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 夏、商、西周的制度•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
•商朝: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形成了贵族政治。
1.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郡县制:地方设郡县,由皇帝直接任免。
1.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三国两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宋朝:设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和军权。
•元朝:设中书省和行省进行地方行政管理。
1.4 明清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废丞相,权归六部;设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八股取士。
•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1 古代农业经济•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精耕细作: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提升。
•土地制度:井田制、均田制、土地私有制。
2.2 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但产品不投放市场。
•民营手工业:面向市场,明朝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自给自足,不计成本。
2.3 商业的发展•市场:市、坊严格分开,唐朝市坊分开,宋朝市坊不分。
•货币:金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海外贸易:唐朝广州设市舶司,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
第三单元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3.1 希波战争•原因:争夺领土和势力范围。
•过程:波斯连续三次远征希腊,最终失败。
•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3.2 亚历山大东征•原因:建立庞大帝国,传播希腊文化。
•过程:征服了波斯、埃及、印度,建立亚历山大帝国。
•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3.3 罗马帝国的扩张•原因:建立罗马城邦,对外扩张。
•过程:征服了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影响: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史前时期- 人类起源与进化-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特点- 农业革命的意义2. 古代文明的曙光- 古埃及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 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代中国文明3. 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 古代文明的传播途径- 早期贸易路线(丝绸之路等)- 文化交流的影响二、古典文明的兴衰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 希腊哲学与科学- 希腊艺术与文学2. 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 罗马法律与社会结构- 基督教的兴起与影响3. 其他古典文明- 汉朝的中国- 印度的孔雀王朝- 古典非洲文明(如努比亚、阿克苏姆)三、中世纪的欧洲1. 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城市与商业的兴起2. 教会的权威- 教皇与教会的权力- 十字军东征- 宗教改革的前奏3. 中世纪的文化与艺术- 哥特式建筑- 中世纪文学-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四、近现代历史的开端1.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的兴起- 艺术与科学的革新-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2.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与新教的诞生- 宗教战争与和平- 宗教改革对社会的影响3.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的贡献- 科学与理性的推崇- 启蒙运动对现代政治的影响五、工业革命与现代世界的形成1.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发展- 技术创新与工业化- 社会结构的变化- 资本主义的兴起2. 民族国家的形成- 民族主义的兴起- 国家统一运动(如德国、意大利的统一)- 殖民扩张与世界秩序3. 现代政治与社会- 民主制度的发展-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兴起-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需要进行格式设置,例如添加页眉、页脚、目录、标题样式等,以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每个部分进行扩展或缩减,以满足3000字的要求。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分封制。
-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 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后来诸侯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 宗法制。
-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 内容: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
-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皇帝制度。
- 由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
-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 中央官制 - 三公九卿制。
- 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时虚设此职)。
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一是我国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包括从远古时代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对这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复习和回顾所学内容。
1. 远古时代的中国在远古时代的中国,我们学习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特点。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使用简单石器生活的时期,新石器时代则是人类开始使用磨制工具的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址,如河姆渡遗址、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
2. 西周时期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包括西周前期和西周后期两个阶段。
我们学习了西周王室的建立与分封制度的实行,以及西周史书《尚书》的内容和《封神演义》中的一些历史人物。
3.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
我们学习了春秋时期的鲁国、齐国、晋国等国家的兴衰,以及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历史事件。
同时也学习了孔子的思想和《尚书》中的《颂》等文献内容。
4.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学习了秦朝和汉朝的历史。
我们学习了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以及汉朝的统治和汉武帝的治理。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史记》中的《报任安书》和《离骚》等历史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过渡时期。
我们学习了三国时期的魏国、蜀国和吴国的历史,以及西晋和东晋的历史。
同时还学习了《世说新语》和《晋书》等文献内容。
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从远古时代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变迁。
同时也了解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和历史人物,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复习这些知识点时,我们可以将重要事件、人物和文献进行梳理和整理,制作时间轴和思维导图帮助理清思路。
同时,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一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知识点:古代史知识点、近代史知识点以及现代史知识点。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古代史知识点1. 原始社会的经济形态:原始社会是以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
2. 奴隶社会的兴起:奴隶社会是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尤以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
3. 希腊城邦的兴起:希腊城邦是指以城市为基础的自治政治单位,具有独立政府和军队。
4. 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古罗马帝国是罗马共和国的继承者,达到了疆域最大、统治最集中的地位,但最终由于内部分裂、外部入侵而走向衰落。
5. 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等阶段的演进。
二、近代史知识点1. 16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16世纪欧洲国家进行殖民探险,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2.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工业革命使制造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引发了工业化进程,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3.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实施了平等、自由、人权等基本价值观,对欧洲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4.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近代中国被列强侵略,沦为半殖民地状态,受到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5.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出现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的民主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三、现代史知识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对世界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2. 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和影响: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之一,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冷战的起源和演变:冷战是指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导致世界分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苏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世界进入了两极格局。
高中必修一历史考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一历史主要涵盖了两个时期的历史,分别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
以下是高中必修一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一、中国古代史
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代表人物
2. 中原与蛮夷的关系演变
3. 宗法制度与封建社会的特点
4. 巧取豪夺与礼仪之争
5. 法家、儒家、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6.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政治制度改革
7. 汉武帝的外戚干政和封建化政治
8. 匈奴与汉朝的战争和外交
9.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代表人物
10. 汉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1.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二、近代史
1. 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接触与冲突
2. 多民族国家的建设与统一
3. 清朝的衰落与晚清的改革
4. 北洋政府的建立与抵抗
5. 辛亥革命和建立中华民国
6.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7. 国共合作与第一次国共内战
8. 国共分裂与国共内战
9. 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
10. 抗日战争及其胜利
11. 第二次国共内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以上是高中必修一历史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当然,具体的知识点还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具体情况来确定。
历史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 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但保留了氏族社会的特点。
2.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3. 西周:- 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 权利与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 宗法制:-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2.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3. 地方制度: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汉朝:- 中央: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 地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2. 隋唐:- 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
- 选官制度: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
3. 宋朝:- 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 地方: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 元朝:- 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 明朝:- 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
- 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
2. 清朝:- 康熙帝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要知识点有哪些高中历史必修一是我们了解中国和世界古代及近代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窗口,其中涵盖了众多关键知识点。
首先,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必修一的重要部分。
夏朝开启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
到了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成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较大的自主权,但也要对周天子履行义务。
宗法制则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等级秩序和继承规则,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核心。
秦朝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三公九卿制中,三公相互牵制,分工明确,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在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从汉朝到元朝,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汉朝推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使得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宋朝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但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的趋势。
其次,古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也具有重要意义。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独具特色,雅典民主政治是其代表。
雅典民主政治经历了从梭伦改革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伯利克里改革达到顶峰的发展历程。
其特点包括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等,但它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排除在外。
罗马法是罗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
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从公民法到万民法,适应了罗马帝国统治的需要。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中历史必修一是中国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篇章,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点。
以下是对必修一历史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直接控制内服地区,外服地区则由附属国管辖。
3、西周:分封制:周武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天子履行义务,如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规范了贵族的身份和行为。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
2、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掌管军事和监察百官。
九卿则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3、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引发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汉武帝设立内朝,削弱了相权。
2、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
3、宋朝: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加强了皇权。
地方上,派文官担任知州,设通判监督,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1. 早期人类文明的起源与特点(1)概述: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史前文明主要集中出现在气候适宜、农业发达的地区。
(2)特点:以部落为单位,形成独特的文化特征。
2. 古代文明的代表性成果(1)古埃及文明:金字塔、象形文字等。
(2)古印度文明:哈拉帕遗址等。
(3)古代中国文明:早期农业文明等。
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文化成就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概述:夏商时期以部落联盟为主,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2)影响:为后世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2.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文化(1)秦朝统一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包括地方行政体系与法律制度等。
(2)汉代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包括郡县制、州刺史制度等。
(3)秦汉时期的文学与艺术成就,如诗经、楚辞等。
三、古代西方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1.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的兴起与发展。
(2)罗马法系的起源与发展。
2.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1)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基督教会的影响及宗教改革运动。
(3)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兴起。
四、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1.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流(1)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意义。
(2)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商品与人员往来。
2.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冲突(1)古代文明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2)文明冲突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篇2一、古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1. 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端。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表明,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是连续的,没有明确的界限。
这一时期,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制。
2.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同时,学术繁荣,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的学术流派,为后续的政治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并在文化上形成了独特的汉文化。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发表时间:2010-08-08关注度:4,425 views 评论数:0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背景)(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美苏均势(2)二战结束后,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3)战后苏联势力的不断增强,及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影响日益增大,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
二、美苏“冷战”:(冷战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以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1)杜鲁门主义(2)马歇尔计划(3)美国试图控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4)1949年,“北约”的建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5)成立经互会: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4)成立华约: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三、“冷战”阴影响下的国际关系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德国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2)朝鲜分裂: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3)侵越战争:1961年—1973年,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4)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4、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走向联合的欧洲1、背景(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2、过程(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3)欧洲共同体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3、影响:(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4)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原因: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1)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A内因:⑴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⑵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⑶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⑷适时提出经济发展的口号B外因:⑴美国大力扶植。
⑵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2)结果:①1956年—1972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②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③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2、史实: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原因:①政治基础: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②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
③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2)标志: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举行(时间、地点、倡议国、斗争目标等)提出: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正式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
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政策: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重要任务和行动纲领(政治: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经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意义:①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②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③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2、中国的振兴: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1)概念: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
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典型波兰(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德国(1990年,两德统一)4)原因历史根源: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党忽视民主和法制。
外部原因: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直接原因: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在国内国际压力下,宣布实施“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最终丧失了国家政权。
2、苏联解体(1)解体过程a、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人们的思想严重混乱;造成苏联局势更加动荡;民族矛盾加剧,民族分离活动剧烈。
)1985年.经济领域改革,但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1988年,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初行多党制,加剧了政局动荡。
b、八一九事件①原因:1991年8月,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把这个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结果: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
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c、1991年底,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2)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非但没有成效,反而激化矛盾;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严重的弊端,已无法适应苏联社会的发展;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二、和平与动荡并存1、原因:①“冷战”结束,一些地区和国家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②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2、表现:①科索沃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斯拉夫动武,这是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进攻一个主权国家。
②国际恐怖主义也呈泛滥之势。
2001年9.11事件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美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但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
2、1992年签订《欧洲联盟条约》,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1993年正式成立欧洲联盟。
欧盟的实力不断增强,其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
3、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4、俄罗斯则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其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改善。
5、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6、至今为止,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