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教程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25
临床医学内科学教案消化系统疾病教案炎症性肠病教案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以肠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两种。
本教案将介绍炎症性肠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
一、教学目标:1.了解炎症性肠病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掌握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和疾病活动评估。
4.了解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方法。
5.了解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原则和常用药物。
二、教学内容:1.炎症性肠病的定义和分类a.定义:炎症性肠病是一组以肠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b.分类: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且呈连续性分布;克罗恩病可以累及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呈不连续性分布,可出现瘘管和肠道狭窄。
2.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a.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和环境因素有关。
b.发病机制: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化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
3.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和疾病活动评估a.临床表现:腹泻、腹痛、消化道出血、便秘、消瘦、贫血等。
b.疾病活动评估:包括疾病活动指数和内镜评分,用于评估炎症性肠病的活动程度和疾病严重程度。
4.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方法a.临床检查: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炎症指标检测)。
b.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线、腹部超声、结肠镜等。
c.病理学检查:通过活组织检查确定炎症性肠病的类型和病情。
5.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措施a.非药物治疗:包括改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调整和心理支持等。
b.药物治疗:包括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剂、抗生素、抗胃酸药和营养支持等。
c.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克罗恩病疾病概述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
病变多见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
临床表现: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全身表现以及肠外损害。
发病年龄多在15~30岁,有终生复发倾向。
我国发病率不高,但非罕见。
克罗恩病临床表现1.症状1.消化系统表现(1)腹痛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呈痉挛性疼痛,间歇性发作,伴肠鸣,餐后加重,便后缓解。
如果腹痛持续,压痛明显,提示炎症波及腹膜或腹腔内,形成脓肿。
全腹剧痛和腹肌紧张可能是病变肠段急性穿孔所致。
(2)腹泻由病变肠段炎症渗出、蠕动增加及继发性吸收不良引起。
开始为间歇发作,后期为持续性糊状便,无脓血或黏液。
病变涉及结肠下段或直肠者,可有黏液血便及里急后重感。
(3)腹部包块以右下腹与脐周为多见,是由肠粘连、肠壁与肠系膜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瘘或局部脓肿形成所致。
(4)瘘管形成是Crohn病临床特征之一。
由透壁性炎性病变穿透肠壁全层至肠外组织或器官,形成瘘管。
内瘘可通向其他肠段、肠系膜、膀胱、输尿管、阴道腹膜后等处。
外瘘则通向腹壁或肛周皮肤。
(5)肛门直肠周围病变少数病人有肛门、直肠周围瘘管、脓肿形成,肛裂等病变。
2.全身表现(1)发热发热系由于肠道炎症活动或继发感染引起,常为间歇性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少数呈弛张热,可伴毒血症。
(2)营养障碍因食欲减退、慢性腹泻及慢性消耗疾病所致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素缺乏、缺钙、骨质疏松等症。
(3)急性发作期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3.肠外表现部分病人有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杵状指、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黏膜溃疡、慢性肝炎、小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等,偶见淀粉样变性或血栓栓塞性疾病。
2.体征慢性病容,精神状态差,重者呈消瘦贫血貌。
轻者仅有右下腹或脐周轻压痛,重者常有全腹明显压痛。
部分病例可触及腹块,以右下腹和脐周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