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疆危机与近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之调整
- 格式:pdf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7
要谈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我们就应该首先清楚的认识“什么是海权?”他不只是海域面积的不容侵犯。
一、先从理解海权开始!现代海权是指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运用各种海上力量经略海洋,捍卫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以及其它各种海洋权益,以确保国家海上安全和利益,进而成为海洋强国。
第一,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手段来看,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
海上军事力量是海权的支柱和后盾,它的主体和核心是海军,“一国海军力量及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与制约该国海权的运用与发展。
”海上非军事力量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与海洋有关的一切因素。
第二,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和其它各种海洋权益。
第三,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目的来看,是确保一个国家成为海洋强国。
对于一个海洋国家或者民族来说,拥有海权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一种保证本国家、本民族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
从人类历史看,任何一个海洋国家拥有海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物理空间、更多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市场”,这些都是促使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成为海洋强国的必要条件。
第四,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本质来看,是确保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和民族的安全权、海洋空间活动自由权以及生存与发展权。
一是从安全权来看,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海洋国防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沿岸国的和平与稳定。
二是从海洋空间活动自由权来看,在和平时期就能够自由地在海上进行商业航行、经济开发、科学考察等活动,使本国的领海主权、海洋权益不受侵犯。
因此,“对于海权问题,不能仅仅从军事力量的角度来看待,而必须从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在一定意义上说,海权是海洋和海外的经济发展权。
”二、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中国海洋国土屡遭侵犯。
中韩黄海划界问题:黄海海域面临着同朝鲜和韩国的划界问题。
中日钓鱼岛问题:东海海域最主要的是与日本有关钓鱼岛主权的争议。
论中国近代海军发展与周边国际形势1840年,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加给中华民族以深重的灾难。
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
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也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该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中国近代海军之创立大致过程如下:1865年,清政府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次年创办福建船政局,打算通过发展造船工业,创建近代海军。
1867年,前江苏布政使丁日昌首先提出建立“北洋、中洋、南洋”三支轮船水师,无事出洋梭巡,有事则一路为正兵,两路为奇兵,联合作战。
在此前后,东南沿海各省相继购买和制造了一批蒸汽舰船,分散巡防于南北洋各海口。
1874年,日本发动对台湾的侵略,船政大臣沈葆桢率福建所属军舰前往台湾布防,但因船少力单,未敢正式接战。
事后清政府针对愈益严重的海防危机,发动内外大臣进行海防大筹议,决定岁拨海防经费400万两,加速进行海军建设,并初步形成了重点保卫京津海口及长江门户的海口防御战略。
1875年(清光绪元年)确定由南洋大臣沈葆桢、北洋大臣李鸿章分南北洋两大海区组建新式舰队。
南洋海区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四省所属海域及长江下游,而南洋大臣只能控制江苏沿海和长江下游。
南洋海军于1879年5月由沈葆桢等奏设“海外兵轮船统领”,以后又称“南洋兵轮船总统”,由江南提督或长江水师提督兼任。
中国近代海疆观念形成的诱因、过程及影响中国是一个兼具陆海、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大国。
海洋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
在古代漫长的历史发展岁月中,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向海洋进军,积淀了丰厚的海洋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大一统”“重农轻商”“重陆轻海”“和柔四夷”等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海疆观念。
鸦片战争以降,西方殖民势力东侵,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由原来的封建社会演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急促转型的影响,特别是西方强势主导的海洋秩序的强烈冲击,中国近代海疆观念开始缓慢地形成,并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观念的嬗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往一些学者大多从海疆危机与近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海疆危机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构建、海权观的萌发与滞后等视阈来对中国传统海疆观念进行解读,而对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则研究较少,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诠释,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思考。
一、中国近代海疆观念形成的诱因中国传统海疆观念在演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质。
如果没有 15-16 世纪之交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方殖民势力的东侵,中国传统海疆观念依然会按照自身的历史惯性和逻辑运行着,不可能向近代转型。
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萌发于鸦片战争以降,真正形成于 19 世纪 70 年代,发展与延续至清末,形成极其艰难和痛苦。
( 一) 西方殖民势力的东侵,诱发了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从 15-16 世纪之交起,由于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殖民国家纷纷浮海东来,频频叩关,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海疆危机,中国传统海疆观念受到了严重挑战。
西方殖民者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大力向海洋发展,以海洋发展拉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拉动军事发展,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明末清初的统治者原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改变自己的海疆观念,及时调整海疆政策,却反而逐渐从海洋上退缩,宋元以来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这一时期却停滞不前。
官方虽从事一些海洋贸易活动,但大多是“朝贡贸易”,以政治原则优先,宣扬国威,缺乏经济利益的互动。
近现代的中国海防作者:赵蕾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版》2009年第03期[热点点击]近期日益猖獗的索马里海盗行为引起了全球的忧虑。
在亚丁湾和索马里附近海域,无法无天的海盗肆无忌惮地劫持过往船只、扣押人质、索要赎金,严重威胁了航经此处的船舶和人员安全。
2008年12月26日,由“武汉”号和“海口”号导弹驱逐舰、“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两架舰载直升机和部分特战队员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编队,从海南三亚启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任务是保护中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船舶和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必要时与有关国家的护航舰艇开展合作参与人道主义救援行动。
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是我军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也是我海军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
此次我国依据国际法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派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与各国一起维护海上国际通道的航运安全,是保卫中国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正义合法之举,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又一重要贡献,意义重大。
这表明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和地区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海军的建设发展,经过60年量的累积,终于实现了质的飞跃。
此行动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英国《泰晤士报》在以《北京派出海军打击海盗,结束500年传统》为题的文章中说:“这是中国政策一次重大、历史性突破!这是世界海军史上的新纪元!”[知识链接]一、近代中国海防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他们于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2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壮烈牺牲。
联系实际谈谈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经济以及科技军事等都得到了较高的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权益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权问题;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面临着极为复杂和艰巨的海上划界冲突,目前中国除与越南完成了北部湾划界外,其他不少海上疆界仍处于争议之中;中国海上国际通道由于受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有时还做不到畅通无阻;中国的海洋意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律、海洋管理、海上军事力量等与海权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对新增加的海洋国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理与保护还无法适应海洋世纪竞争的需要;中国海上周边国家的海上军事力量发展迅速,特别是一些海权大国对中国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正义主张和行动处处从中作梗,使中国海上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
因此,中国海权问题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海权问题研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海权的概念、特征与功能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当我们陶醉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南海和东海的海权主张和有效管辖问题,是不断困扰中国的重要问题。
这些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我们就称不上真正的强大;如果这些问题,我们处理不当、信心不足,即使比现在强大,我们仍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的海权问题不仅仅是个军事问题,也是个外交和政治问题。
概括左宗棠的海防思想“海防与塞防并重”,加强国防建设,是左宗棠军事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宗棠“海防与塞防并重”左宗棠是近代著名的军事家,其军事才能横溢,且提出了符合当时实际的军事思想。
其中,加强国防建是设构成左宗棠军事思想重要方面组成部分。
左宗棠说:“窃维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6册,第188页。
这样,“海防与塞防并重”的国防观,几乎代表了左宗棠在对近代中国抵御外国军事侵略的基本看法。
一、左宗棠的“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提出19世纪70年代.大清的台湾与新疆同时告急。
1867年原浩罕汗国的军官阿古柏在新疆建立了所谓“哲德沙尔汗国”,投靠俄国。
1870年,俄军占领伊犁,西北边疆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运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海上大门,1874年,日本兴兵侵略台湾,中国的海防问题空前严峻。
这一切使清廷认识到海疆的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左宗棠提出了“海防与塞防并重”。
近代,,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反抗外来侵略者,然而,中国的武器却大大落后与西方,根本无法与之相对抗。
在左宗棠的海防思想中,他便针对于中国武器的落后提出这样的主张:改变传统水师专恃帆篷舟楫的状况,代之以新式轮船,实现水师向近代海军的转变,以顺应海防近代化的潮流。
他指出:中国“防沿必用海船,海船不敌轮船之灵捷”,“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林文忠公政书〉叙》,《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74—275页。
然而,一个国家的国防,不仅需要先进的军事武器,而且还需要正确的海防军事战略。
对海岸防御上,左宗棠主张“慎以求慎”,把此视为海防的重要环节。
左宗棠的军事眼光,远远比别人深远。
因为,他看得出,一个国家海防实力的增强,需要以庞大的经济基础为根基,而经济又是以民本为支撑。
他巧妙的把“民生”问题运用到了海防思想中:把“民为邦本”、“民得所养”视为巩固和加强海防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