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中考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54.65 KB
- 文档页数:3
2009年中考化学复习计划丰登回民学校李建华通过参加自治区、银川市和金凤区教育部门组织的中考分析,我深深感到今年的中考与往年相雷同,就是新一轮的新课程理念强调从片面的知识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中考试题在注重对“双基”考查的同时,更突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全面考查学生对所学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对这样的趋势,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情况,为了把握好中考方向,最大的提高教学效率,特制定中考化学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升学生应试水平;团结协作,提高复习备考工作效率;提高我校2009年中考化学成绩。
二、总体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我校2009年中考化学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有所提高。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有(2)(3)学生76多人。
通过本学年度前期教学实践,结合平时考试学生成绩,我们发现,化学教学出现如下特点:1、化学是学生新学科,启蒙教学有难度,教材内容广泛、散杂,刚刚经过新授,学生对教材内容不很熟悉,基础知识不很扎实。
2、学生对化学概念、原理理解不深透,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3、学生成绩差别大,两极分化严重。
尖子生不多,差生不少。
三班较往年毕业班的整体水平来说差的很远,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态度不端正,心中无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升学的态度冷淡,缺乏学习的压力和动力。
四、复习策略一、合理有序安排复习时间。
各阶段和各部分内容的复习,复习开始前就要在时间上做好周密的安排,切忌头松尾紧。
一般来说,3月底新课就已结束开始转入全面复习,大体上安排三轮复习。
具体的安排是:4月15日至5月15日进行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复习课本,抓章节过关,目的是使学生牢牢抓好基础;5月18日至6月15日进行第二轮复习,主要是专题复习,形成知识体系,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6月16日至6月24日进行第三轮复习,主要是综合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审题能力、文字描述能力、计算能力等。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一)课前自学任务单(二)课中助学任务单(三)课后悟学任务单作业:对于不会的题目,课下可以继续观看视频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感悟做题和复习的方法。
《物质构成的奥秘》学情分析本单元知识点又多,又难,而且零散琐碎。
所以我复习时分为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分散、详细的复习单个知识点;第二课时要求学生整合知识点,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成网络图。
再做大量的题目进行练习巩固达标。
我这节课是第二课时,学案设计的题量较大。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采用学生做完题后,直接下发答案,学生对答案,不会的先自己解决,在小组内请教同学解决,同学们解决不了老师最后解决。
甚至把一些难题讲解过程录成视频,供学生课下再学习。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效果分析《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四第一轮复习,是初三第三单元的复习课。
前两个单元是从生活中了解几个化学反应的现象。
而从本单元开始,正式进入初级层次的化学学习,认识微粒:分子、原子、离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习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以及如何计算。
如果本单元学不好的话,初四的化学方程式就不会。
所以本单元非常重要。
讲课反思时光飞逝,转眼又一届毕业生要进行中考。
中考之前又有一批老师准备中考攻略——复习课。
复习课设计的高效、有用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考试的成败。
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现,而是知识在心中的有机重组。
复习不是知识的强行灌输,而是在课堂搭建有利于交流的互动平台。
遵循这两个原则,我设计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
我的复习课分为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带领学生详细、具体的回顾学习每个知识点。
第二课时在课前,学生先通过课前自学任务单,先观看“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各个知识点间相互联系的简单视频,再动手去画一幅“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网络图,并练习解说自己的知识网络图。
第二天上课时,展示知识网络图。
先以六人小组为单位组内展示,评选出最优网络图。
再组间进行评选。
这时请每组设计出最优知识网络图的学生上台利用投影仪展示、并为大家讲解自己的网络图内容,之后组内的同学评价他的网络图之所以成为最优图的原因。
中考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1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C.醋酸是酸的,蔗糖是甜的——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D.将空气液化,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2.科学家已研究出高能微粒N5+,则N5+的结构可能是( )A.N5+是由5个氮原子构成的单质B.N5+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和电子C.每个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4个电子D.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5个电子3.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 n- 离子,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A.m= x B.m = x –n C.m = n - x D.m = x + n.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依据()A.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B.碳、氮、氧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C.氧原子的核内中子数是8D.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5.硒被国内外医药界和营养学界尊称为“生命的火种”,享有“长寿元素”、“抗癌之王”、“心脏守护神”、“天然解毒剂”等美誉。
如图为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硒是一种非金属元素B.硒原子的核外有4个电子层C.硒元素的原子中子数为34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6.吸烟有害健康,是导致肺癌最广泛及作用最强的因素。
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被动吸入的有害物质浓度并不比吸烟者低,今年开始我省已经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造成被动吸烟的原因是()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B.分子的大小不随温度改变而改变C.分子的体积很小,非吸烟者不易觉察D.分子在不断运动7.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是A.B.C.D.8.下列物质中,存在氧分子的是()A.二氧化碳B.水C.高锰酸钾D.液态空气9.对分子、原子、离子的下列认识,其中正确的是()A.氢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B.镁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镁离子的质子数C.当液态水变成冰,水分子间不存在间隔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10.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C.甲物质中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D.甲的化学式可能为CH2O11.下列对相应微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易失电子B.易形成阴离子C.带正电荷D.化学性质稳定12.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B.m=10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D.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 g13.下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钠为非金属元素B.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C.钠原子的实际质量为22.99g D.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14.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A.3O— 3个氧元素 B.H— 1个氢分子 C.K— l个钾原子 D.Ca+2— 1个钙离子15.硼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1、分子(1)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物质由元素组成。
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组成;而水分子构成了水;(2)分子的特点:①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如:在厨房炒菜,在其他地方可以闻到香味。
② 分子之间有间隙;如:100ml 酒精加100ml 水得到的溶液小于200ml 。
③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如:1ml 水中大约有1.67×1021 个水分子。
注:说明分子在运动的离子很多,比如能闻到的各种香味,就是各种分子在空气中不停的运动造成。
分子间有间隔的例子有:气体可以压缩存于钢瓶中,气体热胀冷缩的额现象。
2、原子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由此我们便知道原子的性质和分子很相似。
(1)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性质:①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点和分子很相似。
② 原子总是不停的运动着;和分子一样。
③ 原子之间有间隔。
和分子一样。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1)分子是有原子构成。
所以如果论等级,分子是原子的“上司”(2)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不破裂,但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物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程度越剧烈。
同种物质,一般情况下气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隙最大,固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隙最小。
(5)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各种原子的原子个数不变。
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 上 (4)三决定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 均为稳定结构)(5)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a. 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 3+ :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b. 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原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c. 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比较:① 质子数相等② 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同,③ 电子层数可能相同三、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注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 2、O 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奇妙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3、有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硫酸锌4〔显著特征:含有 4 3 344等原子团〕4、物质构成的描绘: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
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二、分子1、根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⑵在不停地运动〔及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闻到气味等;⑶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原因。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一样,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分子一样物质一样,分子不同物质不同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绘: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分以下几组概念⑴物理变更及化学变更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更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更时,分子种类发生了变更。
〔学会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描绘物理变更和化学变更〕⑵纯净物及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及化合物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更中最小的微粒。
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组合成新的分子。
重难点03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与元素、原子、分子以及离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中考的热点,特别是相关高科技信息题是近几年中考的命题方向。
命题中形式多样,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元素、分子、原子的概念辨析以及应用这些概念描述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在中考中常见题型为选择题或填空题。
结构示意图及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等知识点,常以图片或元素周期表的形式并且会结合热点新闻、新材料为素材考查。
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的题目将会成为主流。
在备考时要对所给信息进行科学评价、判断正误,进行知识迁移。
微粒的性质及应用1.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实验现象:Ⅱ无明显现象,ⅢA烧杯中溶液变红;实验结论: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实验中大烧杯的作用是防止氨气污染空气;产生Ⅲ中现象的原因是B烧杯中浓氨水易挥发,挥发出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A烧杯中,使A烧杯溶液显碱性,使酚酞溶液变红。
2.分子的基本特征或性质: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率越快;分子之间有空隙。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固体碘、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氧气与液态氧、冰与水的化学性质相同,是因为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水和过氧化氢、氧气和臭氧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不同。
分子和原子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
金属、稀有气体、某些固体非金属如金刚石、石墨、硅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大多数的固体和液体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金属和非金属,金属和原子团、铵根和原子团构成的物质由离子构成。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保持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铁原子。
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空隙);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中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一)物质的多样性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用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二)微粒构成物质宏观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1.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2.原子的构成(1)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2)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数值),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有中子。
(4)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1)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提示:分子在物理变化中不可分,分子间的距离可变化;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构成分子的原子可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分子。
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示: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但原子可重新组合。
(2)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并能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基本问题。
a.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b.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c.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三)化学元素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
地壳里和生命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地壳里含量较多的元素还有: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生命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元素还有:碳、氢、氮、钙、磷等。
2.两个决定:在原子结构中,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主要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3.元素的简单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的简单分类最外层电子数化学性质金属元素一般为1~3个较易失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一般为5~7个较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稀有气体元素8个(氦为2个) 化学性质稳定4.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5.提示: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四)物质组成的表示1.物质的构成2.物质组成的表示3.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
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
中考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项试题一、单选题1.在食盐中加入碘酸钾(KIO3)得到加碘盐。
加碘盐中的“碘”指的是A.碘分子B.碘原子C.碘离子D.碘元素2.下列对物质的用途或实验事实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铜丝可用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导电性B.金刚石可用来裁玻璃,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大C.洗洁精能除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D.水变成水蒸气时体积变大,是因为受热时水分子变大3.硫代硫酸钠(Na2S2O3)在纺织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Na2S2O3中硫元素显A.-2价B.+2价C.+4价D.+6价4.分类是研究物质的科学方法。
下列各组物质按照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A.煤、酒精B.干冰、小苏打C.水银、烧碱D.金刚石、石油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不锈钢B.汽水C.氧化镁D.煤炭6.在点燃条件下,甲和乙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的化学式为NH3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C.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D.反应生成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14∶9 7.从下图所示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获取信息正确的是A.图示∶中的“2”表示核电荷数B.图示∶和∶代表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C.图示∶表示的微粒符号是Mg2+D.它们属于四种元素8.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磷是金属元素B.磷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5C.磷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数为5 D.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g9.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单质的是A.B.C.D.10.对物质分类是化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A.O2B.P2O5C.KClO3D.Cu(OH)2 11.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存在必然的联系,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A B.B C.C D.D12.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A.金刚石B.氯化钠C.氢气D.铜13.2000L的氧气加压后能装入容积为20L的钢瓶中,用分子观点解释正确的是A.分子的体积变小了B.分子间间隔变小了C.分子的质量变小了D.分子的数目变少了14.下列有关正丙醇(化学式为C3H8O)的说法正确的是A.正丙醇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B.正丙醇中含有12个原子C.正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gD.正丙醇由3个碳元素、8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15.模型认知是化学研究的重要科学方法。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学案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 上
(4)三决定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 均为稳定结构) 2、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注意: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 2、O 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 、书写方法:
b 、意义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 如Fe 、He 、C 、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 :只表示3个氧原子 c 、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
*排列依据
d 、分类
e 、元素之最: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 3+
: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原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
(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二、物质的组成的表示: 1、化合价
a 、写法及意义: Mg :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MgCl 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b 、几种数字的含义
Fe 2+ 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 2+:3个亚铁离子 2H 2O 两个水分子, 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 c 、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d 、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 2、化学式 (1)写法:
a 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 2、H 2、N 2、Cl 2 。
b 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 3,CH 4除外)
(2)意义:如化学式H 2O 的意义:4点 化学式 Fe 的意义:3点 (3)计算:
a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b 、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c 、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检测
1、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某种元素及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某种物质的是()
A、H
B、Al
C、Fe3+
D、N2
2、下列对于N2、N2O、N2O
3、N2O5的四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含有氮分子
B、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都相同
C、每个分子所含氮原子数都相同
D、所含元素种类都相同
3、《中学生守则》明确规定,中学生不能吸烟。
其原因之一是香烟燃烧时放出多种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其中元素间的质量比3:4的物质是()
A、NO
B、NO2
C、SO2
D、CO
4.下列方框中,符合2N
2
意义的示意图是
( )
5、H2O与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A、它们的元素组成不同
B、它们在常温下状态不同
C、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D、H2O2有氧气而H2O中没有
6、某正二价金属元素的氧化物中,金属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5:2,则该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
量为()
A、40
B、56
C、62
D、80
7、元素X的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元素Y的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则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
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XY3
B、X2Y
C、X2Y3
D、X3Y2
8、质子数相同的两种不同粒子可能是①同一元素的原子或离子②两个不同的分子③一种原子和一
种分子④两种不同的离子⑤一种离子和一种分子()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X2+的离子核外有28有电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65,X原子核内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
A、9
B、5
C、2
D、0
10、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得到或失去后,一定不会改变的是()
①元素种类②化学性质③相对原子质量④微粒电性⑤原子核⑥电子层数⑦最外层电子数⑧核外电
子总数
A、②③⑤
B、②④⑥⑧
C、②⑤
D、①③⑤
11、某硝酸铵(NH4NO3)样品(杂质不含氮)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则其中硝酸铵的质量
分数是()
A、20%
B、70%
C、80%
D、无法计算
12、标出下列带线元素的化合价
NH4NO3MnO4--KClO3Cl2NH3
13、用化学符号表示
硫离子2个氮分子+2价的锌元素4个亚铁离子
2个磷酸根离子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写出两个“2”的含义)
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14、根据名称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氧化钠氯化钡硫酸铝
硫化氢碳酸钠硝酸铵
15、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离子中
(1)构成物质的微粒(2)构成原子核的微粒
(3)带正电的是(4)带负电的是
(5)不带电的是(6)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是
(7)参加化学反应时,一定发生变化的有
16、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
1)X表示,该粒子有个电子层,Y与粒
子的关系非常密切。
(2)当X-Y=10,该粒子内为(填类别)
(3)当Y=8时该粒子带有2个单位的负电荷,该粒子的符号为
(4)当Y=1的中性原子与Y=7的中性原子化合时,形成的化合物属于化合物。
17、计算题:
烟草中含有对健康危害(尼古丁),其化学式为C10H14N2,试计算:
(1)尼古丁由种元素组成,1个尼古丁分子由个原子构成
(2)尼古丁的相对分子质量
(3)尼古丁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4)尼古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5)与8.1克尼古丁所含氮元素相等CO(NH2)2的质量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