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 格式:ppt
- 大小:924.00 KB
- 文档页数:63
镁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镁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多种形式。
它是地壳中含量第八位丰富的元素,广泛分布于地球的外层地壳。
镁在地壳中主要以氧化镁(MgO)的形式存在,并与其他矿物质结合成不同的矿石。
镁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重点探讨镁的地壳分布和矿石形式。
首先,我们将介绍镁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包括它在不同地质环境中的分布特点和地理分布规律。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镁的矿石形式,包括常见的镁矿石种类、矿石的形成条件以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对镁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物质构成和地球化学的规律。
同时,对镁的矿石形式的深入研究,也可以为镁的开采和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镁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冶金、化工、建筑材料等。
因此,对镁在自然界的广泛存在形式的了解,不仅对于地质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工业生产和应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一探讨镁的地壳分布和矿石形式,并对镁的重要性和在自然界的广泛存在进行总结和分析。
通过本文的阐述,相信读者对于镁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镁的地质特征和工业应用有更全面的认识。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叙述:首先,我们将简要概述镁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并介绍镁的基本特性;其次,我们将详细探讨镁的地壳分布情况,包括镁在不同地球板块中的分布特点;然后,我们将介绍镁在矿石中的主要形式,包括镁矿石的种类、产地以及开采利用情况;最后,我们将总结镁的重要性,并强调镁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意义。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能够逐步了解镁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以及其重要性。
首先,通过概述镁的基本特性,读者可以对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镁的地壳分布,包括陆地和海洋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地质环境下的富集情况。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一、问答题:1.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的存在方式?系统的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
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2、举例说明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把握这点对我们有何启示?系统的整体性特征:①系统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②系统整体具有各个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③是基于要素对系统的非加和性关系。
任何事物的整体决不是简单的部分之和,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启示:从微观到宏观,从无生命到生命,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一切自然物都是系统。
系统作为要素的集合,在空间上表现为系统的整体性、结构的有序性,要素间的立体蛛网联系,丰富了空间的三维性、广延性和伸展性。
基于系统开放性的研究更完整、更精确的揭示了世界的发展还表现为世界系统的进化性,并解决了自然界发展和进化的动力问题,这就丰富了时间的一位性和持续性。
PS:系统科学方法的整体性原则,是基于要素对系统的非加和性关系。
在要素之间存在相干性、协同性的条件下,会有新质的突现。
这种性质不是单个要素所具有的,而是系统整体才具有的。
因此,在研究这类系统时,必须要从整体出发,立足于整体来分析其部分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对这部分的分析而达到对整体的深刻理解。
3、举例说明系统的开放性特征,把握这一点对我们有何启示?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总是存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且与作为环境的其他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其方法论启示在于:从微观到宏观,从无生命到生命,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一切自然物都是系统。
系统作为要素的集合,在空间上表现为系统的整体性、结构的有序性,要素间的立体蛛网联系,丰富了空间的三维性、广延性和伸展性。
硫元素在自然界中有两种存在方式:游离态和化合态。
游离态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价,化合态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同。
例如SO3 、 SO2 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6价和+4价,硫化氢中硫元素为-2价,硫酸盐中硫元素为+6价等。
自然界中的硫二氧化硫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硫的转化》第一课时的内容。
是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理论知识后学习的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要求认识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探索不同价态硫的转化。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含硫物质的转化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掌握元素的氧化性还原性与其所处的价态的关系。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铁及其化合物之间转化的学习,让学生建构起分类观和转化观等化学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能针对物质性质及物质转化的探究问题,提出有依据的假设,选取试剂,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基于实验事实得出结论。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生产、生活中不同硫元素间的转化,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具体应用。
教学重点:硫、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教学难点:探究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
实验用品、多媒体教学平台【导入】2011年11月26日,刚果(金)东部城市戈马附近的维龙加国家公园(Virunga National Park),尼亚穆拉吉拉火山(Nyamulagira Volcano)岩浆喷发,维龙加国家公园推出徒步观赏火山喷发的项目。
带领游客近距离一睹盛况。
【视频播放】火山喷发的相关视频。
【教师讲述】火山喷发不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产生许多含有硫元素的气体,在火山口还有硫单质出现。
我们本节课的内容是关于硫元素的。
【教师提出问题】1、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几种?2、不同的存在方式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结论】硫元素在自然界中有两种存在方式:游离态和化合态。
游离态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价,化合态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同。
例如SO3 、 SO2 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6价和+4价,硫化氢中硫元素为-2价,硫酸盐中硫元素为+6价等。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三种形态: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的内容和特征内容:(1)系统是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2)系统中的若干要素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
( 3)自然界是循环演化的自然界,演化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理论以科学的方式揭示了自然界的演化具有不可逆性。
(4)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特征:(1)系统性。
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凸显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特征。
( 2)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系统或事物具有复杂的性质或性状。
( 3)演化性。
系统自然观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非稳定的、演化的。
(4)广义性。
系统自然观研究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存在和演化的规律,并由此而形成了广义意义上的系统自然观。
2.人工自然观的内容和特征内容:( 1)人工自然界是系统的自然界。
(2)自然界可划分为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
( 3)人工自然界是演化的自然界。
特征:(1))主体性。
人工自然观凸显了人和自然界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2)能动性。
人工自然观强调了人类作为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3)价值性。
人工自然观不仅承认天然自然界对人工自然界的价值贡献,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价值诉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和特征。
3.生态自然观的内容和特征内容:(1)自然界以生态系统的形式存在。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 2)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特征。
生态系统既然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是这个共同体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
特征:( 1)生态自然观具有批判性。
它从生态的角度对于迄今人类的理念及其指导下的行为及后果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2)生态自然观具有和谐性。
强调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强调人与其它生物的生态位共性。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自然辩证法部分1、自然辩证法概念、对象、内容及性质定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研究对象:(1)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线索✧客体——自然——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主体——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动的实践者✧中介——科学技术(2)对象✧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活动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唯物辩证的说明✧还包括对人工自然的演化、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的阐述(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包括对科学研究方法、工程技术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的哲学概括(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对对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
性质:✧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
✧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以及自然科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它是连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必要环节;✧它是在科学技术实践基础上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概括与总结;✧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2、自然辩证法产生:(1)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同时就开始酝酿和研究与之相联系的自然观和科学观;(2)1873年5月,马克思的一封信里提出了一整套“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形成了《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提纲;(3)1883年,马克思逝世前,恩格斯为完成《自然辩证法》倾注了全部精力,尽管《自然辩证法》著作终未完成,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实际地建立起来;(4)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首次在前苏联公开出版,接着被翻译成各种文字,促进了自然辩证法在全世界的学习与传播,推动了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自然辩证法绪论一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答: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及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在当代,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已发展成一个学科群,包括内核学科与外核学科两大部分,内核学科是它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个学科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
自然哲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是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属性的哲学学说。
这种哲学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存在与演化,即自然界万物由什么构成?如何存在?联系方式是什么?如何演化发展?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对科学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
一是静态的分析科学,把科学看做事有研究成果组成的知识体系,分析他的性质、组成与结构。
二是动态的分析科学,将科学看做是一个依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的探索的过程,考察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怎样对它进行检验与评价。
技术哲学是以技术为研究对象,对技术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
主要的研究内容:1,技术的定义和技术的本体论地位;2,技术认识的程序论;3,技术知识结构论;4,常规技术与技术革命;5,技术与文化;6,技术价值论与技术伦理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国外与这个领域相对应的是STS,这是一个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科学技术史是以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历史演进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以什么方式存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或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一系统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答:系统较为全面的定义应该具有如下涵义:(1)一切系统均由多个元素(至少是两个元素)组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2)同一个系统的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且联系具有某种确定性,形成一定的结构,人们能够据以认识该系统,并与其他系统相区别。