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_俞弋
- 格式:pdf
- 大小:553.22 KB
- 文档页数:6
卵巢癌纳米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鲍圣芳;李佳蕊【摘要】卵巢癌发病隐匿,极易发生侵袭和转移,发现时多处于疾病的晚期,是病死率较高的妇科恶性肿瘤。
部分患者难以耐受术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术后化疗效果较不理想。
另外,卵巢癌易发生化疗药物耐药,复发转移率高。
这些问题推动了卵巢癌纳米靶向药物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根据实体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这一原理,制备载药纳米粒,靶向肿瘤,完成药物释放。
体内外试验发现其抗肿瘤药效增强,药物不良反应减少。
通过研究各类纳米材料,联合基因、免疫疗法,纳米靶向药物的种类趋于多样化。
同时,具有诊疗功能的纳米靶向药物也在开发中。
就纳米靶向技术在卵巢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被动靶向、主动靶向、磁靶向、基因靶向、免疫靶向和超声靶向。
%Ovarian cancer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mong gynecological malignancies. Signs and symptoms of ovarian cancer are frequently absent in early stages. It is easily to invade or spread to other parts of the body. So, it is difficult to diagnose until it spreads and advances to later stages. Some patients cannot tolerate the adverse chemotherapy reaction, so the effect of chemotherapy is hardly satisfactory. Moreover, drug resistance is common and recurrent rate of ovarian cancer is high. These challenges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drug delivery nanoparticles for ovarian cancer treatment. Based on 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prepare drug delivery nanoparticles and targeted tumor to complete drug release. It helps to enhance efficacy and reduce side effects in vivo and in vitro research. Various drug delivery nanoparticles are developed by differentnanomaterials and some combine with gene, immune therapy. Nano-sized carriers can also be functionalized to both diagnose and treat cancer. This review focuses on different types of targeted nanotherapy for ovarian cancer treatment, including passive targeting, active targeting, magnetic targeting, gene targeting, immune targeting and ultrasound targeting.【期刊名称】《国际妇产科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568-570,574)【关键词】卵巢肿瘤;纳米技术;药物载体;基因疗法;药物释放系统【作者】鲍圣芳;李佳蕊【作者单位】20009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妇科;20009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妇科【正文语种】中文卵巢癌病死率高,根据其病理及分期,常采用手术、化疗联合治疗[1]。
2024卵巢癌靶向治疗应用及进展要点(全文)卵巢上皮癌(简称卵巢癌)的死亡率在女性总癌症中居第5位,且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首位。
在中国,2022年预计有近5.7万的卵巢癌新发病例和3.9万的死亡病例[1],且呈上升趋势。
由于起病较为隐匿,早期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及特征,约70%的患者诊断时即为晚期,5年生存率为30%~40%。
对晚期患者来说,肿瘤细胞减灭术及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卵巢癌治疗的基石,多数患者一线治疗后可获得缓解,但70%左右的患者仍会在2~3年内复发,并接受补救治疗,且无治疗间期不断缩短,最终导致死亡。
探索新的治疗模式是近年来卵巢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靶向治疗(targeted therapy)是指应用某些特定的单克隆抗体或小分子药物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靶点进行干扰以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目前卵巢癌靶向治疗主要包括抗血管生成药物、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enosine diphosphate ribose polymerase,PARP)抑制剂以及其他类药物等,下面将对靶向治疗相关药物进行系统阐述,以期将繁杂的循证医学证据归类汇总,梳理临床和分子特征助力临床决策和个体化诊疗的脉路。
一、抗血管生成药物1.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是第一个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用于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的药物,相关的临床研究包括GOG-0218和ICON7,结果显示出明显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获益,但无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获益[2-3]。
从2019年得到的GOG-0218的最终OS数据结果[4]看,经过中位随访102.9个月、剔除了组间交叉及化疗组二线应用贝伐珠单抗等数据后,三组之间的总生存仍未见明显差异。
只有探索性分析结果显示,Ⅳ期患者在贝伐维持组的总生存可能优于对照组(42.8个月vs.32.6个月;HR=0.75,95%CI:0.59~0.95)。
卵巢癌是妇科肿瘤中恶性程度较高的疾病之一,据统计,2012年,全球卵巢癌新确诊患者为239000例,死于卵巢癌的患者为152000例[1]。
卵巢癌临床症状隐匿,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约75%的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晚期卵巢癌的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及以铂类和紫杉醇类药物为基础的术后辅助化疗。
尽管大部分卵巢癌患者手术和一线化疗后获得临床缓解,但由于疾病复发或者耐[文章编号]1007-7669(2016)11-0759-08[DOI号]10.14109/ki.xyylc.2016.11.001卵巢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李崧,田红旗(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市放射医学与分子核医学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92)[关键词]卵巢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蛋白酪氨酸激酶类[摘要]紫杉醇类和铂类化疗药物相结合是目前卵巢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及耐药性,很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近年来,针对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Wee1蛋白激酶、Src激酶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和多肽等已成为研发热点,分子靶向治疗有望增强肿瘤杀伤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本文就卵巢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形势和未来的方向进行探讨。
[中图分类号]R979.1[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progress on targeted agents of ovarian cancer treatmentLI Song,TIAN Hong-qi(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Radiation Medicine and Molecular Nuclear Medicine,Institute of Radiation Medicine,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TIANJIN300192,China)[KEY WORDS]ovarian neoplasms;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protein-tyrosine kinases[ABSTRACT]Chemotherapy in ovarian cancer typically consists of platinum-based drugs,combined with paclitaxel or docetaxel.However,serious adverse reac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made rarely improvement of patient survival.Nowadays,novel agents(TKIs,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peptides)targeting on PARP,VEGFR,Wee1and PI3K-AKT-mTOR signaling pathways have become study hotspots.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is suggested to enhance the inhibition effect and prolong the overall survival of ovarian cancer.This study reviewed targeted therapies in ovarian cancer in order to know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spective research of the treatment in ovarian cancer.[收稿日期]2016-04-12[接受日期]2016-10-17[基金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创新课题(1649)[作者简介]李崧,男,学士,主要从事放射医学方面的研究,E-mail:lisongmiller@;田红旗,男,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新型蛋白激酶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等方面的研究,E-mail:tianhongqi@[责任作者]田红旗药,晚期卵巢癌的总生存期(OS)仍处在较低水平[2]。
卵巢癌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杜 江 尹会友 陈宝文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237400关键词 卵巢癌 分子靶向性 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R73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85(2012)14-1714-02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组织学类型多、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及放化疗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死亡率仍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威胁着妇科肿瘤患者的生命。
在其治疗方法的探索中,寻找常规手术、放化疗之外新的治疗方法或药物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从细胞、分子水平对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分子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细胞过度表达的某些分子、酶、基因或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为靶点(主要包括肿瘤细胞表面受体,参与血管形成、信号转导、凋亡、细胞周期调节等过程中的分子以及癌基因、抑癌基因等)[1],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进展及转移的效果。
靶向药物通过单药、化疗联合靶向、靶向联合靶向等各个方面寻求更多的卵巢癌治疗手段。
目前卵巢癌的分子靶向治疗,临床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生长因子抑制剂生长因子信号通道的变异与肿瘤的发生有关,与卵巢癌相关的生长因子EGFR和HER-2,其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拮抗剂效果不理想,而生长因子受体激活后信号通道的阻抑实验却有一定效果。
1.1 EGFR 吉非替尼(易瑞沙)是一种口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拮抗剂,属小分子化合物,与其同类的还有特罗凯。
临床研究表明单剂吉非替尼治疗复发性卵巢癌有效率为4%,对EGFR阳性患者有效率为9%,EGFR阳性与无进展生存期(PFS)正相关,治疗毒副反应可耐受但疗效有限。
另外吉非替尼联合化疗(拓扑替康)对铂类耐药型EGFR阳性的复发性卵巢癌治疗有效率36.4%,且毒副反应轻微,吉非替尼联合他莫西芬对难治型和耐药型复发性卵巢癌无效[2]。
另一种是西妥昔单抗目前临床上最为先进的抗EGFR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Ⅱ期临床试验发现单剂西妥昔单抗治疗复发性卵巢癌无效。
《癌症进展》2021年4月第19卷第7期ONCOLOGY PROGRESS,Apr2021V ol.19,No.7*综述*卵巢癌分子标志物及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李荔枝1,谭亚琴2#1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研究生院,内蒙古包头0140402内蒙古包头市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内蒙古包头014030摘要摘要::卵巢癌发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确诊时多已进展为晚期,患者的复发率高、预后较差,60%~70%的患者易复发或在初次诊断后5年内死亡,病死率居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首位。
早期诊断可明显提高卵巢癌的治愈率,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等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是早期卵巢癌最常用的筛查方法,但特异度不高,寻找一种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的标志物无疑是卵巢癌患者的福音,从而为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或预后评估带来新希望。
分子靶向治疗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占据越来越来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针对卵巢癌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卵巢癌的分子标志物及靶向治疗方法,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靶向抑制剂、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I3K)/蛋白激酶B(PKB,又称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关键词::卵巢癌;分子标志物;靶向治疗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737737..31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A doi:10.11877/j.issn.1672-1535.2021.19.07.05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但病死率居首位。
也是全球妇科恶性肿瘤病死的第二大常见原因[1]。
由于卵巢的解剖位置特殊,卵巢癌发病隐匿,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临床缺乏早期筛查手段,确诊时多已为晚期,5年生存率较低[2]。
卵巢癌患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减瘤手术、以铂类化疗药物为基础的化疗,以及在减瘤效果不佳和晚期患者中增加抗血管生成药物[1],但铂类化疗药易耐药,患者复发率高、预后较差。
·综述·卵巢癌肿瘤干细胞及其标志物与卵巢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关慧鑫 韩世愈基金项目: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基金(2016RAXYJ056)作者单位: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妇产科通讯作者:韩世愈(shiyu382@163 com)【摘要】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隐匿于盆腔深部,大部分卵巢癌发现已是晚期,这给卵巢癌的治疗和预后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随着对卵巢癌研究的深入,进一步发现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赖于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发现和识别,这对于卵巢癌的靶向治疗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卵巢癌肿瘤干细胞的研究,从肿瘤干细胞(CSC)起源,卵巢癌干细胞与卵巢癌的关系、并对卵巢癌干细胞标志物与卵巢癌靶向治疗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卵巢癌;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 靶向治疗【中图分类号】 R71 卵巢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致命的妇科肿瘤。
每年诊断出约240000例新的卵巢癌病例,其中140000例患者死于该病[1]。
5年总生存率低于45%,晚期卵巢癌患者降至25%[2]。
经研究发现有以下3个因素导致卵巢癌的高致死率。
首先,由于早期卵巢癌无明显临床症状,70%的病例在肿瘤已经扩散到腹腔时才被诊断出来[3]。
其次,即使在初次减灭手术和以卡铂/紫杉醇为主的辅助化疗后,多数情况下诊断后的两年内,绝大多数晚期卵巢癌患者都会出现肿瘤复发[4]。
第三,与原发肿瘤相比,复发性疾病常对常规化疗产生耐药性,导致治愈率非常低,并导致卵巢癌的高致死率。
因此,卵巢癌已成为威胁现代女性健康的一大杀手。
肿瘤干细胞(cancerstemcell,CSC)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癌细胞亚群,被认为是肿瘤生成,进展,转移和复发的根源。
近年来,随着对CSC的研究发现,它与卵巢癌的生成,侵袭转移及耐药复发有着显著的关系,尤其是卵巢癌干细胞标志物在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中开辟了新的天地。
卵巢癌干细胞及其靶向治疗进展卵巢恶性肿瘤又称卵巢癌,是女性常见的生殖器官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妇女的生命健康。
卵巢癌病理类型复杂,定性、定位诊断以及分期未经腹腔镜或剖腹探查,难以明确。
因此卵巢癌的治疗存在着一定局限性,治疗效果欠佳,且多伴有转移和复发。
卵巢癌干细胞是导致卵巢癌发生、发展、复发及治疗抵抗的重要原因。
随着医学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卵巢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或可成为其治愈可能。
本文对卵巢癌干细胞及其靶向治疗进展作此综述。
[Abstract]Ovarian malignant tumor also known as ovarian cancer,is one of the common female genital tumors,and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women. Because of the complex pathological types,diagnosis and staging laparoscopy without laparoscopy or laparotomy,it is difficult to clear. Therefore,the treatment of ovarian cancer has some limitations,and in the existing therapy after healing is not up to the expected effect,accompanied with metastasis and recurre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ovarian cancer stem cell targeted therapy to cure ovarian cancer is possible. This is to review progress in treatment of ovarian cancer stem cells and its target.[Key words]Gynecological tumor;Ovarian cancer stem cells;Targetedtherapy近年来,卵巢癌的病死率不断增高,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加之全球卵巢癌患者趋于年轻化,因此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