽刺社会丑恶,揭露政治腐败,语言锋利简洁,风格严峻沉郁,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著名的如《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
他的传记散文,大多取材于当时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物,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尖锐的社会矛盾,如《捕蛇者说》。
他的山水游记散文,以《永州八记》为代表,描写景物准确、生动、传神,语言精美清丽,而且往往融入了作者悲愤苦闷的情绪,艺术价值很高。
此外,他还有一些政论、文论和哲理散文,阐述了他的民本思想、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和“文以明道”等文学主张。
著作有《柳河东集》45卷。
写作背景:关于“记”和《小石潭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十六小石潭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中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学习重难点】1.理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
(重点)2.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中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之磅礴,水之灵动,曾引起多少文人的无限情思。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官到湖南永州期间,游历了永州的许多地方,写成了一组很有名的山水游记,共计8篇,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
他的游记语言优美,抒情浓墨重彩,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柳宗元去看看他的《永州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悄怆.(chuàng)篁.(huá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 翕.(xī)忽为嵁.(kān)差.(cī)互寂寥.(liáo) 幽邃.(suì)3.理解词义。
(1)实词①清洌:清澈。
②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约。
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③佁然,愣住的样子。
④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俶尔,忽然。
⑤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⑥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⑦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2)虚词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可不译)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第16课《小石潭记》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6)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1、把握记叙的顺序。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与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看的能力。
3、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乐趣。
教学重点:1、把握记叙的顺序。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出示课件导入二、整体感知1、学生依照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显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玩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玩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观赏点,什么缘故?〔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
〝蒙、络、摇、缀〞观看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那么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
〝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活灵活现。
〝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专门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咨询,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1〕先声夺人。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显现,采纳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爱好,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向往。
26、小石潭记柳宗元备课者:郑时仁一、目的要求: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教具准备:U盘。
六、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3、体会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4、学习作者采用的空间顺序写作方法。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你了解吗?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柳宗元简介: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
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
《小石潭记》说是《永州八记》之一。
三、自学指导听录音:1.画出生字词.2.注意句子的节奏.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把握.提示: 1.课文第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
2.第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该读得伤感些,低沉些.四、师生互动交流默读课文:借助文下的注释,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翻译段落中的语句。
五、当堂训练一词多义(1)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2)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3)清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4)差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互差(5)以以其境过清卷石底以出(6)乐心乐之似与游乐者相乐三、自学指导(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提示: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游览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记》教课方案《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有名山川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从不一样角度描述了小石潭的各种光景,着意衬着它的孤独、幽怆的氛围,借助抒发自己在贬官失落时的凄凉,凄怆的感情。
编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育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评品尝文章的优盛情境,提升审美情味,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习目标:1、指引学生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意,累积常用文言词语。
2、指引学生牢固学习,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领会课文写景特色,推断借景写情的写法,提升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课要点:累积文言知识,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课难点:领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教课方法:依据该课的教课目标、教材特色和学生的心理特色,我采纳的教课方法有:朗读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谈论、发问法、练习法。
教课对象解析:学情解析:我所任的两个班,学生语文涵养错落不齐,有一部分学生愿意与表达自己的阅读领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保持缄默,甚至思想“休眠”,所以不停激发学习兴趣获取成就感很重要。
学法指导:1、多形式的朗读课文,培育语感;2、借助工具书和说明,在自己意会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导文意,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利用合作、谈论、研究的方法,采纳师生互动的形势,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领会借景抒怀的方法;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提升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工具:多媒体教课过程:一、导入柳宗元的山川游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特别的地位,而在他的多山川游中,《小石潭》是优异的代表,是柳宗元“永州八”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无在思想上和上都拥有很高的价,今日,我再次走小石潭,一步去感觉作者文中的景,心中的情。
二、走作者,认识背景1、学生自由作家、作品的掌握知状况。
2、教学生状况作充,下料。
三、回,走文1、安排学生2、文意掌握,(堂,完成,重在、句意)四、与柳宗元同游(一)合作学,理解文抓住光景特色描述光景的写法1、出示思虑:文写了小石潭哪些光景?它各有什么特色,作者是怎描述的?2、学生回言,教、板。
第16课《小石潭记》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争取当堂成诵。
2.疏通文意,把握主要内容。
3.理解内涵,体会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
山水之美,自然的折光,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
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
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整体感知1.基础知识积累(一)名词作状语(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2)下见小潭下:向下(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4)日光下彻下:向下(5)俶尔远之远:向远处(6)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7)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像蛇(爬行)那样(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二)使动用法凄神寒骨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三)意动用法心乐之乐:以…为乐(四)形容词作动词近岸近:靠近(五)名词作动词隶而从者隶:作为随从(六)一词多义(1)乐○1心乐之以…为乐○2似与游者相乐逗乐(2)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2不可久居能(3)清○1水尤清冽清澈○2以其境过清凄清(4)从○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自○2隶而从者跟从(5)以○1以其境过清因为○2卷石底以出而(6)而○1记之而去表顺承关系○2隶而从者表并列关系○3潭西南而望连词2.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十六小石潭记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1教学步骤: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1、按学号说一则新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
(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分钟)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备学生)如果学生未做充分预习,教师要预留时间给学生朗读课文。
检查预习时,要求学生落实掌握字词。
解释及翻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投影显示: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清冽()为坻()B.为屿()为嵁(山甚)()佁然()C.俶尔()翕忽()差互()D.寂寥()悄怆()幽邃()②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过程。
(目标2)(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1.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投影显示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第16课《小石潭记》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柳宗元教学目的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点,用鲜亮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难点:明白得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时刻二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2·熟读课文,初步明白得大意。
二、导入1·作者简介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简称«小石潭记»。
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酉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伙儿之一。
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进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
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
2·背景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因此就以游山玩水,观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觉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
«永州八记»的人处名胜是:西山、钴拇潭、钴鲤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漂亮的山光水色。
3·解题«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地清寂苦闷、抑郁悲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予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第16课《小石潭记》教案(苏教版初二上)(7)doc初中语文(1)教学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明白得差不多内容。
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乐趣。
教学重点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样来明白得文中的乐与忧?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学生讲讲作者当时的心境。
〔被贬永州时所写--忧愤孤寂,孤傲高洁〕二、整体感知范读课文,学生摸索:作者写此文时又是如何样的一种心境?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1〕心乐之〔2〕似与游者相乐〔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三、赏读课文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勾画出与作者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
引导学生注意:文中要紧写了哪些景物?如何写的?表达了景物什么特点?〔1〕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石--奇: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3〕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4〕鱼--欢: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结合朗读、背诵〕小结: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无人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孤寂让她如此漂亮!柳宗元探山访水,"寻查找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觉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结合介绍作者当时的境遇: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
漂亮的自然景物曾使他临时不记得愁苦,但这种欢乐终究是临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悲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显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被贬的柳宗元:悲伤愤懑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写景,实那么写心。
第16课《小石潭记》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7)doc
初中语文 (1)
教学目标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明白得差不多内容。
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样来明白得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学生讲讲作者当时的心境。
〔被贬永州时所写--忧愤孤寂,孤傲高洁〕
二、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学生摸索:作者写此文时又是如何样的一种心境?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
〔1〕心乐之
〔2〕似与游者相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赏读课文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勾画出与作者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
引导学生注意:文中要紧写了哪些景物?如何写的?表达了景物什么特点?
〔1〕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石--奇: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鱼--欢: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结合朗读、背诵〕
小结: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无人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孤寂让她如此漂亮!柳宗元探山访水,"寻查找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觉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结合介绍作者当时的境遇: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
漂亮
的自然景物曾使他临时不记得愁苦,但这种欢乐终究是临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悲伤悲凉的
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显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被贬的柳宗元:悲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写景,实那么写心。
四、再次感知
听录音,再现作者笔下的景,感受作者心中的情。
五、试背课文
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珮环-心-伐-下-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坻-屿-嵁-岩-青树-蒙络-参差……
潭中鱼-皆假设-日光-影-佁然-俶尔-往来-似与……
潭西南-斗折-明灭-其岸势-不可……
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乃……
同游者……
六、当堂练习
古今沟通:
水尤清冽--尤为重要
蒙络摇缀--蒙面大侠
参差披拂--参差不齐
皆假设空游无所依--皆大喜悦
斗折蛇行--斗转星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