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_程滢瑞
- 格式:pdf
- 大小:203.12 KB
- 文档页数:4
克罗恩病的遗传易感性相关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谢娜娜;巴亚斯·古楞;任建林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2(010)020
【摘要】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亚型,病因未明,发病机制不清.目前认为它是一个复杂疾病,涉及多个基因,本质上为遗传易感个体在肠内微生物触发下发生的持续性和不恰当的炎性反应,其中黏膜免疫具有重要作用.已有文献报导了一些易感基因,表明遗传易感性的重要性.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已经成功鉴定出71种克罗恩病相关基因,基因座.此文,主要对这些易感基因,结合CD相关通路,对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微生物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影响肠内环境稳态导致CD发病进行综述.
【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谢娜娜;巴亚斯·古楞;任建林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协和临床医学院,福建厦门361004;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福建厦门361004;福建医科大学协和临床医学院,福建厦门36100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
【相关文献】
1.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遗传易感性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任峰玲;郭雄
2.克罗恩病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J], 肖琼怡;李运红;段丽萍
3.免疫相关GTP酶基因多态性与克罗恩病遗传易感性关联的Meta分析 [J], 李娟;田昊;蒋惠君;韩彬
4.NRG1/ErbB4与癫痫相关性及其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 [J], 陈新元; 武羽洁; 季雨伟; 唐薇
5.川崎病发病机制中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J], 葛婷;都鹏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李贞;程留芳
【期刊名称】《传染病信息》
【年(卷),期】2009(022)003
【摘要】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以小肠为主,累及全层节段性全胃肠道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该病须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感染性结肠炎等鉴别诊断.该病在亚洲的发病率远低于西方国家,近10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C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表现也复杂多样,且容易误诊,复发率高.在过去的10多年里,遗传和肠道免疫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在研究IBD病因以及治疗上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C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5页(P178-182)
【作者】李贞;程留芳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62
【相关文献】
1.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及针灸治疗进展与思考 [J], 包春辉;施茵;马晓芃n;李赣;刘慧荣;吴璐一;吴焕淦
2.克罗恩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种族还是遗传? [J], 巫协宁
3.克罗恩病发病机制的初步探索 [J], 巫协宁
4.饮食、肠道菌群、免疫等因素在克罗恩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J], 巫协宁
5.从整合医学角度探讨克罗恩病中医发病机制 [J], 黄智斌;刘奇;刘刚;何家鸣;陈水林;陈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克罗恩病的病因研究疾病发生机制的最新进展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主要影响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尤其是小肠和结肠。
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克罗恩病的病因研究和疾病发生机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
本文将对最新的研究结果进行介绍。
一、遗传因素的作用多个研究表明,克罗恩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基因组宽关联研究(GWAS)发现,多个基因与克罗恩病的发生有关。
其中,NOD2/CARD15、ATG16L1和IRGM等基因突变与克罗恩病的易感性密切相关。
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异常反应,引发肠道炎症。
二、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克罗恩病被认为是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的结果。
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对肠道菌群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
然而,患克罗恩病的人体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产生异常反应,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
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患者肠道黏膜上的某些细菌(如粘附和侵袭型大肠杆菌)与炎症的程度密切相关。
这些细菌能够激活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导致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诱导免疫细胞向炎症灶集聚,加剧肠道炎症反应。
三、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的失调是克罗恩病发生机制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肠道菌群可以保持肠道的稳态平衡,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阻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并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然而,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与正常人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种类减少,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数量也较低,而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的数量则增多。
肠道菌群的失衡会影响肠道黏膜屏障的稳定性,加剧肠道的炎症反应。
四、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对克罗恩病的病因发挥着一定的影响。
吸烟、不良饮食习惯、药物使用等环境因素与克罗恩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吸烟是克罗恩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吸烟可以改变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加重炎症反应,导致克罗恩病的加重。
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的药物使用也可以减少克罗恩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克罗恩病的病因研究和疾病发生机制的最新进展主要涉及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反应、肠道菌群失调和环境因素等方面。
克罗恩病的病因研究进展和新药开发展望克罗恩病是一种典型的炎症性肠道疾病,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克罗恩病的发病和发展与遗传、环境、免疫、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
近年来,众多研究团队致力于深入探究克罗恩病的病因,并积极开展新药研发,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研究进展1. 遗传因素的研究克罗恩病具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中起到关键作用。
大量的基因关联研究表明,多个基因位点与克罗恩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NOD2/CARD15、ATG16L1、IRGM等。
这些基因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肠道免疫系统的紊乱和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2. 免疫失调的研究克罗恩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并产生过度的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异常功能与克罗恩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此外,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高表达也是克罗恩病的一个特征。
3. 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肠道菌群的紊乱对于克罗恩病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已有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某些致病菌数量明显增加。
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使有害物质易于渗透进入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
新药开发展望1. 靶向免疫调节剂针对克罗恩病患者免疫系统异常活化的特点,研究人员正在开发靶向免疫调节剂。
这类药物能够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从而减轻克罗恩病症状。
在临床试验中已出现一些具有潜力的候选药物。
2. 肠道菌群调节剂肠道菌群的失调是克罗恩病的一个重要病因,因此,调节肠道菌群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积极探索肠道菌群调节剂,用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减少有害菌数量或增加有益菌的比例,以达到治疗克罗恩病的目的。
3. 靶向炎性细胞因子的药物克罗恩病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是疾病进展的一个关键环节。
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能够靶向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的药物。
克罗恩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解析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其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虽然目前准确的病因尚不清楚,但通过多年的研究,人们已经发现了一些可能与克罗恩病相关的因素。
首先,遗传因素被认为是导致克罗恩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突变与克罗恩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例如,NOD2/CARD15基因的突变可以显著增加克罗恩病的患病风险。
此外,其他多个基因也与克罗恩病的易感性相关。
然而,仅有基因突变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只有一部分基因突变的个体才会发展成克罗恩病,因此,环境因素也被认为是克罗恩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
其次,免疫系统异常也与克罗恩病的发病有关。
克罗恩病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即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正常的肠道组织。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会认出并对抗有害的病原体,但在克罗恩病患者身上,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对正常的肠道组织产生炎症反应。
这种免疫系统异常可能与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
第三,肠道菌群失调也被认为是克罗恩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它们可以帮助消化食物、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并且对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克罗恩病患者身上,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发生了改变,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异常和肠道炎症的发生。
具体来说,一些有益菌的减少和有害菌的增加被认为是克罗恩病菌群失调的表现。
此外,环境因素也可能对克罗恩病的发病起到重要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吸烟、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与克罗恩病的发病风险相关。
例如,吸烟被认为是克罗恩病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与克罗恩病的发病风险降低有关。
此外,感染、应激和药物的使用等因素也可能与克罗恩病的发病有关。
总结起来,克罗恩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谜。
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肠道菌群失调和环境因素等都可能对克罗恩病的发病起到一定的作用。
克罗恩病的治疗进展新的疗法和研究进展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可累及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结肠。
近年来,针对克罗恩病的治疗方案和研究进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靶向免疫疗法的进展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密切相关,传统的治疗方法以抗炎和免疫抑制为主。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对于某些患者效果不佳或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近年来,克罗恩病的治疗进展主要集中在靶向免疫疗法领域。
这类疗法通过干预特定的免疫通路,调节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从而降低炎症反应和病情恶化。
目前,许多靶向免疫疗法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其中,抗肿瘤坏死因子(TNF)疗法是目前获得最广泛应用的一种免疫治疗方法。
此外,白细胞介素-12/23(IL-12/23)和白细胞介素-23(IL-23)受体阻滞剂等新型免疫疗法也在克罗恩病治疗中显示出巨大潜力。
二、肠道微生物调控疗法的突破近年来,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肠道微生物在克罗恩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肠道微生物调控疗法成为治疗克罗恩病的新的研究热点。
肠道微生物调控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肠道微生物组成,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克罗恩病的目的。
研究发现,采用粪菌移植技术可以显著改善克罗恩病患者的病情,并提高长期疗效。
此外,针对肠道微生物的其他调控手段也逐渐展现出潜在的治疗效果。
例如,采用益生菌和益生元对肠道微生物进行干预,调节免疫系统和肠道屏障功能,对改善克罗恩病的症状和预防疾病复发起到积极作用。
三、基因疗法的应用前景基因疗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修复或改变患者体内的基因表达,来实现治疗效果。
在克罗恩病的治疗中,基因疗法也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与克罗恩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基因疗法修复这些异常基因表达或改变其功能,有望治疗克罗恩病。
基因疗法的具体方法有多种,包括基因替代、基因编辑和基因敲除等。
克罗恩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健康的身体,就是特殊有福气的,然而就有一些人,得了克罗恩病,克罗恩病对于身体的危害特殊有影响,所以许多得这种疾病的患者,就想尽快的了解一下克罗恩病的病因,以及发病的机制,那么为了你能全面了解,就来一起看看下面解答。
病因尚未明,可能为多种致病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免疫特别、感染和遗传因素似较有关。
(一)免疫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特别。
半数以上血中可检测到结肠抗体、循环免疫复合体( CIC)以及补体C2,C4的上升。
利用免疫酶标法在病变组织中能发觉杭原抗体复合物和补体C3。
组织培育时,患者的淋巴细胞具有毒性,能杀伤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切除病变的肠段,细胞毒作用亦随之消逝。
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亦呈特别反应,说明有细胞介导的迟发超敏现象;结核菌素试验反应低下;二硝基氯苯(DNCB)试验常为阴性,均支持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近年来还发觉某些细胞因子,如II-1,2,4,6,8,10,y干扰素和a肿瘤坏死因子等与炎症性肠病发病有关。
说明CD的发病可能与免疫特别有肯定关系。
(二)感染应用特异性的DNA探针以PCR方法发觉2/3CD患者组织中有副结核分枝杆菌(MP);用CD组织匀浆接种金黄地鼠,半数消失肉芽肿性炎症,40%为MPPCR阳性;CD组织中可找到麻疹病毒包涵体;在无菌环境下,试验动物不能诱发肠道炎症;另外甲硝唑对CD有肯定疗效。
全部这些均提示感染在CD的发病中可能有肯定作用。
(三)遗传本病发病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和家族聚集性。
就发病率而言,白种人高于黑人,单卵双生高于双卵双生;CD患者有阳性家族史者10%一15%;讨论发觉本病存在某些基因缺陷。
以上提示本病存在遗传倾向。
以前的讨论证明白16号染色体上的一种基因的突变与克罗恩氏病之间的关系。
近期发表的一些文章确定这种基因是NOD2基因,在细菌触发的炎症反应中起作用。
临床上使用抗菌素治疗某些克罗恩氏病。
在试验室里,在无菌环境中制备的炎症性肠病(IBD)动物模型常常不表现为IBD。
综述һ基金项目:江苏省南京市卫生局转化医学项目(ZYYZH1301)ꎻ第二批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建设项目(WYH ̄2016 ̄JS)作者简介:张昊悦(1994~)ꎬ女ꎬ在读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肛肠科疾病ꎮ通信作者:王业皇(1956~)ꎬ男ꎬ大专ꎬ主任中医师ꎬ研究方向:中医外科肛肠方向ꎬ电子邮箱:2015676163@qq.comꎮ克罗恩肛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һ张昊悦㊀王业皇㊀吴燕兰(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南京中医院肛肠中心ꎬ江苏省南京市㊀210000ꎬ电子邮箱:570724720@qq.com)ʌ提要ɔ㊀克罗恩肛瘘发病机制复杂ꎬ目前尚无统一定论ꎬ已知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上皮-间质转化㊁基质重塑酶㊁炎症因子㊁微生物群㊁遗传易感性等相关ꎮ本文就克罗恩肛瘘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ꎮʌ关键词ɔ㊀克罗恩病ꎻ肛瘘ꎻ发病机制ꎻ上皮-间质转化ꎻ基质金属酶ꎻ肠道微生物ꎻ炎性因子ꎻ转录组学ꎻ综述ʌ中图分类号ɔ㊀R657.16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㊀ʌ文章编号ɔ㊀0253 ̄4304(2019)24 ̄3193 ̄05DOI:10.11675/j.issn.0253 ̄4304.2019.24.23㊀㊀2016年更新的«肛周脓肿㊁肛瘘和直肠阴道瘘治疗指南»[1]指出ꎬ克罗恩肛瘘的诊断治疗具有特殊性ꎬ其炎症难以控制ꎬ肛门括约肌功能难以保留ꎮ约70%的克罗恩病患者伴有瘘管或狭窄相关的肠梗阻ꎬ且至少60%的克罗恩病患者在诊断后的20年内需要进行一次手术治疗[2]ꎮ克罗恩病引起的瘘管主要是肛周瘘管[3]ꎮ克罗恩病相关瘘管的发生可能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transitionꎬEMT)现象有关[4]ꎮEMT的特征表现为特异性蛋白质如E ̄钙粘蛋白(E ̄cadherin)上调㊁紧密连接蛋白4(Claudin ̄4)下调以及间充质蛋白如波形蛋白上调[5]ꎮ本文就克罗恩肛瘘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ꎮ1㊀克罗恩肛瘘的组织学特征㊀㊀克罗恩肛瘘瘘管的组织学特征通常呈非特异性表现ꎬ在显微镜下可见肉芽组织㊁鳞状上皮排列ꎬ并且伴有细胞碎片㊁红细胞及急性炎症细胞ꎮBataille等[5]比较了普通肛瘘与克罗恩肛瘘在电镜下的区别ꎬ结果显示克罗恩肛瘘主要表现为CD45R0+T细胞的集中浸润ꎬ并伴有一小部分CD68+巨噬细胞和密集的CD20+B细胞ꎬ而在普通肛瘘中可见CD68+巨噬细胞密集浸润ꎬ只伴有少量的CD20+B细胞和CD45R0+T淋巴细胞ꎮMaggi等[6]研究发现具有Th17㊁Th17/Th1和Th1表型的CD4+CD161+T细胞在克罗恩病肛周瘘管中累积ꎮ然而ꎬ多核异型巨细胞反应可以在任何类型的瘘管中发生ꎮ此外ꎬ肉芽肿也可以反映其他病因ꎬ如分枝杆菌感染㊁真菌感染㊁肉瘤㊁附近组织瘤变等[7]ꎮ克罗恩病的肉芽肿通常具有相对较少的巨细胞ꎬ并且没有坏死ꎬ但不能与非克罗恩病肉芽肿区分ꎮ大多数克罗恩病患者确诊时ꎬ肛周样本也不具有肉芽肿组织[8]ꎮ因此ꎬ克罗恩肛瘘瘘管的组织学特征通常呈非特异性表现ꎮ2㊀EMT㊀㊀EMT是分化的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化的过程ꎬ是克罗恩肛瘘发生的特征之一[9]ꎮEMT可使癌细胞具有侵袭性㊁转移性㊁干细胞表型ꎬ还可能协助癌细胞逃避免疫监视[10]ꎬ因此ꎬEMT可能参与克罗恩肛瘘的发病ꎬ并导致肠炎相关性肠癌的发生ꎮ在EMT中ꎬ细胞可以表达上皮标志物(如细胞角蛋白8和细胞角蛋白20)ꎬ也可以表达间质标志物(如波形蛋白和平滑肌肌动蛋白)[11-12]ꎮEMT降低了粘附分子(如E ̄cadherin)的表达并上调转录因子ꎬ包括锌指蛋白转录因子1和锌指蛋白转录因子2ꎮ已知的EMT诱导剂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ꎬTGF ̄β)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ꎬTNF) ̄αꎮ大约2/3的克罗肛瘘瘘管是非上皮化的瘘管ꎬ并被成纤维细胞样的过渡细胞所覆盖ꎬ在瘘管或周围组织中可以检测到SNAIL1和SLUG的核定位ꎬ以及TGF ̄β和TNFꎬ但E ̄cadherin水平降低[13]ꎮTGF ̄β是EMT的关键介质[6]ꎬ并且可以离体诱导EMT[14-18]ꎮβ6 ̄整合素和SLUG对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和EMT的程度呈正相关[19-21]ꎮ克罗恩肛瘘的瘘管中完全或者部分由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过度细胞排列ꎬ这些细胞可表达细胞角蛋白8和细胞角蛋白20ꎬ可能提示肠上皮细胞发生了EMT改变[13]ꎮ克罗恩肛瘘的下列特征可反映EMT的发生[9ꎬ13ꎬ22]:(1)过渡细胞中E ̄cadherin水平低于相邻上皮细胞ꎻ(2)SLUG在过度细胞和下层间充质细胞中表达ꎻ(3)SNAIL1在过渡细胞中过表达与核定位ꎻ(4)在过渡细胞与肠上皮细胞之间的区域中存在高水平的TGF ̄β和β6 ̄整合素ꎻ(5)TNF ̄α及其受体在过渡细胞中呈高表达ꎮ此外ꎬ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ꎬIL) ̄13ꎬIL ̄13受体αꎬE26转录因子1和血清分泌型蛋白Dickkopf ̄1在克罗恩肛瘘瘘管的过渡细胞中高度表达ꎬ有利于EMT发生并且可能在肛瘘发病中起作用[9ꎬ23-24]ꎮ3㊀基质重塑酶㊀㊀在人体活性组织中ꎬ细胞间基质会不断被多种酶重塑ꎬ这些酶可降解细胞外基质的组分ꎬ其中最重要的酶为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ꎬMMP)ꎮMMP活性的增加可导致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ꎬ并且与许多病理改变相关[25-27]ꎮMMP对于克罗恩病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ꎬ在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肠炎模型中ꎬMMP ̄9的靶向缺失具有保护作用[28-29]ꎬ而在肠上皮细胞MMP ̄9过表达的小鼠中ꎬ肠炎更严重[30]ꎮ另外ꎬ在肠道炎症的体外胚胎干细胞模型中添加MMP ̄3可引起广泛地组织损伤ꎬ而抑制MMP ̄3活性可以有效阻断组织损伤[31]ꎮ研究显示ꎬ在克罗恩肛瘘瘘管中MMP ̄3呈高表达ꎬ在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均可以检测到MMP ̄3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32]ꎮ此外ꎬ无活性和有活性的MMP ̄9均会在瘘管周围表达ꎬ其mRNA和蛋白水平在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升高[32-33]ꎮ在克罗恩肛瘘瘘管结肠固有层成纤维细胞中可以检测到MMP ̄13活化的异构体ꎬ但其在不具有肛瘘表型的成纤维细胞中几乎不存在ꎬ且在克罗恩肛瘘周围的单核细胞中可检测到MMP ̄13蛋白的表达[9ꎬ33]ꎮ然而ꎬMMP ̄1和MMP ̄7仅在克罗恩肛瘘周围呈弱表达ꎬMMP ̄2蛋白在瘘管和正常肠黏膜组织中呈同等表达[33]ꎬ但活化的MMP ̄2只存在于克罗恩肛瘘管中ꎮ克罗恩肛瘘周围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㊁2㊁3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低[32]ꎬMMP活性增强和蛋白质表达上调有利于肠上皮细胞向侵入性肌成纤维细胞转化ꎬ导致瘘管形成[34]ꎮ因此ꎬ基质重塑酶在克罗恩肛瘘发病机制中具有关键作用ꎮ4㊀肠道微生物群㊀㊀肠道菌群也与克罗恩肛瘘的发生相关ꎮ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nucleotide ̄bindingoligomerizationdomainꎬNOD) ̄2是胞壁酰二肽的受体ꎬNOD ̄2突变与克罗恩瘘管的发生相关ꎮ此外ꎬ胞壁酰二肽可刺激肠上皮细胞和瘘管固有层成纤维细胞中的TNF ̄α㊁TGF ̄β㊁SNAIL1㊁IL ̄13和Ets1的表达[23]ꎮ研究显示ꎬ克罗恩肛瘘中仅能找到小部分的细菌ꎬ其致病菌尚不能被确定ꎬ因此认为持续的感染并不是克罗恩肛瘘进展的主要原因[36]ꎮ早期研究发现[37]ꎬ克罗恩肛瘘患者脓液中的菌群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ꎬ而腺源性肛瘘的菌群则主要来自于胃肠道起源的细菌ꎮvanOnkelen等[35]使用16SrRNA测序检测克罗恩肛瘘瘘管的菌群ꎬ未检测到细菌ꎬ但检测到90%的标本含有肽聚糖ꎮ另外ꎬNorman等[36]研究表明ꎬ克罗恩病中噬菌体的特异性扩增与细菌多样性降低有关ꎬ认为肠道病毒的变化可能导致肠道炎症和细菌生态失调ꎮ因此ꎬ病毒与细菌的相关性或可成为炎症性肠病研究的新方向ꎮ5㊀炎症因子5.1㊀IL ̄6㊀IL ̄6是一种可以刺激肝细胞产生C反应蛋白的细胞因子ꎮRuffolo等[37]研究发现ꎬ克罗恩肛瘘患者血清IL ̄6水平升高ꎬ而肛门狭窄型患者血清中IL ̄6水平降低ꎬ血清IL ̄6水平与血沉㊁C反应蛋白水平㊁白蛋白血症㊁活动性瘘管相关ꎮ5.2㊀IL ̄10㊀IL ̄10可以限制过度的免疫反应[38]ꎬ可以抑制辅助性T细胞1释放细胞因子[39]ꎬ还可以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ꎬ特别是TNF ̄α和IL ̄12ꎮ有研究显示[40]ꎬIL ̄10㊁IL ̄10RA或IL ̄10RB基因突变的炎性肠病婴儿病情发展迅速ꎬ肛周炎症也随着腹泻明显迅速恶化ꎬ提示IL ̄10途径在结肠黏膜中具有重要作用ꎬ功能性IL ̄10轴在维持结肠内的免疫稳态中不可缺少ꎬIL ̄10或其受体亚基的缺陷可引起结肠和肛周区域的广泛炎症ꎮ5.3㊀其他㊀研究表明ꎬ克罗恩病的病变活动性与其病变部位组织中IL ̄1㊁IL ̄6㊁IL ̄8及TNF ̄α等细胞因子增高有关ꎮReimund等[41]分别对克罗恩病炎症和外观正常的肠黏膜进行组织培养ꎬ结果发现两者的IL ̄1β自发性分泌均增加ꎬ其上清液浓度与内镜和组织学炎症分级呈正相关ꎬ抑制IL ̄1β的活性可减轻结肠炎动物模型的炎性反应ꎮIL ̄12由P40和P35两个亚单位组成ꎬ可使人T细胞有效增殖并诱导Th1细胞产生γ干扰素(interferonγꎬIFN ̄γ)ꎮIL ̄17能增强T细胞的启动ꎬ刺激成纤维细胞㊁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等产生大量促炎介质ꎬ如IL ̄1㊁IL ̄6㊁TNF ̄α㊁一氧化氮合酶2㊁金属蛋白酶和化学增活素等[42]ꎬ是T细胞肠道反应中的重要调节因子ꎮIL ̄32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促炎细胞因子ꎬ主要由淋巴细胞㊁自然杀伤细胞㊁上皮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所分泌ꎮIL ̄1β㊁IFN ̄γ㊁TNF ̄α等炎症因子可诱导克罗恩病患者肠上皮细胞ꎬIL ̄32α及其mRNA表达增加ꎬ且TNF ̄α与IFN ̄γ具有协同作用ꎬ其通过NF ̄κB活化介导IL ̄1β和(或)TNF ̄α对IL ̄32α的诱导ꎬ最终导致IL ̄32α在炎症性肠炎尤其是克罗恩病患者中过量表达[43]ꎮ因此ꎬIL ̄32α可能是克罗恩病肠组织中主要的炎症细胞因子之一ꎮ上述炎症因子与克罗恩发病机制关系密切ꎬ但与克罗恩肛瘘的相关性尚未明确ꎬ有待进一步研究ꎮ6㊀遗传易感性㊀㊀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ꎬ目前对基因研究的重点已由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转移到对基因组中个体基因多态性和功能的研究ꎮ个体基因多态性的主要形式 单链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ꎬSNP)是目前全世界基因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ꎮ有学者通过全基因扫描的方法对欧洲㊁加拿大等地区的炎症性肠病患者进行研究ꎬ发现了一些与炎症性肠炎ꎬ特别是克罗恩病患者密切相关的SNP位点ꎬ主要位于有机阳离子/麦角硫因转运蛋白1㊁有机阳离子/麦角硫因转运蛋白2㊁TNF ̄α㊁IL ̄23R㊁自噬相关16样蛋白1㊁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㊁10q21㊁NKX2.3㊁免疫相关鸟苷三磷酸酶家族成员M㊁哺乳动物STE20样激酶1㊁胎盘和前列腺相关蛋白5㊁5p31等基因中[44]ꎮ一项关于基因与炎症性肠病临床表型相关性的研究显示[44]ꎬPR结构域蛋白1(rs7746082)基因㊁NOD ̄2变异型基因㊁IL ̄23R(rs11465804)基因㊁男性㊁回肠结肠疾病位置与肠瘘表型患者的病理改变相关ꎮNOD ̄2位于染色体16q12上ꎬ是克罗恩病的最强易感基因ꎮ有研究发现[45-49]ꎬNOD ̄2突变与克罗恩病穿透性㊁狭窄性病理改变㊁并发症和手术风险增加相关ꎬ若NOD ̄2具有两个突变体ꎬ则对克罗恩病的特异性可达98%ꎮSchnitzler等[45]研究发现ꎬ在3种主要的NOD ̄2多态性缺失的情况下ꎬNOD ̄2变异体rs72796353与肛瘘的发展相关ꎮHenckaerts等[46]分析了西欧国家克罗恩患者的遗传特征ꎬ发现周期素依赖性激酶5调节蛋白1样蛋白(rs6908425)变异型的C等位基因和NOD ̄2变异型缺失与肛瘘具有相关性ꎮ还有研究显示ꎬ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5rs4574921CC基因型与肛瘘的发展相关[47]ꎮIBD5是5号染色体上的易感位点ꎬ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的损伤会改变菌群环境并导致肠道炎症ꎻ免疫相关的鸟苷三磷酸酶家族M成员是细胞自噬途径的一部分ꎬ并且其多态性增加了肛周疾病的风险[48]ꎮCleynen等[49]研究发现了与克罗恩病患者肛周疾病表型相关的特定位点ꎬ但是并没有对具体肛周疾病分型进行分析ꎬ如肛门狭窄㊁肛裂㊁肛周感染等ꎮ目前已有大量的关于克罗恩病遗传易感位点的研究ꎬ但基因在不同人种㊁不同地区的患者中表达具有明显差异ꎬ我国仍需研究出与我国民体质相关的遗传易感位点ꎮ由于目前尚缺乏对克罗恩肛瘘表型的易感位点的研究报道ꎬ这或可作为后继研究的新方向ꎮ但除非有高质量的研究表明基因变异可以预测疾病或疾病过程ꎬ否则目前基因研究可能存在过度解释和(或)过度警示的风险[49]ꎮ7㊀转录组学㊀㊀随着生物分子学的发展以及检验方法的丰富ꎬ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转录组学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ꎮSchaefer等[50]研究发现ꎬ微小RNA可以鉴别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ꎬ可能有助于发现克罗恩病发病新机制ꎮ克罗恩病患者组织活检中发现微小RNA ̄215表达ꎬ可能可预测其进展为瘘管型克罗恩病[51]ꎮ微小RNA对于临床鉴别诊断肠道症状表现延迟的克罗恩病具有重要意义ꎬ微小RNA或可对克罗恩病的不同临床表型进行分类ꎬ甚至可能对疾病预后具有影响ꎮ但目前仍缺少对克罗恩肛瘘微小RNA的研究ꎮ8㊀小㊀结㊀㊀克罗恩肛瘘作为复杂性肛瘘ꎬ具有难诊断㊁难治疗㊁难愈合的特点ꎬ目前关于克罗恩肛瘘的研究相对较少ꎬ该病在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缺乏针对性ꎬ且缺乏对其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ꎬ关于EMT和MMP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也有待进一步研究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VogelJDꎬJohnsonEKꎬMorrisAMꎬetal.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forthemanagementofanorectalabscessꎬfistula ̄in ̄anoꎬandrectovaginalfistula[J].DisColonRectumꎬ2016ꎬ59(12):1117-1133.[2]㊀BernsteinCNꎬLoftusEVJrꎬNgSCꎬetal.HospitalisationsandsurgeryinCrohnᶄsdisease[J].Gutꎬ2012ꎬ61(4):622-629.[3]㊀SchwartzDAꎬLoftusEVJrꎬTremaineWJꎬetal.ThenaturalhistoryoffistulizingCrohnᶄsdiseaseinOlmstedCountyꎬMinnesota[J].Gastroenterologyꎬ2002ꎬ122(4):875-880. [4]㊀KalluriRꎬWeinbergRA.Thebasicsofepithelial ̄mesenchymaltransition[J].JClinInvestꎬ2009ꎬ119(6):1420-1428. [5]㊀BatailleFꎬKleblFꎬRümmelePꎬetal.Morphologicalchar ̄acterisationofCrohnᶄsdiseasefistulae[J].Gutꎬ2004ꎬ53(9):1314-1321.[6]㊀MaggiLꎬCaponeMꎬGiudiciFꎬetal.CD4+CD161+Tlym ̄phocytesinfiltrateCrohnᶄsdisease ̄associatedperianalfistulasandarereducedbyanti ̄TNF ̄αlocaltherapy[J].IntArchAllergyImmunolꎬ2013ꎬ161(1):81-86. [7]㊀PlesecTPꎬOwensSR.Inflammatoryandneoplasticdisor ̄dersoftheanalcanal[M]//OdzeRDꎬGoldblumJR.SurgicalpathologyoftheGItractꎬliverꎬbiliarytractandpancreas.3rded.Philadelphia:SaundersElsevierꎬ2015:887–920.[8]㊀deZoetenEFꎬPasternakBAꎬMatteiPꎬetal.DiagnosisandtreatmentofperianalCrohndisease:NASPGHANclinicalreportandconsensusstatement[J].JPediatrGastroenterolNutrꎬ2013ꎬ57(3):401-412.[9]㊀ScharlMꎬFreiSꎬPeschTꎬetal.Interleukin ̄13andtrans ̄forminggrowthfactorβsynergiseinthepathogenesisofhumanintestinalfistulae[J].Gutꎬ2013ꎬ62(1):63-72. [10]ZhiYꎬMouZꎬChenJꎬetal.B7H1expressionandepitheli ̄al ̄to ̄mesenchymaltransitionphenotypesoncolorectalcancerstem ̄likecells[J].PLoSOne2015ꎬ10(8):e0135528.[11]KalluriRꎬNeilsonEG.Epithelial ̄mesenchymaltransitionanditsimplicationsforfibrosis[J].JClinInvestꎬ2003ꎬ112(12):1776-1784.[12]AriasAM.Epithelialmesenchymalinteractionsincanceranddevelopment[J].Cellꎬ2001ꎬ105(4):425-431. [13]BatailleFꎬRohrmeierCꎬBatesRꎬetal.Evidenceforaroleof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duringpathogenesisoffistulaeinCrohnᶄsdisease[J].InflammBowelDisꎬ2008ꎬ14(11):1514-1527.[14]ZavadilJꎬBöttingerEP.TGF ̄βandepithelial ̄to ̄mesenchy ̄maltransitions[J].Oncogeneꎬ2005ꎬ24(37):5764-5774. [15]KasaiHꎬAllenJTꎬMasonRMꎬetal.TGF ̄β1induceshumanalveolarepithelialtomesenchymalcelltransition(EMT)[J].RespirResꎬ2005ꎬ6:56.[16]MargettsPJꎬBonniaudPꎬLiuLꎬetal.Transientoverexpres ̄sionofTGF ̄β1induces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intherodentperitoneum[J].JAmSocNephrolꎬ2005ꎬ16(2):425-436.[17]BatesRCꎬMercurioAM.Tumornecrosisfactor ̄αstimulatesthe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transitionofhumancolonicorganoids[J].MolBiolCellꎬ2003ꎬ14(5):1790-1800. [18]PeinadoHꎬQuintanillaMꎬCanoA.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 ̄1inducessnailtranscriptionfactorinepithelialcelllines:mechanismsfor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 ̄tions[J].JBiolChemꎬ2003ꎬ278(23):21113-21123. [19]BatesRC.Colorectalcancerprogression:integrinalphavbe ̄ta6andtheepithelial ̄mesenchymaltransition(EMT)[J].CellCycleꎬ2005ꎬ4(10):1350-1352.[20]BatesRCꎬBellovinDIꎬBrownCꎬetal.Transcriptionalactiva ̄tionofintegrinβ6duringtheepithelial ̄mesenchymaltransi ̄tiondefinesanovelprognosticindicatorofaggressivecoloncarcinoma[J].JClinInvestꎬ2005ꎬ115(2):339-347. [21]AlvesCCꎬCarneiroFꎬHoeflerHꎬetal.Roleoftheepitheli ̄al ̄mesenchymaltransitionregulatorSluginprimaryhumancancers[J].FrontBiosci(LandmarkEd)ꎬ2009ꎬ14:3035-3050.[22]ScharlMꎬWeberAꎬFürstAꎬetal.PotentialroleforSNAILfamilytranscriptionfactorsintheetiologyofCrohnᶄsdis ̄ease ̄associatedfistulae[J].InflammBowelDisꎬ2011ꎬ17(9):1907-1916.[23]FreiSMꎬPeschTꎬLangSꎬetal.ArolefortumornecrosisfactorandbacterialantigensinthepathogenesisofCrohnᶄsdisease ̄associatedfistulae[J].InflammBowelDisꎬ2013ꎬ19(13):2878-2887.[24]FreiSMꎬHemsleyCꎬPeschTꎬetal.Therolefordickkopf ̄homolog ̄1inthepathogenesisofCrohnᶄsdisease ̄associat ̄edfistulae[J].PLoSOneꎬ2013ꎬ8(11):e78882. [25]NelsonARꎬFingletonBꎬRothenbergMLꎬetal.Matrixmet ̄alloproteinases:biologicactivityandclinicalimplications[J].JClinOncolꎬ2000ꎬ18(5):1135-1149. [26]BaughMDꎬEvansGSꎬHollanderAPꎬetal.Expressionofmatrixmetalloproteasesininflammatoryboweldisease[J].AnnNYAcadSciꎬ1998ꎬ859:249-253.[27]vonLampeBꎬBarthelBꎬCouplandSEꎬetal.Differentialexpressionofmatrixmetalloproteinasesandtheirtissueinhibitorsincolonmucosaofpatientswithinflammatoryboweldisease[J].Gutꎬ2000ꎬ47(1):63-73.[28]CastanedaFEꎬWaliaBꎬVijay ̄KumarMꎬetal.Targeteddeletionofmetalloproteinase9attenuatesexperimentalcolitisinmice:centralroleofepithelial ̄derivedMMP[J].Gastroenterologyꎬ2005ꎬ129(6):1991-2008. [29]SantanaAꎬMedinaCꎬPaz ̄CabreraMCꎬetal.Attenuationofdextransodiumsulphateinducedcolitisinmatrixmetallo ̄proteinase ̄9deficientmice[J].WorldJGastroenterolꎬ2006ꎬ12(40):6464-6472.[30]LiuHꎬPatelNRꎬWalterLꎬetal.ConstitutiveexpressionofMMP9inintestinalepitheliumworsensmurineacutecolitisandisassociatedwithincreasedlevelsofproinflammatorycytokineKc[J].AmJPhysiolGastrointestLiverPhysiolꎬ2013ꎬ304(9):G793-G803.[31]PenderSLꎬTickleSPꎬDochertyAJꎬetal.AmajorroleformatrixmetalloproteinasesinTcellinjuryinthegut[J].JImmunolꎬ1997ꎬ158(4):1582-1590.[32]KirkegaardTꎬHansenAꎬBruunEꎬetal.ExpressionandlocalisationofmatrixmetalloproteinasesandtheirnaturalinhibitorsinfistulaeofpatientswithCrohnᶄsdisease[J].Gutꎬ2004ꎬ53(5):701-709.[33]FreiSMꎬLangSꎬJehleECꎬetal.Su1261expressionofinterleukins22and33ꎬmatrixmetalloproteinases9and13ꎬmastcellmarkersandhypoxia ̄induciblefactor1αinCrohnᶄsdiseaseassociatedfistulae[J].Gastroenterologyꎬ2013ꎬ144(5/Suppl1):S441-S442.[34]SiegmundBꎬFeakinsRMꎬBarmiasGꎬetal.ResultsofthefifthscientificworkshopoftheECCO(II):pathophysiologyofperianalfistulizingdisease[J].JCrohnsColitisꎬ2016ꎬ10(4):377-386.[35]vanOnkelenRSꎬMitalasLEꎬGosselinkMPꎬetal.Assess ̄mentofmicrobiotaandpeptidoglycaninperianalfistulas[J].DiagnMicrobiolInfectDisꎬ2013ꎬ75(1):50-54. [36]NormanJMꎬHandleySAꎬBaldridgeMTꎬetal.Disease ̄spe ̄cificalterationsintheentericviromeininflammatoryboweldisease[J].Cellꎬ2015ꎬ160(3):447-460.[37]RuffoloCꎬScarpaMꎬFaggianDꎬetal.CytokinenetworkinchronicperianalCrohnᶄsdiseaseandindeterminatecolitisaftercolectomy[J].JGastrointestSurgꎬ2007ꎬ11(1):16-21.[38]MooreKWꎬdeWaalMalefytRꎬCoffmanRLꎬetal.Interleu ̄kin ̄10andtheinterleukin ̄10receptor[J].AnnuRevImmunolꎬ2001ꎬ19:683-765.[39]Vernier ̄MassouilleGꎬBaldeMꎬSalleronJꎬetal.NaturalhistoryofpediatricCrohnᶄsdisease:apopulation ̄basedcohortstudy[J].Gastroenterologyꎬ2008ꎬ135(4):1106-1113.[40]FinbloomDSꎬWinestockKD.IL ̄10inducestyrosinephos ̄phorylationoftyk2andJak1andthedifferentialassemblyofSTAT1alphaandSTAT3complexesinhumanTcellsandmonocytes[J].JImmunolꎬ1995ꎬ155(3):1079-1090. [41]ReimundJMꎬWittersheimCꎬDumontSꎬetal.Increasedproductionoftumornecrosisfactor ̄alphainterleukin ̄1betaꎬandinterleukin ̄6bymorphologicallynormalintestinalbiopsiesfrompatientswithCrohnᶄsdisease[J].Gutꎬ1996ꎬ39(5):684-689.[42]KollsJKꎬLindénA.Interleukin ̄17familymembersandinflammation[J].Immunityꎬ2004ꎬ21(4):467-476. [43]ShioyaMꎬNishidaAꎬYagiYꎬetal.Epithelialoverexpres ̄sionofinterleukin ̄32αininflammatoryboweldisease[J].ClinExpImmunolꎬ2007ꎬ149(3):480-486.[44]CleynenIꎬGonzálezJRꎬFigueroaCꎬetal.GeneticfactorsconferringanincreasedsusceptibilitytodevelopCrohnᶄsdiseasealsoinfluencediseasephenotype:resultsfromtheIBDchipEuropeanProject[J].Gutꎬ2013ꎬ62(11):1556-1565.[45]SchnitzlerFꎬFriedrichMꎬWolfCꎬetal.TheNOD2singlenucleotidepoly ̄morphismrs72796353(IVS4+10A>C)isapredictorforperianalfistulasinpatientswithCrohnᶄsdiseaseintheabsenceofotherNOD2mutations[J].PLoSOneꎬ2015ꎬ10(7):e0116044.[46]HenckaertsLꎬVanSteenKꎬVerstrekenIꎬetal.GeneticriskprofilingandpredictionofdiseasecourseinCrohnᶄsdis ̄easepatients[J].ClinGastroenterolHepatolꎬ2009ꎬ7(9):972-980.e2.[47]YangDHꎬYangSKꎬSongKꎬetal.TNFSF15isaninde ̄pendentpredictorforthedevelopmentofCrohnᶄsdisease ̄relatedcomplicationsinKoreans[J].JCrohnsColitisꎬ2014ꎬ8(10):1315-1326.[48]LatianoAꎬPalmieriOꎬCucchiaraSꎬetal.PolymorphismoftheIRGMgenemightpredisposetofistulizingbehaviorinCrohnᶄsdisease[J].AmJGastroenterolꎬ2009ꎬ104(1):110-116.[49]CleynenIꎬBoucherGꎬJostinsLꎬetal.Inheriteddetermi ̄nantsofCrohnᶄsdiseaseandulcerativecolitisphenotypes:ageneticassociationstudy[J].Lancetꎬ2016ꎬ387(10014):156-167.[50]SchaeferJSꎬAttumiTꎬOpekunARꎬetal.MicroRNAsigna ̄turesdifferentiateCrohnᶄsdiseasefromulcerativecolitis[J].BMCImmunolꎬ2015ꎬ16:5.[51]PeckBCꎬWeiserMꎬLeeSEꎬetal.MicroRNAsclassifydif ̄ferentdiseasebehaviorphenotypesofCrohnᶄsdiseaseandmayhaveprognosticutility[J].InflammBowelDisꎬ2015ꎬ21(9):2178-2187.(收稿日期:2019-08-10㊀修回日期:2019-10-11)。
文献综述文章编号:1005-2208(2007)03-0246-03克罗恩病的诊断进展夏 霖,伍晓汀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成都610041E 2mail:wxt1@medmail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志码:A 克罗恩病(Cr ohn disease,C D )是一种可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炎性疾病,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共同构成炎症性肠疾病(infla mmat ory bowel disease,I B D )。
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肠道症状为特征,可伴有局部或全身的并发症。
目前推测我国C D 的患病率为114/10万,并有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
但至今尚无诊断的金标准,且与CD 表现相似而需鉴别诊断的疾病较多,因此只有联合CD 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组织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实验室诊断等来确诊疾病,评估活动性及预后。
近几年,各种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的提出,大大提高了CD 诊断的准确性。
本文将对C D 的诊断进展做一概述。
1 临床表现CD 最常见的肠内表现是长期慢性腹泻[1],其次为下腹疼痛和体重减轻,并随病变累及范围和严重程度呈差异较大的个体化临床表现。
研究者较关心的有以下方面:(1)肛周疾病 这是C D 与UC 的主要鉴别点之一,包括皮肤病变,肛管病变和肛瘘,且肛周病变似乎与CD 的基因突变类型相关。
(2)肠道并发症 如纤维性缩窄、瘘、炎性肿块、盆腔脓肿和肠穿孔等。
(3)肠外表现 如大关节炎、红斑性结节和淀粉样变性等,有报道部分病人还可以关节病变为首发症状。
2 内镜诊断内镜诊断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对肠镜适应证的再评估及应用超声内镜和胶囊内镜辅助诊断CD 。
肠镜在诊断CD 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是:CD 好发于末段回肠,常累及右半结肠,并可涉及整个消化道;85%的肠镜检查能顺利到达末段回肠[2],对CD 的确诊率达7713%,因此有学者认为肠镜是诊断末段回肠病变的最佳检查方法[3]。
第 44卷第6期2023 年11月Vol.44 No.6November 2023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乌帕替尼治疗克罗恩病的研究进展樊慧丰1,周秀彦2(1.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山西太原 030000; 2.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科,山西太原 030000)摘要:克罗恩病(CD)是一种进展性、破坏性、复发缓解性的慢性炎症性肠病,随着疾病进展会导致不可逆性的肠道结构改变和功能损害,造成肠腔狭窄、瘘管形成和肛周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乌帕替尼可改善CD患者的预后。
本综述从乌帕替尼治疗CD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药物安全性等方面总结其相关研究进展,乌帕替尼可提高CD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及内镜反应率,对改善CD患者的长期结局具有重要意义,为CD患者的生物制剂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乌帕替尼;克罗恩病;发病机制;疗效;药物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54(2023)06-0925-06DOI:10.13471/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3.0606Research Progress of Upadacitinib in the Treatment of Crohn’s DiseaseFAN Hui-feng1, ZHOU Xiu-yan2(1.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e Second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0, China)Correspondence to: ZHOU Xiu-yan; E-mail:***********************Abstract:Crohn’s Disease (CD) is a destructive, relapsing and remitting chronic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hat usually progresses to irreversible intestina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nges, such as intestinal lumen stenosis, fistula for‐mation and perianal lesions, severely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safety of upadacitinib in the treatment of CD. Upadacitinib can increase the clinical remission and endoscopic response rates in patients with CD, improve the long-term outcome of CD patients and provide a new idea for the treatment of CD patients by using biological agents.Key words:upadacitinib; Crohn’s Disease; pathogenesis; curative effect; drug safety[J SUN Yat‐sen Univ(Med Sci),2023,44(6):925-930]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该病最常见的病变部位是回肠末端,但几乎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表现为复发跨壁炎症,呈节段、跳跃性分布,病程呈进行性及破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