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
- 格式:docx
- 大小:86.31 KB
- 文档页数:27
2019学年湖南省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是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
道德状况是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
没有道德,哪来和谐?儒家“厚德载物”思想的当下价值毋庸置疑。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通俗地说,厚德载物,就是地的本性是顺天而动的,人应效法地,以厚德宽容待人。
所谓“厚德”即“大德”、“高德”,即最高尚的道德。
所谓“载物”之“物”,不仅专指万物,而且首先指一切人。
“厚稳载物”,即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
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
做人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要胸怀宽广,气度宏大,既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厚德载物”有利于培养现代道德人格,保证人生价值的实现。
儒家追求“厚德”的君子人格,儒家君子人格所具备的道德品质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模式。
现代理想人格依然寄托着人们的期待和追求,它要求人们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道德操守,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要有承担责任与苦难的勇气,等等。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而且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人的道德品行。
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取心、自信心等品质。
“厚德载物”督促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促进个人幸福。
儒家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理性重视人的现实生活的精神维度,主张向内寻求生命的根据和快乐的泉源。
儒家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如正义、诚实、信任、宽厚等等,已构成人们恒久的道德情怀,使人有尊严地生活。
现实社会中,物质生活提高后,人的幸福感并不一定增加,人们领悟到生活不只是为满足物质享乐而忙碌,还应有精神追求的乐趣。
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 栈道/饯行粗犷/旷达伺候/伺机B . 嫉妒/忌恨储存/处方傍晚/滂沱C . 阡陌/忏悔百舸/沉疴诲人不倦/韬光养晦D . 荟萃/市侩烙印/奶酪间不容发/挑拨离间2.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 . 蕴藉参议院融会贯通陈词烂调B . 渲泄炒尤鱼各行其事民生凋蔽C . 坐阵捅漏子声名鹊起珠光宝气D . 辑拿候车室大有稗益独挡一面3. (2分)下列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恶:哪B .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授:付出C .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平生:一辈子D . 无莫也,义之与比比:并列4. (2分) (2020高一下·铜川期末)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使用得体的一项是()A . 读了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后,你感慨:真是环肥燕瘦,精彩万分!B . 进入高中后,白飞交了一位好友,你说:真羡慕你们这样的竹马之交!C . 侄子考上了大学,作为叔辈的你对他说:小可须更加努力,不负时光!D . 吴小刚十六岁了,你对他说:你已是弱冠之年,应有男子汉的责任感!5. (2分)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两位日本大学生在聆听了重庆大轰炸幸存者控诉后,心情沉重地说:“这次在重庆耳濡目染了日本对重庆大轰炸的历史真相,深感日本年轻一代也有责任反省。
”B . 雨后山村的旖旎风光令诗人怡然自得,于是创作了那首出神入化的《山居秋暝》。
C . 有一个异想天开的孩子,给委内瑞拉总统查尔斯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因为每天早晨要起大早上学,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早晨的太阳了,他最大的梦想是让早晨的时间停下半小时。
D . 对于这样一个初出道的青年学者,我们当然不能苛刻要求了,不能一言以蔽之,抓住他很多言论中的一句不十分正确的话就否认了他的主要方面。
秘密★启用前2019-2020年高一期中试题语文含答案语文试题卷xx.12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6分)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生态危机的频频发生,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存处境呈现出急剧恶化的态势。
生态、环境、自然,日益成为众多媒体经常使用的关键词。
生态保护事关宇宙万物的生死存亡,事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媒介宣传,让生态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也才可能成为现实。
影视艺术以其特有的光影媒质、数字技术和幻象特效等优势而成为塑造、传播生态环保理念最为形象直观、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生态影视与一般商业性影视有所不同,它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自觉地追求社会效益。
生态电影的社会效益能否达成,关键在于影片的思想性以及思想性与艺术性能否实现完美结合。
目前,我国生态电影的题材已经涉及到了包括环境污染与治理、野生动植物的猎杀与保护以及反映人与自然共处共存的诸多方面。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处理生态题材的思路还比较狭窄,往往局限于土地荒漠化、珍稀动物保护、植被保护、水资源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直接危害等比较显在的问题,比如《沙与海》《可可西里》《大气层消失》《天狗》等影片。
对于生态与环境恶化而带来的诸如气候变异、物种变异、疾病变异或者我们刚刚面对的地震、海啸带来的核泄漏等灾难深层次的思考,则往往很少涉及。
对于生态影视来说,由于受“生态”二字的约束,题材本身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关注“生态”,不能简单地将生态等同于环境,也不能将视野仅仅局限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珍稀动物灭绝。
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
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
桃江一中2021年上学期高一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时量:120分钟总分:150分第I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
《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荼”很多人便认为是“茶”。
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
不过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
晋代郭璞为《尔雅》作的注中曾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
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
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其遗孑存在,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的。
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
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
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
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陆羽还研制了格外细致讲究的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便利。
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意的艺术品。
从今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
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是,便产生了有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游览蓬莱仙境。
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
宋代的饼茶则是特殊贵族化的饮料了。
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严格,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
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
平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
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
当时战斗消耗大量的生产力,那些过度铺张、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明显为民众负担不起。
绝密★启用前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答案(V)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号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文言文阅读(19分)郭嘉传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
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
先是时,颍川戏志才(戏志才,人名),筹划士也,太祖甚器.之。
早卒。
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
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
召见,论天下事。
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表为司空军祭酒。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
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
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
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④,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太祖遂行。
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
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
虏卒闻太祖至,惶怖合战。
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
尚及兄熙走辽东。
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绝密★启用前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一百年来,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谈及绘画的色彩时,我们总是________,认为国画的色彩不及西方绘画丰富。
这种认知,已成为我们与古人之间横亘着的高山,使我们与中国延绵数千年的人文艺术传统相互隔绝。
( )事实上,中华民族是一个对色彩敏锐的民族。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青绿山水长卷徐徐展开,________,令世人________。
这幅长卷诞生于宋代,流传近千年,叫作《千里江山图》。
在用色上,画家王希孟根据材料的特性,先以赭色为衬,后以石青、石绿的天然矿物颜料为主,并在颜料叠绘过程中寻求微妙的变化,画面层次分明,几乎代表着中国青绿山水最高水准。
中国画重神韵、轻写实,这使得至今人们一谈起中国画,多数人脑海里反应的是黑白水墨画,而富丽堂皇的壁画、经典雅致的青绿山水很少被想起。
如果我们不能从技法和材料的视角领悟古人,就难以理解国画内在的美学意蕴与独特的表达技巧。
唯有________,继承我们自身的传统,彰显本民族人文艺术精神的尊严,才能确立中国人文艺术在世界中的位置。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妄自菲薄 精美绝伦 瞠目结舌 追本溯源 B .自怨自艾 美轮美奂 瞠目结舌 顺藤摸瓜 C .妄自菲薄 精美绝伦 叹为观止 追本溯源 D .自怨自艾 美轮美奂 叹为观止 顺藤摸瓜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国画的色彩体系,果真不如西方绘画吗?试卷第2页,总11页B .西方绘画的色彩体系,并非优于国画。
C .西方绘画的色彩体系,果真优于国画吗?D .国画的色彩体系,并非不如西方绘画。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中国画重神韵、轻写实,使得至今人们一谈起中国画,黑白水墨画是最先跳入多数人脑海里的,而很少想起富丽堂皇的壁画、经典雅致的青绿山水。
B .中国画重神韵、轻写实,使得至今人们一谈起中国画,多数人脑海里反应的是黑白水墨画,而很少想起富丽堂皇的壁画、经典雅致的青绿山水。
C .由于中国画重神韵、轻写实,使得至今人们一谈起中国画,多数人脑海里反应的是黑白水墨画,而富丽堂皇的壁画、经典雅致的青绿山水很少被想起。
D .中国画重神韵、轻写实,使得至今人们一谈起中国画,很少想起富丽堂皇的壁画、经典雅致的青绿山水,而黑白水墨画是最先跳入多数人脑海里的。
第II 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 卷的文字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
《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2)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
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
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
《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收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側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
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3)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
《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
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
《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4)《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
《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
“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5)《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6)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
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仪礼》和《周礼》。
B.《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
C.《礼记》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
D.《礼记》一书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分述《礼记》内容时,多次运用举例论证,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礼记》谈及的在“礼仪规范”“访客”“与尊长相处”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
B.本文先总说“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后分述《礼记》的内容,最试卷第4页,总11页后总结“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内涵最大的概念。
C .文章第五段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告诉人们《礼记》中的许多格言是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可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D .本文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大量引用《礼记》中的句子,然后加以阐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礼记》的内容,让人学到了为人处世之道。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详细的要求,要求人们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
B .《礼记》里要求拜访客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
更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否则就是不道德的。
C .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D .《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能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1)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⑵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
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我没有赶得上看见,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⑶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的进了课堂。
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他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⑷“×××!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⑸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
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⑹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
我这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
⑺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有历代佳作有时事杂论,油印分发给大家。
他这样新旧兼收选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领教了他的才学,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很亲切地介绍作者。
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非常有意思。
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
⑻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
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
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反而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我仔细一揣摩,果然。
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